自然童话故事
2021-04-10 自然童话故事 自然科普微童话故事 与亲情有关的童话故事书评:《亲亲自然》。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书评:《亲亲自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书评:《亲亲自然》
在书店闲逛,这套书的标题把我吸引住了:亲近自然,享受快乐,获得智慧。是啊,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快乐与智慧,只要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拥有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
于是,把这套书搬回家。由于该书的摄影优美,文字浅显又富于韵律,孩子很喜欢看。而这套书的主题,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孩子既感到亲切熟悉,又有兴趣探知其中的奥秘。如《米从哪里来》和《玉米》两本书,说的就是孩子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的事物,孩子非常满足于从画面和讲解中得知从种子发芽、培育秧苗到插秧、施肥、除草喷药,直至收割、脱谷的全过程,并且从农民辛勤耕作的图片中,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含意。其他的几本如《草莓》《有趣的叶子》等,孩子经常拿来做“教科书”,每次去植物园,必带着《有趣的叶子》,要和妈妈一起找找“植物园的叶子全不全”,每次买了草莓,也不忘拿出书来“对一对”。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来自台湾的蒙氏老师讲座,才得知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尊重书本,但更主动地观察,用生动地实践活动来验证书本知识。十分庆幸,一套好书不经意间激发了孩子这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读完这套书后的某日,带孩子去农场游览。孩子对路边的玉米地陡生兴趣,钻进去不肯出来。问他,答曰:“我在看玉米呢!和我书里的一样!”听到这话我十分欣慰,孩子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学会了观察生活,这就是这套书送给他的快乐与智慧。
原载《父母》第3期
延伸阅读
如何评估孩子的自然智能
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呈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有特别的分类、辨别、记忆的方式。例如喜欢动物的孩子,除了自己饲养动物之外,可能也会时时阅读相关动物的书籍,或是从电视上学习动物新知,能力强的孩子,对于动物的分类能够举一反三,动物的习性也能了若指掌。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对自然界都充满高度兴趣与认知力,有的只停留在基本的喜欢上,并不会刻意做研究。不过培养孩子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是需要的,因为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环,让他们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会懂得重视生命、珍惜生命。
亲近大自然 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
培养孩子的自然智能,一定要接触自然。很多父母常常苦恼孩子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即使吃饭也是边吃边看,专家建议,应该用一个取代电视的活动来调整,例如:看书、踏青、到户外走走等。
不过重要的是,父母本身都必须逃离水泥森林,例如放假不要只在家打牌、看电视;也必须懂得尊重自然生命,看见昆虫,如果只想到“打死它”,那就糟糕了。
以下提供几个接近自然的活动:
赏鸟活动
带着孩子到赏鸟区来一趟鸟之旅,听听解说员分辨不同鸟的特征,认识鸟的习性。除了到野地赏鸟之外,也可以到鸟店、动物园的鸟园区,认识不同的鸟类,和孩子讨论饲养与放生的意义。
倾听观赏大自然
大自然单纯的聆听与欣赏,就是一种美。可以带孩子到野外,让孩子闭上眼睛,专心听听风声、雨声或是虫鸣,鼓励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另外,也可以带着他用双眼观察自然,看看云的变化,带他上山体验第一次看雪的经验,或是看看花开花谢,听听孩子说说他看到的自然。
种植花草、养养动物
除了观赏接触自然之外,应该实际让孩子懂得照顾自然。虽然身处都市丛林中,不过还是可以和孩子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例如栽种绿豆芽,并纪录豆芽的生长情况。
也可以让孩子饲养宠物,如果空间允许,猫狗等很受欢迎,否则养小乌龟或小鱼,也可以让孩子有寄托。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动植物,让他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
看大自然相关的书籍或影片
基本认识自然之外,也需要多了解自然知识,因此亲子可以一起阅读相关书籍,电视上专属的自然性节目也很受欢迎,全家一起讨论,会让自然之旅变得生动又有意义。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如何分类动植物,比较相似或者相异的动植物,让他们进一步有认知。
接近自然之中,也可以利用几种方式循序渐进,激发孩子的自然观察智能。
★观察
例如观察蚂蚁,带孩子仔细看,用心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
★搜集
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包括图绘、文字的描述等,让孩子从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印证书本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发掘书本中难以学到的经验。
★预测
让孩子学习预测蚂蚁的行径和可能发生的现象。
★分析
预测之后,获得的结果需要被分析解释。也试着分析不同蚂蚁的种类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行径。
★沟通
将发现的事物用各种方式表达,让孩子多多用语言说出来、用文字撰写、用图画呈现,如果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一定要先聆听再予以指正。
亲子早教:与孩子谈一些自然科学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亲子早教:与孩子谈一些自然科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子做为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应多跟孩子谈一些科学层面的难题。怎么与孩子谈一些自然科学?自然,这儿指的是当然科学。那麼,怎样跟孩子谈科学呢?
最先,要高度重视与孩子谈科学。
怎么与孩子谈一些自然科学?不必觉得孩子还小,如今还并不是谈科学的情况下。亲子
次之,要用心聆听孩子的难题。
因为每一个大人所把握的专业知识水准高矮不一样,因而,孩子们明确提出的难题,大人们不一定统统了解。这时候,大人们不必只说不做,要求真务实。我们可以那样对孩子说:“商品,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查看材料,一起讨论。一起找到回答。”
第三,交给孩子充足多的思索時间。
成人都是有一个问题,那便是期待孩子一问即答。研究表明,成人等待的细心一般不超过一秒钟。事实上,当“等候的時间”提升到三秒之上时,孩子的回应通常会更好。并且很多难题并没有一个最后的回答,只有一个最好是的回答。这就规定大家大人要有充足的细心让孩子瞎想一会儿。亲子
第四,大人也要留意自身的語言。
一些父母,在孩子解答问题后,急切表态发言“说得对”或“非常好”。怎么与孩子谈一些自然科学?事实上,这种赞美对激励孩子优良的个人行为有实际效果,但对推动孩子的科学逻辑思维有弊无利。由于,太早的称赞将会传送“探讨早已完毕”的数据信号。做为大人,大家应当多讲“真有趣”或“父亲从来没有和你那样想过”等。
最终,要有耐心。
怎么与孩子谈一些自然科学?尽可能不必对已经思索的孩子说:“快点儿想!”实际上,那样说自身毫无价值。由于孩子原本就在想啊。那样做的結果是,孩子有可能把沟通交流变为一种“主要表现”。他会揣摩你期待的回答,并且用尽量避免得话说出来,以防讲错时受的责怪过重。
亲子早教:慢慢等待孩子自然地长大
“妈妈,你帮我打个结吧。”儿子将放满小玩具的塑料袋推倒我的眼前。接到袋子,我利索地打个结,随后拿给儿子,但小宝贝仍未伸出手来接,只是说:“妈妈,你教我系结好么?”亲子
“自然好了。妈妈渐渐地打给你们。”讲完,我左右手各握紧塑料袋的一端,接着让他们交叠而过,然后将在其中的一端从下边绕了一下,再抽上来用劲一拉,一个结就打好啦。以便让儿子看得清晰,每一个姿势我还做得比较慢。亲子
“我试一试。”看过我的演试,儿子高兴地拎过袋子,像我一样地将塑料袋的两边交叠而过,但接下去,他不管怎样也不会将袋子的一端从下边绕一下再抽上来。虽然我从零地教了他好数次,他却自始至终无法学好。最后,我暴跳如雷地吼道:“你简直个傻瓜,两个结都不容易打。”
“不是我傻瓜!”儿子恼怒地一件事嚷着,小脸蛋涨得红通通红通通的。“我不会学了!”
自此的生活里,儿子再未向我求教过系结的事儿,而因为我不想再提。
不久前去图书店购书,付清钱后服务生将书装在塑料袋里拿给了儿子。接到袋子,儿子低下头繁忙了一阵,随后抬起袋子,十分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能系结了!”亲子
“是真的吗?快打一个让妈妈看一下。”
儿子蹲下去身来,将原先的结解除。随后,如同曾经的我教他的那般,让塑料袋的两边交叠而过,接着一绕一抽再一拉,一个结就打好啦。虽然他的姿势还很愚钝,可他真的是会了。他是什么时候学好的?他也是怎样学好的?我不知道的。但那时候的我,却想到了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有通窍的情况下。”这话,就是我的一位朋友说的。
朋友年幼年,她妈妈常常让她拎上二只玻璃瓶去跑龙套与醋,但不管妈妈如何教,她都不可以辨别那二只表面一样的玻璃瓶。没法,每一次临走前,妈妈必须再三嘱咐她,右手拿的是酱油瓶,右手拿的是醋瓶。因此,一路上,她便郁郁寡欢地不断叨唠:“右手生抽右手醋。”可有一次,待她小心地越过道上的一条小河沟时,头脑统统乱掉,谁装生抽谁装醋?不清楚,只有回家了问妈妈……
就是这样已过好长时间,有一天,她忽然“醒”了回来,一下子就懂了辨别二只玻璃瓶的小技巧,那便是用鼻部闻一闻——酸的装醋,咸中带香的装生抽。此后,一切越来越格外轻轻松松……
亲子原先,在孩子成长全过程中,果然有忽然通窍的情况下,就在一瞬间,小孩忽然长大以后。这般来看,对小孩大家既不必焦虑情绪也不必心寒,更不必损害他的自尊;做为妈妈,我理应抱有充足的细心与自信心,渐渐地等候他当然地长大了。
如何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2500年前有个“百家争鸣”,那些混合着细雨、浅吟和争辩的声音,散发着青铜的釉泽,从那扇半掩镂空的历史的窗棂里,烟云一样飘洒而来,无数次浸润着我们的呼吸。溯本求源,假如把“稷下学宫”当作“胎衣”,那作为“齐都”的临淄,就是孕育中国古典思想的母体。离“稷下路”不远,有所学校叫“金茵”。
拥有一颗童心生命才会不老
金茵小学开展的童心悦读,是一种以书为媒的“书文化”教育,他们围绕让所有的学生、教师、家长都能拥有“一颗童心”这个理念,从三个层次加以阐述。第一,儿童应该阅读儿童的书,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应该阅读此时此刻最适宜他的书。“悦读”突出的是一个“悦”字,既然没有功利,那读书就必然是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也是富有人生诗意的;第二,教师也应该阅读儿童的书,这样教师才能拥有一颗“童心”。假如人生是艘航船,那童心就是船票;第三,家长也要读儿童的书,这样才能和孩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书的地方是散发着快乐和书香的鼹鼠原野
金茵小学每天早上的8点到8点15分都有一个固定的仪式:晨诵。杨校长告诉记者,背诵并不是目的,晨诵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在霞光和诗意里,领略母语美,沐浴音乐魂。
每天的下午2点到2点20是午读,师生共同在乐声里静静阅读。这样的共读是一种享受,那彼此之间相互传递着的快乐和智慧是一种幸福。杨校长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师在问学生:“昨晚你们去了我们的‘鼹鼠原野’没有?”孩子们兴奋地点着头,可杨校长却一头雾水。他后来悄悄问了那位老师,才知道原来师生最近读了一本名为《鼹鼠原野上的伙伴们》的书,讲的是一群孩子在野外一片荒地里快乐玩耍的故事,正好学校也有一片小树林,老师们常带着孩子们前去读书玩耍,于是他们把学校这片小树林称为“鼹鼠原野”。
当一天的学校生活结束的时候,金茵全校的师生要集合起来,进行“暮省”,这个仪式由三个环节组成,首先是让孩子们静下来“反思”一天的学校生活;其次是讲一则经典故事给孩子们听;最后是师生共同致谢。
正是由于有了晨诵、午读、暮省这样的一种儿童生活方式,孩子们变得热爱阅读,正因为有了开阔的智力背景,孩子们的行为和心灵也变得优雅博大起来。
学校每年举办两次“自编书大赛”。每年暑假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都是固定的自编书评比时间,评选出来的获奖者由校长在第二周的升旗仪式上隆重颁奖。孩子们自编的《水果大世界》、《春联大全》、《齐国人物春秋》、《七彩童年》等一本本书都像模像样的,既有封面目录插图,也有“编辑后记”。低年级的孩子不会“写书”“编书”,就创编绘本。
书,真正指向了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书的地方就是充满快乐、氤氲着书香的“鼹鼠原野”。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丽华老师是金茵的读书“博士”,除了爱读,她还擅写、能讲,学校就不拘一格特别任命她担任“童心悦读研究院”的一把手。
研究院一成立,就吸引了61位热爱阅读的教师加入。他们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每人一本《阶梯性阅读指导手册》,用理论指导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每个月给每个会员老师买两本书,读后都要写读书笔记;双周周三的晚上是固定的研究院活动时间,会员们畅所欲言,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每个会员每月至少带领学生共读一本书,并上一节童心悦读的研讨课。
学校还通过举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为教师读书和成长推波助澜。比如暑期名人导引读书会,“稷下读书论坛”,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教师博客,召开创新教师周前经验会,他们还评选书香办公室,鼓励老师们购书、藏书、读书,以此来打造“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杨校长对记者说,没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又怎能“让每一个金茵人拥有幸福的人生”?
故事妈妈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整的效果。”为此金茵把家长会办成“家长读书会”,以此唤醒家长的读书热情,让家长成为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和利益共同体。
为了指导家长搞好亲子共读,让家长学会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童心悦读研究院的教师利用周末时间轮流坐庄,举办示范性的“亲子故事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听故事,并精心设计一些“亲子话题”。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有些家长困惑于不知道怎样围绕书中的问题与孩子交流,研究院就发明了“读书便条”,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学校还别出心裁地招聘“故事妈妈”,举办“故事妈妈”上岗培训,“故事妈妈”进课堂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就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动了另一个“故事妈妈”,两个“故事妈妈”带动了一批“故事妈妈”,从而推动了每个家庭的童书阅读。
因此,家长们是不能忽视的,家长们一定要掌握好正确的方法让孩子爱上读书的,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