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猴子吃西瓜
2021-04-05 童话故事猴子吃西瓜 孩子胎教 童话故事狐狸吃鸡别怕孩子吃“亏”。
婷婷现在九个多月,这个阶段她已经初步有了自我意识,像许多宝宝一样,她开始霸道起来,妈妈拿什么,她要什么,要不就又踢又打,家人对她的霸道行为还比较宽容,但出了门以后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邻居家有个小哥哥叫豆豆,比婷婷大一岁半,他们俩经常在一起玩。婷婷小的时候,豆豆常把好玩具自己玩,玩过的玩具给婷婷玩,婷婷也从无怨言,所以豆豆非常喜欢这个妹妹,经常把自己的玩具拿来给妹妹玩。但随着婷婷的长大,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两个孩子开始抢玩具,婷婷的占有欲更胜一筹,凡是豆豆手里拿的她都要玩,豆豆不给她,她就动手打,豆豆也不示弱,反手又打她一掌……
两个宝贝的打闹让妈妈们看得很心疼,认为既然他们不能和平相处,就不要在一块玩了。
可是孩子的心理真是变幻莫测,两个孩子玩不得也离不得,妈妈无论用什么方法哄她玩,都抵不了外面豆豆的一声叫喊,婷婷拧着身子就要出去。妈妈连哄带吓:你忘了豆豆怎么打你了吗?任妈妈怎么说,婷婷只是抱定一个信念:出去。于是一切又重演了……
原本,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由于我们做父母的爱子心切,不能容忍孩子受半点儿委屈,而且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我们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在成人眼里,孩子吃亏了,但对于孩子,他(她)记得的只有快乐,这使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当时,院子里放着一口大缸,缸里有半缸水,我和一个小伙伴在缸边玩。他拿一个乒乓球拍子扔进去,我拿一根树枝捞上来。如此反复几次,意外发生了,我使劲探身捞时掉进了缸里,幸亏当时有人看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把我捞起来后,父母在安慰我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训了我一顿: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他不捞你替他捞?我想分辨,但看到父母的脸色,便什么也不敢再说。父母想到的只是我吃亏了,他们忽略了孩子在这一扔一捞中得到的快乐。
所以,孩子的快乐就在于游戏之中,奉劝天下年轻的父母:不要用成人的标准看待孩子的游戏,也别怕孩子吃亏!
延伸阅读
孩子怎么吃亏才是福
与华仔妈妈比,小璐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总是教育女儿谦让,但是没想到女儿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负,只知道哭。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
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宝宝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宝宝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答题者应该是宝宝自己
网友“山下清一轩”认为,孩子小时候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Sam从小性格很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Sam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但他从来都说没关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起是谁干的,他的小脸上会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说的神情,几次以后我们也不再问了。
起初我们认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学以后发现,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为他不主动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经常碰到一些同学的家长说起来,让他们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有自己的应对策略。细细思量,的确,Sam这样比较温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不去惹麻烦,远离让他感到有危险可能的环境,这不是一种智慧吗?
“吃小亏”有价值
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
“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贝贝妈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早教启蒙:让孩子吃点亏又何妨?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早教启蒙:让孩子吃点亏又何妨?》,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母亲,堂妹见到我的玩具很美,非得抢我的玩具……”那样的话语,在好多个孩子一起玩的情况下常常听见。
“告状王”不会受到喜爱
孩子终究是孩子,常常会以便一个玩具大吵大闹、争吵,而如今家家户户全是一个商品,一家人全是捧在手心里,害怕孩子受气了,孩子一有憋屈就仅有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变为朋友眼里的“告状王”,时间长了兄妹们都不愿意与他相处。
许多 孩子遭受欺压的情况下,大概会出现二种解决方案。一是告知父母或是教师,由大人来处理;二是以眼还眼,不可以吃大亏。以眼还眼的对付方法,显而易见没法使孩子创建一个恰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假如放任孩子那样,很可能会让孩子创建启用战斗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喜爱告状的孩子,太过依靠大人来帮助解决问题。那样手脚、朋友的关联毫无疑问会遭受危害,非常容易被朋友独立。如今的孩子全是独生子,难能可贵感受手足之情,长大了以后也非常容易造成无力感。
假如自小不学好解决人际交往和单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长大以后就无法融入社会发展,越来越内向。父母何不常常跟孩子闲聊,把大人的亲身经历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告知孩子:“把玩具交给亲妹妹玩吧,她之后有好玩儿的便会积极让你玩的,那样并不是可以玩许多 玩具吗?”
孩子自身解决问题最重要
实际上,仅有自身才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让孩子自身勤于思考,学好自身解决问题。例如,协助孩子运用生辰或礼拜天聚会,把有分歧的同学们、朋友找来,用开心解决矛盾;或是教孩子包容朋友,豁达一点,朋友反倒会自身愧疚,更能变成长期的好朋友。
“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在的80后,想必大部分都有相似的童年经历:一段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谁更懂事、学习成绩更好、更讨人喜欢的儿时记忆,更为可气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无论在哪个节点上都会胜出自己一筹。而今,大部分80后都已生儿育女,身为孩子他爸、妈的你肯定不会愿意让你的孩子经历与你相似的童年,对吗?因为:
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也做不了真正的自己
家长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无论好心的父母在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时是出于愤怒、恨铁不成钢的期许或是别的目的和动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听到时,会感受到三种信息:
一、安全感丧失,因为父母更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二、自己的状态不被父母接受,成为别人才是好的
三、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这些信息在孩子的脑中叠加起来,会使他本来有机会按自己的特长发展,却因父母的要求而被迫朝另一个方向较劲。比如一个很有绘画天赋且热衷画画的孩子,连美术老师都说他“有潜质,若用心引导必可成器”。然而,固执的父母却总以爱因斯坦、茅盾辅以邻居家埋头苦读诗书、算术的孩子作为榜样,时不时地训斥“看看人家考的,再看看你?”……他在这样的榜样和否定面前一天天长大,令父母遗憾的是,他没有成为科学家和学者,也没有成为画家,而只是一个纠结、自卑的男人。这样的结果有其既定的成因,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若按父母所要求的,拼命地成为别人(科学家或别人家的孩子),就会对不起那个期望成为艺术家的真实的自己——两个自我始终在冲突。最终,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别人”的成功也无法复制。
无穷尽的挫败感学不会自信和自爱
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的父母,总是能一眼洞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并用别人的优点攻击自己孩子的缺点,对自家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人家孩子的优秀,热衷用消极、批评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斗志,而等孩子终于赶上父母常挂在嘴边的那个“优秀的孩子”时,另一个“更优秀的孩子”又出现了。在孩子看来,他始终无法超越别人,也无法得到父母真心的肯定,长此以往,表面上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确实进步了,可在他心里的挫败感却越来越根深蒂固。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总习惯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无法悦纳自己。通常不接纳自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接纳别人,这对孩子长大后的交际、处事能力都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望子成龙成凤从今开始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让孩子分别拿测验后的分数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专家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他们似乎容忍不了孩子的暂时落后与普通的成绩,往往把自己急躁的心情强加在孩子身上,但这样做常常会适得其反。要学会欣赏孩子,生命个体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你应该感觉你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别跟孩子抢着吃
为了让宝宝多吃饭,就和他一起抢着吃饭,结果却助长了宝宝的自私心理,所以,一定要记住,别跟宝宝抢着吃。
文文一岁零九个月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但就是不爱吃饭,奶奶喂饭的时候她总是闭着眼睛绷着嘴巴使劲摇头。奶奶做好的饭她最多吃两口就不吃了,过一会儿饿了又哭着要饼干吃。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奶奶心里很着急。突然有一天,奶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天,奶奶端着做好的饭来到文文面前,文文照样是摇头不吃。
奶奶说:“文文不吃奶奶可就要吃了。”文文看了看奶奶,又继续玩自己的洋娃娃了。
“文文快看,”奶奶又说,“奶奶真的要吃了。”奶奶果然吃了一大口。
文文抬起头,若有所思的样子。
“奶奶吃完了,文文没得吃可就要饿肚子了。”
说着,奶奶又舀起一大勺要往嘴里送。文文突然反应过来了,生气地喊起来,伸手就要抓奶奶的勺子。奶奶赶紧说:“奶奶不吃了,文文吃!”文文果然吃了一大口。
“文文快吃,不然一会儿奶奶又要吃了。”奶奶乘胜追击,文文又吃了一大口。
就这样,文文痛痛快快地把一碗饭吃完了。这个办法屡试不爽,奶奶再也不为文文的吃饭担心了。
抢吃抢出了自私行为
可是没过几天,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这天,妈妈买了一串香蕉回来,让文文分给大家吃。以前文文总是很高兴又很卖力地把香蕉一个一个掰下来,然后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人一根。可是这次,文文却死死抱住那串香蕉怎么也不肯放手,嘴里还含含糊糊地说着:“文文的,不给……”
事实上,宝宝的心灵本是纯洁无私的,是大人有意或无意的行为给他们灌输了自私的意识。老人们都说,抢着吃饭吃得香,奶奶和文文抢着吃饭,本来是想让文文多吃一点饭,但是文文的理解却是如果饭被奶奶吃了自己就没有了,所以要赶快吃光,不给奶奶吃。这实际上是鼓励了孩子自私行为。
好好吃饭有方法
其实,让宝宝好好吃饭的方法有很多。
第二天,奶奶拿起饭碗来到文文面前:“文文,开饭了,你饿不饿呀?”
文文正拿着一本布书翻来翻去,她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不,不……”
“那小狗狗饿了,”奶奶指着墙上贴着的一幅小狗画报说,“我们来喂小狗吃饭吧!”说着,奶奶递给文文一把小勺子。
文文高兴地接过勺子走到画报前面,要知道,她和画上的小狗可是好朋友呢!
“小狗,吃一口!”奶奶假装喂了小狗一口。
“狗狗,吃……”文文也喂了一口。
“哎呀,”奶奶突然着急地说,“小狗的嘴巴太小,吃不了饭,这可怎么办呀?”
文文看看奶奶,又看看小狗,好像在思考。
“不如,文文来帮小狗吃吧,不然小狗要饿坏了。”
文文点点头,张大嘴巴开始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