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感胎教
2021-04-04 光感胎教 五感胎教童话 五感胎教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孔子的故事之智慧圆融
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2孔子的故事之神武不杀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3孔子的故事之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4孔子的故事之艺通他心故事取材于《韩诗外传》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孔子的故事之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说苑》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
“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
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子路闻此,无语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
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6孔子的故事之善易不卜故事取材于《说苑》
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7孔子的故事之慎言鬼神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对社会上一些怪异、暴力、昏乱、神秘的现象也多不谈论。因为它们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论语》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
孔子教导人们修行,走的是非常平实的路线。即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他不跟你谈功夫,谈神秘现象。用佛家的话讲,他教的是心地法门,走的是智慧解脱之路。你如果对人生的现象了解透彻了,其他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间。只要我们的心态,能变得日趋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们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机。
8孔子的故事之知仙不为故事取材于《列子:黄帝篇》
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么道术,使自己入于火中?”
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什么东西是火?”
“噫!”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子夏回文侯道:“在下据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文侯好奇地接着问。
“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这又是为何呢?”文侯不禁追问。
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文侯听到这里,大悦。
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孔子的故事之真儒风范
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而言,
“礼”,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射”,指军事、武功。
“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书”,指文学、历史修养。
“数”,包括科学与经济方面知识。
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10孔子的故事之仁境之光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种子。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11孔子的故事之圣者情怀故事取材于《说苑》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12孔子的故事点评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么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小编推荐
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的故事一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2孔子拜师的故事二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3孔子拜师的故事点评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和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我们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哦!
公鸡和孔雀的故事 关于公鸡和孔雀的故事
公鸡和孔雀的故事
一天,孔雀在向一只大公鸡炫耀自己的羽毛。这时,从远处传来了“嘟嘟嘟”的声音,那声音越来越近,孔雀急忙收回那美丽的羽毛,边跑边说:“丑陋的公鸡,我要走了。”没跑几步却摔了一跤。公鸡看了,哈哈大笑。
这时,一辆车开了过来,孔雀只好藏起来,它以为是猎人。孔雀把头伸出去看了看,原来,过来的不是猎人,那又是什么呢?孔雀揉了揉眼睛,这时,孔雀才看清车上有3个红艳艳的大字:动物园。孔雀看到了,不但不难过,反而显得有点得意,因为它想:如果,我被带到动物园,饲养员会天天给我东西吃,再也不用自己找东西吃了,好极了。想完,孔雀就走了出来,动物园的管理员看见了,马上从车上跳了下来,把孔雀放进了后车上的铁笼子,然后带到了动物园。
到了动物园,管理员把这只孔雀放在关其它孔雀的铁笼子里,孔雀进去了,看到里面有好吃的东西就急忙吃了起来,从早到晚都在吃东西,没有停过,一天一天的过去了。
有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了铁笼子里,说:“小孔雀这是你平时最喜欢的果子,给。”小孔雀说:“我才不喜欢这果子呢!好了我不和你说了,我要吃东西,你走吧。”小鸟生气地飞走了,这样天天吃。
过了一个月,小孔雀变成了一只胖胖的小孔雀了,身上的羽毛都变成黑羽毛了,一只孔雀说:“哪来的公鸡呀!”小孔雀说:“我不是公鸡,我是孔雀,你看我头上还有冠呢!”孔雀说:“有冠怎样,拿3根羽毛放在头上就成了冠了。”这时,管理员走过来看到小孔雀,打开笼子抓出了这只胖胖的小孔雀。然后又开车,把它放回了它原来的家。那只公鸡看见了,差点不认识小孔雀了,还以为,它是新来的伙伴呢。小孔雀面对经常为人打鸣,而自己却想着去过清闲的日子,不好意思,只好灰溜溜地走开。公鸡和孔雀的故事点评
不久后,孔雀的吃成了一只胖孔雀,它美丽的羽毛也变成黑色的了。它自己不说,人家还以为它是一只公鸡呢。管理员把变丑之后的孔雀又放回了它原来的地方,出门为人们打鸣的公鸡都认不出来它了。公鸡一如既往的为人们打鸣,孔雀连最后一点欣赏价值也没了,惭愧了走了。小朋友们,希望大家做一个谦虚的人,不要像故事中的孔雀骄傲自大。
骄傲的小孔雀的故事 关于骄傲的小孔雀的故事
骄傲的小孔雀的故事
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一天,小动物们都出来活动了,于是,小孔雀想了个好主意,向大家宣布:“我们来比美吧。”小动物一一都答应了。可这时只有小黑鸡不答应。小黑鸡独自走到了一个小角落,暗地里想:我长的又黑又丑怎么能跟它们比呢?小黑鸡越想心里就越难受,在伤心之时它决定去美容。
小黑鸡到了美容院。它把自己想变的样子简单地给美容师描述了一遍。美容师笑了笑说:“好,没问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在美容师的手术后,小黑鸡真的变了样。
第二天,小黑鸡开开心心地回到森林跟它们比美。小孔雀听说小黑鸡也来了,闭着眼晴撇着嘴说:“你看,你身上又黑又丑,哪能跟我比。”小孔雀睁开眼正要讽刺小黑鸡,顿时惊呆了。小黑鸡再也不像从前那么黑,它的羽毛像白雪一样,鸡冠犹如一颗红宝石,闪闪发光。
小黑鸡的美传遍了整个森林,从此,小孔雀再也骄傲不起来。
骄傲的小孔雀的故事点评
比赛的当天,骄傲的小孔雀做好拿冠军的准备时,变漂亮后的小黑鸡站在大家面前,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小动物,现在森林里最好看的是小黑鸡,哦,不,是羽毛变的雪白的小鸡。站在一旁的小孔雀再也骄傲不起来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希望小朋友们学会抱着谦卑的心态生活。
小孔雀找爱好的故事 关于小孔雀找爱好的故事
小孔雀找爱好的故事
森林里,住着一只漂亮的小孔雀,她特别喜欢画画。可是呢,别人却说她画得很一般,这令小孔雀很伤心,每天都无所事事。有一天,他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想法:这样可不行,我一定要去寻找到我的爱好!
突然她的小脑袋里又冒出了个想法,小鸟整天在树林里快乐地飞来飞去,她一定知道爱好是什么?于是,她一口气跑到小鸟家,小鸟正要出门找虫子呢,小孔雀忙问:“小鸟,小鸟,你知道什么是爱好吗?”小鸟说:“爱好就是捉虫子呀!”可是小孔雀不会捉虫子,她只好回去了。
在路上,她又看见小蜜蜂在花间跳着舞呢,可开心啦!小孔雀忙过去问小蜜蜂:“蜜蜂,蜜蜂,你知道爱好是什么吗?”小蜜蜂边飞边说:“爱好就是在花丛中采花蜜呀!”可是小孔雀又不会采花蜜。于是,她只好伤心地往家走。
这时松鼠姑姑从松树后面跳出来,问道:“小孔雀,你为什么闷闷不乐呢?我能帮你吗?”小孔雀把自己的困惑和松鼠姑姑说了一遍,松鼠姑姑听了笑着告诉小孔雀:“傻孩子,每个人的爱好都是不同的,爱好就是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啊!”小孔雀听了恍然大悟,谢过松鼠姑姑后,开心地跑回了家,铺开画纸认真地画了起来。
后来,她终于成为了森林里最有名的画家。
2小孔雀找爱好的故事点评不用在意别人的说法是什么,在成为画家之前经受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也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评论就改变自己的想法,去追随别人的脚步,每个人的爱好和特长不一样,别人能做到的,你不一定能做到。你坚持喜欢的,别人也不一定能掌握。所以,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努力做出成绩让别人心服口服。
小孔雀找朋友的故事 关于小孔雀找朋友的故事
小孔雀找朋友的故事
在一座美丽的森里里,动物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小孔雀却没有。小孔雀后来是怎样交到朋友的呢?想知道的话就跟着我去看一看吧!
有一次,啄木鸟诚心诚意地跟小孔雀说:“小孔雀,我们做个好朋友好不好。”小孔雀却不以为然,傲慢地说:“你一天都不知道吃多少虫子,恶心死了,想想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了,我不想和你这么恶心的动物玩,而且你的嘴巴那么尖,要是一个不小心扎伤我的眼睛怎么办?你赔得起吗?谁会和你玩啊?”啄木鸟伤心欲绝,含着眼泪飞走了。
又有一次,小乌鸦说:“小孔雀,我们做个好朋友好不好。”小孔雀瞪了一眼乌鸦,说:“你这一身黑不溜秋的,我才不会和你这样的朋友玩呢!脏的要死,谁会和你玩。”乌鸦非常伤心,忍不住哭了,越哭越大声。孔雀不耐烦了,大声地喊道:“你哭什么哭,在这里哭哭闹闹的,吵死了,破坏了我的心情!你一点都不坚强,要哭到别的地方哭,这里是我的地盘,不是你哭的地方,这里也不欢迎你。”小乌鸦听了这话,更加伤心了,对孔雀失望透顶,难过地飞走了。
这件事传遍了全森林,大家都责怪孔雀的冷漠无情,从此之后就没有任何一个小动物去小孔雀那里,孔雀妈妈看到自己的亲生女儿孤零零的,非常难过。
没人跟小孔雀玩,孤单的它常躲在角落里哭。有一天,小孔雀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小孔雀呢?”妈妈回答说:“美不美,不能只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心灵,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内外都美的人,大家才愿意跟它交朋友。”小孔雀听了妈妈说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认真改过。
小孔雀找到啄木鸟和小乌鸦,向它们道歉,并请它们原谅。小乌鸦和啄木鸟看见孔雀那么有诚意,就原谅了它,并和它成为了好朋友。
小孔雀交到朋友,非常高兴,就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妈妈也为小孔雀高兴。
小孔雀很高兴,决定要庆祝庆祝,于是它请了所有伙伴到家里烧烤,小伙伴们累了,小孔雀还体贴地说:“你们休息吧,下次再烧烤。”可是伙伴们都摇摇头说:“我答应要来烧烤,一定说到做到。”小孔雀感动极了,心里很温暖。
2小孔雀找朋友的故事点评小孔雀知道以前太傲慢了,伤了伙伴们的心,很诚恳的向啄木鸟和小乌鸦道歉,并请伙伴们到家中做客,大家都原谅了它。其实外表美不美不重要,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小孔雀明白了,你明白了吗?
钉子的故事 关于钉子的故事读后感
钉子的故事
一个商人在集市上生意红火,他卖完了所有的货,钱袋装得满满的。他想天黑前赶到家,便把钱箱捆在了马背上,骑着马儿出发了。
中午时分,他到了一个镇上休息了一会。当他想继续赶路时,马童牵出马来对他说:“老爷,马后腿的蹄铁上需要加颗钉子。”“由它去吧,”商人回答说,“这块蹄铁肯定能撑到走完这六里路,我要急着赶路呢!”
下午时候,他又一次叫人喂马,马童走进房间对他说:“老爷,马后腿上的一块蹄铁掉了,要不要我把它带到铁匠那去呢?”“由它去吧!”商人回答说,“这马一定能坚持走完这剩下的几里路,我时间紧着呢!”
他骑着马儿继续往前走,但不久以后马就开始一步一瘸的了,再过会儿就开始踉踉跄跄,最后它终于跌倒在地,折断了腿。那生意人只好扔下他的马,解下钱箱扛在背上,步行回家。等赶回家时已是午夜时分,只听他嘀咕着:“都是那颗该死的钉子把我给害惨了。”
2钉子的故事点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一些小朋友很爱学习,希望自己成绩出色,于是连饭都不吃,等到考试时身体吃不消,成绩反而下降。所以我们要注意身边的细节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果会更加严重。
孔雀爸爸和小孔雀的故事 睡前故事孔雀爸爸和小孔雀的故事
孔雀爸爸和小孔雀的故事
一天清晨,朝霞洒满大地。孔雀爸爸领着小孔雀在森林里散步。
香樟树下,一只乌鸦“呀……呀”叫了两声。
小孔雀指着乌鸦对孔雀爸爸说:“爸爸,你看那只乌鸦,黑不溜秋的,多丑呀!”
孔雀爸爸看了看乌鸦,又瞅了瞅小孔雀,脸孔变得严肃了许多。
沉默了一会儿,孔雀爸爸说:“孩子,你真认为乌鸦长得丑吗?”小孔雀点了点头。
孔雀爸爸遗憾地摇摇头,盯着小孔雀说:“孩子,爸爸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一种欣赏别人优点的本领。”说完,孔雀爸爸加快了脚步,走向乌鸦。
“早上好,乌鸦夫人!”孔雀爸爸主动打招呼,“您看起来可真漂亮啊!您是的羽毛黑光亮,闪着紫色的光辉,是那么的优雅、高贵……”
乌鸦从没听过人这样夸她。她感动地看着孔雀爸爸,激动地说:“谢谢您的夸奖,孔雀先生!”
乌鸦又梳理一下翅膀上的羽毛,然后目光落在小孔雀身上,亲切地赞口道:“您的小孔雀长得可真好看……”
小孔雀听了乌鸦的夸赞,不好意思地躲到了孔雀爸爸的身后。
孔雀爸爸知道小孔雀对刚才说的话感到内疚。
孔雀爸爸和小孔雀的故事点评
故事看完了,小朋友们知道了吗?做人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优点和特点,当你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之日,就是你得到别人更多欣赏之时。希望小孔雀牢牢记住孔雀爸爸想要告诉它的这些话,小朋友们也能深刻记住,学会懂得真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特点,在你看来的与众不同或许正是他人发光发亮的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