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上入学准备

2021-03-30 心里上入学准备 童话故事乐园上 月亮上的童话故事

东东被人打了(上)。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东东被人打了(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正好是东东2岁1个月,因为五一长假,要连续上9天班,我实在太累了就休了年假在家陪东东。

昨天下午下起了小雨,今天早晨才停,所以外面的空气特别好。毫不犹豫地去了海特花园。

雨后的景色确实非常美,花匠利用这好天气在种树,种花,整理草坪,不时有许多蚯蚓爬出来,孩子们围成一团看着,东东也非常好奇,还学会了说“蚯蚓”。由于是上班时间,所以基本上是保姆和奶奶、姥姥带孩子的多,妈妈非常少,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去摸蚯蚓,用非常夸张的表情告诉孩子们,多脏啊,多恶心啊,不知道这些初生的牛犊是否真的怕,只有故意用脚去踩的,没有温柔的用手去摸的。有些看护人还逗孩子,怕不怕,东东大声说不怕,但也没有敢上前摸蚯蚓。

玩了一会儿,东东忽然看中了一个大点的男孩的“金箍棒”,非要跟人家抢。第一次,那个男孩抢了回去,还轻轻的打了东东几下,东东没在意,趁他看蚯蚓的时候又拿了过来玩了一会儿,那个男孩转回头看见了,生硬地抢了回来,东东也不示弱就是不松手,但到底比人家小1、2岁,抢不过,又挨了几下打,比上次略微重些。

男孩的家长看不过去了,把东东抱走了,说你到那边玩吧,也说了自己的孩子,不许打人啊。我说没有关系,东东想玩,就让他自己想办法吧,挨下打没有什么的。

又过了5分钟,东东又瞅准机会,把金箍棒拿在手里玩了,这回那个男孩可是不客气了,拿起棒子就打了东东3下,非常狠,东东马上就哭了起来,这回是真疼了。我抱起东东,一边安慰他,一边给他讲道理,大哥哥打人是不对的,但东东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也要和哥哥商量啊,或者用自己的玩具和哥哥换着玩呀,总要想办法才是啊,东东似懂非懂的样子,口中反复念叨:哥哥打人了,哥哥不对,后来就哭着喊着要回家了。以前每次到外面都乐不思蜀,这次看来是受到打击了。

回到家,我跟奶奶说东东挨打了,奶奶说那你以后也打他,谁让他欺负人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思考这件事,其实我早就看出来那个男孩很厉害,是带东东离开避免冲突好,还是给东东一个“挫折教育”的机会呢,他早晚要去幼儿园的,和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也将在所难免。再说学过武术的人都知道,要学好必须先从被打开始。

如果东东再大些,比如3岁,我会和奶奶一样告诉他打回去,“fightback”这也是我一贯的原则,但2岁的孩子就教育他如此“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否合适?

我记得希拉里小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然是上学的年龄了吧,她妈妈说“打回去,我们家没有胆小鬼”,这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还记得西方的传教士利玛窦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有2点不可思议,一个是不好战,尽管屡次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只知道修筑长城,从来不打出去;另一个是信仰自由,到现在就成了信仰危机了。

虽然过后可以告诉孩子“打回去”,但我真是没有勇气当着那个家长的面说这样的话,中国历来讲究的是“和为贵”,“怨怨相报何时了”。

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给东东买过枪啊,棒子这样的玩具,总觉得应该从小爱好和平,远离武器。

你们怎么看待上述问题呢?

东东被人打了(下)

扩展阅读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案例

小雯上一年级了,妈妈有一天在整理小雯的书包时,发现了一个好看的笔套,就问小雯:“这个笔套是哪来的呀?”小雯心不在焉地回答,“佳佳的,我说好看,就拿回来了”。“不是你的东西,不能要。”妈妈严肃地告诉小雯。“那明天还给她不就行了。”小雯不以为然地说。

第二天,妈妈与小雯一起练琴时,小雯突然趴到妈妈耳边悄悄地说,“老师让你给她打个电话”。妈妈问道:“为什么呀?”“因为我今天把小瑞的笔放到我的笔袋里了。”妈妈一听,非常生气,“昨天不是刚跟你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吗”?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也气得够呛,从未挨过打的小雯第一次挨打……

家长讨论

家长甲:我儿子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老师告诉我,他把幼儿园的印章拿回了家,老师还特别提醒我,“不要训斥他,有意无意地问问,了解他是怎么想的”?我按照老师的办法问他,他说“我特别喜欢,我还想在家也用印章画画”。我告诉他:“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如果你想要,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同意。”孩子答应了。

家长乙:我也为这事儿打过孩子,当时的确是太生气了。可后来想想,打他也没解决问题。后来我又跟孩子谈了一次,问他“知道为什么挨打”?他一脸迷茫地说,“因为我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不就是拿来玩两天吗?不行就还呗”。其实他还是没明白“拿了别人的东西有多严重”。

家长丙:想想孩子还那么小,有时候不太明白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只是想要便拿回。他可能认为自己想要就得满足。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告诉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并督促他(她)还回去。只要即时提醒,孩子会做到的。

专家解读

儿童教育专家邢爱玲

孩子出现拿别人东西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次就非常重视,让孩子分清物品的所有权很重要。家长们分析得很对,大人对于孩子拿别人东西的问题看得很严重,害怕孩子养成习惯,变成“偷”。这种担心是要有,但不能过于焦虑。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这就会造成孩子一旦需要,就想拥有。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想法也会延续,缺乏所有权的概念,对于自己和别人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区分,即使知道是别人的东西,因为想要,也会不考虑是否属于自己,就想拥有。这是造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最主要原因。

孩子发生“拿别人东西”的问题,家长要学会冷静,首先要思考:

孩子是否缺乏所有权的概念,不太会区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

对孩子的满足是否过当,孩子有需求,家长就会满足?

孩子的需求不敢跟家长说,怕挨批评?

关注、引导孩子的方式:

让孩子了解“物品”的所有权,即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他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在家中也要建立这种所有权的意识。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父母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

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造成孩子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

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对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是不是也想要一个小瑞那样的笔呀?你可以用你的零花钱买一个。”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要与他(她)聊聊在幼儿园或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让孩子养成与家长说“心事”的习惯。

家长要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一定是渐进的,有时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适当才导致孩子出现某些问题。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父母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明天你一定要还回去”、“你如果再不还,我会帮你去还,那样你愿意吗”?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尊心已经很强了,他会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判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偷”,这就是以成人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而孩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无意”的。而在家长提醒后孩子还不改,就判断为“故意”,如果想通过一次教育就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教育不就太简单了吗?要对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使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

多打发孩子去买东西


“小力,在哪儿买鱼?”

“超级市场。”

“那么肉呢?”

“超级市场。”

“哪儿卖表?”

“百货商场。”

“西服在哪儿买呢?”

“百货商场。”

“什么东西都在超级市场、百货商场买吗?”

“是嘛,那里什么都有。”

“还有别的商店吗?”

“有哇。”

“有什么商店?”

“……”(答不上来)

儿童的心理分析:

在小力看来,平时母亲买东西的地方,不是超级市场就是百货商场。她跟母亲一起去的时候,大部分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这些地方买到。所以小力内心里认定买东西就要去这几个地方。

可是,当她和小朋友玩买卖东西的游戏时,却模仿卖鱼的、卖点心、卖棉被的、卖菜的,可见她们还是知道有这些商店的存在。

但是,这仅仅是观念上的知识,一到实际购物行动中,就只知道有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场了。

这是由于她们的生活经验太少,也就是说,父母打发孩子买东西的范围太窄。没有实践的体验,就不可能了解社会。

妈妈的高招:

幼儿的知识和信息都是从别人那里听到和学到的。它们使幼儿更方便地了解更多的事情。但是,如果幼儿没有得到知识和信息源的“原始体验”,就无法掌握知识和信息,从而知识和信息对他们也就没有用处。

家长不仅要通过画册和电视节目让孩子知道各种商店的情形,还要打发他们去买东西,使其有实践经验。这是很重要的教育。

小力就是没有这样的“体验学习”。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场的确卖东西,可是孩子就很难理解其他商店的存在。

应该让孩子熟悉自己所居住的地区都有些什么社会活动,并给他们提供多方面体验学习的机会。

孩子为何向别人讨要东西


孩子向别人讨要东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所要的东西特别喜爱,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望。

2、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致使孩子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造成了他形成想要的就必须给他的错误认识。

3、由于父母过于严格,给孩子的东西太少。

根据以上几点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1、1~3岁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法,用其他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掉刚才的要求。但年龄大些的孩子,他们的记忆时间相对长些,注意力不容易被轻易转移,这时家长可以用浅显的话语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不应随便要别人的东西。还可以表扬他熟悉的小朋友不随便讨要别人的东西的做法,以榜样的作用帮助孩子。如果孩子听从了劝阻,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这些方法全都无效,你不妨采取冷处理,对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随他怎样哭闹,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屈从于他,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进行教育。

2、帮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别人的东西,培养孩子判断是非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哪些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拿回家。故事比较容易使孩子理解,你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小故事,使孩子知道玩具也有自己的主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主人会非常伤心的。

3、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愿望。

假如这样东西孩子非常喜爱,如果一定不让他拿走,孩子会非常失望,那么你可以同玩具的主人商量借走玩一玩,但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借走与拿走的区别。玩完后要让孩子亲自将玩具送还。

4、要引导孩子之间相互交换玩具。用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别人的玩具交换玩,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孩子的情绪。当然交换了一段时间后还要还给别人,因为别人没有答应送给他。

孩子喜欢送人东西怎么办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喜欢送人东西怎么办,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有时会在未经大人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把家里的东西送给了别人。父母发现后,往往会有下面两种不正确的反应:

第一种父母:“洋娃娃哪里去了?”孩子答:“我送给××小朋友了。”父母听后便不再继续过问。这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使孩子误以为得到了默许,而下次再拿家里东西时依然不会考虑父母的意见。

第二种父母:“洋娃娃哪儿去了?”“我送给××了。”孩子回答。于是父母大怒:“谁让你送人的?败家子!明天去要回来,否则下次再不给你买玩具了……”这类父母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对孩子动辄训斥并加以威逼,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1、了解动机,区别对待。孩子送东西给同伴的动机一般有以下几种:(1)帮助小同伴。如孩子把铅笔送给了没带文具的小伙伴等。(2)表示对同伴的友爱。如小同伴互赠礼物以示友谊。(3)取悦同伴,以送东西作为讨同伴欢心的一种手段。(4)向同伴炫耀,这多半发生在虚荣心强的孩子身上。显然,前两种动机家长应予以支持,在肯定其动机的前提下提出正确要求,即:“妈妈知道你把东西送给他是为了什么,但,如果你先告诉妈妈一声,妈妈知道后,还会帮你一起挑选东西的。”对后两种动机,家长则应及时开导,消除不良动机。如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孩子明白:“只要表现自己的诚意和优点(讲卫生、爱唱歌、乐于助人等),小朋友也会喜欢你,并不需要拿东西去讨好别人。”

2、对分清物品的所有权加以指导。对孩子“个人所有”的那部分物品(指已属于孩子的玩具、文具、食品等),家长可适当给孩子一些支配权,允许他从中挑选送给同伴,当然,最好告诉父母一声,而父母知道后,一般不要干涉。对家庭共有的一些物品,则必须要求孩子事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3、对已送出去的东西,一般说来不要求孩子要回,以免伤其自尊心。但孩子在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以前,有时会把家中非常贵重或重要的东西送给了同伴,为此,家长可先向孩子说明道理,尽量使孩子理解后,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由他自己去向小同伴说明并要回,而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可在成人的陪同下向对方家长讲清原由共同解决。

心里上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