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发展
2021-03-15 胎教的发展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懒惰的狐狸的童话故事独处能发展宝宝的特质。
在成长的过程中,独处对宝宝来说有必要吗?当然有!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不仅宝宝能更好地发展出自己的特质,而且父母也能更好地观察宝宝的兴趣与能力哦。
迈向自主第一步
当宝宝独处时,他会跟着自己的步调去完成工作,没有大人的催促、没有额外的帮助,他可以充分经历“享受工作—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或求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有机会尝试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或是判断状况决定求援,而且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这正是迈向自主的第一步。
TIPS:独处3大好处
身体上:宝宝有机会慢慢练习和熟悉自己的身体功能。
心理上:在独处的时候,宝宝不需要太着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慢慢地、充分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情感上:除了有更多专注的感觉之外,宝宝也学会经历挫折和调整心态。
宝宝独处5项原则
“宝宝还这么小,放手让他一个人玩,能放心吗?”这父母最常有的疑惑。其实,让宝宝独处并不等于不理他。简单地说,独处是一种安静的陪伴,父母可以在一旁静静地看书、做家务、观察和欣赏宝宝的游戏过程等,让宝宝在不受到成人干扰的情况下去自由探索。
1.给宝宝安全感
安全感是独处的基础。要让宝宝知道父母很爱他,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在感觉烦躁时能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拥抱,这样他才会安心地去独自探索环境。当宝宝开始搜寻父母的身影时,只要一个微笑或是轻轻的安抚,就能让宝宝再次放心地回到自己的活动中。
2.父母愿意放手
独处是宝宝的功课,也是父母的功课。由于对宝宝有着太多的担心,所以父母总是无法放心让宝宝独自呆一会儿。甚至有些时候,当宝宝投入到独处的状态中时,父母反而会因为失去被需要的感觉而怅然起来。现在,请您试着降低自己对宝宝的过度担忧,改掉事必躬亲的习惯,要相信宝宝能够在独处中自得其乐。
3.尊重天生气质
有些宝宝就是喜欢与人接触,不爱独处。因此,一定要依照宝宝的气质(个性)来安排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当发现宝宝不喜欢沉思、也不爱一个人玩时,不用太过担心,也不要太过于勉强他。多给宝宝一些时间和空间来慢慢练习,让宝宝在无压力的状况下,慢慢体验到独处的美妙感觉。
4.保持环境舒适
不要因为担心宝宝受伤而让他失去独处的机会。应主动安排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如果是比较幼小的宝宝,还应该保持一个友善而熟悉的空间,让宝宝在此空间中充分活动,随时都能得到想玩的玩具,不受限制地自由探索。当然,在宝宝有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爸爸妈妈。
一个整天处在热闹环境下的宝宝,是没有机会独处的。即便在大家庭里,也要主动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宝宝有机会独处。
5.允许撒娇依赖
假如宝宝还没有准备好独处,总是跟着你在屋里转,甚至常常要你抱着他,那就满足他吧!等宝宝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才能像充满电的机器一样,有着更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力量。WWW.ZJ09.CoM
不同年龄的独处活动
0~1岁
一开始,他会玩自己的手脚,并且因为自己能够控制手脚而感到惊喜。建议在床边放一些色彩鲜明、会动、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让宝宝用身体制造乐趣。等会爬之后,就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尽情爬行。
1~2岁
除了准备一个可以扶着站立与自由移动的安全空间外,也要提供一些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2~3岁
这时已经开始与同龄人互动,常常是一群宝宝在一起玩。其实,那正是宝宝“在团体中独处”,在进行自己的游戏。
3~4岁
前3年的探索让宝宝掌握了独玩的技巧,他会沉醉于自己所主宰的游戏。此时,亲子共读是很好的活动。共读不是要“教”宝宝什么,而是让他“感觉”读书很有趣。渐渐地,宝宝就会自己拿起书,模仿着大人的语调手势,自己说故事给自己听。
相关知识
发现宝宝独特先天气质的秘密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现宝宝独特先天气质的秘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你家的宝宝爱哭吗?你家的宝宝好动吗?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先天气质,不同气质的宝宝,需要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只要父母和宝宝取得平衡点,你会发现,宝宝的独一无二,会让你无时无刻都充满感动喔!
所谓的气质,是指天生对于各种内在或外在刺激所做出来的行为反应,包括情绪、感受、应对方式和行为模式,是比较属于外显的表征。
气质1 活动量
活动量是指宝宝在一整天的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节奏。萧媺妮治疗师表示,在儿童健康手册后面有一个评估量表,家长可参考量表中对不同年龄层宝宝的活动量评估,也可以上网下载一些相关测验,为宝宝做出简单的检定;或是跟同年龄、条件相仿的小朋友互相比较,就能大概了解自己宝宝的活动量。
分辨宝宝的活动量高低
俗语说“七坐、八爬”,有了自己独立移动能力(翻身或爬)的宝宝,通常对于外在环境和玩具会开始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和兴趣,如果妳发现自己的宝宝看到玩具总是懒洋洋的,或是给予新奇玩具的逗弄也难以引发他们获取或操弄的动作,这样的宝宝可能就是属于活动量比较低的类型;相反地,整天到处探索、似乎一刻都静不下来,就是活动量偏高的宝宝了。
好动宝宝充满朝气
活动量比较高的宝宝,给人感觉充满朝气、具有探索性、体力好,但反向思考则是似乎永远都静不下来。面对这样的宝宝,父母先不要认为宝宝为什么总是管不住,甚至觉得他们是过动儿,其实,这些活泼好动的宝宝有活力又有朝气,是很可爱的喔!教养这类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安排一段适当的时间陪宝宝做些静态活动(涂鸦、组合积木、串珠珠或是说故事),除了带着宝宝一起做,父母本身也应该培养出适当静态休闲活动的习惯,自然而然就能吸引的宝宝的模仿和兴趣;另外,平日避免给他们吃一些高热量、高刺激性的食物(油炸食品或含咖啡因饮料);睡前避免玩太激烈的游戏,才能让他们拥有良好睡眠质量。最重要的是,尝试包容他们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没事就看他喜欢摸头发或玩小手),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允许且包容他们去做。只是父母应该注意到活动量比较高的宝宝,会因为好动而提高日常生活的危险性,家中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让好动宝宝在和世界互动时也可以很安全。
安静宝宝乖巧细心
活动量比较低的宝宝,可能会给人懒洋洋的感觉,体能表现方面通常也比较差,但相对地对于静态活动却很喜爱,做事细心,安静、乖巧又好带养,但相对地,做起事来就会比较缓慢。萧媺妮老师建议,家长可以陪着宝宝做一些动态活动,因为活动量比较低的宝宝,很有可能是刚开始做不好,影响自信心之后,他们就更不愿意做,因此,和宝宝一起参与,会让他们觉得好玩,进而引发兴趣和自信心。有时候,宝宝的肢体发展没有问题,却懒得玩玩具,这时,父母要观察一下,是不是玩具不够具有吸引力,如果是,就应该多花点心思为宝宝准备更有趣的玩具,才能让他们玩得更开心。
气质2 规律性
规律性指的是宝宝的生理机能,饮食、生活作息是否有规律。如果你发现宝宝的睡觉时间长短不一、每餐喝奶量也不一定时,那么,他就是规律性比较低的宝宝;反之则为规律性比较高的宝宝。
规律宝宝带养轻松
规律性比较高的宝宝,爸爸妈妈通常可以很清楚了解宝宝睡了多久会起床?每餐要喝多少奶量?当宝宝睡饱饱、也吃饱饱,照顾者就会很轻松。不过,如果生活中需要有一点改变,也许是更换照顾者,或是妈妈临时加班不能准时回家陪伴,而造成原本生活的规律改变,这类宝宝会很难接受;萧治疗师提醒所有爸爸妈妈,面对这类宝宝,父母应该在生活产生变化之前先告知他们,让他们有心理准备,有时间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不规律宝宝容易适应
规律性比较低的宝宝,往往让父母难以捉摸,因为,他们的睡眠时间不固定、喝奶量也不固定,带养起来相对就比较劳累,但优点就是一旦父母训练成功,宝宝也建立起规律,双方都能适应得很好。萧媺妮治疗师建议,家长应该用鼓励的方式,先帮宝宝规划活动表(稍大可沟通的孩子,更可以和他一起规划),如果宝宝准时完成工作,绝对不要吝啬给予他们鼓励、夸奖,才能提供他们正向发展潜力发挥的机会。
气质3趋避性
趋避性是指宝宝在第一次接触新的人事物时,反应是接受或是排斥。有些宝宝只要一看到不熟悉的人就尖叫,或是躲在妈妈后面,这是属于趋避性比较高的宝宝;反之,如果宝宝很容易接受新的人事物,就属于趋避性低的宝宝(但请记住,有的孩子可能是驱物但避人)。
主动宝宝喜爱尝鲜
属于比较“趋”的宝宝,他们不会排斥新事物,通常也较喜欢主动接触他人,但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由于这类宝宝很喜爱接触新事物,相对就容易遇到危险,自己却不知道。家长必须不断叮咛宝宝,教导他们评估自己的能力、如何分辨危险的人事物,如果宝宝个性真的很冲动,父母就必须给他们一些限制,避免发生意外。
被动宝宝远离危险
属于比较“避”的宝宝,通常看到陌生的人事物,就会躲在妈妈后面,甚至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耍,仍然不愿意主动踏出第一步,因此,会明显失掉许多机会。不过,也由于他们不随便接触陌生人,往往能够避掉很多危险。萧媺妮老师表示,家长应该陪着宝宝接触新事物,避免宝宝一个人面对未知的环境或事物会不知所措、害怕而导致不敢去做,,当家长愿意陪着他们去做,教导宝宝如何跟别人相处、如何认识新朋友,他们就会有充分的安全感;此外,必须记住尽量使用以渐进的方式带领宝宝接触新事物,宝宝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气质4 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宝宝对于全新人事物的适应度,适应速度是快或慢、程度如何。宝宝适应新环境的快慢,必须与同年龄之间做比较,例如他们碰到新的人、事、物,有的孩子需要三天,而有的孩子却需要三个月的适应期,这便显示宝宝间适应性的强弱差异。
宝宝适应环境不恐惧
适应性比较强的宝宝,在新环境中比较不会恐惧,可以接受改变,但缺点就是太容易适应新环境,不好的习惯也会很快就学习起来,家长应该先帮宝宝避免掉一些危险,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例如有些小朋友喜欢在没有保护下倒着溜滑梯,家长应该避免宝宝习惯这种游戏方式;有些小朋友学会讲脏话,家长则要态度和缓但坚定地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或者给予一些适当的惩罚,如下次若再犯,就不会有糖果吃,采取不同教养方式,让孩子慢慢改变不适当的行为。
增进宝宝的参与意愿
适应性比较低的宝宝,面对环境中的人事物改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适应,一旦适应,宝宝就能维持良好的适应效果,而且持续下去。萧媺妮治疗师表示,适应性比较低的宝宝,其实不是无法适应,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多给宝宝一点时间,不要逼迫他们,才不会让他们因为着急而慌乱。另外,陪着宝宝去做也很重要,带着他们一起参与,可以增进宝宝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
怎样改善孩子的气质
深刻温暖的美好过程
萧媺妮治疗师表示,当家长为了宝宝的独特个性而尝试改变自己时,其实是一种很深刻、很温暖的感受,因为,妳的努力孩子都感觉得到;帮助孩子适应不同的生活,或者费尽心思找出最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彼此间的相处模式,其实是很美好的回忆,因为,给孩子再多资产,都比不上跟孩子一起用心过、努力过的这些酸甜苦辣的过程。
适时给孩子夸奖和赞美
萧媺妮治疗师提醒大家,爸爸妈妈和宝宝的主要照顾者教养态度要一致,不要让宝宝无所适从;另外,家长要培养幽默感,不要跟宝宝硬碰硬,也不要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更不要像对待成人般挑衅孩子(例如对宝宝说:不是不吃吗?怎么现在肯乖乖给我吃啦!)用宽容的心面对他们,也让孩子学习放轻松;最后,不要吝啬给孩子夸奖,因为,具体的夸赞,能让孩子清楚知道你们有注意他、也了解他。
6大态度让孩子乐于改变
1.了解孩子、也了解自己。
2.针对特性去修正宝宝的气质。
3.父母教养态度要一致。
4.有耐心地对待孩子。
5.要有幽默感。
6.适时给予孩子夸奖与赞美。
发展宝宝的运动能力
怎样发展宝宝的抓握能力呢?
1、1个月内的婴儿,他的手常表现为握拳形状,有时能够张开。妈妈可经常轻轻扳动、捋顺宝宝的手指,或轻轻活动他的双手。这样,可增强宝宝手指各关节的灵活性,促进手的自然开合。
2、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宝宝的抓握动作开始发展起来,手经常半张开,有时两只手能凑到一起玩,玩他自己的衣服,将其拉到脸上;也常用手去抓周围的东西,并试图将物体抓住,但对距离的判断不准确。此时,妈妈可将体积小、颜色鲜明的玩具,如小塑料球放在宝宝面前,引导他用手去抓握。
3、4个月的宝宝,多数能主动抓握物品,常用双手去拿,什么东西都愿往嘴里放。此时,妈妈可将玩具放在离宝宝稍远而又能让他抓得着的地方,引导他主动去拿,进而将玩具放在他的体侧或斜方位置,引诱宝宝抓握。
4、随着婴儿的发育成长和抓握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依次做如下锻炼:①教宝宝做“抓挠”的游戏,单手做,双手做,左右手交替做;②将奶瓶放在宝宝手中,让他玩耍,或有意识地让他做抓、扔塑料、布制的玩具活动;③可将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玩具,依次递给宝宝,引他主动抓拿。饼干之类的小食品不必再喂,让他自己拿着吃;④妈妈和宝宝一起做“抢玩具”的游戏;⑤让宝宝半躺,握紧妈妈两手的拇指或食指,妈妈提宝宝,让他用劲坐起来,再慢慢让他躺下去。
发展宝宝的抓握能力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宝宝的抓握能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婴儿期的宝宝常用手抚摸、抓握他周围能拿到的东西,这是他用手认识周围世界的表现。婴儿在摆弄、抓握物品和玩具时,加强了触摸觉和视觉的联系,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对于更有效地认识物体也大有益处。因此,要注意宝宝抓握能力的发展。怎样发展宝宝的抓握能力呢?
1、1个月内的婴儿,他的手常表现为握拳形状,有时能够张开。妈妈可经常轻轻扳动、捋顺宝宝的手指,或轻轻活动他的双手。这样,可增强宝宝手指各关节的灵活性,促进手的自然开合。
2、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宝宝的抓握动作开始发展起来,手经常半张开,有时两只手能凑到一起玩,玩他自己的衣服,将其拉到脸上;也常用手去抓周围的东西,并试图将物体抓住,但对距离的判断不准确。此时,妈妈可将体积小、颜色鲜明的玩具,如小塑料球放在宝宝面前,引导他用手去抓握。
3、4个月的宝宝,多数能主动抓握物品,常用双手去拿,什么东西都愿往嘴里放。此时,妈妈可将玩具放在离宝宝稍远而又能让他抓得着的地方,引导他主动去拿,进而将玩具放在他的体侧或斜方位置,引诱宝宝抓握。
4、随着婴儿的发育成长和抓握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依次做如下锻炼:①教宝宝做“抓挠”的游戏,单手做,双手做,左右手交替做;②将奶瓶放在宝宝手中,让他玩耍,或有意识地让他做抓、扔塑料、布制的玩具活动;③可将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玩具,依次递给宝宝,引他主动抓拿。饼干之类的小食品不必再喂,让他自己拿着吃;④妈妈和宝宝一起做“抢玩具”的游戏;⑤让宝宝半躺,握紧妈妈两手的拇指或食指,妈妈提宝宝,让他用劲坐起来,再慢慢让他躺下去。
发展宝宝的俯卧能力
新生儿大部分时间处在仰卧状态,因此常常喜欢俯卧,这是机体调节的需要,也是一种锻炼。
新生儿俯卧有如下好处:(1)仰卧时背侧肺充血,血多气少,换气不充分;相反,俯卧时肺血流向腹侧,肺主体不会淤血,换气好。(2)人在仰卧时,喉头以下气管的走向不是水平的,而是以15°角倾斜,越向尾端越低。因此,在仰卧时气管内的分泌物不但不能向喉头方向引流,反而会流向肺的方向,导致咳痰困难,通气受阻。而俯卧时上述弊端就可以避免。(3)俯卧、侧头时,宝宝口鼻内的分泌物自然从口角流出,即使宝宝吐奶也不会吸入气管造成吸入性肺炎。
宝宝2个月时,如果把他放在一张稍硬的床上,让他趴着,多数婴儿能将头抬起来。3个月时,颈背部肌肉力量比以前增强了,趴着时,头能离开床面,面部与床面的角度可达45°~90°,听到声音可以转头。5个月的婴儿多数掌握了翻身的本领,开始能从趴着的姿势翻成仰卧。6个月时,宝宝便能从仰卧翻成俯卧。根据这些特点,可采取以下方法来锻炼宝宝的俯卧能力。
1、1~2个月的宝宝,妈妈可以将他从仰卧抱转成俯卧(趴着),让他体验趴着的滋味。时间不宜长,每天2~4次,每次1分钟左右。
2、2~3个月的宝宝,可有意识地锻炼他的俯卧能力。在宝宝趴着时,妈妈可从侧面摇铃,或叫他的名字,诱导他两手支撑、转颈、转身。
3、4~5个月的宝宝,可在他仰卧时,从他身体的一侧下面给他信号,或放一个他喜欢的玩具,诱导他翻过身去找。
4、6个月时,让宝宝俯卧,在他的前方用铃声、玩具或糖果,诱导他向前爬行。
此外,爸爸妈妈还可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被动体操,发展宝宝的俯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