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2021-03-08 孩子提前入学的准备 孩子胎教 孩子刚入学的准备别让孩子的“天资”睡着。
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企盼,当看到别人的孩子表现杰出时,不少家长常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一味埋怨的做法不仅是徒劳无益的,相反会伤害孩子稚嫩的自尊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即便是临床上认为弱智的孩子。开发孩子的潜能,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每一位家长应当努力去做的。留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心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启发他。
创造机会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家人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每周一晚上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随时创造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耐心等待既然给孩子机会,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题复习……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所以,当父母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自己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了。
给予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击、批评,孩子会窘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
相关推荐
别急着帮助孩子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急着帮助孩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试图帮助父母们步入婴儿的世界:一个新生儿就像一个外国来的旅行者。我告诉他们去想像一下自己旅行在一个陌生但新奇的土地上,景色很优美,而且人们热情好客——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中看到热情友好的表示。但是想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恐怕就会有些麻烦了。
你走进一家餐馆询问:“请问浴室在哪里?”然后你被领到一张餐桌前,一盘意大利面条被推到你的鼻子下面;或者情况恰恰相反:你正在寻找一餐美味佳肴,却发现自己被领到了卫生间门口。
观察你的宝宝别着急帮他
这就是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们所感受到的。不管他们的房间被装饰得多么漂亮,他们的父母是多么慈爱,但是宝宝们却被他们所不理解的陌生感觉所包围着。宝宝们惟一的交流方法(他们的语言)就是哭喊和挣扎。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必须记住:宝宝们生活在他们的时间中,而不是我们的。除了那些学龄儿童,大多数婴儿的成长并不是遵循精确的时间表。父母们需要守候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逐渐成长,支持他们,但记住千万不要刚一发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就冲过去“解救”他们,要控制你的冲动。
宝宝们的父母常常请我帮助他们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闹。我知道此时她和爸爸肯定非常着急并且希望我立刻做些什么。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我会说:“别动,让我们看看小家伙到底想要说什么。”我首先把宝宝抱开一点,主要是为了看清小家伙的动作,他们纤弱的胳膊和小腿,一吞一吐的小舌头,弯起来的脊梁骨,每一种姿势都意味着某些东西。我注意听宝宝发出的各种声音和哭声的特点,声调、强度、频率都是宝宝语言的一部分。
我同时会注意周围的环境,我想像着这种环境会对宝宝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除了要注意宝宝的整体反应、声音和姿势,我还要感觉一下环境的温度,倾听周围是否有噪音。我观察宝宝的父母此时的反应——焦虑、疲惫或者愤怒——希望听他们说些什么。我也会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上一次喂奶是什么时候?”“在宝宝睡觉前你是不是经常抱着他走两圈?”“小家伙以前经常把腿蜷在胸前吗?”
然后我会“等待”。我的意思是:当两个成年人谈话时,你通常不会没有搞清他们在说什么就贸然插话吧?你会在旁边听上一两分钟,看看打断他们的谈话是否合适。但是对于婴儿,成年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然后把孩子晃来晃去,扯下尿布,咯吱,哄拍,做鬼脸。他们认为他们在正确地对孩子的表示做出反应,但实际上不是,他们只不过在自娱自乐。有时,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对他们自己的不适做些反应而不是在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无意中增加了宝宝的窘迫。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我现在已经体会到在冲过去之前一定要先作出判断。
对我来说,把宝宝抱远一些简直成了我的第二本能,但是我清楚,对于那些刚刚做父母的人来说,他们还不习惯宝宝的哭声,并且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会表现得不知所措。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告诉那些父母或保姆应该控制你的冲动的原因所在。怎样控制冲动呢?可以用一个英文词来概括:slow(减慢)。这个词的每一个字母都有各自的含义:
S(Stop):停
待在旁边等上几秒钟,你没必要刚一听到哭声就弯腰把他抱起来。做三次深呼吸以集中精神并作出你自己的判断,而且这还有助于清除你头脑中遗留的别人给你的各种建议的干扰。通常这些建议让你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L(Listen):倾听
哭是宝宝的一种语言。让你停顿片刻,并非建议你对宝宝的哭闹置之不理。你应该去听听宝宝正在对你说什么。
O(Observe):观察。
宝宝的肢体语言告诉了你什么?周围环境如何?宝宝哭闹之前这里发生了什么?
W(Whatisup):行动。
如果你已经进行了综合分析:你听到的,看到的,以及按照正常程序现在应该对宝宝做的,那么你就能知道宝宝究竟想要对你说些什么了。
说:“好样的!来,爸爸(妈妈)亲你们每人一下!”
别跟孩子抢着吃
为了让宝宝多吃饭,就和他一起抢着吃饭,结果却助长了宝宝的自私心理,所以,一定要记住,别跟宝宝抢着吃。
文文一岁零九个月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但就是不爱吃饭,奶奶喂饭的时候她总是闭着眼睛绷着嘴巴使劲摇头。奶奶做好的饭她最多吃两口就不吃了,过一会儿饿了又哭着要饼干吃。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奶奶心里很着急。突然有一天,奶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天,奶奶端着做好的饭来到文文面前,文文照样是摇头不吃。
奶奶说:“文文不吃奶奶可就要吃了。”文文看了看奶奶,又继续玩自己的洋娃娃了。
“文文快看,”奶奶又说,“奶奶真的要吃了。”奶奶果然吃了一大口。
文文抬起头,若有所思的样子。
“奶奶吃完了,文文没得吃可就要饿肚子了。”
说着,奶奶又舀起一大勺要往嘴里送。文文突然反应过来了,生气地喊起来,伸手就要抓奶奶的勺子。奶奶赶紧说:“奶奶不吃了,文文吃!”文文果然吃了一大口。
“文文快吃,不然一会儿奶奶又要吃了。”奶奶乘胜追击,文文又吃了一大口。
就这样,文文痛痛快快地把一碗饭吃完了。这个办法屡试不爽,奶奶再也不为文文的吃饭担心了。
抢吃抢出了自私行为
可是没过几天,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这天,妈妈买了一串香蕉回来,让文文分给大家吃。以前文文总是很高兴又很卖力地把香蕉一个一个掰下来,然后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人一根。可是这次,文文却死死抱住那串香蕉怎么也不肯放手,嘴里还含含糊糊地说着:“文文的,不给……”
事实上,宝宝的心灵本是纯洁无私的,是大人有意或无意的行为给他们灌输了自私的意识。老人们都说,抢着吃饭吃得香,奶奶和文文抢着吃饭,本来是想让文文多吃一点饭,但是文文的理解却是如果饭被奶奶吃了自己就没有了,所以要赶快吃光,不给奶奶吃。这实际上是鼓励了孩子自私行为。
好好吃饭有方法
其实,让宝宝好好吃饭的方法有很多。
第二天,奶奶拿起饭碗来到文文面前:“文文,开饭了,你饿不饿呀?”
文文正拿着一本布书翻来翻去,她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不,不……”
“那小狗狗饿了,”奶奶指着墙上贴着的一幅小狗画报说,“我们来喂小狗吃饭吧!”说着,奶奶递给文文一把小勺子。
文文高兴地接过勺子走到画报前面,要知道,她和画上的小狗可是好朋友呢!
“小狗,吃一口!”奶奶假装喂了小狗一口。
“狗狗,吃……”文文也喂了一口。
“哎呀,”奶奶突然着急地说,“小狗的嘴巴太小,吃不了饭,这可怎么办呀?”
文文看看奶奶,又看看小狗,好像在思考。
“不如,文文来帮小狗吃吧,不然小狗要饿坏了。”
文文点点头,张大嘴巴开始吃饭了。
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资”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留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创造机会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
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企盼,当看到别人的孩子表现杰出时,不少家长常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
一味埋怨的做法不仅是徒劳无益的,相反会伤害孩子稚嫩的自尊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即便是临床上认为弱智的孩子。开发孩子的潜能,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每一位家长应当努力去做的。
留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心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启发他。
创造机会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家人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每周一晚上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随时创造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耐心等待既然给孩子机会,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题复习……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所以,当父母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自己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了。
给予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击、批评,孩子会窘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
父母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别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晶晶吃饭撒饭粒,无论大人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这个毛病,有时甚至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擦来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顿饭,他有两顿饭的时间要挨骂,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觉无招了,便求助于心理医生。
医生建议:“当晶晶再犯同样的毛病时,你们不必去理会他。”父母遵医嘱,当孩子再用脚擦桌底的饭时,佯装没看见。几天下来,妈妈发现晶晶没再用脚擦饭,立即表扬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没有黏黏糊糊的饭粒,真干净!”“晶晶的桌子底下没有饭粒,看了真让人舒服。”孩子见父母对自己擦饭粒的事不闻不问,不擦饭粒倒获得表扬,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掉饭粒,即使掉了饭,也会弯腰捡起,晶晶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晶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一毛病。
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之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易于强化这种习惯。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训导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别只盯着孩子缺点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着孩子缺点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总是视而不见,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负面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父母关注什么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肯定与奖励,淡化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使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淡化孩子的缺点绝不意味着为孩子的行为护短,也不是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设法替孩子开脱辩解,而是策略地对孩子进行正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