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童话故事
2021-02-22 两岁童话故事 两岁半入学准备 胎教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生活的练习从两岁开始。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立生活的练习从两岁开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案例:童童要自己吃饭
吃饭了,我习惯性地坐在童童身边准备喂他。谁知他小手紧紧地抓住碗,说:“自己喂,自己喂”。我就让他自己吃,结果吃得满地都是。我教他怎样拿碗,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送,我自己再拿一把勺,适时地帮他一下。每当他把饭送到嘴里时,我就说:“童童真棒!”童童很自豪地笑着,我想他已经体会到自己做事的乐趣了。
分析:放手让孩子“自己来”
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阶段,也许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教育专家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要让他自己做。
促进大脑发育
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俗话说“心灵手巧”,手的灵活直接关系到脑的发育。
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发展需要脑的协调支配,同时也能促进脑的发育。所以,多让孩子自己做事,增加锻炼机会,不仅是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脑功能发育和健全的一种手段。
自信心的增强
儿童的自信,不仅来自于成人的鼓励表扬,更来自于完成以前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成就感,这是单纯的鼓励性语言所不能给予的。最初,孩子会遇到一定困难,在不影响孩子情绪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指导,战胜困难的乐趣将会使孩子信心百倍。
适当加以引导
尽管两岁左右的孩子独立意识已经萌发,但由于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达到他自己想达到的水平,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家长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也许这在一般人看来有些夸张,但对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语言指导必不可少。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岁孩子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儿童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两岁是孩子独立意识萌发的最初阶段,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期,也称“反抗期”。之所以反抗,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人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表现。那何不让孩子的独立生活从两岁开始呢?
延伸阅读
宝宝的听力训练从初生开始
坐月子是中国产妇的传统,这时有些老人会叮嘱我们把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静的,生怕弄出声音吓到小宝宝。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经过研究证实:新生儿很喜欢柔和、缓慢、纯厚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他们表现为安静、微笑;而对于尖锐的声音则马上显露出烦躁、不安的情绪。新生宝宝对有节奏的声音非常敏感,这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有节律的心跳有密切的联系,从而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
促进小宝宝智力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早训练婴儿的感觉和知觉,听力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新生宝宝的听力训练该怎么实施:
帮助新生儿逐渐区分各种声音
给新生儿一个有声响的环境,家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开门声、水声、炒菜声、说话声,外界的杂声,人声等。
给宝宝听柔和有节奏感的音乐
可让新生儿听有节奏的乐曲,但放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选择过于吵闹音乐。
妈妈应保持育孩子之间的交流
和还不能说话的小宝宝交流是毫无意思的吗?专家表示:妈妈最好时常能和婴儿说说话,亲热和温馨的话语,能让婴儿感觉到安全感,同时,这也是巩固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方法。
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习惯
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不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的生活能力,是一个后患无穷的事情。社会心理学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调查,发现: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独立性也差,遇事总是指望着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
独立生活习惯的关键期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宝宝学会了走,他就乐意走来走去,帮大人拿东西,一旦学会了用勺子去盛饭,他就不断地去练习这一技能,这就是培养宝宝独立的良好习惯的时机。
具体说,2—3岁,是幼儿期中形成各种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因为此时,幼儿身上同时有着事事都有要自己干的独立欲望和缠着妈妈撒娇的强烈依赖性,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一时机。
调整教育方式
风不能吹,日不能晒,雨不能淋,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父母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立意识、动手能力、劳动观念等逐渐泯灭,养成不劳而获、娇懒成性的恶习,并且依赖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那么孩子就可能永远不能独自飞翔。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写道:她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就是能自己办的事,绝不包办。刘亦婷在3岁时就开始做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有由她收拾,上街买东西时候,问路问价钱也都由她出面去办。她还利用做家务时教孩子许多知识,如教女儿洗袜子时,就谈谈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女儿帮助妈妈炒菜时,就谈论糖或盐的溶解、浓度与味道的关系等等。
启智!从训练小手开始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启智!从训练小手开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用手”是人类智慧的独特表现,宝宝常握用手的本领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教与学的过程。父母如能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时给予适当的训练,不仅能使宝宝的小手灵活,同时还能促进大脑的发展。
发展孩子手部动作的意义
1、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2、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随着宝宝年龄增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手的操作,能使宝宝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
宝宝手部动作发育的特点
1个月
刚出生的宝宝紧紧攥着两只前头,一副好斗的小模样。当您用手指去“骚扰”时,他立即产生抓握反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领,是不用老师教的。
2个月
宝宝的小手开始松开了,虽然有时也会伸展手指,但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
3-4个月
宝宝的小手大有长进,喜欢抚摸一切摸得到的东西。无论您把什么东西放在他的手边,他都要用手摸一摸,而且常饶有兴致地玩弄自己的一双小手。起初只是一些无意的抚摸动作,眼睛并不看着手的动作,也不会主动伸手去拿看到的东西,这说明宝宝这时眼和手的动作还不能协调。随着这些动作的实践,宝宝逐渐把看到的东西与手的运动联系起来,产生了有意的抓握动作,这就是他最简单的认识活动。当然,这时的宝宝还没有掌握抓握的技巧,手常常伸过了要抓的物体,东西也常常拿不稳,还不能用指头活动,只会用整个手掌弯起来一把抓,动作十分笨拙。
5-6个月
宝宝眼和手的动作已基本协调,能随意抓取周围的东西,虽然还不是手指的动作,但毕竟是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来抓。
7-8个月
这是宝宝能将手中的玩具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来回玩个不停,并且喜欢不厌其烦地用手里的玩具敲打桌面,能够用双手同时拿两个玩具。在抓握技巧上,他已经初步掌握了人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他四指相对,像把小钳子似的,并学会用指尖取物。
9-10个月
宝宝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尤其喜欢将小的颗粒放入瓶子里,倒出,再放入。这时应加强看护,防止宝宝将钮扣和一些豆类物品塞进鼻子或耳朵里。宝宝还学会用手势代替语言,当问及:“妈妈在哪”一类问题时,他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用手去指。这时的宝宝更加淘气,并且学会了开抽屉,常常扰得您“家无宁日”。
11-12个月
宝宝的两只手活动自如。他能同时做不同的动作,如一只手拿存钱罐,另一只手把硬币放进去。其指尖的灵巧程度也进一步提高,能把盒盖打开,喜欢将手指伸入瓶子里探险,会用铅笑声到处乱画。
宝宝用手本领进阶训练
1个月
每天轻轻掰开他的小手清洗几次,在清洗过程中,成人手的抚摸和水的温度可以刺激宝宝手部皮肤的感觉,同时能使小手保持清洁。
2个月
可以把成人的手指或带环的或环状的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放在宝宝手中,让他握住,可重复多次放入和拿出,让宝宝练习握持和对物体的感觉,同时可把着他的手摇晃,听听玩具发出的声音,锻炼听觉。
3-4个月
父母可以用玩具碰触宝宝的小手,引逗他抓握。也可在宝宝胸部的上方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高度以宝宝伸出小手能碰到为合适,让宝宝有主动触摸的机会,即使成人不在身边,他也可以主动自由地练习。在用奶瓶喂奶或喂水时,应握持他的小手,让他用双手抱扶奶瓶。到半岁左右,宝宝就能学会自己抱扶奶瓶了,奶嘴扁了还能自己拔出来,等奶头充满空气后再放进嘴里,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件自我服务的本领。
5-6个月
这时您可以训练他有目的地抓取桌上的玩具,并摇晃、敲打。也可以准备一些有弹性的橡皮玩具让他随意抓捏,喂水时,还可以训练他双手扶握奶瓶。
7-8个月
在这两个月中,您要因势利导,教宝宝学会撕纸、滚球、拍手、招手、握手以及用手指取小糖球等动作。
9-10个月
根据这些物点,您可以引导宝宝学习剥糖纸,逐渐增强他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11-12个月
这时,可以训练宝宝搭积木、用蜡笔涂鸦“作画”、翻图画书等。
10种玩具,辅助训练宝宝手部动作
响环、哗啷棒:这些玩具可以让宝宝很方便地抓握,同时还能发出声音,很容易引起宝宝的兴趣。特别适合2~4个月的宝宝玩。
积木: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可以随意地堆积和拆解,变出很多花样来。积木最好小一点,便于宝宝抓握和操作。6个月以上的宝宝都喜欢玩。
图画书:对宝宝来说,图书也是玩具。从大把抓书,到一页一页地翻书,你可以看到宝宝小手精细动作发展的全过程。6个月以上的宝宝会坐以后就可以看书了。
球:能滚动的、彩色的小球特别能够引起宝宝兴趣。宝宝可以用手去抓、推、拍等。7个月以上会爬的宝宝就可以玩了。
套环、套杯:可以单个玩,也可以按大小不同的顺序套在一起。对1~2岁的宝宝来说,这是一种可以变幻无穷的好玩具。
橡皮泥:宝宝可以随意揉、捏、挤、压,做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这是锻炼小手指精细动作不可缺少的玩具之一,几乎所有宝宝都喜欢。1岁左右的宝宝就可以玩。
镶嵌盒:需要把形状对好,才能将零件放进去。这可以让宝宝在活动小手的同时认识不同的形状。特别适合1岁半到2岁的宝宝玩。
穿珠:将一根绳子穿过一个一个小孔,这不仅需要手眼很好地协调运作,而且还需要集中注意力。宝宝2岁左右就能玩了。
画笔:从1岁左右的涂涂点点,到3岁以后能画出像模像样的画面,哪个宝宝能缺少画笔呢?抓笔、握笔、运笔,对手指和手腕都是很好的锻炼。
积塑:和积木一样,积塑具有鲜艳的颜色和不同的形状。在操作中,宝宝的手部小肌肉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适合3岁以上宝宝玩。
良好的阅读习惯从0岁开始培养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从0岁开始培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岁前宝宝早期阅读怎样做
宝宝的学习习惯一定要等到上学后才培养吗?并不是这样哦,父母们可以从宝宝出生开始就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孩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有积极影响。
0~2岁宝宝学习能力3步走
第一阶段:0~4个月,身体接触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身体的接触,需要爱和温暖。如果母亲能在这个时候喂养母乳,对孩子笑、说话、唱歌、接触目光,更能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第二阶段:5~6个月,接触环境
继续给宝宝爱和关心,经常拥抱。若他表现出不开心,照顾者要有回应。同时可以让婴儿趴在地上,借此练习抬头及加强视觉能力。在婴儿头部左方距前大约30~40厘米处挂一个会转动的风车,用几种颜色的球体组成,或用不同颜色的各种动物玩具,帮助婴儿集中注意力,学习用眼追踪物件,对以后发展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阶段:7个月~2岁,发展智力
多带孩子接触外面世界,并和孩子分享心得;帮助孩子社交,联系其他孩子的父母,让孩子一起玩,也鼓励孩子和其他成年人交谈。这些训练,肯定会为宝宝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岁前抱孩子看图书
有的父母认为,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至少要从孩子认字开始。其实不必如此教条——现代父母讲究的是在孩子幼儿时期开始慢慢培养其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由爸爸妈妈带着“读”书——爸爸或妈妈抱着他一起翻看图书,同时讲述书中的故事,使孩子在听的同时,领悟读书的乐趣。据专家介绍,这项活动可早至从孩子1岁前开始。
固定时间看、讲书
另外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还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当然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点,时间由短到长),由爸爸或妈妈和孩子一起看书、讲书,还可以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咱们去书里找答案”、“咱们看看书上怎么说”,让孩子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读书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为如此,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