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勤劳的手
2021-02-18 童话故事勤劳的手 童话故事公主的智慧 智慧童话故事手是孩子智慧的翅膀。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手是孩子智慧的翅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他提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人的手指是大脑的“驻外”器官,大脑内部有与每一个手指相对应的“运动区”,幼儿手指的每一个运动都在刺激大脑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反过来,大脑的运动中枢调动了手指的运动。正是大脑活动中枢和手指动作反复作用,形成了手脑互相促进的循环。动手训练不仅能有效促进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动手训练能够增强幼儿记忆能力。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大脑的支配,各种各样的动作,能使相应的脑细胞得到锻炼。二是动手训练有利于幼儿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发展。西方学者克洛韦尔曾说过:“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在动手拼拼、搭搭、拆拆活动中,能根据问题的变化,按照不同材料和条件及时地改变思维方法,并会用创造性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
除此之外,动手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也关系密切。一是动手活动能有效发展注意力。对幼儿来说,让他认识一个物体,掌握一种技能或明白一个道理,光靠家长的说教或直观演示是不行的,必须让幼儿亲自感知动手来实现,只有直接施于动作,被认识的对象才能进入意识中。二是动手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独立性。其一是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家长在训练幼儿动手能力时,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来磨炼幼儿,培养幼儿专心致志,坚持到底的毅力。教育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多动脑筋、想办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加以克服困难。其二是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一般健康幼儿在三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能初步借助语言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走的愿望,如:“我要———”“我自己———”因此家长除应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还可以让幼儿练习一些复杂的活动内容,如缝扣子,给布娃娃和玩具小动物缝制简单的服装,帮着大人择菜、包饺子、洗刷碗筷、到不远的地方买东西等,以此来训练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生活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呢?
日常生活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杨振宁博士在对中美学生的调查比较中,很中肯地指出,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和剔除,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应更加满足孩子的动手动脑的需要,在动手动脑探索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手,养成爱动脑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动手技能,如抓、握、倒、挤、夹、敲、剪等;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脱和整理衣服、梳头、洗脸、洗手帕等;照顾环境能力,比如扫地、擦桌子、切水果、分碗筷、收拾玩具、拔草、浇花等,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动手能力应从婴幼儿开始,三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比较自如,还能够掌握一些精细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同时还要利用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支持幼儿模仿大人的生活。
相关阅读
天使的翅膀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天使的翅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感人的文章里,最最感人的是故事里的故事。
tt801的回复:(写于4/25/20011:33:26PM)
我们原来所住的小区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乍一看,这个9岁的男孩白白净净,安安静静,是个十分俊俏的帅小伙呀,如果不开口你会觉得他非常非常正常,然而他只会发出“啊啊”的声音,目光总是盯着一个方向独自出神。听说这孩子两三岁时也是能说会道的,后来因为爸爸妈妈从老家到深圳创业,把他放在爷爷奶奶家,只两三年的功夫,孩子便“自闭”了,爸爸妈妈从此再也不能进入到他的世界。
有时候,当我带着潼潼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会遇到这个孩子,我总是试图和他说话,让潼潼叫他“哥哥”,希望唤起一点点交流,可他总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让人心生怜惜又感慨万千。看着他,我总疑惑:是什么样的力量把孩子引向了这样一个封闭的世界?父母的爱心是否还能将引回正常的世界?这样的问题,目前看来还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一点:我将好好地守护儿子的童年,决不让任何力量夺去他的健康和快乐!
别减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美国的《公民权法》中的两项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正是这两项权利保护了孩子们想象力的翅膀。
年龄、学识并非扼杀想象力的凶手,那些伟人、奇人不但知识渊博,也同样想象力惊人,因为他们学习知识,却保留着对知识的质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识的空间,于是想象力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被“知识”绑住了想象力,因为成人让他们过于相信知识,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想象力就是这样在“不用中退化”了。
今天,如果父母还相信“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就请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间,并用智慧加以引导。
允许孩子“奇思妙想”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知识经验,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为他们更少固定的“答案”与“思维模式”。想象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因此,如果孩子对一个你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思考时,请允许他的“奇思妙想”。例如: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女儿看着,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妈妈听了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象真奇特。”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星星本来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背书吧!”、“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成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世界,最终,这些孩子也变得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不会突破与创造。所以,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意你对孩子“奇思妙想”的反应。
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周围有太多相对孩子而“博学”的成人,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成人就会赶快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结果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要说去想象了。
一个折纸游戏中,孩子学会折小兔子后,把小兔子贴在了纸上。这时妈妈问:“小兔子生活在哪里啊?”
孩子就给小兔子画了一个漂亮的房子,还有绿草地、美丽的小花。接着妈妈又问:“你知道小兔子吃什么东西吗?”
“它最喜欢吃萝卜,我得给它画些萝卜!”孩子高兴地继续做着。
“你觉得小兔子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朋友、妈妈、爸爸、玩具……”
孩子开始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原本只贴了一只小兔的白纸,现在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绿色的草地、美丽的鲜花、可口的萝卜,还有在跑步的小乌龟,另一只穿着裙子的小兔,大大的蘑菇,飞翔的小鸟,高高的太阳,弯弯的小溪,别提有多热闹了。
这不正是训练孩子想象力的好办法吗?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尽可能保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样才能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
向孩子提出“想象”的问题“1+1=?”“‘树’的英文怎么读?”“今天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活中充满了问题,可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提着“封闭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答案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只会给出一种回答。孩子不过是重复知识的工具,问题也不过是我们检验孩子学习的手段,哪里允许孩子去想象呢?
而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问题,恰恰是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是允许孩子自由发挥的问题,比如,爸爸陪孩子在看有关飞机的图书时,这样问孩子:“你能想象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造呢?会造出怎样的飞机呢?”孩子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定然会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
父母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关键是,当孩子对“开放式”的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地去打断或者“更正”。
以上这些只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几个方法,父母们可以充分开动“想象力”来发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总之,孩子的想象力无处不在,父母只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宝宝握在手里的智慧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宝宝握在手里的智慧》,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每个宝宝生下来,他们都会紧紧握住自己的小拳头。对于这种现象,许多妈妈也许并不在意,可是儿科医生却提醒大家:要及时打开宝宝紧握的小拳头。
打开小拳头,开启智慧之门
手和宝宝的大脑发育关系密切。
手的动作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对诱导婴儿心理发展起了前提的作用。
手指分开后,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各种物品,使婴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和从事各种活动,知觉和具体思维能力得到发育。
通过手部动作,婴儿和环境产生了互动,帮助婴儿建立自己和环境互动的概念,这种互动的经验对婴儿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打开小拳头,妈妈该怎么做
生活时间
生活中,市场打开宝宝紧握的双拳,会让他有舒展手指的轻松感觉;
洗澡的时候别忘洗宝宝的小手。把手指尖轻轻伸进宝宝的手掌里,在小手心里轻轻地来回转动,边清洗边按摩;
喂奶的时候把宝宝搂在怀里,把手指伸进他的手心里,大手握小手,轻轻地摸一摸,缓缓地摇一摇;轻轻抚摸、张开宝宝的拳头,让小手掌触摸妈妈的乳房和妈妈的脸;不停地和宝宝说说话。吸吮妈妈的乳汁、感觉妈妈肌肤的温暖,宝宝满足又舒服。
游戏时间
给宝宝的手指做按摩
1、宝宝吃饱喝足、心情愉快的时候,可给宝宝的小手做按摩,肌肤温柔的触感能刺激宝宝触觉神经,使宝宝身心放松,小拳头很容易就松开了;
2、拿起宝宝的手掌,轻轻掰开拇指,再将手指一起打开,闭拢,再打开,边做边说话、唱歌。握住宝宝的手指,轻轻地一根一根打开,再一根一根合拢,轻柔地抚摸;
3、鼓励宝宝频频“出拳”,练习手眼协调,触碰、抓拿东西;
把玩具放入宝宝的手掌
让宝宝握住玩具,妈妈拿住宝宝的小手,一起摇摇,听听玩具会发出什么声音。在游戏中宝宝慢慢学习控制、使用自己的手。
注意:正确握姿——姆指和4手指要相对而握。
1、选择适合的玩具。适合宝宝手掌大小、会发声、材质柔软的玩具。
2、宝宝玩的时候旁边一定要有大人陪伴。
抓住妈妈的手指,仰卧起坐
主要锻炼宝宝的锻炼抓握力。
宝宝躺在柔软的棉垫上,妈妈双手食指伸进宝宝的手掌,让宝宝紧紧抓住;握住宝宝的手腕从仰卧慢慢提拉至坐位,再轻轻放下。宝宝的颈背部肌肉也得到了锻炼。
玩手,宝宝成长重要里程碑
当宝宝开始凝视自己的小手、相互触碰——这是手部发育的出发点。手成了宝宝最好的玩具,他要开始学习抓握东西了。
大约3个月前后,宝宝常常把自己的小手举到眼前凝视,左看右看,热衷于玩自己的手,忽而手指头一张一合,忽而两只小手缠绕在一起,忽而又把自己的手送到嘴巴那里舔一舔。有时候他还会伸手抓人、抓任何伸手可及的东西了!
重要提示:半直立,是刺激宝宝玩手部游戏的姿势。
宝宝平躺,自然会对自由地转动身体和踢脚挥手感兴趣,举手则显得不方便。如果你把宝宝抱在怀里,保持半直立的姿势,宝宝会兴致勃勃地转动脑袋东看西看,手和手臂会自然地张开、合拢,玩手或玩具。
发现孩子的“强势智慧”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强势智慧,父母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把它们挖掘出来,发扬光大。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做某件事,他心里会有一种痒痒的召唤感——“我也想做这件事”;当他完成一件事时会有一种满足感或欣慰感;他在做某类事情时非常迅速,无师自通……这都是他们身上的强势智慧。
另外判断孩子最发达智慧的一个好方法,是观察他们在生活中“不规矩的表现”:语言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比较爱说话;空间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人际交往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坐不住、爱打闹。这些生活中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就是一种信号。
观察孩子倾向的重要途径是多和孩子在一起,即在无人指导下,看他在做些什么。可以通过观察他与同伴、朋友谈话和讨论问题时的情况来了解;还可以收集孩子活动资料、参考学习成绩等。当然,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做有心人,孩子的点点滴滴都不要放过。此外,家长还应注意观察分析孩子的特长,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方法和观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