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胎教

2021-01-18 艺术胎教 胎教艺术 教育性的童话故事

艺术教育的误区您知道吗?。

如今,艺术教育成为了一种时尚,而艺术教育的起点,似乎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即便幼儿园没有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父母也照样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去,希望孩子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每年幼儿园招生之际,不少幼儿园会适时推出“艺术特色”的教育服务,令不少父母头晕目眩、糊里糊涂给孩子报了名后,才发现所谓的“艺术”特色也不过是每天唱唱、涂涂鸦,再没有什么新鲜的。

艺术教育的误区您知道吗?

幼教专家指出:幼儿的艺术教育包括了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以及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教育,而不是简单的会唱几首歌、会弹几乎钢琴曲就可以衡量的,只有真正对幼儿艺术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孩子艺术审美、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的。

错误概念1:艺术教育等同大杂烩

很多父母对艺术教育究竟为何物根本弄不明白,对他们来讲,艺术教育就是让孩子学到课堂这外更多的东西,除了幼儿园正常的艺术教学之外,父母还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班,什么“国画”“小提琴”“珠心算”“滑冰”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从这样的教育中成为全才,完全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一个快乐的出发点,到最后却又成为孩子另一个沉重的负担。

形成原因:概念混淆,抹杀兴趣,盲目跟风

专家提醒:

幼儿艺术教育的范畴具体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三类。而且艺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前蝗就是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选择,这一点父母绝对不能替代孩子做主,因为每一个孩子和成人的兴趣爱好是截然不同的,替孩子做选择就等于失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同时,现在的幼儿教育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中的辅助内容,如将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抽取出来,以艺术的形式包装,但却忽视了幼儿欣赏、创造美的过程,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特点。

错误概念2:艺术教育变成了技能训练

重“术”不重“道”是现在艺术教育中最常见的通病,虽然很多父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还是不自觉地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等作为孩子艺术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孩子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不少父母都认为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附属品,学好艺术可以为各类考试添加筹码也是多数父母的心态。

形成原因: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专家提醒:

艺术教育不能完全忽视技能技艺的训练,但是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技艺,因为归根到底,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就像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样,孩子在合唱的时候,一味地追求唱得整齐、洪亮,但是脸上的表情却很生硬,这就是因为孩子在歌唱时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到愉快,只是当作一种机械化的模式在进行表演,自然感觉不到美感,当然脸上就表现不出发自内心的愉悦。此外,音乐和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舞蹈并不能被音乐代替,现在很多艺术幼儿园都去掉了专门的舞蹈课,而兴保留声乐课,这也是很不正常的一种现象。

错误概念3:拿专业水平要求孩子

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给孩子乐趣,并不是让孩子过早地达到专业水平,而有的父母和幼教老师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教育得水平越高越好,从而拿一套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教育的成果,而忽略了艺术教育和纯粹的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固然可以更快提高孩子的艺术水平,但这和幼儿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初衷并不一致。

形成原因:认识模糊,拔苗助长

专家提醒:

艺术过于枯燥和专业,就会人为地破坏儿童的天性。比如,我在一些幼儿园考察时发现,老师在上钢琴课时,要求孩子反复锻炼手型、指法,几个简单的音节让孩子重复训练几十遍,这样的艺术教育的确堪称专业,可是如此枯燥的训练方法,怎么能让孩子产生兴趣。把这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法用在幼儿艺术教育之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忽视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的培养,使技能与情感分离。为儿童准备的艺术教育不能过于枯燥和专业。

相关推荐

早教科普:儿童艺术教育误区您进了几个?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早教科普:儿童艺术教育误区您进了几个?”,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今,儿童艺术教育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了艺术培训班,希望他们有一技之长,便于在同龄人竞争中脱颖而出,想法虽好,但是由于一些家长思想上有些偏颇,致使孩子不但得不到大的进步,还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下面我们来看看特长教育的一些误区,看看您有没有不小心越了雷池。

1、主观意识强烈,不顾孩子的意愿

进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特长班,枯坐半天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不好受的,很多父母没有问清楚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就给他们报名参加特长班的训练。这样孩子内心没有真正接受学习的范围,因此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突出,另外枯燥的学习环境会阻碍孩子开朗性格的养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2、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为了让赢在起跑线上,不惜花了大量财力人力给孩子报了好几个特长培训班,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家长贪多求全的后果往往就是孩子一门艺术都没有精通,还破坏了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不愿再回到家中,听从父母的安排。

3、教育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跟成人一样稳重,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容易“喜新厌旧”。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没有耐心的采取强硬政策,拿出了家长的架子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那怎样才能走出教育误区,真正有益于孩子发展呢?我们觉得这要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抓起: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心态,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你只能从旁引导而不是抹杀天性。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特长教育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下进行。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给予孩子充分自主挖掘,领悟的时间。玩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当孩子学习特长教育时,家长可以在旁培养指导,跟孩子一起学习,这样也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的热爱。

2025最全早教知识:谈艺术教育误区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早期教育中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5最全早教知识:谈艺术教育误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涉及面很广,但是不可否认它流淌着智慧的源泉,若孩子从小接触学习艺术方面的培养,他能从中收获一生受益的知识,开启明媚的未来之路,艺术早教的重要意义是无法比拟的。

但是家长必须有透彻性的思考,以下有几点家长们常犯的误区,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急于求成

艺术早教期在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东著名画家杨之光就曾明言表示:“如果是为了让孩子将来当一个画家的目的才把孩子送来学习绘画,那还是不要来了。”

把孩子当大人教

孩子的绘画技巧提高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是他们有着大多数成人画家没有的天真,童趣。所以即使他们的画作稚嫩,同样也能吸引人的目光,我们要好好呵护这一份难能可贵的童真,如果把小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用专业的教学去约束他们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定位不准确

不是每一个孩子学习钢琴后都能成为下一个郎朗,要成为一个人人殷羡的艺术家,其背后要付出的艰辛是非经历不能体会的,朗朗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顶尖水平,要让孩子跟他一样,需要天赋和努力,需要大量的金钱,需要家庭的付出。这些都是要考虑到现实的因素,如果孩子有超越常人的天资,自当发展和引导,但不要逼着孩子达到个自己定位的高度,让其自有施展。

艺术教育被“窄化”

家长重视艺术教育是好事,让孩子提升艺术素养也没有错,但一定不能“窄化”艺术教育,报考中戏上戏当成最终的目的,把考级当成学钢琴的目标,这是在“窄化”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教育的正途。家长要克服浮躁,盲目的心态,“艺术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也是开启心智的教育,应当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把艺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它跟每个人都相关,这才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艺术氛围。”才能在有需要的时候灵光一现。

亲子早教网早教网(www.zj09.com)提醒您:盲目追求艺术成就对孩子身心发展惧有害,针对孩子的兴趣因材施教,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教育孩子才能事半功倍。在生活中积极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艺术需要情感的的深入,让孩子理解不同作品中蕴藏的作者不同的情感。

了解加盟信息尽请关注亲子早教网早教加盟网。

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孩子的“底线”雷区您知道吗?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底线七: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从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早教的3大误区,你知道吗?


“我的孩子要是上幼儿园,就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挑选最好的早教老师为她上课!”朋友小李刚刚有了孩子,心中就有了这样的盘算。对于这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诸多早教创造的成功例子让他们看到了通往光明和成功的大道,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早教的重要性。一些“如果说你生下来第二天开始早教,那么你已经晚了一天了”的话语早在年轻的父母中开始流传起来。所以,越来越多的早教中心、早教教材受到了年轻父母的热捧。但是,仅仅知道早教重要是不够的,家长稍有不注意,就会进入早教的误区。

误区一:最好的老师和幼儿园等于最好的早教

在生活中,很多年轻父母认为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和找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很多年轻父母为了给孩子寻求一个好老师和幼儿园而四处奔波。家长们认为,最好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为孩子找到一位好的老师和幼儿园才是早教的关键所在。

对此,呼和浩特红黄蓝亲子园嘉茂分园园长苗长喜表示:“每个老师和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但是这个‘好’未必真的适应你的孩子,作为父母要好好思量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适合的才是好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不要一味地追求最好的学校。想培养出一个健康出色的孩子,仅仅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早教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误区二: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角色让给老人和学校

很多母亲在休完国家规定的产假后,就不得不回到了工作岗位。孩子很小只能托付给老人和保姆,在进入幼儿园前,所受到的教育是不正规不科学的。老人对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凡事以包办代替为主,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生活范围的局限性导致在入园后显示出缺乏社交能力、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现象。

某幼儿园老师表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在日后是任何一位好老师、好学校都无法代替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因而父母一定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早教中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误区三:认为早期教育是灌输知识和技能培训

家长在潜意识中往往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了不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值。他们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把一些超前的背诵、计算、识字等知识灌输给孩子。这也被一些家长作为孩子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

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内容。

艺术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