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胎教
2020-12-28 神童胎教 胎教成功 神童话故事“神童”长大后鲜有成功。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神童”长大后鲜有成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仅有3%“神童”真正获得成功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客座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跟踪调查210名极具天赋的儿童。这些孩子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
时至今日,仅有3%的人最终把年少时的“豪言壮语”变成现实。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援引弗里曼的话报道:“只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她说:“六七岁时,这些孩子具有做大事的潜质,但是不少人的天赋和才能没有得到继续发展。”
安德鲁·哈利伯顿是弗里曼教授跟踪调查的对象之一。他8岁时就能够掌握中学阶段的数学,是别人心目中的“神童”。但他大学未毕业就退学,到一家快餐店打工。
选择太多可能带来失败
弗里曼说,“神童”有时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过人天赋,如果每个领域都想尝试,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成功。
安娜·马克兰和若瑟兰·拉文同在11岁时进入曼彻斯特切塔姆音乐学校学习。
马克兰现年46岁,1982年当选英国广播公司“年度青年音乐家”。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音乐并完成2年硕士课程,眼下是一名职业音乐家,从事着心目中“世界最棒的工作”。
拉文与马克兰不同,她放弃音乐改学科学。在受调查的210名孩子中,她的成绩最好,17岁进入伦敦大学学院。不过大学期间,她没有通过数学和天文学两门学科,最终未获得学位。
做了20年数学老师后,拉文辞职回家。她在书里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童年压力过大造成扭曲
弗里曼教授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
有时候,父母过于强求,给孩子过大压力,或是让他们远离同龄小伙伴,最终令他们鲜有玩伴。
弗里曼强调:“‘神童’也是普通人。但他们面临特殊挑战,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在其他人看来,‘神童’特别怪异、不开心。”弗里曼说,人们应当以平和心态接受这些“神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开发潜能并给予可靠的支持。
她说:“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延伸阅读
0-3岁音乐小神童的成长之路
0~1岁
1个月大有分辨不同频率的能力。
3~4个月大开始会发出咕咕声与有目地的声音。
5个月大对旋律、内容不同的节奏,能显示其敏锐度。
6个月大能成功配对出特殊的音调。
半岁前
声音:“声音传感”时期。
动作:重复性动作。
表情: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反应,比模仿更容易出现。
宝宝的感官尚未完全启发,因此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以“听”为主,这时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或用哪种方式给孩子听音乐,家长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曲风对比较明确选择音乐时,音乐元素的“高低”、“强弱”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以婴儿的喜好程度为先家长并非一定要为了培养宝宝的气质而选择古典音乐或者高雅音乐,其实,具有文化性或乡土性的音乐,也是不错的选择,英文歌、儿歌,或是特殊乐器所弹奏的音乐(如陶笛、二胡),这些对培养宝宝的音乐智能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你甚至可依照婴儿的喜好,选择一些流行歌曲播放。
音质和音量音响要清晰、纯净、好听,音量要适中、稍弱。
听音乐的时长每次听音乐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配合孩子的生活放音乐可以分为起床、洗漱、吃饭、游戏、睡眠,依不同场合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当宝宝情绪烦躁不安时,可以放一些亲切、活泼、有趣的音乐,帮助他稳定、调剂情绪;当宝宝玩得很兴奋,但已经到了睡觉时间时,可以让宝宝听安静、柔和的摇蓝曲。
变换音乐的频率不要太快配合孩子生活的音乐曲目,在1~2个月内最好相对稳定,让宝宝听同一组音乐,让孩子有一个感受、记忆音乐的过程。
1~2岁
声音: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能利用拿到的东西制造声音。
动作:对节奏性或旋律性强的音乐有明显的反应。
此时幼儿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因此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可以拓宽一些。
选择节奏鲜明、短小活泼的乐曲带着孩子随音乐节奏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接着逐步增加踏脚、走路等动作。宝宝手部动作发展比脚部要早、快且灵活。因此,先让孩子随音乐节奏练习手的动作,然后再练习踏脚、走步等脚的动作。练习手、脚动作的合拍、协调,可以感知音乐节奏的快乐,发展孩子手脚动作的灵活、协调、优美。
教孩子唱儿歌也可以拍着节奏念歌词,在宝宝已经会说歌词的基础上,让宝宝随家长学唱适合孩子能力的歌曲。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歌声和伴随孩子歌唱的乐器一定要音调准确,否则不准确的歌声和乐声可能造成孩子将来“五音不全”。
2~3岁2岁
语言:只能用单个词表达意思。
动作:经常通过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意识和听觉,且能用所触及到的物体制造各种声音。
协调性:注意力简单、有限,通常不能与其他孩子一同玩耍。
情感:在身体和感情上依赖成年人。
歌唱:喜欢唱歌,常常对一些歌唱的片段有较强的“复制”能力。
节奏:积极地去反应节奏明显的音乐。
听觉:鲜明生动,有特点的音色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记忆。
3岁
语言:词语较之前有大幅且快速的发展。
歌唱:能完整准确地唱一首歌。
节奏:能理解音乐拍子和动作之间的关系。
动作:越来越协调,也不断增加控制节奏的反应能力。
此时幼儿有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的歌曲应容易让孩子理解、感受,并易演唱。
1可反映孩子生活的歌谣为佳。
2歌词以孩子能理解的事物、能感受的情感为宜。
3歌曲篇幅短、节奏简单、易唱、音域在6度以内最好。
4歌词简练、上口、易懂、有趣味,旋律优美、动听、能表达孩子的情趣。
成功孩子背后的父母都有哪些共同的特质?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家庭聚餐,席间有几个孩子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了,考入某大型国有银行,已经上班。一个在国内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大二,大三准备保研。一个还是一名初中学生,成绩非常优秀。他们很淡定地聊天,不事张扬。很有礼貌地为大人敬酒,倒茶,时时处处显示着他们良好的教养。从小看着他们长大,和他们的父母彼此再熟悉不过。事后,我和妻子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展开了一次讨论。我们努力从这些成功的父母当中找到他们共性的东西,我们讨论的范围扩展到身边的同事和我们所接触到的朋友。我发现,其实成功孩子的背后父母其实有很多共同的特质:
1.对孩子总是抱有欣赏的态度
在和这些父母交往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欣赏有时候让你动容,比如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有自己的小名,父母叫的时候通过语音语调你会感觉到这些小名就是专属于父母的。别人叫的时候会黯然失色。
他们在谈论自己孩子的时候也绝不斥责和抱怨,即使自己的孩子相貌并不出众,有时候考得也不好,但他们从没有抱怨,很平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欣赏并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夸奖和鼓励,而是来自内心的一种默默支持,一种心照不宣的力量。在和这些父母接触中,我能感觉到自始至终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永不枯竭的欣赏的力量在存在。
2.原则性强,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父母清清楚楚,并且立下规矩。不会轻易改变。比如,该写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写作业,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读书,不会因为今天是周末或者今天情况特殊就有所改变。尊敬父母,不撒谎,诚实,如果违反绝不轻饶,这是一条做人的底线。
3.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纵观这些父母的家庭,家庭氛围和谐温馨。父母之间很少发生争执,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感觉到温暖和依靠。母亲往往在家庭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整理的整整齐齐。不在乎穿多贵的衣服,用多贵的东西,关键在于把孩子大人都打扮的利利落落。
4.明事理,举止稳重,朴素低调父母都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对问题的看法往往非常折中,不偏激不固执,举止稳重,谈吐优雅,不给人盛气凌人的感觉,很少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家庭和收入。
5.关心但绝不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很关心,但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能断然拒绝,而绝不后悔,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也不会姑息迁就。
6.父母配合默契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唱一和配合默契,一个唱红脸的一个必须要唱白脸,父母不要互相拆台,互相指责,这是大忌,曾亲眼见过,一个孩子不听母亲的话,和母亲发生争执,做父亲严厉斥责他这种行为,孩子歪着头不服,父亲过去就踹了一脚。孩子掉泪,但父亲并没有妥协。严肃指出他的行为是不当的。做母亲的马上给她说道理,两个人配合默契。很快孩子不再固执已见。
7.工作认真,踏实父母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纵观这些父母不但在教育孩子上是成功的,对待工作也是认真踏实,兢兢业业。在单位上干得也很出色,可谓工作生活两不误。
8.定时定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关注孩子,并且能定时定点,孩子做完作业,要检查一遍,有时间陪着孩子读读书,即使自己不读书,也会陪在孩子身边。我看到他们家里都有自己的书桌,每天有一段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作业读书时间,父母都会放低说话的声音或关闭电视,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
9.关注孩子饮食健康,烧一手好菜他们非常关注自己孩子的饮食健康,他们为孩子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菜谱,那些东西有添加剂,那些东西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清清楚楚,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会亲自下厨做菜,荤素搭配,很少买现成的。烧得一手的好菜。
10.严格要求孩子严格不是打骂,不是一味斥责,而是对孩子的行为和习惯进行管控,关注她的点点滴滴。如有不足,及时纠正。比如对孩子的游戏时间严格控制,“业精于荒于嬉”这是教育孩子不变的信条。
11.了解孩子,不提过分的要求对自己的孩子评价很客观,不给予过高的期望,也不悲观。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定目标。和一位父亲谈起来,他说,我并不期望她能考第一,我只想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如果她考不上清华,她就考个山大,如果考不上山大,靠本地的一个院校也不错。她只要努力了,就行了。其实这个父亲,努力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12.做孩子的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些父母都很尊重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和他们说话,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家务,认真倾听。即使孩子讲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他们那里可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谁给“神童”后天扫平路
仅有3%“神童”真正获得成功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客座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跟踪调查210名极具天赋的儿童。这些孩子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
时至今日,仅有3%的人最终把年少时的“豪言壮语”变成现实。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援引弗里曼的话报道:“只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她说:“六七岁时,这些孩子具有做大事的潜质,但是不少人的天赋和才能没有得到继续发展。”
安德鲁·哈利伯顿是弗里曼教授跟踪调查的对象之一。他8岁时就能够掌握中学阶段的数学,是别人心目中的“神童”。但他大学未毕业就退学,到一家快餐店打工。
选择太多可能带来失败
弗里曼说,“神童”有时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过人天赋,如果每个领域都想尝试,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法成功。
安娜·马克兰和若瑟兰·拉文同在11岁时进入曼彻斯特切塔姆音乐学校学习。
马克兰现年46岁,1982年当选英国广播公司“年度青年音乐家”。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音乐并完成2年硕士课程,眼下是一名职业音乐家,从事着心目中“世界最棒的工作”。
拉文与马克兰不同,她放弃音乐改学科学。在受调查的210名孩子中,她的成绩最好,17岁进入伦敦大学学院。不过大学期间,她没有通过数学和天文学两门学科,最终未获得学位。
做了20年数学老师后,拉文辞职回家。她在书里写道:“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童年压力过大造成扭曲
弗里曼教授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
有时候,父母过于强求,给孩子过大压力,或是让他们远离同龄小伙伴,最终令他们鲜有玩伴。
弗里曼强调:“‘神童’也是普通人。但他们面临特殊挑战,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因此,在其他人看来,‘神童’特别怪异、不开心。”弗里曼说,人们应当以平和心态接受这些“神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开发潜能并给予可靠的支持。
她说:“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家有动物有助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中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交流和分享、缺乏责任心等问题,经调查,养伴侣动物的儿童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
一项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相比,养伴侣动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专家认为,养伴侣动物有助于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家有动物有助儿童心灵健康成长
开展此项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伴侣动物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对11所普通小学的402名小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
该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日昌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养动物作为‘宠物’的概念逐渐淡化,而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伴侣作用越来越强,对儿童的心灵成长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样的影响,是利远大于弊的。”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中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交流和分享、缺乏责任心等问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养伴侣动物对于孩子避免不良心理发展具有明显作用。”课题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周霞说。
根据调查结果,养伴侣动物的家庭中,有53.2%的家长认为孩子更有爱心、懂得爱护弱小,有43.5%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再感到孤单,有40.9%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动物产生浓厚兴趣或爱。在不养伴侣动物的家庭中,有94.1%的儿童表示喜欢伴侣动物,61.3%的儿童表示非常想养伴侣动物,明确表示不想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仅占7.4%。
调查显示,有64.4%的养伴侣动物的家长说,在增加家庭的欢乐气氛、减少儿童孤独感的同时,养伴侣动物也加大了卫生打扫工作的负担。也有少数家长对防疫问题表示担心。
“随着政府出台家养动物的政策和措施日益完善,加上养伴侣动物家庭饲养能力和饲养素质的提高,伴侣动物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的积极角色。”郑日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