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0-12-14 幼儿能力培养 入学能力准备 童话故事带分析

半岁婴儿的能力分析。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半岁婴儿的能力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是非

另外两个模拟情境同样证明半岁大婴儿具有道德是非感。

在一种情境中,研究人员设计玩具狗开箱子的“独角道德剧”。其中,一只泰迪熊帮助玩具狗举起箱盖,另一只泰迪熊却固执地坐在箱盖上阻止玩具狗打开箱子。

在类似的另一种情境中,一只木偶猫与两只玩具兔玩滚皮球游戏。同样,一只兔子扮演“好人”角色,接到猫的皮球后把球滚回去;另一只兔子扮演“坏人”角色,捡起皮球逃之夭夭。

布卢姆说:“两个实验结果显示,半岁大的婴儿大多站在‘好人’一边。”

21个月大的婴儿是非感似乎更加强烈。当研究人员为他们模拟相同的情境后,允许他们为玩具分发或收回食物。大多数婴儿选择收回“淘气白兔”的食物,一个婴儿甚至打“坏人”的头以示惩罚。

辨善恶

“婴儿感知善恶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英国《每日邮报》9日援引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教授的话报道。

在一次实验中,布卢姆让6个月到1岁大的婴儿观看木偶表演。在表演中,一个“长”着眼睛的多彩木偶正在登山,一个木偶从旁协助,另一个则伺机把登山的木偶推下山去。Www.zJ09.cOM

看过几次后,研究人员把“乐于助人”和“搞破坏”的木偶放在婴儿面前,发现婴儿喜欢看向“乐于助人”的木偶,明显喜欢“好人”。

“结果表明,6个月到10个月大的婴儿偏爱‘好人’,讨厌‘坏人’,”布卢姆对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说。

在尚且不能蹒跚学步和牙牙学语的小小年纪,婴儿竟能形成基本道德准则,这一发现着实使认为初生婴儿大脑如同“一张白纸”的人大吃一惊。

有质疑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在诞生伊始就已经具有基本道德感,”布卢姆说,“精心设计的实验说明,初生婴儿头脑中已经有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然而,布卢姆的结论同样受到挑战。英国杜伦大学娜佳·赖斯兰博士说:“一切事情都取决于人的参照标准,”她说,“认为推球上山意味助人为乐,这是研究人员自己做出的道德判断,而婴儿可能只是喜欢看上升的东西而不是下降的东西。”

“另一项情境中,就像母亲保护孩子离开危险物体一样,也许泰迪熊压住箱盖是因为里边存在危险,”赖斯兰说,因此,婴儿无法简单判断孰对孰错。

总之,婴儿天生就具有一些能力,并不象大家说的一张白纸哦。

相关推荐

难以置信!1岁半宝宝的超能力


多数宝宝前囟闭合

到了1岁半,绝大多数宝宝前囟已经完全闭合了;有一部分宝宝1岁半以前就闭合了,很少有宝宝一直到2岁,前囟才完全闭合。

萌出10颗乳牙

1岁半的宝宝,多数已经萌出10颗乳牙了。乳牙萌出数目存在个体间差异,有的宝宝直到1岁才开始有乳牙萌出,1岁半乳牙数不到10颗;有的宝宝早在4个月就开始有乳牙萌出了,到了1岁半,甚至已经萌出12~16颗乳牙。这些差异,都属于正常情况,妈妈不必担心。有的宝宝乳牙开始萌出时间比较晚,而萌出速度却比较快;有的宝宝第一颗乳牙早早就萌出了,但其他乳牙萌出却很慢,甚至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乳牙萌出。妈妈可能会着急,担心宝宝缺钙或有其他营养不足。不要擅自给宝宝加服钙剂或鱼肝油,因为乳牙萌出速度并非都与钙有关,正常宝宝也可出现上述情况。

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1)让家里发水。旭旭刚好1岁半,妈妈在接一个电话,旭旭悄然潜入卫生间,水龙头开到最大,水哗啦哗啦流淌,大水冲了龙王庙!

(2)拧开液化气钢瓶上的接口。1岁半的果果拉着奶奶往厨房走,奶奶到厨房一看,差点蒙了——孙子把液化气钢瓶上的接口拧开了!

(3)打开抽屉,看看里面有什么。尽管这么大的宝宝基本上知道了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但见到新奇的东西还是要放到嘴里尝一尝。看见抽屉里有小药瓶,不费力气就能打开瓶盖,并能把小药片倒出来放到嘴里。如果恰好是糖衣药片,宝宝会当作糖吃,会吃很多;如果是苦药片,宝宝会把塞进嘴的这一片吐出来。即使是维生素,如果宝宝一次吃很多也不是件好事。所以,不想让宝宝拿到的东西,千万不要放在抽屉里。你不可能保证抽屉一直锁着,总有疏忽的时候。如果宝宝能拿到诸如改锥、榔头之类的工具,又曾经看到过成人使用过这些工具的话,宝宝也会模仿着使用工具,只是宝宝做的多是“破坏性”的工作,比如试图把木地板撬下来,把家具钉个坑。

独立行走,挑战平衡

宝宝能独立行走的平均年龄在1岁半左右,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如果你的宝宝还不能顺利行走,也不用担心。通常情况下,从宝宝独立迈出第一步,经过半年的努力,就能够走得相当好了。但如果现在宝宝还不能牵着妈妈手或扶着物体行走,请及时看医生。

这个月龄的宝宝,可能会对测试平衡能力非常感兴趣,寻求新意,探索未知,冒险是这个月龄宝宝的特点。父母可帮助宝宝实现“挑战平衡”,在地上搭一长木板,先从10厘米高度开始,逐渐增加高度,直至你站在平地,恰好能牵着宝宝的手在平衡木上走为止。

平衡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宝宝整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宝宝的行动看起来更加顺畅,攀爬技巧不断长进。宝宝能上到比较高的坐椅上,无需妈妈帮忙了,宝宝已经能够稳当地坐在带靠背的儿童小椅子上了,而不再需要四周栏杆保护。

一岁半宝宝的智力开发与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岁半宝宝的智力开发与潜能”,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岁半宝宝的智力开发与潜能

说出简短句

一岁五个月的女宝宝,40%以上都能把词组合成简短的句子,并说出来;而男宝宝,可能只有20%拥有这个能力。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男孩、女孩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性宝宝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可能早在几个月前,就能说出10个以上的简单句子,有的宝宝直到现在可能只会说出几个简单句,或只是使用单字表达意思。到了这个月龄,如果宝宝一个字还不会说,就应该看医生了。

理解物品的归属

16、7个月的宝宝开始理解物品的归属,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当宝宝看到妈妈的鞋子和爸爸的帽子时,会说出“妈妈鞋”和“爸爸帽”。看到娃娃穿的漂亮衣服时,会说出“娃娃衣”。宝宝还会提起他曾经看到的东西、人、动物和某个事件。如父母带宝宝去动物园游玩时,看到过海豚表演,宝宝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对妈妈说“海豚(顶)球”,尽管宝宝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他的意思,但是妈妈能够理解宝宝说出的这些不连贯字词的意思。语言离不开生活,宝宝就是在分分秒秒的生活中学习母语的。

说出自己的名字

宝宝不再说“吃果果”“喝水”“尿湿湿”等没有主语的词语了,而是开始使用简单的短句,“妞妞吃果果”“妞妞喝水”“妞妞尿湿湿”。主语、谓语、宾语都全了。当宝宝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进步,也是认识自己的开始。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没有人在身边时,不再像原来那样,见不到妈妈就大哭。

对上下、内外、前后关系的理解

一岁五个月的宝宝,对诸如“在里面、在上面”等空间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能运用,这需要宝宝有空间想象力。妈妈可以把苹果放到衣袋里,问:“宝宝吃苹果吗?”当宝宝说吃时,妈妈就指指衣袋:“在妈妈的衣袋里。”如果宝宝去衣袋中掏,宝宝就理解了“在……里”的概念。同样,也可用这样的方式,让宝宝理解“在……上”“在……下”的空间概念。

视觉追踪

如果妈妈不想让宝宝拿到某种物品,就不要把它放到宝宝可以看到的地方,包括宝宝可以够到的地方。因为这个月龄段的宝宝已经会打开抽屉,拉开橱门,掀起布帘,打开瓶盖,挪动他能够挪动的物体,甚至还会借助小凳子增加自己的高度,去够放在高处的东西。当妈妈发现宝宝拿了不允许拿的东西时,可能会转移东西存放的地点,可不要在宝宝眼皮底下转移。因为,无论你转移的路线怎样曲折复杂,宝宝都能寻踪找出来,这就是宝宝的视觉追踪能力。

通过看,认识物体的特性

最初,宝宝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同样意义的,仅仅是印刻在宝宝的视网膜上,被记忆到大脑中的影像。后来,宝宝记住了他所看到的物体的名称,把他所看到的物体与抽象的名称联系在一起;再后来,宝宝不但知道他看到的物体叫什么,还知道这个物体是干什么用的。这时,宝宝的视觉、听觉和思维相互配合,使得宝宝初步具备了认知事物的能力。宝宝不但认识了物体的外观,知道它叫什么,是干什么的,还逐渐开始认识物体的本质。比如能够分辨出玻璃和木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玻璃摔到地上会碎,而木头摔到地上不会碎。接下来,宝宝就开始动脑筋,琢磨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比如看电视,为什么能够看到电视中的人,为什么能够听到电视中的人说话,却摸不着那个人;为什么电视中的人不会抱他;为什么他不能把电视中的大苹果拿过来吃……宝宝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学会思考,发现新的问题。

对物品的区分能力

一岁五个月的宝宝对物品的区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不但能够区分大部分同类物品,还能区分相近物品,如宝宝知道碗、勺子和水壶是厨房里的物品,它们都属于餐具。宝宝不但会把鞋子放在一起,还知道鞋垫是放在鞋子里的,袜子、鞋子和鞋垫关系密切。

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

一岁五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某些功能了,如耳朵是用来听故事的。但是,宝宝还不能抽象地理解为什么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如果你告诉宝宝,嘴巴是用来说话和吃饭的,宝宝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如果你告诉宝宝嘴巴可以叫妈妈,嘴巴可以喝奶,宝宝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妈妈和宝宝说话,开发宝宝智力时,不可过度。当宝宝还没有达到那个时期的成熟度时,过早地开发会扰乱宝宝整体有序的发育过程。

婴儿的行为能力


婴儿篇

图形,更喜欢人脸和小动物的图画,喜欢看活动着的物体。如果父母从自己的好恶出发,不切实际地让宝宝看一些东西,宝宝就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也就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婴儿听的能力

婴儿更喜欢听妈妈的高频度的音调,喜欢听节奏感强、优美、声音适中的音乐。听的能力,是婴儿学习语言的基础,这个月的婴儿虽然还不会说几句话,但是却能听懂许多话的意思。婴儿就是靠听妈妈爸爸和周围人的说话,靠观察父母说话时的口形,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语言和动作的结合,靠妈妈日常和婴儿说话,来学习语言的。婴儿不断积累词语,最终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父母要懂得给婴儿创造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婴儿说的能力

这个月的婴儿,语言发育程度是参差不齐的,说话早的婴儿,已经能用语言表达简单要求了。如能很清晰地叫妈妈爸爸奶奶,会说吃吃,抱抱,饱饱,撒撒,拜拜,汪汪。有的婴儿会说许多莫名其妙的词,父母也听不懂。这是婴儿语言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当听到婴儿在嘀嘀咕咕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时,妈妈要努力去领会宝宝的意思,积极和宝宝交流,并借机教给宝宝正确的词语,这样能鼓励婴儿更多的发音。当婴儿嘀嘀咕咕说话时,父母不要在一旁嘲笑,这样会打击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应该报以鼓励、赞许、参与的态度,使婴儿有更大兴趣学发音。

婴儿玩的能力

婴儿自己玩的能力增强了,安静的婴儿,能坐在那里玩很长时间玩具。这个时期的婴儿不喜欢在商场购买的玩具,开始喜欢家里的东西,比如小梳子,妈妈的首饰盒,吃饭的小勺,妈妈做饭的锅碗瓢盆等,都能引起婴儿的兴趣。放在学步车里,会走的婴儿,开始到处翻箱倒柜,把东西从箱子里拿出来,这比玩玩具更有兴趣。

这个月的婴儿喜欢找伙伴玩了,开始了最初始的社交活动。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宝宝,会很高兴,拉拉手,摸摸脸,很亲热的样子。这与前几个月有很大的区别了。前几个月,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宝宝,只是看看,笑笑,一会就没兴趣了。现在不同了,如果一个房间内有大人和宝宝,婴儿就会走向宝宝,去进行“交流”。如果有几个宝宝在一起玩,他也会急着“入伙”,父母要给宝宝创造这样的机会。现在家庭大多是三口之家,很少有机会接触宝宝,这会扼杀宝宝和人交往的欲望,变得不合群。多让宝宝和其他宝宝接触,也为以后上托幼机构打基础。

注意力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婴儿能够有意识地注意某一件事情,而小婴儿则主要是非意识注意。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使婴儿学习能力大大提高。注意力是婴儿认识世界的第一道大门,是感知、记忆、学习和思维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婴儿的注意力也需要父母后天的培养。

如何提高婴儿注意力

(1)想让婴儿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必须让婴儿处于最佳精神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要让婴儿在吃饱、喝足、睡醒、身体舒适、情绪饱满状态下,才容易集中注意力。

(2)吸引婴儿注意力,要选择适合婴儿年龄的刺激物,这也是很关键的。如果给这个月的婴儿看字书,那无论如何也不会吸引婴儿的注意力。婴儿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对称的、曲线形的。

潜能开发

一个不满1岁的婴儿(男婴,差半个月过生日),他的爷爷是著名油画家,时常在支着的大画板上用画笔作画,婴儿从小就看爷爷作画。当婴儿在11个多月会扶着东西走时,婴儿扶着墙走到了爷爷的画室,拿起比他胳膊还长的画笔,在爷爷的大画板上涂来涂去,一副很认真的样子。

哇,他在学着爷爷的样子作画呢!爷爷当然是异常兴奋了,尽管把爷爷的画上点了一个个大点子,爷爷也没有责怪宝宝。

宝宝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所以说,婴儿周围人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宝宝,对婴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一定要给宝宝树立好的形象。不让宝宝做的,首先自己不要做。婴儿不但能听懂父母许多话的意思,还喜欢听父母讲故事,念儿歌。以前,婴儿只能听与动作有联系的话,慢慢的,婴儿有了听故事、儿歌的能力了,这是婴儿不小的进步。父母要开发婴儿这一潜能,抽出几分钟的时间,给婴儿念段儿歌,讲个故事。把用奶瓶诱导睡眠转换为以讲故事诱导睡眠,妈妈可不要嫌浪费时间。

总之,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特点,做好早期教育让宝宝变得更聪明可爱。

婴儿期的语言能力


宝宝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响亮音符。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宝宝的语言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3月)简单发音阶段

宝宝1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ma声,第3月出现更多的元音和少量辅音,比如a,ai,e,ou,m,h等。

第二阶段(4~8月)连续发音阶段

这时发出的辅音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da~da,na~na等,大人常误以为这时的ma~ma,pa~pa是宝宝在叫妈妈爸爸。

第三阶段(9~12月)学话阶段

这时宝宝开始模仿大人发音,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词义产生理解。

大约从2~3个月开始,当宝宝吃饱了而且身上舒服的时候,就发出一种咿咿呀呀的声音,象ai~ai,ei~ei,a~a~a,e~e~e,ou~ou~ou,hei~hei等等,约到半岁左右,宝宝能发出更多的语音,比如,ma~ma,ba~ba,da~da,na~na等等。

宝宝的这种咿呀语,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在模仿大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还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咿呀语和真正的语言不同,它不需要去教,但父母可以通过微笑和鼓励增加宝宝咿咿呀呀的次数。

大约在宝宝7~8个月的时候,开始对特定的词发生反应。比如,大人常常一面拍手,一面说“拍手、拍手”,经过不断重复后,只要大人一说“拍手”,宝宝就会做拍手的动作。如果当着宝宝的面指着猫说“猫、猫”,经过多次重复后,只要大人说“猫呢?”宝宝就会转头去看猫。实际上,这时的宝宝并不能了解这些词的意义,只是经过大人反复刺激后建立了词和物的一种联系。

当宝宝不仅能听懂词,而且还能在听懂词的基础上会说出词,这时语言才开始成为他与外部交往的工具,一般要到1岁左右出现。而这时宝宝说话的积极性不高,也只能理解20个左右的词。

在婴儿期,父母应该如何去做,来帮助宝宝语言的发展呢?父母要把宝宝当成羽毛丰满的谈伴,耐心并经常同他们交谈。例如一个母亲同她3个月的孩子交谈:

“儿子今天好吗?(停)你好吗?(停)好,你说?/你觉得好吗?/我很高兴那样/是的,我是。你现在想要什么?/你的奶瓶?这是你想要的?好。它在这儿。”

在这个交谈中,母亲假定她的宝宝是有能力回答的。母亲问完后停顿一下,给她的小宝宝回答的机会,然后又接着说。母亲的这种交谈方式,向小宝宝表达了她的愿望,希望他们间彼此能够交谈。当小宝宝终于开始说话时,父母仍可继续这种方式。交谈时要注意,父母的语言要简单、短,谈话速度要慢,音调要高一些,抑扬顿挫一些,关键词多重复一下,这样的交谈方式宝宝才会有兴趣。

幼儿能力培养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