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说话
2020-11-10 胎教说话 不再挑食的童话故事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宝宝为何不再学说话。
友:我的儿子一岁三个月,会说妈妈、爸爸、拿拿、娃娃、奶奶、马马、蛋蛋。教他别的他就不学了。带他到外面去也不愿张口,也不和小朋友们玩。只顾自己低头捡石子或者找楼梯爬。如果有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就扑进大人怀里或哭(他知道去争抢小朋友的东西)。不过他并不认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见到熟人就笑而且让抱、生人也不哭。请问这种现象如何解释?怎样纠正他的性格和启发他的语言?谢谢。
茅于燕:你的孩子才1岁3个月,已会说妈妈、爸爸、拿拿……等7个词(而且是叠字)了,这并不少。据我所知,1岁3个月的儿童一般只能说3-5个词。
有的心理学家还提到,1至1岁半是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能懂的话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语词还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正是你孩子的情况)。这时,儿童反而要用手势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开口说话,甚至把原来一个人的时候发出来的自言自语也停止了,到1岁半左右,儿童似乎又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句子的掌握也迅速发展。
你可以再观察孩子一段时间,不必太着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创造些条件,加速语言发展,比如:
1、丰富生活内容。生活在单调环境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利,要让孩子多接触生活,多接触社会,见得多,听得多,才有“素材”来说。
2、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儿童学说话是从听说话开始的,所以要随时提供听说话的环境。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时说着你正在做的事,比如:你在盛饭,就说:“我在盛饭给宝宝吃。”;你在削苹果,就说“我给你削苹果呢,你喜欢吃苹果吗?”有时也可以说孩子正在干的事,这也是语言环境,比如:孩子在吃饼干,你就说:“你在吃饼干呐?好吃吗?”等。
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儿童的“听-说系统”。在儿童与成人交往时,在儿童最初自发发音的基础上,并在儿童视、听、触的过程中,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他就会模仿成人的语音和语词,也就是学会了说话。
3、鼓励与表扬,这对于儿童学语言有很大作用。当孩子发出语音、模仿成人说话时,一定要热情地鼓励与表扬,否则会使他的学语热情减退。当然,有时儿童模仿得不像,成人也不要批评,应该多重复正确的语词,帮助他改正。
4、在孩子情绪好时(这一点很重要),拿着有关图片慢慢说着儿歌(比如说《小白兔》儿歌就拿着小白兔的图片)给孩子听。由于儿歌有韵律,孩子会很喜欢听的,稍大一点以后,可以拿着图画书讲简单的故事,不要求他全理解。
5、从生理上讲,语言是由发音器官、听觉器官以及健全的大脑三个部份完成的,任何一个器官发育不好或受到损伤,都会影响到说话,而且这些器官又非常娇嫩,容易受伤,所以要注意保护好。比如:不要让孩子头部受伤,不要让他大声吼叫,注意不要让他到噪音很大的地方去玩,避免脑炎、中耳炎等疾病等等。
另外,这位家长还问到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我认这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很常见现象,孩子在一岁至两岁之间,独玩的情况很普遍,渐渐才会合作地玩。至于有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他不会自我保护,而找大人,这也是在他这个年龄很常见的行为(估计抢他玩具的小朋友比他年龄大),不要过分担心。
当然,抢别人玩具是错误的,但这孩子也许是自己缺少这种玩具,顺手拿走,也许是太喜欢这种玩具了,控制不了自己而拿走,家长可以适当做点工作,让他还回来,孩子会高兴,对那个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相关阅读
如何正确教宝宝学说话?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正确教宝宝学说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当然,这需要慢慢摸索,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如果宝宝对你的反应一时不理会,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会儿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途径,使宝宝产生反应。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只要我们满怀耐心和爱的关注,宝宝就会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类型的方式和声音来传达不同的需求,从而和妈妈形成了一个初始的会话模式。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高起点,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高起点。
使用“妈妈语”
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这不难理解,想像一下第一次和老外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就知道了。
“妈妈语”也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一旦宝宝被吸引,他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注视着妈妈,并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作回应。这种互动一方面是宝宝语言发育的上好土壤,一方面也利于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结,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为宝宝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对他说“宝宝在摇小铃铛”,“妈妈正给你换尿布呢”等。当宝宝开始离开妈妈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去看别人,看别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要刻板的一定对孩子说我们想说的(如我们正在做的),而应该追随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看到的是叔叔”,“那是一棵大树”等。这样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成为“朗读者”
童书推广人阿甲丛女儿襁褓中开始为她读书,结果阅读成为父女俩特殊的心灵沟通的纽带;出版人路金波长期坚持给孩子阅读经典文学、不去给孩子说“袜袜、脚脚”等婴儿语,结果女儿两岁就说出“可是,我真的不是这样想的”这样的复句。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宝宝学说话 该不该跟他说方言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宝宝学说话 该不该跟他说方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妈妈担心,宝宝已经到了学说话的年龄,平时在家跟他主要是说方言的,有时候也说几句普通话,不知道这会不会对宝宝说话有影响。研究发现,如果多种语言混杂,可能会导致宝宝说话晚。专家建议,为了避免让孩子“开不了口”,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从小就用标准的普通话。
1、妈妈疑惑:复杂语言环境对宝宝说话有影响?
爷爷奶奶在家里说方言,爸爸说广东话,妈妈是说普通话。家里复杂的语言环境让妈妈很担忧,儿子宁宁已经两岁了,除了喊“爸爸妈妈”比较清楚之外,其他话都是依依呀呀的口齿不清。看着一些同龄的小朋友语言流利,妈妈真是很焦急。医院检查并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因为家里人“各说各话”对宝宝学说话有影响?
有研究指出,讲两种以上的方言的家庭的孩子,比单讲一种语言的家庭的孩子更多地出现发育性语言障碍,且以2至3岁年龄的儿童较为突出。所以家庭语言环境过于复杂,就像宁宁家庭那样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宁宁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
2、语言混杂对宝宝说话有哪些影响?
宝宝困惑,金口难开
在家庭中交流语言不统一,宝宝想要模仿学习很难,他不知道哪个音是正确的,再加上宝宝辨别能力差,孩子变成了跟谁在一起就学谁说话,结果学习语言的阶段拉长了,最后是连一套完整的语言也说不清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宝宝在该说话的年龄却金口难开。
严重可能失语症
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多种语言环境可能让宝宝变成“哑巴”,即患上失语症或自闭症。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目前美国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比上世纪80年代增长了10倍,每300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上此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生活在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宝宝无所适从,因不适应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而患上自闭症。
混乱语言,混乱思维
家里多种方言并存,宝宝周围的人有的说这样的话,有的说那样的话,致使宝宝一直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长大。例如,年轻的妈妈每天晚上用普通话给宝宝讲故事,同一个故事,奶奶在白天的时候用方言讲,讲法不同,故事内容里的叫法也不同。妈妈再给宝宝讲故事让其指认东西时,宝宝都是充满疑惑的眼神,因为多种语言来讲,造成了宝宝语言思维的混乱。
3、家庭语言杂乱,宝宝语言怎么教
孩子开始学说话了,确实要注意各种方言对他的影响,尤其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但有研究发现在宝宝1岁前,家长大可放心地让孩子的大脑储存不同的语言,多跟宝宝说话,就能尽可能开发宝宝的“语言识别能力”。但家长要及时注意把握住语言表达关键期,在1岁以后用标准普通话教孩子说话。
坚持用一种语言
如果爸妈都是说粤语的,你可以选择用粤语作为宝宝的第一母语。但如果家庭语言环境复杂,小编则建议还是使用普通话来教育孩子。注意不要混用方言或说儿语。
当宝宝刚开始学习说话时,家人对宝宝说话应标准清晰,让宝宝有正确的学习范本。不要因为普通话水平较差就放弃和宝宝说普通话,要知道,即使是带有方言腔的普通话也比纯粹用方言与宝宝交流更有益于他学习语言。
及时指导或纠正
如果你发现宝宝用手指指着某样东西说不出口,有可能是因为他缺乏这个词汇,或者是各种方言的表达让他感到困惑。这时候你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跟他说“我想要桃子”,然后鼓励他重复一遍,他便学会下次该怎么说了。如果你还发现孩子发音上有较明显方言口音,你应该及时而又耐心地纠正他,但千万不要对孩子斥责或发脾气哦。
帮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宝宝呀呀学语时所说的话,大多是几个简单“只言片语”,例如“饼干”、“看爸爸”等,家长大多理解宝宝的意思并给他想要的,这样宝宝得到强化更变得“懒得表达”。所以妈妈应该鼓励他说出完整的句子,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丰富语言学习的素材
家长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安排孩子多听听广播电台的儿童节目,还可适当(每天不超过半小时)看电视上的少儿节目,或者给孩子听你买来的童谣歌曲或者讲故事光碟。这些资源可以让孩子多接受普通话的熏陶。
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同龄伙伴有共同语言,说话积极性高,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串门子,或者到公园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和同龄小朋友玩耍。而且孩子们在说话上都是“半路子”出身,他们想要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迫使自己的话说得清除、完整。所以这也是一种环境压力给孩子的锻炼哦!
分享:我家宝贝不再说谎了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享:我家宝贝不再说谎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的女儿小冉3岁时,时常说谎,令全家都很头疼。我了解到3岁的孩子尚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例如:小冉听别的宝宝说去游乐场玩飞船了,很是羡慕。她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我们开的汽艇可快了!”这时,她说的话就是因羡慕小朋友而产生的想象,并不是事实,但也没有恶意和破坏行为。所以,我没有训斥或惩罚小冉,而是在假日落实了她的想法。在生活中我采用了几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不良习惯。
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一次,我偶然看见小冉在床上吃草莓,看见我来了,她马上就把手背在了后面。在她明知道犯错的情况下,我说:“妈妈看见你在床上吃草莓,如果草莓掉在床上该多脏呀,床单也会很不好洗。”小冉听了马上摇了摇头说:“妈妈我以后不在床上吃了。”我很直接地告诉她我看到的一切并且表明我的态度,小冉马上承认了错误。如果我问:“宝贝,你在床上干什么?”这就给了她说谎的机会。她也许会说:“我在床上捡到一个草莓,我就啊呜一口吃了。
在我的说法面前,孩子在事实面前没有说谎的机会;而后者的问法中给了孩子说谎的机会。所以,我选择用第一种表述方式,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引导孩子说出事实真相
在小冉做错事时,我往往不责怪她,而是用和蔼的语气耐心地引导她说出事实的真相。例如,小冉在床上吃草莓承认错误后,我接着对她说:“妈妈相信你是个好宝宝!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在床上吃吗?”小冉听后从身后拿出咬掉尾部的许多草莓:“妈妈上班累,我给妈妈咬好了,躺在床上就能吃了。”听了女儿的一席话,我紧紧地把她拥入怀里,亲亲小冉,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假如我不引导孩子说出真相,也许我会一直认为她做错了事,而孩子也会从今以后越来越不敢和我说话了,这会导致我对孩子管得越来越严格,孩子反而会因避免训斥而说谎,这将导致不良的恶性循环。
发挥信任与激励的作用
在教育女儿时,我总是用信任的方式与她进行交流,减少警告等用语的使用,这样孩子充分感受到我对她的信任,做事就会做得更好。我常说的句子有“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好”、“你真棒”、“妈妈为你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生活中我要求爱人和我要以身作则,以诚实为女儿树立榜样,努力做到在女儿面前不失信、有信用,做到有错就改等。
经过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的教养环境的熏陶,小冉从最初的“说谎”过渡到有错就改,到能够勇于承认错误,真诚地面对错误并和妈妈说心里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见人爱的小宝贝。
分享:我家宝贝不再说谎了!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分享:我家宝贝不再说谎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女儿小冉3岁时,时常说谎,令全家都很头疼。我了解到3岁的孩子尚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例如:小冉听别的宝宝说去游乐场玩飞船了,很是羡慕。她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我们开的汽艇可快了!”这时,她说的话就是因羡慕小朋友而产生的想象,并不是事实,但也没有恶意和破坏行为。所以,我没有训斥或惩罚小冉,而是在假日落实了她的想法。在生活中我采用了几种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不良习惯。
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一次,我偶然看见小冉在床上吃草莓,看见我来了,她马上就把手背在了后面。在她明知道犯错的情况下,我说:“妈妈看见你在床上吃草莓,如果草莓掉在床上该多脏呀,床单也会很不好洗。”小冉听了马上摇了摇头说:“妈妈我以后不在床上吃了。”我很直接地告诉她我看到的一切并且表明我的态度,小冉马上承认了错误。如果我问:“宝贝,你在床上干什么?”这就给了她说谎的机会。她也许会说:“我在床上捡到一个草莓,我就啊呜一口吃了。”在我的说法面前,孩子在事实面前没有说谎的机会;而后者的问法中给了孩子说谎的机会。所以,我选择用第一种表述方式,不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引导孩子说出事实真相
在小冉做错事时,我往往不责怪她,而是用和蔼的语气耐心地引导她说出事实的真相。例如,小冉在床上吃草莓承认错误后,我接着对她说:“妈妈相信你是个好宝宝!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在床上吃吗?”小冉听后从身后拿出咬掉尾部的许多草莓:“妈妈上班累,我给妈妈咬好了,躺在床上就能吃了。”听了女儿的一席话,我紧紧地把她拥入怀里,亲亲小冉,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假如我不引导孩子说出真相,也许我会一直认为她做错了事,而孩子也会从今以后越来越不敢和我说话了,这会导致我对孩子管得越来越严格,孩子反而会因避免训斥而说谎,这将导致不良的恶性循环。
发挥信任与激励的作用
在教育女儿时,我总是用信任的方式与她进行交流,减少警告等用语的使用,这样孩子充分感受到我对她的信任,做事就会做得更好。我常说的句子有“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好”、“你真棒”、“妈妈为你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生活中我要求爱人和我要以身作则,以诚实为女儿树立榜样,努力做到在女儿面前不失信、有信用,做到有错就改等。
经过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的教养环境的熏陶,小冉从最初的“说谎”过渡到有错就改,到能够勇于承认错误,真诚地面对错误并和妈妈说心里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见人爱的小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