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胎教

2020-11-04 妈妈胎教 你童话故事里 地球妈妈童话故事

游戏:妈妈,宝宝到底黏不黏你。

幼儿园为了增进学校与家庭的之间的了解,沟通教育心得,时常会举行亲子教育活动。因此也需要写一份完整又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这样就知道一个明确的活动方向,一份完美的活动方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戏:妈妈,宝宝到底黏不黏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般来说,依恋关系真正地确立要到宝宝1岁左右,这时候宝宝懂得了客体永久性,也就是能够理解到爸爸妈妈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有时候看不到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做个小实验来检测一下宝宝和你的关系是否属于安全性依恋了,每个步骤持续时间一般为3分钟左右。

Stage1咦,来了一个陌生的人

妈妈陪着宝宝在房间里玩了一会儿,然后走进来一个对宝宝来说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Q1宝宝是否有些不安、忸怩,注意陌生人的动向,并且向妈妈靠近?

YES既信任妈妈又有警觉性的宝宝

宝宝不仅对陌生人有警觉性,而且当他觉得有危险时,会向妈妈靠近寻求保护,这种警觉是必要的,它能够保护宝宝的安全,也说明宝宝很信任妈妈。

NO警觉度较低或不太黏妈妈的宝宝

若宝宝完全不在乎陌生人靠近,仍然自顾自玩玩具,代表宝宝对外界的警觉度较低,爸妈应特别注意教育宝宝保持一定警觉性。

如果他有不安的表现,却没有向妈妈靠近,看来他不怎么依赖你哦!

本阶段安全型依恋宝宝的表现

这时可以让陌生人与妈妈亲密地说说话,并向宝宝做出些友善的举动。因为有母亲在身边,安全型依恋的宝宝过一会儿就会继续快乐地玩玩具,有些胆大的宝宝甚至会对陌生人表现出兴趣。

Stage2呜呜,妈妈走了

妈妈离开宝宝,告诉宝宝一会儿再回来,只留下宝宝和陌生人在一起。

Q2对于妈妈的离开,宝宝是否表现出苦恼,不愿她离开,并且在妈妈离开后,友好的陌生人给予宝宝一定的安慰,宝宝仍然很不自如?

YES对妈妈的依恋比较健康的宝宝

即使陌生人给予一定的安慰,仍然不会像在妈妈身边那样自如,有点怯生生的,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的叫嚷,但是不会大哭大闹,声嘶力竭。

NO抱歉:宝宝还未同你建立起依恋

宝宝对妈妈的离开没有反应,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妈妈的安慰一样,说明亲子之间的依恋还没有建立起来。

对妈妈离开反应太大的宝宝

如果宝宝反应过大,也需要注意,可能宝宝太黏你了,连你短暂的离开也不能忍受,这样的宝宝以后可能适应性比较差,不够独立。爸妈可以适当地训练宝宝自立。

或者属于对陌生人过度警惕,未来可能比较难信任他人。

反应太大的宝宝,也有可能属于“矛盾型”依恋,在第3阶段游戏中,对妈妈的态度很复杂,既要她又反抗她,无法继续专心玩玩具。

Stage3哦,妈妈回来喽

妈妈重新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

Q3宝宝是否立即寻求与妈妈的接触,向妈妈撒撒娇啦,要妈妈抱抱什么的,但又很快地平静下来,继续玩玩具?

YES安全型依恋

恭喜你,宝宝对你的依恋是很正常很健康的!

看到你回来,宝宝表达出非常快乐的情绪,代表的是宝宝对你是很依恋的,他已经铭记住你,且非常爱你,你能带给他安全感。

NO很可惜!妈妈请继续努力

如果宝宝对妈妈的归来没有反应,或者只是短暂地接近一下又走开了,那么也说明亲子的依恋还没有形成。

如果黏着妈妈怎么也不肯走了,那么说明宝宝太怕生。

矛盾型的依恋关系

还有一种反抗型也叫矛盾型的依恋关系,妈妈要走的时候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但是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又无法把妈妈作为自己的“安全基地”。

这类宝宝见到妈妈回来就寻求与妈妈的接触,比如要妈妈抱抱,但刚被抱起来又挣扎着要下来。要他重新回去玩玩具似乎不太容易,他会不时地朝妈妈那里看。

对于这类宝宝,请在平时多多体察宝宝的需要,主动和宝宝快乐互动。

亲子活动扩展阅读

妈妈+宝宝+爸爸的游戏一家人


1+1:妈妈+宝宝

宝宝出生后,妈妈要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宝宝一起游戏,给宝宝讲故事,逗宝宝开心,教宝宝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常识等。因此,可以说与宝宝交往最多的是妈妈。然而,宝宝在与妈妈交往过程中,学会最多的还是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行为习惯以及最初的情感社交技能。

专家评述:

妈妈的性格比较温柔细腻,耐得住性子,根据这一特点,妈妈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游戏来促进宝宝的各项智能的发展,比如过家家、滚球、玩各种套叠玩具等。妈妈与宝宝之间的游戏相对来说比较静,以培养直接的情感体验和基本智能为主。

妈妈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1:企鹅迈步(适合新生儿)

延长迈步反射,锻炼下肢肌肉。扶着宝宝站在桌上或硬板床上,宝宝会主动迈步前进,每天练习2、3次,每次迈8、10步,可以锻炼宝宝下肢肌肉,能较早支撑体重量。

目的:新生儿迈步是先天获得的反活动,如果不锻炼,出生后56天前后这种本能会消失,坚持练习可增进肌使宝宝提早站立学步。

游戏2:拍拍手(适合2个月的宝宝)

妈妈可以在宝宝的一侧拍一下手,然后慢慢移动到另一侧,再拍一下手,这样做有目的的轮换。让小宝宝跟着声响和妈妈的手左右动。

目的:刺激宝宝的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游戏3:爬行练习(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

让小儿从匍行转到爬行,腹部逐渐离开床面,并用手臂转圈或后退。可将玩具或食物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让小儿爬着去够取。此间,从头自由转动逐渐到头能保持平衡。用毛巾提起腹部,练习手膝的支撑力,为过渡到手足爬行作准备。

游戏4:踢气球(适合1周岁以上的宝宝)

妈妈扶住宝宝的身体,帮助宝宝踢彩色的气球。可以对着墙踢。

目的:帮助宝宝增加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下肢的力量。

游戏5:挑珠子(适合2岁以上宝宝)

准备一盒彩色珠子,两个盘子,让宝宝先将红色珠子挑出放入一个盘子内,再找出黑色的放入另一个盘子内。看看宝宝能否把红色和黑色的挑干净。

目的:宝宝挑红色珠子的能力会比挑黑色的好,因为认识黑色是最近的事。一来使宝宝更准确认识颜色,二来可以锻炼宝宝有目的地挑选和分类的能力。

1+1:宝宝+爸爸

曾见到过这样一幅图片:一个粗旷又具品味的年轻父亲怀抱光着小身子的幼儿,风度款款,神态自然。谁都会喜欢这样的父亲,他在给人一种对比的同时传达出一个信息:成熟男性对幼儿的关爱是衡量他公众形象的标准之一。就像鸟儿起飞的两个翅膀一样,母爱和父爱都是宝宝的心理需要,缺一不可的。

专家评说:

爸爸和宝宝游戏时,经常鼓励宝宝尝试新鲜的游戏,鼓励宝宝勇敢探索、独立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爸爸的个性特征和游戏精神,会让宝宝有形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宝宝在和爸爸的游戏过程能从一种绝对的力量中感觉一种安全的依托。

爸爸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1:发声游戏(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

让宝宝坐在爸爸的对面,用纸把你自己的脸遮住,喊宝宝的名字,如果宝宝作出声音的反应,立刻亲吻他,反复玩2分钟。这可是爸爸与宝宝亲密接触最好的游戏哦。

游戏2:找玩具(适合8个月以上宝宝)

爸爸用大毯子把宝宝最喜欢的玩具盖起来,然后让宝宝自己找把它找出来。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也可以逐渐增加被藏起来的玩具的数量,来增加游戏的难度。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玩的过程中,也让宝宝初步认识到物质永恒性的概念。

快来玩勺子游戏,宝宝妈妈都喜爱!


幼儿园为了增进学校与家庭的之间的了解,沟通教育心得,时常会举行亲子教育活动。为了能让孩子们和家长们加强沟通,每学期都会举行亲子活动游戏。借助活动方案就避免意外的发生,你们都写过那些活动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快来玩勺子游戏,宝宝妈妈都喜爱!,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勺子是用来吃饭的工具,但是也有其他的用处哦!用勺子玩各种游戏,可以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开发宝宝的创新思维,也为宝宝今后用好勺子做好准备哦!家长不妨试试。

1.演奏“勺子乐器”

将几把勺子倒扣在桌上或地板上,再让孩子手里拿一把勺子,逐个地去敲击倒扣着的勺子。可以一边敲一边哼唱。

效果:边敲边唱,既锻炼了手腕力量,又能培养节奏感。

2.刮一刮,看看有什么不同?

准备好搓衣板、篮子等表面有纹路的物品,让孩子用勺子来刮一刮它们的表面。等孩子熟悉以后,可以给他蒙上眼睛,让他根据表面纹路的不同,来判断是什么物品。

效果:通过体会不同物体表面的质感,来锻炼触觉,提高辨别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3.挑选喜欢的颜色

给孩子买红、黄、蓝等各种颜色的勺子。吃饭前,可以问一问孩子:“你想用什么颜色的勺子吃饭呢?”让他挑选一把自己喜欢的勺子。

效果: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对颜色的认知。挑选自己喜欢的勺子吃饭,孩子会更愿意吃饭。

4.传乒乓球

准备几把大一点的勺子,爸爸、妈妈、宝宝分别拿一把。爸爸将乒乓球放在勺子里,传给孩子,再让孩子传给妈妈,一个一个地往下传。如果有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会更有趣。

效果:传球过程中要求尽量不把球弄掉,这对锻炼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很有帮助,还能提高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5.照一照“勺镜子”

找一把亮亮的不锈钢勺子,用它来当镜子照。先让孩子用凹面照一照,再让他用凸面照一照。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两面照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效果: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孩子也一定会对勺子更加感兴趣。

6.小豆子搬家

准备一些豆子、米粒等,装在一个大碗里。让孩子用勺子,将豆子或米粒从大碗移到小碗里。

效果: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帮助他认识物体的大小。

7.盖“沙土房子”

带孩子到外面玩沙土时,可以带上一把勺子。让孩子用勺子来挖沙土,盖小房子。盖完之后,还可以用勺子拍一拍,看看盖得结实不结实。

效果:孩子可以通过游戏,了解沙土的质感。和大自然的接触,还能稳定孩子的情绪,让他感觉更愉快。

8.把眼睛“藏起来”

鼻子、眼睛、肩膀、膝盖……你每说出一个身体部位的名称,孩子就用勺子把自己的那个身体部位盖住。

效果:可增强孩子对身体各部位的了解,还能提高反应的敏捷性。

小提示:在玩游戏之前,一定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来判断哪个更适合。其实,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些游戏都很简单,都是随手取材,精心组合的。只要你是善于发现和创造的,一定能想出更多有趣又环保的游戏。希望这些小游戏能为各位家长带去一些小启发。

妈妈和宝宝一起学英语的小游戏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六一活动,父母也可与孩子共同合作演出。为了确保活动能够顺利的实施,往往需要制定一份亲子活动方案。这样才能让活动达到最佳的活动意义,那写一份活动策划方案要多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妈妈和宝宝一起学英语的小游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高低音,妈妈以手势表示,手抬高,宝宝相应地要大声说,手抬低,宝宝就小声说,也可以和妈妈相反,妈妈声音高,宝宝就低,反之如此。

2.木头人,跟着音乐宝宝一起说,当妈妈说:“fridge”宝宝必须马上停止,做的好就给予奖励。

3.Canyouhearme?的游戏,妈妈躲起来,声音越来越少,宝宝重复妈妈所说的内容,锻炼倾听的能力

4.Goldentouch的游戏,宝宝跳起来拍卡片,说单词

5.Howmanyfingers,howmanytimes的游戏,妈妈以手指示意,手指几次,宝宝就要说几次。

6.抢卡片,把卡片放到高处,妈妈发出口令,宝宝就去抢,抢到相应的卡片,宝宝说相应的句子。

7.“吹气球”——在气球上贴上要学习的单词,当妈妈教宝宝准确的发音后,就出示气球,妈妈吹气球,宝宝念气球上的单词,当气球越来越大时,要求宝宝说单词的声音也要越来越大。

8.“跳房子”——在地板上画出有很多格子的小房子,在房子里放进单词卡片或句子,要求幼儿跳格子前要大声的念出单词或句子。

9.“跨越障碍”——将地垫摆成一定的形状,在单张地垫上放上单词卡片或实物,要求幼儿助跑后跨越地垫,跨越时大声的输出地垫上的单词。

6个月宝宝的亲子游戏 和妈妈更亲密


6个月的宝宝开始有自己的意识,听到妈妈声音会回头,这时候会渴望和妈妈有更多的交流。那就来这些亲子游戏,让宝宝和妈妈更亲密吧。

一、6个月宝宝发育状况

六个月的宝宝身体灵活性增强,手部动作得到发展。会自己拿饼干吃,会咀嚼,能通过听声音寻找声源,会对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宝宝能认识妈妈了,因此,妈妈要多跟宝宝在一起互动,满足宝宝的亲情渴望。

二、6个月宝宝的亲子游戏

1.自喂饼干

六个月的宝宝小手已经很灵活了,我们可以让宝宝练习自己拿着饼干放入嘴中,但要注意,给宝宝喂的饼干一定是婴儿饼干。自喂饼干能发展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2.叫名字

六个月的宝宝,在视觉和听觉方面,能做到听声音寻找声源。当听到自己名字时,宝宝会做出反应。所以在这个游戏中,妈妈可以躲在宝宝背后轻轻叫他(她)的名字,让宝宝主动去寻找妈妈。注意,妈妈在呼唤宝宝名字的时候要带着关爱的语气。

3.翻滚吧,Baby

翻身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妈妈也可以根据自己宝宝的特点,用相应的方法来帮他学翻身。如果看着可爱的小宝宝以各种姿势扭曲着身体想活动,可就是翻不过去时,您不妨帮他一把。宝宝仰躺着并试着想翻身,他的脸部、手部都可以顺利地转向另一侧,可唯独双脚还不能轻易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宝贝不能顺利翻身时,很需要有人帮助一下。

有的宝宝很小的时候就有侧睡的习惯,学翻身就比较容易了。可以进行以下练习:在宝宝面前放一个色彩艳丽或者能发出动听声音的玩具,来引起他的兴趣并吸引他的注意力;把他的腿放在另一条腿的上边,在宝宝试图要去抓握玩具的时候在他背后轻轻地推一下,一个漂亮的翻身动作就完成了。

多次训练之后,只要把腿放好,用玩具来诱导,宝宝就会自己翻过去,再以后只要用玩具逗引不必放腿,宝宝就可以熟练地作90度的侧翻。

宝宝平躺在床上时,妈妈可以将宝宝感兴趣的玩具置于他的一侧,让宝宝的头轻轻往一边歪过去,宝宝会因为感兴趣伸出手去抓玩具。这样抓取的动作会带动宝宝身体慢慢地转过去。

我们在给宝宝做翻身练习的时候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慢慢的,避免宝宝受伤。

妈妈们的育儿小游戏


宝宝自己“躲猫猫”

晚上洗过澡,宝宝坐在床上玩,他自己把小棉兜拿起来,举起,直到能遮住整个脸,然后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一开始我还没反应过来,只是觉得这个动作很熟悉,突然我意识到这不是大人经常跟她玩的躲猫猫吗。

于是,我就故意跟她爸爸讲:“茜茜呢?茜茜哪儿去了啊?怎么看不到茜茜啊?”只见宝宝赶忙把小棉兜从脸上拿下来,并且一脸灿烂的笑容。似乎在说:“哈哈,妈妈,我在这儿呢,没找到我吧!”我开心地看着宝宝,因为他又学会了一样东西,而且是自学哦。

第一次受伤

晚上,点点在外公外婆房间里愉快地玩耍着,他爸爸和舅舅在书房里上网在,我在屋里屋外忙活,这个夜晚和以往一样温馨。

突然,我老妈叫我:“倩,快来看看,我怎么身上都是血呀?”我赶紧跑了过去,在妈妈身上找了一圈,然后把点点上下查看。这个时候爸爸又叫:“啊,连梳妆台和书柜上也有血,啊,地上都是血滴……”

我开始慌张了,把点点的全身翻过来看,双腿是干净的,屁股是干净的,脖子是干净的,耳朵是干净的……正抓着点点的小手准备检查腋窝,突然,发现自己手上黏糊糊的,一看,满手血,我的天啊,终于看见了点点的右手鲜血淋淋。

一时间,全家慌成了一团:老公开始找伤口;我冲进浴室洗手上的血迹;妈妈抱着点点也来冲手上的血迹找伤口;弟弟看到这么多血脸色苍白跑进卫生间去吐了;老爸还在继续找点点流血的痕迹……

点点右手小拇指最前端一块皮肤呈三角形开裂了,血往外直冒。老公找来了创口贴把点点的小指头包住。是不是小孩子不知道疼啊,点点开始只是惊讶地瞪着大大的眼睛望着一群慌乱的家人,后来是被我们大家吓哭的。

凌晨2点,老公拿来碘酒和棉签,给点点伤口消炎,让嫩嫩的皮肤呼吸空气,那样好得快。可怜的宝宝,睡梦中张开小手,鲜血染红了创口贴,那黄色的纱布已经粘在皮肤上了,于是老公拿来小剪刀,一点点剪开,然后用白开水洗开纱布,把碘酒涂满点点的小手。

这夜,我抱着儿子坐到了天明。

“胆小”的捣蛋鬼

洋洋这个捣蛋鬼今天又有新鲜事了。昨晚我带回一个电子感应垃圾桶,伸手过去,垃圾桶盖会自动感应打开,过几秒钟又自动盖上。

洋洋一早睡醒,像往常一样在房间里爬来爬去“巡视”,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新奇的东西,于是慢慢爬到垃圾桶前(桶比他还要高)坐下来,好奇地用手轻轻拍了拍桶身。我走过去对他说:“洋洋,这是电子感应垃圾桶,很有趣的。”说完拉起他的小手,放到垃圾桶盖前,桶盖感应自动打开了,一会儿又合上了。洋洋显然被吓了一跳,疑惑地看了看垃圾桶,然后小嘴一撇,竟然“哇”的哭了起来,转身扑到我怀里。我轻轻拍着他,“洋洋不怕,妈妈在。”他一边哭一边还偷偷转过头去看那个“怪物”。

很快,他就不哭了,自顾自地在房间里玩他最喜欢的推车。不过经过垃圾桶时,他都是以很快的速度推着车爬过去。我正在想要好好锻炼一下他的胆量,突然发觉洋洋正在慢慢爬近那个垃圾桶。他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爬过去,爬到跟前了,抬起小手伸过去,刚刚一碰到垃圾桶盖就马上缩了回来,并以让我瞠目结舌的速度爬离“现场”,爬了大概两米远,他停下来回头看着,这时垃圾桶盖正缓缓打开,然后又合上。他得意极了,挥着小手,对着垃圾桶“啊啊啊”的叫了几声,大概是在示威,样子可爱极了。

童瞳

游泳

细细昨晚游泳,胆子放大了些。从前,她只是脚蹬身翻,用手把游泳圈抓得紧紧的。而昨天,她左手彻底地放开了泳圈,自己在水里自由地回来地挥动手臂,整个身体在水里跳动,水跟着她的身体荡漾起来。看到家人看她,对她笑,她会把水荡得更厉害,嘴里“呵呵”地笑出身来,一对小眼睛笑得弯弯地。想拿个美丽的事物来比喻她那一阵阵兴奋地笑声,但什么事物能比初生婴儿的笑来得更自然,更纯真,更让人莫名地喜欢?

如果你细心,你会发现,她右手时而拉着游泳圈时而摸自己的小肚皮,这说明她还不是完全能大胆地放开嬉戏。不过宝宝的神采都集中在那笑声和莹莹荡漾的水光上,把她身边的每个人都感染得纯真、快乐、童话似地安逸!

恩其

谈判天才

这段日子大羽的词汇量明显增速,其实我也不知道小家伙哪里来的这么多新鲜语言,小嘴巴整天甜丝丝地,哄得我开心地不得了。不过最让我感到无所适从的是他居然是个“谈判天才”。请看\x{2014}\x{2014}

大羽:妈妈,大羽吃棒棒糖好不啊?

妈妈:不行啊,吃多了咳嗽,对牙也不好。

大羽:妈妈,吃一(意思就是吃一颗)

妈妈:别拿你那一向的办法哄妈妈,我看出来了……

大羽:妈妈,我拿着不吃,行不啊?

妈妈:不行!

大羽:哇哇哇……

(开始演戏,不过小家伙很入戏,会掉眼泪哦!)

无可奈何,我屈服了,给了他一颗,大羽边啃糖边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嘴里咂吧着,煞是好笑。

宝宝常玩的小游戏,想不到好处这么多


真的,再忙也要玩,否则孩子太吃亏。

一位爸爸外出回到家,发现自己4岁的儿子在跟邻居家小女孩玩过家家游戏。儿子扮演的是一位妈妈,不仅温柔地抱着“宝宝”(一只玩具小熊)哄睡,还给宝宝哺乳。爸爸不高兴了,批评了儿子,还批评了让儿子玩过家家的妻子,说还不如让儿子玩玩具,他认为过家家是女孩儿的游戏。

这位爸爸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孩子玩过家家还不如玩玩具,二是玩过家家是女孩儿的游戏。

玩过家家,是孩子心智成长的表现

过家家行为,大多数发生在2-6岁孩子身上,尤其是4-6岁孩子身上,属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合作游戏阶段。

不仅反应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是儿童认知发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合作游戏对孩子意义重大,不仅要求孩子有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社交技能。

不少人认为,过家家仅仅指的是孩子扮演家庭成员,其实过家家可以是其他的角色扮演游戏,也常常称为“假装游戏”,比如扮演厨师与客人、医生与病人、售货员与顾客、学生与老师……

心理学家对儿童“过家家”的研究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他发现,过家家游戏能促进孩子下面三方面能力的发展:

1.想象力

年幼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局限,做出大人或其他角色的游戏可不容易,所以常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比如把玩具熊当成“哇哇”大哭的宝宝、把手里的汤勺当成听诊器……维果茨基认为,那些在玩过家家游戏中,想象力越丰富、扮演得越活灵活现的孩子,常常能预测他们未来的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为想象力,常常跟智力是等同的,并且儿童时期的想象力练习也会促进智力的成长。

2.自控力

维果茨基认为,过家家属于限制性的游戏。特定的角色扮演,常常要求孩子需要做出角色特定的行为,所以自控力在这些小细节中便培养了起来。所以爱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他们的控制冲动的能力常常会发展得比较好,没有自控力会玩不下去,别的小朋友也不爱跟“随便来”、不守规矩的孩子玩过家家。

3.执行能力

测试:常玩过家家vs不常玩过家家孩子

研究者曾经让一些喜爱玩过家家和鲜少或从不玩过家家的孩子进行一项“执行能力”的测试,发现爱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他们的得分会比较高,高出的比例达到了30%-100%。

儿童心理学家JoannaJCemore和JoanEHerwig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经常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未来即时执行能力和延期满足的能力也会更强。

有一位妈妈最近跟我分享过类似的心得。

她发现自己小时候没什么玩具,几个孩子呆一起就是喜欢玩过家家。幼年时期,常常为了得到大人奖励一块糖,不仅要先拖地、还要洗碗洗衣服之后才能得到,现在自己的儿子,凡是不能及时得到的,便要发脾气或哭闹。她发现现在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有这个现象,自控力和延期满足能力都不行。过家家是以前孩子们必玩的游戏,现在的孩子们玩得少了。

当然,影响一个孩子的自控力和执行力的原因很多,玩过家家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玩比不玩好,常玩比少玩好。

该阻止性别角色错位的过家家游戏吗?

像上文的爸爸,他对儿子扮演哺乳的妈妈相当反感。也有不少父母常常担心性别角色错位会影响孩子的性取向。这是武断的看法。我在小时候也常玩过家家,小伙伴们的各种角色轮流着扮演,一个小女娃今天扮演照顾孩子的妈妈、明天扮演外出工作的爸爸、后天可能便是扮演爱玩的宝宝……大家并未觉得自己是男生就一定要扮演爸爸,因为好玩,所有角色都想试试。

很多如今已为人父的男生小时候在游戏中扮演过护士、妈妈、外婆等女性角色,也有已为人母的女生小时候在游戏中扮演过长胡子的老师、爸爸等男性角色,所以爸妈们不用过于紧张。

事实上,美国遗传学家MichaelBailey认为,性向与后天选择没有任何关系,有证据证明性向受基因控制。童年时即使男孩儿扮演哺乳的妈妈,也不影响他们成年后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过家家游戏中性别角色错位,还能培养孩子更多的同理心。

父母该有意地让孩子玩过家家游戏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玩伴玩耍,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只要孩子有兴趣便可以玩。孩子们常常能从中得到不少快乐。

一位妈妈说,有一天晚上她跟女儿玩打针的角色扮演游戏,妈妈扮演一位肚子疼的病人。当她扮演病人痛得不够逼真时,女儿不高兴了,痛得滚地的场景重复扮演了4次,女儿才满意地“接见”了她这位病人。不过,她因为女儿的执着和认真很欣慰,母女俩也从玩耍中得到了不少快乐。那段时间她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足足持续了半个月。有时候女儿扮演病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依赖于兴趣与活动,而不是兴趣与活动依赖于思维。过家家是孩子们在恰好的年龄恰好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兴趣和行为。

所以,从没玩过家家的孩子,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吃亏。

妈妈不知道的事:宝宝越乱越聪明


很多宝宝们到了2、3岁后,就开始在家里上天入地,胡作非为:不是将餐巾纸抽出来撕成漫天飞舞的雪花,就是把玩具当垃圾,扔的到处都是……为此,妈妈们也是头疼不已!宝宝们为什么就不能安安静静、干净整洁的玩耍呢?

其实,这些行为可是个好信号!因为,宝宝们越乱,可能就越聪明!

从2岁多开始,宝宝们开始领悟到空间的魅力,空间敏感期悄然而至。然而,空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聪明的宝宝们便学会了通过各种方式,体验对空间的感知。

【空间敏感期有何表现】

最开始表现为喜欢扔、爬、抓、移动物体等。宝宝大多会先通过抛洒或移动物体来感知空间的存在,在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来想象空间,最后通过物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来建构空间概念。

稍大一点后,他们开始喜欢爬高、旋转、从高处往下跳等。除了用四肢感受空间之外,还会用皮肤、肌肉以及身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空间的大小、高低、远近等,这些感受也是儿童空间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体验中,宝宝们逐渐将自己同现有的物质世界进行结合,最终实现心智的成长。这些成长都是宝宝在自由的环境和具体的生活中完成的。

宝宝对空间的把握决定了他未来的行为探索与思维智力的发展,为日后的成长成才埋下了非常重要的伏笔。

【空间敏感期如何教育】

1、密切观察,发现时机

对于0-6宝宝而言,90%的家庭生活占据了成长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时期也正是各种敏感期接踵而至的时候,每个小小的举动和反应都可能是相应敏感期到来的征召,因此,亲人们在养育过程中,一定要留心宝宝们的一言一行,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和时机,才能让宝宝们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如果宝宝喜欢抓起什么就往远处扔、喜欢被爸爸举高高的话,那就可能是到了空间敏感期咯!

科学教具助力成长

进入空间敏感期的宝宝是十分难管教的,一是根本管不了,该扔还是扔,该跑还是跑;二是宝宝们对于空间的探索方式多且杂,但不同的方式对宝宝们的智力及运动能力开发都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因此,原则上,我们建议妈妈们千万要淡定、冷静处理。因为一旦干涉,可能就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机会。如果担心家中的小物件被他们破坏,也可以尝试一些专业的早教器材或玩具。

如果宝宝喜欢扔东西,可以采购一些毛绒玩具等不易伤害到宝宝和家里其他物品的东西;如果宝宝喜欢爬高,则可以多带他去户外,练习臂力和肢体协调性。

而可以提供丰富早教游戏的早教机灯专业教具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如小天才早教机中,就有专门针对空间敏感期的《躲猫猫》、《不乱扔垃圾》、《超级还原机》、《比比蓝大冲关》等内容,都是培养宝宝空间意识和感觉的不错教材。

日本教育理论家木村久一对早期教育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足以看出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作为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敏感期之一,空间敏感期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妈妈关注和重视,希望更多的妈妈和宝宝能因此获益。

玩游戏让宝宝能从头练到脚


玩游戏让宝宝能从头练到脚

父母陪伴宝宝一起玩着套圈圈、搭积木,是很温馨的一幕,这里推荐8种小游戏,有锻炼手臂的,有保护关节的,有养护心肺的,在玩乐中就能从头练到脚,大家可以根据需要、爱好进行选择。

吹肥皂泡——锻炼脸部肌肉

专家说法: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就最喜欢用麦秆对着阳光吹肥皂泡,绚丽的色彩总能让他如痴如醉。嘴巴吹泡泡时一嘟一张,可锻炼脸部肌肉。

打陀螺——强健手臂

专家说法:每一鞭抽下去,浑身都在运动,尤其是对臂部的锻炼。可先从打小陀螺开始,再逐渐打大陀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健身了。

荡秋千——增强腰部力量

专家说法:关于秋千,古人说“打个秋千不腰疼”。荡秋千时,身体随着秋千前后摆动,可以协调身体的平衡性,在快速变化中使腰部受到反复刺激,腹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放松,不知不觉中就增加了腰腹部力量。但是有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不要尝试荡秋千。

掷飞镖——锻炼全身关节

专家说法:投飞镖除了具有健身功能外,还有很大的娱乐性。投飞镖需要一定的技巧,为了准确击中,投掷时要凝神、静心、屏气、拢指、转腕、扭腰、转臂,使上下肢的关节都得到锻炼。

踢毽子——提高身体灵活性

专家说法:踢毽子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很大的娱乐性。踢毽子时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身体灵活性,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跳房子——养腿稳血压

专家说法:低血压造成的眩晕多是因为肺脾气虚、脑失温养,进行运动疗法很重要。选择“跳房子”的游戏,用单脚跳能提高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有助血压恢复正常。这种游戏还有助于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对腿部的保养很有好处。

放风筝——增强心肺功能

专家说法:放风筝时得小跑,跑跑停停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舒展筋骨。放风筝时双眼眺望远方,能消除眼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全身心投入有利于释放压力。

掷纸飞机——手眼脑齐锻炼

专家说法:折纸能锻炼宝宝多个器官的协调能力,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特别是手部动作能促进大脑血液流动,双手协作还可以活化大脑的中间区域。而在投掷纸飞机的过程中,肩部肌肉能够得到充分舒展,有效预防肩周炎。

妈妈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