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发展

2020-10-29 胎教的发展 胎教的重要性 入学准备的重要性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是指围绕着性征、性欲和性行为而展开的心理活动。据近代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将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婴儿期(0-1岁)、儿童期(包括幼儿期2-9岁)、青春前期和青春期(10-17岁)。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Zj09.Com

1、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的行为。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2、 儿童期 2岁左右的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有的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的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的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的现象。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的。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的萌芽。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3、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时期。在9-ll岁,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的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接触(有的则表现为早恋)。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的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幼儿期的社会性是如何发展的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期的社会性是如何发展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已经认识到了男女性别及行为上的差异,4岁前男女儿童与同性及异性同伴都玩的十分融洽。4岁之后男女儿童游戏的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儿童意识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从而产生同一性。幼儿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的某种看法,如自己是漂亮还是难看的,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自我意识通常都是家长及老师对儿童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会有所帮助;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使得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长期的否定及消极的评价更是如此。此时幼儿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这些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对其不良的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不会再有本质的变化。除非儿童遭遇生活中重要的变故或客观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否则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很难再发生变化。所以,应重视幼儿期的心理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及人格结构的人,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怎样发展孩子的个性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怎样发展孩子的个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发性顺利成长的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其积极寻求朋友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出现这一现象有早有晚,但只要他非常需要朋友,就说明这是一个意欲发展顺利、情绪安定的孩子。父母可以对自己的育儿方法加以肯定并树立起信心。

如果孩子不怎么想找小朋友,即使有机会接触同龄的孩子,也不与其一道玩耍,这时父母就必须对自己以往的育儿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探讨了。

在探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有没有一直在压抑孩子的自发性的成长;其二,是否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不够牢固。

就压制孩子自发性成长的育儿方法而言,父母们最容易落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对孩子施加不适当的管束,把其塞入“好孩子”的框框里;还有一个是运用过保护的培养方法。

在第一种情况中,父母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对孩子施加命令、压力,支配孩子的行动。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老实听话、很好对付了。

父母这时可能会觉得由于自己育儿有方,才使其成了个“好孩子”,甚至还为此暗自得意呢。殊不知,自己的育儿方法已经压制了孩子的自发性,使之失去热情和活力了。

这里所说的过保护是这样一种育儿方法,即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却动手代劳。也就是说,在孩子要求“自己来做”的时期里,父母出于“做不好”、“太费时间”等种种理由,而没有让孩子做。这样一来,孩子自发性的发育便受到了压抑。

其结果是,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父母帮自己做。如果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孩子会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该为自己服务。再严重一点的话,孩子会变得用命令的语调来指使妈妈。当要求不被满足时,甚至会对父母施加暴力,即所谓的“家庭暴力”。

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在家里显得挺神气活现的,乍一看似乎很有活力,可是一到外面就变蔫掉了。这就像人们常说的“窝里横”。

这种孩子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孩子,于是孩子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

如此下去,孩子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这样的话,在从小学到青春期这一期间里便存在着出现种种问题的危险。

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应该促进孩子自发性的成长,丢弃那些把孩子塞入“好孩子”框框里的管束和命令,把自由还给孩子。因为自发性是在自由中发展起来的。

获得自由的孩子,在一开始时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干什么好。不过,孩子一旦不被数落、责骂,他的心就会逐渐地变得宽松、自由起来,开始尽情地欢闹,自发性便渐渐展现出来了。

对于前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即因过保护而不合群的孩子,我们应该立刻停止对其过保护,努力做到不再为孩子做这做那。

因为孩子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开始实行这一措施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绝对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最初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过,自发性是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天然素质,所以,孩子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这也可以说是孩子的自发性得到了复苏。

当以前由父母代劳的事情改为自己做了之后,孩子会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自己也会做。如此一来,孩子在外面也就不再消极、能够和朋友在一起玩耍了,交友的能力也将成长起来。

对于自发性发育迟缓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使其顺利发展呢?

这个方法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大人既不要动口,也不要动手,这一点至关重要。我把此称为“无声之行”。这个“行”字包含着这样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有如修行般艰苦的努力。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在这之前,对孩子的事情还是--数落、--动手的妈妈,现在要一下子停下来,不仅非常困难,而且会感觉很难受。

我曾向很多母亲建议运用“无声之行”。很少有母亲能坚持下去的,大都是5分钟热度便完事儿了。

但是那些能忍受住这种艰难的母亲,她们渐渐地会理解到其真正的意义,并且能够坚持实施下去。在这种时候,父亲的协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因为被父母突然“放手”,生活会一时发生混乱:不是迟到,就是忘了带东西,要不就是忘记做作业等等。但是,他自己会开始一点一点地解决这种混乱现象,并且逐渐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这样,孩子的自发性便慢慢地成长起来了。

我对女儿的性心理教育


我是个教师,在学校里我教的是《幼儿心理学》,我对幼儿性心理的发展很有兴趣,所以自从女儿出生后,我就特别关注和留意她性心理和性兴趣的一些表现。现在,我将我所见到所记录的女儿的性心理和性兴趣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女儿的第一次性好奇是发生在一岁多的时候。那是她对自己排泄物从排泄器官排泄出来的时候的关注开始,她不但关注排泄器官,更关注排泄物。当时女儿并不觉得自己的排泄的粪便难看、难闻,有时还引以为豪,觉得很好玩,便后她会拿着小树枝在尿是或粪便上划来划去。从那时起,孩子在往外排泄时,总喜欢往下面看……。

两岁多一点时,孩子可以通过性别的衣着来分辨男女。此时,你问她:“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她会说:“我是女孩子。”问她:“那布娃娃是男孩还是女孩?为什么?”她会说:“它是女孩。因为它穿着裙子。”此时女儿判断一个人的性别是男是女往往是从此人的衣服、头发、胡须、体型、称呼等来判断。她的这种判断标准,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发生错误,因为世上大多数男女的穿着打扮都是按照女儿所归纳出来的这种传统标准来进行的。但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比如,女儿有个搞音乐的长头发叔叔,女儿就把他当作是“阿姨”,在父母多次纠正后,女儿仍不愿叫他做叔叔,每次见这位长发叔叔时,女儿总是喜欢问:“这位‘阿姨’干吗叫‘叔叔’?!”。

女儿第一次对异性生殖器官的好奇发生在她二岁零十一个月时的某一天。那一天,我们和女儿到公园里草坪上游玩,当时也正好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在那里玩,对方很大方地邀请女儿过去一起玩,女儿在征得我们的同意后就过去和那男孩玩了。这样,孩子玩他们的,我们坐在草地上聊我们的。没过多久,我看到那个男孩随地排尿,可没想到的是:当时女儿立即奔到那男孩的前面,低头看男孩排尿,男孩不想让她看,就转身向另一边,谁知女儿却绕着那男孩转……。这是女儿第一次有机会看到异性排尿。也不知她是对那小男孩的与她不同的排尿方式感到好奇还是对那小男孩的关键部位感到好奇,她那专注执着的神给我留下了至今仍然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

今年九月份,三岁零三个月的女儿正式进入幼儿园学习,女儿所就读的幼儿园没有分男厕女厕,男女小朋友都共用一个厕所。女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逐渐地认识到男孩女孩之间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衣着打扮方面的不同,也表现在衣着里面的不同。一天,妈妈抱女儿上厕所,女儿问:“妈妈,你帮我看看,我有‘小鸡鸡’吗?”(似乎是在心中疑惑了许久的一个问题,并带着一种不知如何描述的渴望),女儿说完就把裤子拉下,让妈妈看。可是妈妈却冷冰冰地说:“你不用拉下啦,我早就知道你没有‘小鸡鸡’了!”,“为什么呀?”,“因为你是女孩。”,女儿实在是搞不清楚,为什么女孩就没有“小鸡鸡”呢?!对于这个问题,她也曾问过外婆,也问过姨妈,但得到的答案总是:“本来女孩子就没有‘小鸡鸡’!”这些答案并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于是有一天,女儿又盯着妈妈很认真的问:“妈妈,我们班上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有小鸡鸡,而我却没有?他们都站着尿尿,我却要蹲着?!”(女儿去幼儿园后不久,她有一段时间回来时总是吵着要站着尿尿,还有好几次,由于站着尿尿,结果总是把裤子尿湿了一大片),于是,妈妈就耐心地问女儿:“你们班上是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站着尿尿?”女儿说:“不是,只有男孩子才站着尿尿。”“这就对了,男孩子站着尿尿,女孩子就蹲着尿尿。你说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然是女孩。”“所以你就该蹲着尿尿。”然后女儿又问:“那爸爸是站着尿尿吗?”妈妈说:“你说呢?”女儿说:“站着。”妈妈又问:“为什么呀?”女儿说:“爸爸是男孩。”

有一天,妈妈带女儿去看只有几个月的邻居家的小弟弟,小弟弟正穿着开裆裤,仰卧躺在床上,女儿冷不防地跑过去伸出手指,小心翼翼轻轻一点:“小鸡鸡!”

上幼儿园后,女儿就不再将穿着打扮当作判断性别的重要依据,而是把是否有“小鸡鸡”当作判断性别的重要依据。如,家里有个洋娃娃,爸爸问她:“这洋娃娃是女孩还是男孩?”,女儿会说:“是男孩。”爸爸又问她:“为什么?”她会说:“因为他有‘小鸡鸡’。”说完还用手去摸那洋娃娃相应部位给爸爸看。

小女儿对性认识的不断准确和加深,说明小女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地发展。

幼儿期是性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期是性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8-30个月的儿童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特别是他们注意到了男孩有“小鸡鸡”而女孩子却没有。慢慢的他们又知道了女孩有阴道和可以孕育小宝宝的“房间”——子宫,而这两样东西男孩都没有。

幼儿“性”事知多少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

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

1、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

2、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二时期:

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

第三时期:

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

性发展阶段的最重要时期:幼儿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诸阶段中,第一阶段,即幼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积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由于幼儿性欲从社会、意识的标准来看是不适当的,所以,在人类心理发展中,它们总是要遭受压制和潜抑。

孩子到三岁左右,性心理开始迅速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认同,性角色认同,性社会活动的学习,早期的性情感指向,性快感的体验。

这几个方面是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以生理的发展过程为基础,是由人遗传所决定。人和动物不同,人的先天的、遗传、潜在的基质是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后天环境,可以造成先天基质的发展速度、指向、程度不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造成个人性社会行为、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几个方面不可缺失或太少,也不可太过。只有发展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对孩子成长是最为有利。

混龄班教学,让心理发展更成熟


混龄班孩子心理发展更成熟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些实验,研究表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和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揣摩别人心理方面存在差距。从小和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子更容易感受别人的想法,并且能更加准确地推理别人的行为。更惊奇的是,兄弟姐妹人数越多,在这方面的水平就越高。

心理学家认为,在同龄班中,孩子间的能力和知识都差不多,特别是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发展比较落后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总是处于落后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一些优秀的孩子就会比较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而在混龄班中,这两类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差一点的孩子能够从和更小一点的孩子在玩耍中得到乐趣,而优秀的孩子能够在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经常和大孩子“混”在一起的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卓越。

而且,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混龄班能弥补这些“独苗”天生的家庭缺失,让他们体会到各个年龄段的想法。一个孩子进入到混龄班,从一个被照顾的小朋友,逐渐成长为照顾别人的大哥哥大姐姐,社会角色从一个学习者演变成一个小老师,他知道其他小朋友在想什么,他积累了丰富的多层次的社交经验,并且还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自己的新角色。

幼儿性心理影响终生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性心理影响终生”,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美国性教育专家玛丽?考尔德伦博士认为,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是五岁以前”,这是"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性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影响波及几十年;儿时性心理的扭曲,往往在长大成人后,才显露其恶果。

性角色错位婴幼儿首先是建立性角色的认同。孩子要在社会化过程中,

了解人是分男女的,要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性别,按照社会对性角色的要求,去规定自己所属性别的言谈、举止。大部分父母给孩子取名字,买衣服、玩具,梳妆打扮,都按男孩或女孩的要求分别对待,这就使孩子能顺利地建立性角色的认同。但有的父母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给男孩取女性化的名字,服装打扮都是女孩标准,玩具、游戏是女孩的,说话走路要求是女人腔、女人姿势,结果男孩的性心理扭曲,长大后成为“奶油小生”,轻者成同性恋,重者患异性癖、易性癖。同样,有的父母重男轻女,把女孩打扮成男孩,长大后出现性变态者,不乏其人。

婴幼儿的性好奇是性认知的一部分。传统的性观念是封闭的、压抑的、神秘的。一旦婴孩出现玩弄外部性器官,以满足求知欲时,父母怒气冲天地制止说:“脏死了!”婴孩提出男女外部性器官为什么不一样、小孩从哪里生出来等有关性的问题时,父母不但不予讲解,还训斥说:“不要脸。”这对儿童早期形成性心理有很大的危害。这无疑会使孩子从小形成外部性器官是脏的概念,性活动是丑恶的概念。扭曲的性心理、性压抑、性恐惧一旦形成,对人的一生都可造成不良影响。女子的性冷淡、性欲低下等性功能障碍,男子的阳痿、性恐惧、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无一不与幼童时的性经历密切相关。孩子的性好奇无可指责,父母应创造更多的机会,扩大和加深孩童的性认知。

幼童早期性心理的健康,福及终生!

幼儿园经历决定孩子的性格发展


“幼年播下的种子,决定青年时长成什么样的芽,成年收获什么样的果。”中国健康协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告诉记者,孩子的自我评价意识会在学前初期(3-4岁)迅速发展。“这时的他们更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也许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种语气,都可能形成孩子性格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首先,规矩太多可能形成强迫意识。

温方认为,幼儿园的各种规矩是必要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孩子长大后不容易适应社会。”而幼儿园通过各种规矩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利。但温方强调,规矩纵然重要,却要人性化;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严重的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形成强迫意识。因为老师通常只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却很少说明要这么做的原因。”

其次,惩罚过度会造就两种极端性格。

温方告诉记者,由破坏规矩而受到的惩罚也得有“度”。幼年体罚会给孩子造成两种影响:一是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对老师的管教“死扛死顶”,使矛盾不断激化。二是形成自卑情结。如果孩子本身比较柔弱,老师的批评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破罐子破摔”下去。这样的孩子上学后,往往会成为“问题学生”。

北京听雨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宋玉梅也认为,“关小黑屋”这样的惩罚方式对孩子起不到良性作用。“老师应该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别动不动就用‘武力’。”

最后,得不到重视会让孩子逃避责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明,孩子最恐惧的就是“不被重视”。“最初,他可能会做些极端的事,想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果徒劳无功,他就会选择逃避社会和责任。”宋玉梅说。

尽管如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还是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不能光看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毕竟这是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第一个驿站,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当然,前提是幼儿园为孩子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全地带’。”宋玉梅告诉记者。

美国幼儿园环境轻松

那么,一个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陶然主任提出,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玩具和场所,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老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例行内容。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孩子们会学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老师会给孩子们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做手工。

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会从玩乐中接触生活,并提高基础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幼儿园也是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初级阶段。美国幼儿园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东西的好习惯,如不能独霸玩具、有好吃的要分给别人、说话要有礼貌。

胎教的发展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