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胎教吗
2020-10-16 一定要胎教吗 浪费粮食坏习惯童话故事 孩子幼儿园入学准备早教启蒙:幼儿园孩子出现这6种坏习惯,一定要纠正!家长老师都看看!。
处在成长阶段中的孩子,都会主要表现出一些不适当的个人行为。假如父母心存侥幸,一旦这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他们终将变成孩子成才的牵绊,正所谓“溃于蚁穴溃于蚁穴”。因而,权威专家提示父母:不必忽略这种小小不良习惯,赶紧防范于未然,并寻找快速劝阻的方法。
无论良好的习惯還是不良习惯,童年一旦产生,就没办法纠正回来。做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们必须在生活起居中有塑造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发觉并立即改正她们的不良习惯。
1、切断交谈
为什么不容忽视:你的孩子或许迫不及待地要想对你说哪些或询问你一些难题,可是假如放任他切断你的交谈,却不容易有利于教會孩子替人着想,更不容易使他学好在你繁忙的情况下怎样自身消磨岁月。結果可能是他觉得自身有权利吸引住他人的留意,并不可以承受一切挫折。
纠正方式:下一次在你可以通电话或跟盆友闲聊以前,告知孩子他要请勿喧哗、不可以打扰你。给他们分配点主题活动或是使他玩一个他平常没尝试过的小玩具。假如你一直在交谈时,他缠着你,你能手指指桌椅使他清静地坐着那,细心等着你讲完。以后告诉他影响他人并不会获得他要想的。要留意限度,不可以损害到孩子的自尊,不可以严厉打击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攻击行为
为什么不容忽视:孩子和小伙伴们有小冲突的情况下,你将会不一定会去教导,可是你不应该忽略这些小小攻击行为,例如推翻小jj或掐小孩子。
权威专家觉得,假如你无论得话,孩子来到8岁上下,这类各种不良行为便会积习难改了,听之任之传送的信息内容是,她们感觉损害他人是能够 被接纳的。
纠正方式:反面解决攻击行为。把孩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般会伤了亲妹妹。假如他那样对你,你会怎么样呢?”要告诉他一切损害他人的行为全是不能的。在下一次去玩以前,提示他不必粗暴蛮横霸道,帮他训练发火时该说些哪些。还可以给他们一点小小处罚,假如他再次发生得话,不许他去玩。
3、装作听不到你讲话
为什么不容忽视:整理小玩具、自身拿水喝,如果你提示孩子做些他不喜欢的事,一次、2次、三次,乃至四次,他依然像没听见一样,这时候你不能忽略了。由于那样出来传送的信息内容是轻视成年人的命令不在乎。一次又一次提示孩子等因此在训炼他能够 等候提醒,而不用留意你的第一次命令,假如你放任孩子再次这类个人行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越来越狂妄自大,并极有掌控欲。
纠正方式:不要在房屋的另一侧跟孩子讲话,来到她眼前,告诉他该干什么。交谈时,使他看你,而且回应“好的,母亲。”轻拂她的肩部,召唤她的姓名,关掉电视都是有利于吸引住她的留意。假如他不懂事得话,告诉他不良影响是啥。
此外,针对一些难题妈妈们该加倍努力不妥协,不然得话,孩子会再次这类不良习惯的。
4、使小脾气
为什么不容忽视:你也许认为孩子在青春发育期前不容易跟你翻眼,或讲话高傲蛮不讲理,可是高傲的言行举止一般在少年儿童效仿大孩子以观察父母的反映时就开始了。一些父母认为这仅仅分阶段的,因此就无动于衷,可是假如你没反面解决这一难题,你能发觉孩子大约上三年级的情况下会没朋友,并没法和老师和别的成年人和睦交往。
纠正方式:让孩子清晰他自己的个人行为。举个事例,告诉他“你那样翻眼,好像是不喜欢请听我说得话。”这并并不是要让孩子觉得不好意思,只是使他搞清楚那样做将会会丧失盆友的友情和拥戴。假如他坚持不懈不变得话,你能没理他并离开。你能那样说:“你假如那样与我讲话得话,我听不到。如果你准备好有礼貌地讲话时,.我会听。”
5、夸大其词客观事实,撒谎
为什么不容忽视:或许一个还不容易叠被的孩子说自身梳理了宿舍床,或者一个乃至还没有坐过飞机场的小孩子告知伙伴他来过外国旅游。幼年的孩子有时候分不清楚状况与实际的关联,非常容易把自己想像的事与真实的事情搞混在一起,把想像作为实际,尽管无需太过担忧,但一定要警醒孩子的不守信用个人行为。
权威专家觉得:“假如孩子掌握到撒谎能够 非常容易清理自身,能够 防止使他做这些他不喜欢的事,使他解决惹祸的窘境,那说谎就变为很当然的事了。”
纠正方式:当孩子说点小谎时,坐着他身边,直接了当告诉他。“去海外自然很有趣,或许大家哪天便会去的,但如今还没有来过,你不应该告知小姑娘说你来过。”告诉他,假如一直扯谎得话,大伙儿便会不敢相信他得话了。自然,看一下孩子吹牛皮的想法是啥,父母要协助孩子清除顾虑,肯定不可以随便的给孩子打上标识。
6、乱来,忽视标准
为什么不容忽视:假如孩子能自身拿特色小吃,自身放DVD,自然很便捷,可是一些吃的,例如糖块并不是能够 无拘无束地吃的,也不可以一整天都在家里看DVD。
权威专家觉得纵容孩子不遵照标准做事情肯定并不是好方法。假如你看见一个两岁的小孩子自身从银行柜台里拿曲奇饼干很好玩儿,那么就等着瞧吧,看一下他来到八岁不问好自身跑到亲戚家去该怎么办。
纠正方式:制订几类家中组织纪律性,并常常与你的孩子讨论这一话题讨论,例如,告知孩子:“你得问一问能不能吃甜,由于它是老规矩。”假如孩子在要求時间之外的情况下就打开电视,告诉他把电视机关闭。而且高声清晰地阐述标准,这将有利于让孩子牢记在心。
7、挖鼻孔
为什么不容忽视:虽然看见孩子的手指头从鼻部游到口中很恶心想吐,可是吃鼻涕并不会让孩子得病。可是挖鼻孔确是感柒的一个关键方式。
纠正方式:转移注意力一般是很合理的。给他们这书或小玩具,一切能占下手的物品都可以。向孩子表述挖鼻孔会传染性疾病菌。随身带卫生纸,在他伸出手挖鼻子时马上拿给他。让鼻腔潮湿会缓解发痒感。冬季在他的卧房里装个空气加湿器会有利于防止睡觉流鼻涕变干。
8、不遮盖地干咳、打喷涕
为什么不容忽视:流感病毒或别的更比较严重的病症,像肺部感染、心肌炎全是根据这种颗粒物散播的。
纠正方式:做下模范。假如你一直在干咳、打喷涕时要自身遮挡鼻部或嘴,孩子很可能会跟你学。别害怕絮叨,要常常提示孩子。为预防病毒传染,教孩子朝胳膊,而不是手里打喷涕。
9、忘掉洗手消毒
为什么不容忽视:常常不洗手消毒的孩子将会会触碰到一些恐怖病原菌,例如裂头蚴、代谢类病原菌、乃至丙肝。
纠正方式:常常,并溫柔地提醒。提示她用餐前,去玩以后,更关键的是,上完洗手间后一定要洗手消毒。你没防在衣柜,或包里备些杀菌湿巾。
10、咬手指
为什么不容忽视:孩子的手指尖将会会出血、感柒。咬脏手指甲也会感染病菌。
纠正方式:大部分小孩子在无趣时咬手指,这时何不分散化一下他的专注力,例如用歌曲,书或画笔工具山石,这些。
扩展阅读
一定要纠正孩子的三大坏习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定要纠正孩子的三大坏习惯”,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影响力巨大。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而现在的孩子在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而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下三种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
1.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这是一位网友妈妈向我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我提的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2.以自我为中心,愿望不能满足就大发脾气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3.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有始无终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
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早教启蒙:孩子6岁前如果学会这种习惯,长大一定了不起
一些事儿,迟了就来不及了,抚养孩子也是一样的大道理。
小故事1:
花园里,2个生疏的我国孩子因为争夺荡秋千而产生推搡。蓝衣小孩子(下边称小蓝)大约3~4岁,跑到父亲眼前,憋屈地说自身挨打了。黄衣小孩子(下边称小绿)大约5~5岁,根据暴力行为抢到荡秋千后,悠闲自在地享有自身的“胜利果实”。
小蓝爸爸很生气,跟孩子说:“去,给打了回来,打不赢别回家!”小蓝依照父亲的标示向前把小绿往地面上推,小绿恼怒抵抗全过程中,一不留神从荡秋千摔到地面上。小绿母亲见到这一全过程不淡定从容了,她走以往,给了小蓝一个大嘴巴。小蓝“哇”一声痛哭,小蓝爸爸勃然大怒,冲过去就跟小绿母亲扭打起來。
小故事2:
2个好闺蜜常常带著孩子一起聚会活动。旦旦妈家的男孩子旦旦三岁,包包妈家的男孩子包包五岁。一个礼拜天,2个孩子像以往一样玩乐。忽然旦旦哭丧着脸来找妈,说包包抢了他的智能机器人,还打过他,要妈妈帮他抢回来。旦旦妈说:“旦旦是个小小男子汉了,不用母亲帮助,母亲相信你能解决好。”消沉的旦旦回到,因为不清楚适合的解决方式,他居然跟包包打架斗殴。
妈妈们尽管留意到2个孩子打架斗殴,但谁也没向前。由于他们坚信——孩子们有能力解决好。最后,2个孩子打架斗殴后商谈接下去根据划拳决策谁先玩,尽管旦旦脸部多了一片印子,包包手臂皮肤破损,但她们都为那样的解决方法非常高兴。
孩子的分歧大人处理VS孩子的分歧孩子处理,二种不一样的逻辑思维,会把孩子引向不一样的成才路。
知名心理学专家乔冶.斯皮威克和麦娜.舒尔历经25年的科学研究后发觉,3-4岁的小孩子就可以学着自身解决问题了。孩子是不是习惯性自身解决问题,還是依靠大人处理,将危害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
这些习惯性自身解决问题的孩子,即便沒有取得成功,这种孩子也会逐渐培养不易欲望或不易选用非法手段的性情,只是趋于关注他人,能机敏发觉周边人的情绪转变,可以更非常容易交给盆友,学业成绩也经常主要表现得比其他孩子更强。最终,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人生道路取得成功的概率也会提升。因此,试着自身解决问题,对孩子而言真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呀。
盆友塞米的爸爸不大的情况下便是弃儿,5岁时父母意外身亡,他一个人在街上漂泊,肚子饿了捡破烂吃野果,口渴了喝溪流。据说他有一次以便争食,还跟流浪犬搏杀过,手臂被咬到。8岁时不经意中碰到一个卖书匠,接着被收容。
没有钱念书,他便通过自学;买不起单车,他便用废金属搭了一辆……现如今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总。塞米说,她爸爸无人能敌,要是难题来到他那边就已不再是难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由小到大磨炼出去的。全部孩子都能塑造那样的能力,不容易非常容易,也不会很难,要是下决心。
有父母将会要说,大人帮小孩打架是极个别,一般大家会提议她们怎样解决。当事儿产生时,父母一开始就给孩子标示和帮助,而不是让孩子独自一人面对困境解决问题,这二者的区别還是很大的。孩子常常依靠大人解决问题,将来的伤害在哪儿?
1、孩子不容易学会思考
一直帮孩子解决事儿并并不是好事儿,不但会让孩子培养依靠、软弱、无想法,还会继续侵及孩子的学会思考能力。每一次碰到难题,例如跟小孩子打架斗殴,假如她们的第一反应是来到大人身旁告知大人自身的境遇,而不容易不由自主地把事儿扛在自身的身上进而思索怎样应对,培养这类习惯性的孩子,好像人的大脑解决问题的地区是空白一片的,她们常常等候父母的命令,而不是自身的人的大脑给身体公布命令。她们这类习惯性将来也会主要表现在解决别的事儿上,例如学习培训和工作中。
2、害怕当担
因为习惯让他人帮助,孩子也会逐渐培养害怕当担的性情。她们对自身缺少自信,感觉自身沒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难题产生时也不会直面问题而会挑选躲避或等候别人处理。最后将不利孩子本人的成才,她们在某一天将会有着成年人的身型可是小孩子般柔弱的心里,不管对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還是工作发展趋势,都将是一种限定。
3、欠缺与人沟通的能力
不明白解决事儿,经常会给孩子的与人相处产生负面信息的危害。没人会喜爱不明白解决事儿的人。不明白解决事儿的人更非常容易容易得罪人、损害人,对人际交往作出不适合的解决。她们通常缺乏盆友,自身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也运营得一团糟,乃至有某些的还会继续得了孤僻症或抑郁症。
因此,让孩子适度独当一面是务必的,但父母怎样均衡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例如孩子们在打架斗殴时,父母让孩子独自一人处理,孩子将会会在跟别人抵抗的全过程中负伤。例如撞破头、摔断脚这些让父母痛心的事儿。父母能够 高度关注一切,一开始激励孩子自身处理,当产生风险的征兆或迹象,一旁的父母应当马上干预,阻拦风险的产生。
当难题依然不可以获得处理,父母能够 出示相对的协助和具体指导。因此并不是说父母不可以帮助,只是要让孩子独自一人想办法处理后,父母才出示帮助。当孩子哪天学会了妥善处置难题后,父母便能够 安心让孩子担负解决事儿。
让孩子学好独自一人解决问题这般关键,父母们一定别忘记在大家的抚养明细上记录下来,最好是5岁前能培养那样的习惯性哦。
6种方法纠正“坏习惯”(上)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怎么办呢?其实,要改变原来也很简单!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父母来说,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下面就介绍6个简单的方法:
1、从改善关系做起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与自己合作,首先要从关注改变他,转变到关注改善你与他的关系上来。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看到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一两次不礼貌或不良行为,此时家长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逐一加以纠正,结果只能是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感觉不舒服。
家长感觉自己是一个坏妈妈或坏爸爸,孩子则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从而不敢尝试或产生自卑心理。家长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做的纠正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来和孩子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这对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只有关系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才容易改善。
2、不要事必躬亲
妈妈在喂养婴儿的过程中,要给婴儿喂奶、换尿布、穿衣服等,从而在婴儿长大些的时候,让他做些以前妈妈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或有了依赖心理。但妈妈比较忙的时候,没有时间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给宝宝传达“他有能力做”的信息,尽可能地让他完成尽可能多的小任务,让他成为你的小帮手。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妈妈也可以给宝宝提些建议,而不是亲自上阵去替宝宝处理问题。比如:宝宝与小朋友闹了矛盾,要鼓励他去说服对方,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语言,而不是对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宝宝会得到锻炼,而妈妈也会得到难得的片刻休息。3、保持冷静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没完没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赖床等行为,妈妈在当时情形下,通常会遭遇到孩子的哭闹、叫喊等抵抗,妈妈也难免会发脾气,从而开始了又一轮的吵闹比赛,这并不能促进孩子与你配合,结果只是使双方更生气,或让孩子知道如何坚持就能胜利。
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家长保持冷静。那具体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长可以告诉他,无法接受他现在的行为,并再给他一个更好的替代选择,让其二选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赖是不对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诉我你的想法。
家长应该知道,竞争或斗争需要对手,如果没有对手,竞争或斗争也就没有了意义。当我孩子小的时候,我时常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就像拔河比赛,如果我在拔河比赛中放开了绳子,虽然他会摔疼,但他最后会停止抵抗我,放弃战争,从而使他关注他的行为并最终改变这些不良的行为。
下一篇:6种方法纠正“坏习惯”(下)
6种方法纠正“坏习惯”(下)
孩子总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习惯,很令做父母的头疼。怎么办呢?其实,要改变原来也很简单!
4、适度同情
作为一个忙碌的妈妈,我们已经习惯将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计划、以自我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们需要孩子按时离去房间去睡觉以适应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别累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玩一会儿以使自己能打个盹。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却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当你为了工作要强迫宝宝也早起的时候,只是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好。
当你注意并接受孩子的感觉时,需要将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几秒,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为了赶时间,妈妈通常会说:“我们必须马上出门,否则你去幼儿园就会迟到了!”这实际就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实际上妈妈可以换一种语气:“我知道这么早起很困难,今天晚上咱们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宝宝最乖了。”
有时候,妈妈应该学会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很失礼。比如,孩子说不想睡觉,这可能是他吸引家长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哄着玩一会儿可能就顺利睡觉了。但是如果家长坚决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可能又会开始新的一轮战争,最后结果一样,孩子还是没有按时睡觉。所以,有时候有一点小同情心,可能能够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5、建立因果联系
有的家长会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使孩子始终处在紧张中;而且对于有些严厉的家长,可能孩子得到的总是“不”或唠叨。告诉那些刚会走的孩子别到处乱扔玩具,可以告诉他“当我看到屋里让你弄的一团糟,每当我整理清扫的时候我就会头痛”,接着要给孩子一个警告,并强调你将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乱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给隔壁的宝宝”,这可能对孩子懒惰产生一种威胁。
当家长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的时候,会发现控制力会增强。因为孩子将会开始发现他的行为和家长的行动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训练策略,那么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6、确立家庭规则
孩子经常未经过大人同意就随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开电视看,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规矩应早早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随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电视。放任孩子不遵循规矩做事绝不是好办法。如果父母继续纵容,等孩子到了8岁就可能出现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况。
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比如告诉孩子:“想吃糖时,应该问问父母,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难怪孩子会将父母的指责视为父母的“情绪”。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对着他发脾气,真心地感到自己很无辜。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