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儿园入学准备

2020-10-12 孩子幼儿园入学准备 幼儿园孩子入学准备 幼儿园的入学准备

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后的处理方法。

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的乐园,也是小朋友们共同成长的大集体。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矛盾与磨擦难免会时有发生,一些小朋友被欺负或欺负别人的现象自然也时有发生。

在常人眼里,幼儿间的冲突是很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在家长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负总是滋味不好受的。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幼儿在被他人欺负时的一些应对之策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心智成长与性格培养。

近日羊城晚报上刊文称,“幼儿园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咋办?专家鼓励‘干一架’”,这种观点在好育园论坛上引起了共鸣。一些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要教育他们当遇到别的孩子欺负时要强硬反击。另一些家长则认为,不能“以暴制暴”,要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友善的性格。

对此,幼教专家认为,总结日常幼儿园教学实践,幼儿在幼儿园受欺负不能一味强调强硬反击或者一味忍让,要分析内在原因,注重正规的教育及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的相互结合,专家建议:

其一,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时,家长切莫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后再确定应对之策。

孩子受欺负,可能原因在于别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惹恼了别的孩子,找清事因,分析出根本的解决之道。

如果是因为别的孩子太霸道,可以按羊城晚报上的专家所言,让孩子学会“打架”,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了,则要从自身找找原因,做好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

其二,当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时,一定要注意与老师的沟通,重视老师的日常教育。

家园共育永远是幼儿成长的中心点,要首先及时将有关情况向老师反映,让老师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当老师的教育效果未尽如人意时,则可教育孩子用坚强有力的回击来应对这些“成长的烦恼”。

其三,需要认识到,过于的忍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

当孩子在遇到别人欺负时,一味强调忍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无法保护自己,会让孩子滋生怯懦的心理,遇事会一味的退让,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因而,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强调“忍让式”的教育,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最需要坚强的性格。

其四,在教育孩子以“强硬反击”无理的“欺负”时,要注意适度适量。

不能太过份,以免让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倾向。适当的强硬反击一般会让不讲道理的孩子退而却步,但过份的强调强硬,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五,需要强调的是,应对此事的教育核心是“我不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

在教育孩子应对此类事件时,家长一定要注重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即孩子不能被人欺负,但也不能仗势欺负别的孩子,如果教育过线,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zJ09.COm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查漏补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怎么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案例:

小七终于进幼儿园了,可上学没一个星期就哭着吵着赖学,仔细一问,原来这几天小七老是拿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总被班里个头最大的豆豆抢走,受了欺负的小七也不吭声,直到看到妈妈,才委屈地哭出来。

专家分析:

刚上幼儿园,很多孩子都还没有学会交往,抢玩具和玩具被抢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小班的孩子虽然自己手里有玩具,也总是喜欢别人手里的玩具,这样争抢的事情屡见不鲜。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他们学习交往的好时机,所以家长不要见了冲突就制止,剥夺了孩子完整的交往体验。

在争抢中失败的孩子,心里往往是很委屈的,泪眼汪汪,让妈妈很心疼。但是妈妈要明白,这不是真正的失败,是孩子的一种交往经验,他从中明白了自己的需求并不见得都能满足,要不断提高交往技能才能与小朋友和谐相处。成人都有同情弱者的美德,不要见孩子哭就替他解决问题,可以蹲下来问问孩子:“你的玩具被人抢走了,你想怎么办?”告诉老师,是求助的态度;把自己的玩具护紧不让人抢,是自我保护的态度;对着妈妈哭泣,是博得同情的态度;用自己的办法把玩具抢回来,是主动还击的态度;玩具被抢走了,自己再玩别的,是宽容的态度。每种办法代表一种人生态度,让孩子做出选择,只要他愿意都有助于他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

真诚建议:

对于孩子在幼儿园中被欺负的现象,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和干预,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也可以在宝宝上幼儿园前给他报名参加一些幼儿园过渡班,培养和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幼儿园被欺负要还手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幼儿园被欺负要还手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当宝宝在幼儿园受到欺负时应该怎么办呢?


前言:常言说的好“不打不相识”,尤其是一些刚刚入幼儿园的孩子们,彼此之间常常发生矛盾与争执,那么对于那些受到欺负的宝宝应该是还手还是忍受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还手”派:霸道比懦弱好

案例:

前几天,张女士从幼儿园接回4岁的儿子乐乐时,发现乐乐一见她就满脸委屈,脸颊上还明显肿起了一块青紫,隐约可以看出两排小牙印。幼儿园老师解释是同班小朋友抢玩具起冲突咬的。老师表扬乐乐很乖,挨打了并没还手,是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张女士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宝宝从小就打不还手,在这遍地是‘狼’的社会里,就怕善良的宝宝会成为‘美德’的祭品……”入园指导

“不主动打人,但被打了一定要还手。”同是4岁孩子家长的王先生说,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宝宝已不止一次被打,每次他都教育宝宝要适当还手。他坦言,他为孩子的“懦弱表现”感到担忧:“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懦弱非常危险。霸道总比懦弱好。”

“忍让”派:不能以暴制暴

案例:

黎女士说,她常常教育5岁的儿子,不能动手打人,甚至被打都不应该还手。“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宝贝,伤了谁都不好。”对此,同为妈妈的刘女士很认同,她说同事的儿子很老实,在幼儿园老被欺负。同事心疼儿子,教孩子要还手。结果孩子下手太重,敲破了同学的脑袋。“小孩子不知道哪些地方不能打。一旦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会一辈子内疚和难过。”

专家:让孩子“学会”打架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的成长。”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入园须知

父母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被打后回家哭,父母在此时应该引导其自己找到解决方式。比如父母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被打,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先有不当,若孩子没有不当之处,教孩子向对方表达抗议,倘若遇上不讲道理、专爱欺负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跟他狠狠干上一架,让对方知道欺负人的后果。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对比,以及老师的态度,决定自己是还手、躲避,还是和这个孩子化敌为友,或是去请大人帮忙。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也并不总意味着怯弱,有时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家长不妨让孩子学会打架,孩子通过打架可以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许多,如挨打时何等痛苦、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激怒对方、怎样相互原谅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看到自家的宝宝受到委屈相信每个家长都会感到心痛,但是究竟是应该教育孩子做狼主动攻击还是当羊默默忍受呢?相信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心里都有谱了吧!

幼儿园受到欺负怎么解决(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一直以来都是让家长们感到很无奈的问题,他们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去鼓励孩子反抗还是忍受,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几个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吧,看看如何才能解决宝宝在幼儿园不被欺负吧!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入园指导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入园须知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

本网站小编总结:现在的家中多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掌上宝,其中不乏有一些孩子平时被父母娇纵惯了,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小霸王,尤其爱欺负弱小,对于这类的小朋友,老师要及时的采取制止的措施!

宝宝受欺负家长要理智


提问: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挨别人欺负,我教育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要懂得谦让,但是其他小朋友先欺负你时,你也要学会反击。但孩子就是不会,总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呢?

回应: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作为父母既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懂得谦让,睚眦必报的刺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两种状况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欺负。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让孩子取得这样的平衡真是难上加难,说了很多道理,费了很多心,可就是收效甚微。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幼儿的交往能力一般情况下 不可能通过外界的说教而起效,如孩子对其他孩子动粗,这时父母一大堆“谦让美德”的说教对孩子而言几乎无效;反过来对孩子大打出手,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的 “棍棒教育”也只能让孩子的“暴力倾向”更甚。孩子的成长必须通过孩子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经验,才能有所长进。对幼儿而言较好的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也就是 因为你的粗鲁和霸道,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你玩,这对孩子的刺激和“教育意义”远大于上述两种。

再来看看孩子总是被别人欺负的状况。首先,从意识上,父母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的“冲突”定义为欺负,在幼儿阶段,这种有意识的欺负并非常态。 更多情况下都是孩子们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只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需要成人的引导而已。当孩子受到这种“欺负”时,首先要平复受到“攻击”孩子的情 绪,告诉他对方只是想要表达友好;其次要把两个孩子拢在一起,告诉发起“攻击者”如何表达喜欢;最后要让两个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再一次进入游戏状态。

当然,家长可能觉得有些孩子不是表达友好的无意犯过,而就是具有攻击性。那么当孩子向自己告状或者诉苦时,父母该怎么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 也不建议父母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更不主张父母拿别人的孩子“出气”。因为,那是幼儿世界的冲突,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处理方式。我始终建议父母在教育 孩子的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协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如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你,告诉你某个孩子总是欺负他,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吐口而出:“他为什么打你啊?”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建议先把孩子 拢在自己的怀中,理解同情他的遭遇,并尝试着帮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疼?”其次,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孩 子慢慢建立起事情的因果联系和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父母尽量克制自己表达所谓“正确的做法”的欲望。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所设想的方法,然后进一步探讨。

如何面对孩子在幼儿园受处罚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面对孩子在幼儿园受处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昨天下午,格格从幼儿园回来后就对我说:“妈妈,今天老师给我罚站了,别的小朋友睡觉去,我也不能睡。后来,有一位老师把我带到了小五班。”

我心里一咯噔,看来事情还比较严重,于是赶紧问她:“怎么回事?”

“因为我把篮球架推倒了。”格格说。

“哦,是操场上那个篮球架吗?你是故意推倒的吗?”我问格格。虽然我知道格格应该不是故意去推倒的,肯定是在玩的时候,没轻没重才这样的,但是,不管格格有意无意,我没有显示出她被罚站后的紧张心理。

格格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对她说:“恩,那有没有压到其他小朋友?”

格格说:“没有。可是,老师给我罚站了。其他小朋友睡觉了,我也不能睡,我是后来才睡的。”

我心想,睡觉之前一般不会在操场上活动吧?肯定是格格把时间说乱了。实际上,小朋友在描述事情的时候,经常会颠三倒四的,对于孩子的话,我们也 只能信其三分。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时间,也不是格格被老师罚站,而是她如何看待自己被罚站。于是,我继续问:“格格,你觉得老师让你罚站对吗?”

格格说:“不对。”

看来,格格确实对老师的惩罚心有不满,我继续问:“为什么不对呢?”

格格不说话。

我提示她:“是不是罚站让你感觉有点不高兴?”

格格说:“是的。”

我又说:“你觉得你把篮球架推倒对吗?”

格格说:“不对。但是,我不是故意的。”我知道格格由于接受了故意非故意的道理教育,认为不是故意的就不用批评。实际上,许多事情不是故意做的也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我必须让她明白这个严重的后果。

我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万一篮球架倒下来的时候,有小朋友被压到了,你想想看,小朋友会不会被篮球架压痛呢?”

格格说:“会的。”

我说:“那你觉得把篮球架推倒危险不危险呢?”

格格说:“危险的。”

我肯定她:“对的。你想想看,如果其他小朋友也把篮球架推倒了,正好压到了格格的身上,你会被压痛吗?”

格格说:“会的。”

我说:“所以,老师给你罚站,只是希望你认真的想一想,不管你是不是故意推倒篮球架,这件事情都是非常危险的。你罚站过了,一定要记住,在篮球架边上玩的时候要小心,下次不能再去推篮球架了。”

格格说:“好的,妈妈。”

最后,我还告诉格格,被罚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老师和妈妈依然会喜欢她。

后来,母亲也和我说了,去接格格的时候,老师和她说,格格把篮球架推倒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其实,我也知道,老师关注的重点是这么多小朋友的安全问题。毕竟每个小朋友的安全关系到了每一个家庭。

总结:

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处罚,对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而且,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现代父母都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理念:教育孩子要讲道理,多用赏识,少用惩罚。

其实,我觉得,教育原本就是各种理念和方法的综合。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下,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方法。教育必定要随当时的情况而改变。因此,如何面对孩子受处罚,我们当家长的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维护老师的威信。

孩子入园后,许多父母会觉得与老师很难沟通。有些父母甚至会想当然地认为,老师要管那么多孩子,肯定没有时间和精力,因为遇到孩子调皮的时候,惩罚肯定会很多。而且,社会上现在流行是不能体罚孩子,所以,有些父母一旦听到孩子被惩罚,马上会把老师置于对立的角度。

其实,幼儿园的大部分老师都是负责任的。许多媒体报道的缺乏职业道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信任老师。而且,老师是孩子在 幼儿园的主要施教者,即使老师偶尔有冤枉和委曲孩子的地方,如果当家长的能够引导孩子宽容面对,老师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因 此,无论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了什么委屈,我们首先要维护老师的威信。比如,上面格格对老师罚站心怀不满时,我引导她思考下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是保护 所有小朋友的人身安全。这样,格格就不难理解老师为什么这么做了。

其次,别把孩子受惩罚看得太严重。

作为家长,自己孩子受到惩罚,心里肯定会难过。但是,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必然存在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惩罚是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中,自由过了度,孩子容易缺乏规则意识,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规则教育,其实正好弥补上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家长把 孩子送到军校去磨炼,其实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方式。因为,别把孩子受惩罚看得太严重,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孩子如何面对自己被惩罚。

只有孩子真正明白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惩罚就有积极意义。更何况,孩子以后走上社会后,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会更多,小时候不适当承受一些委屈,长大了更是听不得一句负面的评价,动不动跳楼自杀,这样的例子难道还不多吗?

最后,不要人为为孩子营造一个过分完美的环境。

刚开学,许多家长都在讨论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如何给老师送礼。其实,从尊师重教的角度来说,给老师送点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抱着让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大可不必。

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必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独特性,心理上就会慢慢发生蜕变。我们太阳花绘本馆暑假班的时候,我已经深刻地感觉到格格的这种 心理变化。所以,当许多妈妈对我说:“格格还要上幼儿园呀?在绘本馆里自己教教好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孩子上幼儿园最大的目的是融入社会,把自己视为 普通的一分子,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一定的成绩。如果孩子过分关注自己,关注不到外部的社会,那么,作为社会人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人 际交往的问题。

三招让孩子不再受欺负


有位妈妈说,她三岁的儿子文文只要一见到小朋友就很兴奋,跟着跑跑跳跳,很开心。但只要发生冲突,他往往就是受伤的那一个,因为他不会动手,即使被打了,也只是哭,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儿子的窝囊样,我就生气,他咋就这么笨呢?”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懦弱”很不满。

孩子间的“战争”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可能根本无关欺负与被欺负。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此外,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与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是向对方表示友好的方法,只是他不懂得轻重,弄疼了小朋友,由此引发战争。

很多家长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当孩子发生冲突了,尤其是遭遇“暴力”吃亏时,便冲上去介入孩子的纠纷,或者教导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这些做法不甚妥当,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冲突呢?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被打了,他是被伤害的一方,身体上的伤害及精神上的恐惧,让他来到父母身边寻求慰藉和帮助,而这时父母的一顿斥责则会让孩子不安的情绪雪上加霜。所以,此时家长要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其次,了解原因。

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上面提到的文文主要是平时和小伙伴交往过少,遇到同伴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再次,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被别的孩子压在身下,如果只是把孩子拉开,让孩子避开了同伴交往的冲突是不够的,接下来父母需要问孩子:“这次妈妈在身边,可以帮你把小朋友拉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而妈妈又不在你身边,你该怎么办?”让孩子逐渐找到合适的方法。

同伴交往是孩子们分享知识经验、树立积极情感、学会自我调控和人际交往的必经之路。发生争执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在经历、尝试、体验人际交往,孩子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而且更可能会以一种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也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机会,让孩子独立去面对问题并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幼儿园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