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的意思
2020-09-30 入学准备的意思 童话故事背后的意思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意思邻人献玉的故事 邻人献玉的意思。
邻人献玉的故事
魏国的一个农夫有一次在犁田时突然听到一声震响。他喝住耕牛,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撞上了一块直径一尺、光泽碧透的异石。农夫不知是玉,所以跑到附近田里请邻人过来观看。那邻人一看是块罕见的玉石,于是起了歹心。他编了一套谎话对农夫说:“这是个不祥之物,留着它迟早会生祸患。你不如把它扔掉。”农夫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他心想:“这么漂亮的一块石头,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么可惜。”农夫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摆在屋外的走廊上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夜里,宝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个屋子照得像白昼一样。农夫全家人被这种神奇的景象惊呆了。农夫又跑去找那邻人。邻人趁机吓唬他说:“这就是石头里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马上把这块怪石扔掉才能消灾除祸!”听了这话以后,农夫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里。时隔不久,那邻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邻人拿这块玉石去献给魏王。魏王把玉工召来品评其价值。那玉工一见这块玉石,不觉大吃一惊。他急忙朝魏王跪下,连连叩头,然后起身对魏王说:“恭喜圣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我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玉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玉石。”魏王问:“这块玉石值多少钱?”玉工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难以用金钱计算它的价值。世上的繁华都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但没有哪一块能与它媲美。”魏王听了话以后大喜,当即赏给献玉者一千斤黄金,同时还赐予他终生享用大夫俸禄的待遇。
2邻人献玉的故事点评狡诈的人因骗取的玉石而受赏食禄,而善良的穷苦人却还蒙在鼓里一点也不知道,识别人的真伪是很重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不能轻信他人的话。二是平常我们应该多读书,这样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啦!
相关阅读
兰子献技的故事兰子献技的意思
兰子献技的故事
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7把宝剑。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确无误地去接不断下落的剑。7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5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宋元君看了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技,非常吃惊,他连声喝彩道:“妙!妙!”旁边围观的人也无不拍手叫绝。宋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这一回,宋元君却不但毫无兴趣,而且大怒说:“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这不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吗?这种人实在可气!”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后来又觉得他并无什么大的罪过,只把他关了一个月就放了。
2兰子献技的故事点评兰子献技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只凭自己的喜怒来决定人的价值的昏君,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必定是没有原则的。如果凭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为他“识才”,那也是愚蠢的。
一群出谋献策的人的故事 一群出谋献策的人的儿童故事
故事典故把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浓缩为简洁且有表现力的寥寥数语。故事典故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财富。典故用古代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对于故事典故中的一些思想观点要取其精华。什么样的故事典故会更好地帮助大家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群出谋献策的人的故事 一群出谋献策的人的儿童故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群出谋献策的人的故事
连下几天暴雨引发山洪,河水涨满了河床,横亘于河两岸的独木桥被大水冲垮,过往行人阻隔于两岸无法通行。一时间议论纷纷,出谋献策发表见解的人应运而生。
“唉,这么大的河水谁有办法,干脆等它几天算了。”其中有人满脸沮丧自言自语开口道。
“这不是消极行为?人的斗争勇气哪里去了?”旁边一个立即提出反驳:“山上的木料有的是,大家齐心协力砍些树重新搭桥不就解决问题了?”
“搭木桥毕竟不牢固,再发大水照样被冲走。我看还是请工匠来修座石桥,那才经久耐用。”第三个提出新的建议。
“这都不是好主意。”第四个见解更独到:“砍树造木桥也好,请工匠造石桥也罢,都是麻烦事。最好还是造船搞轮渡。如果有船,就是没桥不是照样能过河?”
尽管人人各抒己见磨破了嘴皮,有的建议还确实可行,只是过客们个个君子动口不动手。天黑了,河两岸的人还依然指手划脚的相对观望,遗憾的是谁都过不来也过不去。
2一群出谋献策的人的故事点评尽管人人各抒己见磨破了嘴皮,有的建议还确实可行,只是过客们个个君子动口不动手。天黑了,河两岸的人还依然指手划脚的相对观望,遗憾的是谁都过不来也过不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确的意见建议固然重要,但更缺不得实干精神。光有理论而不付诸于实践,再高超的理论也只是一句空话的价值。
智子疑邻的故事 智子疑邻的寓意
智子疑邻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很有钱的富人,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
有一天中午,突然狂风大作,犹如瀑布飞泻的大雨,遮天盖地的卷来。大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人们才出来透透气,忽然看见他家的墙倒塌了。不过那个有钱人只看了看就走了,儿子看见父亲这样,连忙上来说到:“爹,你看着墙都塌了,墙这么低,如果你不修它,小偷就会来偷咱们家的东西了!”
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道:“不会有小偷的。”这时候邻居的老人刚好路过,听见父子的对话,忙来劝说。但是父亲不但没有听老人人的话,还说老人多管闲事。
夜幕慢慢降临。到了晚上,小偷来了,正想找个大户人家偷点东西,正好看见了这一面倒塌了的墙,便庆幸自己有这么好的机会。
小偷蹑手蹑脚的走进这位夫人的家里。又蹑手蹑脚的爬出来,看着满手的财宝,高兴坏了。
第二天,富人才发现自己家里被盗,但为时已晚,小偷早跑得无影无踪。那位人家觉得自己的儿子能预料未来,可以当神仙了。但在高兴的同时却怀疑这是邻居干的,因为他还说让自己补好,一定是小偷了。
2智子疑邻的故事寓意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说不定害了自己。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韩非(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子罕辞玉的故事子罕辞玉的现实意义
子罕辞玉的故事
子罕辞玉的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子罕乐喜,字子罕,春秋时宋国的贤臣。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
子罕辞玉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一天偶然挖到了一块美玉,连忙跑去献给掌管工程建筑的新任‘司城’子罕。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子罕执意不收。献玉的人笑着说:“这块宝玉,我悄悄拿给雕琢玉器的工匠鉴定过,他认为绝对是块难得一见的珍宝,我才敢拿来敬献给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大人您还是收下吧!”
子罕义正严辞地回答道:“我把洁身自爱、不贪图财物的操守视之为宝,你则把这块玉看作是宝。假如你把美玉给了我,我又贪婪地收下你献的美玉,我们两人岂不是都丧失了自己拥有的‘宝’吗?不如各自珍视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吧!”
子罕的这一番话,说得献宝人满脸愧色,叩头至地多时,然后缓缓对子罕说道:“大人啊!小民献玉,并不是要攀附权贵。您可知如今恶贼猖狂,而我在南山偶得此宝,远近皆知。小人若怀藏着宝玉,走不出乡里就会遇到危险,保留着它就等于自己找死。我还是把它送给大人您吧!这样我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了!”
子罕明白了献玉人的苦衷,就把他安置在城里住下来,而且把美玉收下,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让玉工精雕细琢,再卖出去,把钱全部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一个富翁。最后安安全全地送他回家,还派人加强缉盗,保证百姓安宁。献宝人千恩万谢,欢天喜地返回家里,四乡百姓都敬佩子罕不占不贪的高尚品质。“子罕辞玉”的佳话从此流传开来。
2子罕辞玉的故事点评那个宋国人和子罕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光明得多了。子罕辞玉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猕猴的邻居的故事
猕猴的邻居的故事
红狐狸来到猕猴的新房前,对猕猴说:“这里的环境太好了,我要在你房子的左边建新房,和你做邻居。我头脑聪明,办法多,以后你有什么难事,我会给你出主意想办法的。”
在一旁观赏美景的狗熊听见红狐狸要在这里建新房,急忙冲过来对猕猴说:“我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我要在你房子的右边建新房,和你做邻居。我身体壮实,力气大,以后你需要我出力的时候,我一定帮忙。”
猕猴看着机灵的红狐狸和身体健壮的狗熊,高兴地说:“好啊,有你们两位做邻居,我就不再孤独了,有什么困难也可以请你们帮助!”
刺猬走过来,对猕猴说:“我也要在小溪边造新房,和你们做邻居。”
猕猴不屑地看了一眼刺猬,说:“我和红狐狸、狗熊都有光亮的皮毛,我们做邻居很合适。你是外貌难看的小动物,做邻居不太合适。如果一定要在这里建房子,我也不好反对,不过,你的房子要离我们远一点。”
没有多久,红狐狸在猕猴房子的左边建了一幢新房子,狗熊在猕猴房子的右边建了一幢新房子。狗熊新房的右边还有一幢小房子,那是刺猬的新房。
猕猴、红狐狸、狗熊都很高兴,在一起讨论以后如何成为好邻居。突然,饥饿的老虎从树丛后悄悄走出来,一把抓住了猕猴。猕猴没有想到老虎会突然袭击,一边拼命挣扎一边大声呼救。红狐狸和狗熊见猕猴被老虎抓住,哪里还顾得了他,慌忙逃进自己家里,把大门紧紧关上。
猕猴正在感到绝望的时候,只见刺猬把身体蜷缩成刺球,“滴溜溜”向老虎滚过去。刺猬在老虎的脚上“刷刷刷”滚过去,又“刷刷刷”滚过来。老虎十分恼怒,放下猕猴冲上去对付刺猬。刺猬趁老虎低头的时候,突然把尖刺扎在它鼻子上。老虎这才知道刺猬不是好惹的,捂着流血的鼻子就逃,躲进了深山密林。
这时,猕猴感慨地对刺猬说:“两个嘴上讲得很好听的邻居在我危难时各自逃命,你没有说什么好听的话,却救了我,这才是好邻居啊,谢谢你!”
2猕猴的邻居的故事点评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能说出动听的话让别人相信,让别人开心。但是真正的做起事来却不见人。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哦!我们要做敢于行动的人。
麻姑献寿的故事
麻姑献寿的故事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她不仅长得俊俏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性情暴虐、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她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
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粮食极为珍贵。但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等父亲睡着了,她悄悄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回到那个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
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
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麻姑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
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而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麻姑献寿的故事点评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而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看完故事后希望孩子们对长辈都能有一颗孝顺的心,从小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的辛苦却充斥在每一个瞬间和角落。小朋友们要懂得孝顺父母,尊重爸爸妈妈,长大后换我们保护爸爸妈妈。
献鸠放生的故事
故事典故通俗易懂、内涵深刻、妙趣无穷。优秀的故事典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故事典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习工作之余可以多阅读关于故事典故的书籍。你知道那些经典的故事典故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献鸠放生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献鸠放生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2献鸠放生的故事点评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