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的意思

2020-09-30 入学准备的意思 童话故事背后的意思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意思

螳臂当车的故事 螳臂当车的意思。

螳臂当车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天,齐庄王乘坐马车带着随从到郊外打猎。这天的天气很好,浩浩荡荡的队伍势不可挡地向前行进。

突然,齐庄王发现一只青色的小虫子横在了路中间,他高高地举起前爪,好像要阻止马车前进,齐庄王觉得很有意思,便下车问随从说:“你见过这种狂妄自大的虫子吗?它叫什么名字?”

随从耸了耸肩膀说:“陛下不知道吗?这就是螳螂啊,这种虫子虽然力气很小,可是自以为是,从来就不知道后退,也不会掂量一下对方的分量,就知道向前冲。”

结果大队的马车就从这只目空一切的螳螂身上驶过,把它碾得粉碎。

庄子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道:“可怜的螳螂,你以为你举起前腿就可以挡住前进的车轮吗?螳臂是挡不住车子前进的。”

2螳臂当车的故事延伸

【注音】ángbìdāngchē

【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自不量力、泰山压卵、蚍蜉[pífú]撼树、以卵击石

【反义词】量力而行

【年代】古代

【例句】民族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新老殖民主义者妄想~,必然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

3螳臂当车的点评

在今天,螳臂当车已经成了匹夫之勇的代名词,成了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但是,我们无法忽略这只螳螂的勇气,它背后一定有它坚定的信仰支撑,唯此,它才会显示出如此的勇敢。面对苦难、逆境,我们也应该有螳螂一样的勇气和魄力,只有我们身体力行,做完一件事情,结果的好坏,能力的高低,才会见分晓。谁说不自量力不需要勇气?我们勇敢地迈出了一步,那一步也许很小,但是却能让我们看清自己,那一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也同样需要勇气!

精选阅读

螳螂与小马的儿童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故事典故,比如《负荆请罪》、《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大多数故事典故都体现了优秀的历史文化。每个故事典故都有他们独特的教育意义。学习工作之余可以多阅读关于故事典故的书籍。故事典故收集应当从哪方面入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螳螂与小马的儿童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与小马的儿童故事

有一匹小马,天天拼命地拉车干活儿。有一次,小马拉着车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螳螂。

螳螂对小马说:“马老哥,我这次可不是‘螳臂当车’来了,只是觉得你这么辛苦地干活,多累呀!你看我,多逍遥自在呀!”

小马并没有理会螳螂,只是一脚把它踢开,继续向前走。可是,小马心里却一直在琢磨着螳螂的话。

回到家,小马想:螳螂说得对,我为什么要这样卖力地干活呢?它越想,心里就越觉得不是个滋味儿。于是,小马决定也要过过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从此以后,小马天天好吃懒做,感觉舒服极了。它甚至认为,自己以前都是白活了,太不懂得享受生活了!

终于有一天,主人愤怒了,把它痛打一顿。而螳螂呢?却依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螳螂与小马的儿童故事点评

为什么小马天天好吃懒做,主人愤怒了,把它痛打一顿。而螳螂呢?却依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呢?因为主人养着小马,给它舒适的窝,给它吃喝就是为了让小马帮助自己干活的,如果小马天天好吃懒做,肯定会遭到主人的毒打。我们为人也是一样的,即使没有人管着自己,也要学会自律,不然终将一事无成。

独臂姑娘 (1)


故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大量的故事典故。他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典故中传播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有哪些好的故事典故值得借鉴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独臂姑娘 (1)”,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前有对老夫妻,住在一片棕榈树林里的一座小茅屋里。夫妻俩有一儿一女,一家人在一起非常快乐地生活了很多年。后来,父亲得了重病,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便把儿女叫到地铺前——在那个国家里,谁都没有床。父亲对儿子说:“我没有成群的牛留给你,留给你的只有屋子里的那几样东西。我是个穷人,你是知道这一点的。你做出决定吧:是要我的祝福呢,还是要我的财产?”

“当然是您的财产啦。”儿子回答道。父亲点了点头。

“你呢?”老人问女孩。她正站在哥哥的身边。

“我要您的祝福。”她回答道。于是父亲给了她很多祝福。

那天晚上,父亲就去世了,妻子和一双儿女哀悼了七天,然后按照那个民族的风俗,安葬了他。服丧期刚刚结束,母亲又染上了时疫。

“我也要离你们而去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对孩子们说,“我的儿啊,你先决定要什么吧:是要祝福还是要财产?”

“当然要财产了。”儿子回答道。

“你呢,闺女?”

“我要您的祝福。”女孩说。于是她母亲给了她很多祝福。当天晚上,她就去世了。

服丧期结束后,哥哥叫妹妹把父母留下的东西都搬到屋外去。于是,女孩把东西都搬了出来。他带着这些东西离开了,只留下了一口小锅和一只舂米用的石臼。但她却无米可舂。

她坐在家里,既悲伤又饥饿。就在这时,一位邻居前来敲门。

“我的锅烧裂了,把你的借给我煮一下晚饭,我给你一把米。”

女孩很高兴,那天晚上,她有晚饭吃了。第二天,又有位妇女来向她借锅,接下来是第三位、第四位,以前村子里还从来没有那么多的锅坏了。姑娘的那口锅帮她挣了不少粮食,她不久都吃胖了。后来,一天晚上,她在屋角里捡到一颗南瓜子,把它种在井边。种子发了芽,结了很多南瓜。

再后来,村里有位少年碰巧从女孩哥哥的住地经过,两人相遇,谈了起来。

“有我妹妹的消息吗?”哥哥问。他游手好闲,如今混得很不好。

“她长胖了,也很漂亮,”少年回答道,“村里的妇女借她的石臼去舂米,借她的锅去煮饭,为此,她们送给她的粮食吃都吃不完。”说完,他又继续上路了。

听了那个人的话,哥哥的心里充满了嫉妒。他立即出发,天还没亮,就回到了那座小茅屋边,看见屋子外面的锅和石臼,把它们往肩头上一甩,转身离开了,并且很为自己的聪明感到得意。妹妹醒来后,找锅煮早饭吃,但到处找都没有找到。最后,她对自己说道:

“啊,一定是哪个贼在我睡觉的时候把它们偷去了。我要去看看我的南瓜熟没熟。”南瓜都成熟了,结了那样多,几乎把那棵树都压断了。于是她把南瓜吃个饱,把剩下的带回村子,用南瓜去换粮食。村里的妇女说谁家的南瓜都没有这么甜,叫她每天无论摘多少南瓜,都拿来交换。就这样,她换到了自己吃都吃不完的粮食,不久就能用粮食重新换一只石臼和煮锅了。这时候,她认为自己非常富足。

不幸的是,另外有人也是这样想的,那就是她的嫂子。嫂子听说了那棵南瓜树的故事后,便派奴隶带上一把谷子,去向她买一个南瓜。女孩起先告诉他说,剩下的南瓜已经不多了,一个也不能让给他,不过她后来发现此人是哥哥的奴隶,便改变了主意,走出屋子,来到南瓜树边,摘下了一只最大最熟的南瓜。

“把这只拿去吧,”她对奴隶说道,“把它给你家女主人带回去,告诉她把那些谷子留下,这只南瓜算是我送给她的一份礼物。”

嫂子看见那只南瓜,心中大喜,品尝过南瓜之后,声称从未吃过这么好的南瓜。那一夜她一直都在想着南瓜,第二天一大早,就叫来另一个奴隶(她是个有钱人),吩咐他再去要只南瓜。女孩刚刚看过自己的南瓜树,告诉奴隶说南瓜全都被吃光了,于是他空着手回去见女主人。

那天晚上,丈夫从很远的地方打猎归来,发现妻子正在哭泣。

“怎么了?”他问道。

“我派一个奴隶带了些粮食到你妹妹那里去买南瓜,她却一个也不愿意卖给我,还告诉我说南瓜一个也没有了,可是就我所知,她却把它们卖给了别人。”

“好了,别介意,睡觉去吧,”他说,“明天我去把那棵南瓜树拔掉,惩罚惩罚她,她竟敢这么对待你。”

于是,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他就起了床,向她妹妹家走去,发现她正在舂米。

“昨天我老婆想买南瓜,你为什么不卖给她?”他问道。

“老南瓜已经卖完了,新南瓜还没有结出来,”女孩回答道,“两天前她派奴隶来的时候,我只剩下四只南瓜了,我送了一只给她,而且没要她的粮食。”

“我不信,你把南瓜全都卖给了别人。我要去砍掉那棵南瓜树。”哥哥吼道。

“你要砍南瓜树,就把我的手一起砍掉吧。”女孩大叫道,跑到南瓜树边,抱住南瓜树。哥哥跟着跑过来,一刀砍掉了南瓜树,也砍掉了妹妹的手。

然后他走进屋,把能够找到的东西全都搬走,还把房子卖给了一位早就对它垂涎三尺的朋友。妹妹如今无家可归了。

这期间,妹妹小心地把胳膊清洗干净,用附近生长着的可以疗伤的树叶把伤口包好,并在树叶外面包上一块布,然后跑到森林里躲了起来,那样她哥哥就再也找不到她了。

她漫无目的地走了七天,只吃了些挂在头顶树枝上的野果充饥。每天夜里,她都爬到那些紧紧缠绕在大树枝上的藤蔓里小心地躲起来,这样,狮子、老虎和豹子都伤不着她了。

第七天早晨,她醒来时,从她栖身的地方看见一股炊烟从森林边缘的一座小城上升起来。看见那些小屋,她越发感到孤独和无助了。她迫切希望从葫芦里喝上一口牛奶,因为她非常口渴,那个地方却没有溪流。她如今只有一只手,能干什么?一想到这一点,她就泄了气,痛哭起来。

碰巧国王的儿子一大早就从城里出来打鸟。太阳晒人的时候,他打累了,不打了。

“我要在这棵树下躺一会儿,休息一下,”他对随从说,“你们可以继续去打鸟,就让这个奴隶留下来陪我!”他们离开后,王子睡着了,睡了很长时间。突然,一种又湿又咸的东西掉在他脸上,把他弄醒了。

“是什么东西呀?下雨了吗?”他对奴隶说道,“你去看一看吧。”

“不,主人,没有下雨。”奴隶回答道。

“那么你爬到树上去看看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于是奴隶爬上了树,回来后告诉主人说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坐在树上,掉在王子脸上的东西一定是她的眼泪。

“她为什么要哭呢?”王子问道。

“我不知道,我没敢问她。不过她多半会告诉您的。”主人觉得很奇怪,便爬到了树上。

“你怎么了?”他轻声问道,但她只是哭得更大声了。于是他继续问道:

“你是人还是这座森林里的精灵?”

“我是人。”她用垂在身边的那根藤蔓上的一片叶子擦着眼泪,慢慢回答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哭呢?”他继续问道。

“有很多事情让我伤心哭泣,”她回答道,“事情多得出乎您的想象。”

“跟我回家去吧,”王子说,“我家离这儿不很远。回家去见见我的父母。我是国王的儿子。”

“那么您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她睁开眼睛,望着他说道。

“我和朋友们每个月都要到这座森林来打一次鸟,”他回答道,“我打累了,叫他们让我留下来休息休息。可是你——你在这棵树上干什么呀?”

听了这话,她又开始哭了起来,并把母亲死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告诉了王子。

“我不能跟你一起下去,我不想让任何人看到我。”她哭泣着,不再说话。

“噢!一切由我来处理。”王子说。他下到一根矮一些的枝干上,吩咐手下的奴隶赶快到城里去叫四个壮汉抬一顶有窗帘的轿子来。奴隶走后,独臂姑娘爬下树,在地上的灌木丛中躲了起来。不久,奴隶带着轿子回来了,把轿子停放在那个姑娘躲的那丛灌木旁。

“你们都去吧,去把我的随从都叫回来,我不想再待在这里了。”他对手下人说。他们一走出他的视线,他就叫那个姑娘坐进轿子,然后把窗帘严严实实地拉上。接着,他从另一侧上了轿子,坐在里面一直等到随从们到来。

“殿下,怎么了?”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地问。

“我想我一定是病了,我好冷。”他说道,示意轿夫起轿,然后拉上了窗帘。他们乘着轿子,穿过森林,直接回到王子的寝宫。

“告诉我父母,就说我在发烧,想吃些粥,”他说,“叫人赶快送来。”

于是那个奴隶急急忙忙跑到王宫里报信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国王和王后感到非常不安。一锅热粥立刻准备好了,送到了那位病人身边。正在召开的政务会一结束,国王和大臣们就赶来看望他,并捎来王后的口信,说她稍后就会来看他。

王子装病是为了软化他父母的心。第二天,他声称自己感到好一些了,坐上轿子,一路上敲锣打鼓向王宫走去。

他在台阶前下了轿子,然后拾级而上。一个奴隶在他头上撑着一把巨大的阳伞。接着,他走进了父母坐着的那个凉爽、幽暗的大殿,对他们说道:“昨天,我在森林里看见一个女孩,想和她结婚。我瞒着手下人,用轿子把她抬回了我的寝宫。你们答应我吧,我求求你们,尽管她只有一只手,但是谁都不能像她那样让我满意!”

当然,国王和王后更喜欢有两只手并能带来大量财富的媳妇,但他们不忍心对他们的儿子说“不”,因此他们说尊重儿子的选择,并说婚宴马上就会准备好。

那位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而且,出于感激他们对她的仁慈,她表现得那样能干,那样合公婆的意,公婆不久就喜欢上了她。

不久以后,她生下了一个婴儿。在那之后不久,王子的父亲就派王子到遥远城镇去视察,把以前做错了的事情纠正过来。

他起程后不久,女孩的哥哥把妻子的嫁妆全都胡乱、愚蠢地挥霍光了,如今变成了个穷光蛋。他偶然来到都城,在从一个男人身边经过时,听见那个人说道:“你知道?王子娶了一个一只手的女人。”听到这些言语,哥哥停下脚步问道:“他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这样一个女人的呢?”

“是在森林里找到的。”那个人回答道。于是残忍的哥哥立刻猜到那一定是自己的妹妹。

想到自己曾试图毁掉的那个女孩竟然过得比自己好,他不禁怒从心头起,发誓要让她倒霉。于是当天下午,他向王宫走去,请求见一见国王。

当他得到允许觐见国王的时候,他跪下来把头都叩到了地上。国王让他有什么话站起来说。

“噢,陛下,您心地太仁慈了,因而受到了欺骗,”他说,“您儿子娶了一个失去了一只手的女孩。您知道她为什么会失去那只手吗?她是个女巫,而且嫁了三位丈夫,每一位都被她用诡计杀死了。于是城里的人砍掉了她的手,把她赶进了森林里。我说的都是实话,我们住在同一座城市里。”

听着听着,国王的脸阴沉下来。偏巧,他是个急性子,也不派人到那座城市里去找一找那些认识他儿媳妇的人,找那些可以告诉他儿媳妇曾经是个多么辛勤、多么穷困的人,而是想都不想,就相信了哥哥的谎言,并且还让王后也相信了那些鬼话。夫妻俩一商议,最后决定把她赶出都城。哥哥对此并不满足。

“杀了她,”他说,“她竟敢嫁给国王的儿子,她这样做罪不可赦。杀了她,她就再也不能伤害任何人了。”

“我们不能杀她,”他们回答说,“要是杀了她,我们的儿子肯定会杀了我们。让我们像他们那样,把她赶出这座城市吧。”满怀妒忌的哥哥只好如此了。

独臂姑娘 (2)


故事典故是在历史中生成的,但因为具备时刻存在于当前的特质而具备了现实意义。故事典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事典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切合实际分析故事典故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优秀的故事典故是什么样子的?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独臂姑娘 (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怜的女孩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不过此时此刻小宝贝对她来说胜过了世上的一切,只要能把儿子带在自己身边,她对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就这样,她胳膊上抱着儿子,脖子上挂着煮饭用的一只小陶锅,离开了那个家,离开了家里那些大孔雀羽毛扇子、那些奴隶和那些象牙椅子,投入了森林的怀抱。

她向前走着,一时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不久以后,她走累了,便坐在一棵树下休息,哄小宝贝入睡。突然,她抬起目光,看见一条蛇从灌木丛下面向自己游了过来。

“我要死了。”她对自己说道,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因为她已经吓得动弹不得。紧接着,那条蛇爬到了她身边。令她吃惊的是,蛇居然说起话来。

“请把您的陶锅揭开,让我爬进去。您让我免遭烈日暴晒,我就让您免遭雨淋。”她揭开了锅,让蛇爬进去,然后把锅盖盖了起来。不久,她看见另一条蛇跟着刚才前面那条爬了过来。蛇爬到她身边时,停下来说道:“您刚才看见一条小灰蛇从这里爬过去了吗?”

“是的,”她回答道,“他爬得很快。”

“啊,我得赶快去把他抓住。”第二条蛇回答道,然后匆匆往前爬去。

当他爬出了视野之后,锅里传出来一个声音:“请把锅盖揭开。”她揭开盖子,那条小灰蛇迅速爬到了地上。

“这下子我安全了,”他说,“请告诉我,您要到哪里去?”

“我无法告诉你,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她回答道,“我只是漫无目的地在森林里游荡。”

“跟我来吧,我们一起回家去。”那条蛇说道。于是女孩跟着蛇穿过森林,走过那些绿茵茵的小路,最后来到一座大湖边。他们在那里停下来休息。

“太阳真热,”那条蛇说,“您走了那么远的路。抱上你的小宝贝,在那棵大树下的水里洗个澡吧。”

“好的,我就去。”她回答道,然后走进了湖里。小宝贝戏着水,咯咯地笑着,接着,他跳了一下,直接掉进了水里。他往下沉呀,沉呀,沉呀,妈妈都摸遍了整个芦苇丛,却怎么也摸不到他。

她惊慌失措地回到岸上,冲着那条蛇喊道:“我的孩子不见了!他被淹死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再到水里去到处摸一摸,”那条蛇说,“就连树根长在水里的那些大树之间也要摸一下。他恐怕被卡在那里了。”

她立即回到水里,用那只健全的手到处摸了起来,甚至把手指伸进那些连螃蟹都几乎躲不进去的小缝里摸了个遍。

“不,他不在这里,”她叫道,“没有了他,我可怎么活噢。”蛇没有理会,只是回答道:“把您另外那只胳膊也伸进去摸吧。”

“那样做又有什么用呢?”她问道,“那只胳膊上又没有手。”不过她还是按照蛇的吩咐去做了。就在一刹那间,她那条受伤的胳膊碰到了一个圆圆的、软乎乎的东西,躺在一丛芦苇中两块石头之间。

“哦,我的宝贝,我的宝贝!”她大叫着把他抱了起来。小宝贝欢快地笑着,既没有受伤,也没有受到惊吓。

“您这一次摸到他了吗?”那条蛇问道。

“是的,噢,是的!”她回答道,“而且,啊,啊,我的手又长出来了!”她高兴得哭了。

那条蛇让她哭了一小会儿,然后说道:“现在,我们要继续上路,到我家去。我们全家都会报答您对我的恩情的。”

“你让我重新长出了手,已经给了我足够的报答。”女孩回答道。蛇只是笑了笑。

“快点,太阳要落山了。”他回答道,开始快速向前爬去,姑娘几乎都赶不上他。

不久,他们来到了蛇的家。蛇不和父母一起出游时,就住在树上的房子里。蛇把自己的冒险经历以及从敌人手里逃出来的经过一一告诉了父母,让蛇爸爸和蛇妈妈对姑娘感激不尽。他们让客人躺在一张用坚韧的藤蔓编成的、悬挂在两根大树枝之间的吊床上,让她在漂泊之后,好好地休息一下,他们则帮她照看孩子,给小家伙喝椰奶,而椰奶则是他们请猴子朋友砸开椰子后获得的。他们甚至设法用尾巴缠住一些小果子,带回去给孩子的妈妈吃。孩子的妈妈如今已经安全了,心平气和,但是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丈夫,常常想起,渴望让他看一看儿子。夜里,她时常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心里想着他在哪里。

就这样,好几周时间过去了。

王子正在干什么呢?

啊,他来到王国最遥远的边疆的时候,生起一场重病来,得到一些陌生的好心人的照料,因此国王和王后没有听到有关他的任何消息。等到他的病好了些,他便返回家,回到父亲的宫殿里。在那里,他看见一个陌生人拿着孔雀羽毛扇站在宝座后面。这个人就是妻子的哥哥。国王非常宠爱他,王子却完全蒙在鼓里。

国王和王后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仿佛不认识他似的。在生病期间,王子变得瘦削和虚弱,背驼得像老人一样。

“你们这么快就把我忘记了吗?”他问道。

听见他的说话声,他们大叫一声,向他跑了过去,然后滔滔不绝地问了一大堆问题,诸如发生什么事,为什么变成了那个样子。王子一个问题都没有回答。

“我妻子怎样了?”他说。回答他的是一阵沉寂。

后来,王后回答道:“她死了。”

“死了!”他微微倒退了一步,重复道,“孩子呢?”

“也死了。”

王子默默地站在那里。然后他说道:“把他们的坟墓指给我看看。”

听了这话,一直都忐忑不安的国王重新打起精神来,难道自己没有准备两座漂亮的坟墓让儿子看看,这样他就永远也猜不到他们到底把他的妻子给怎么样了吗?这几个月以来,国王和王后一直都在相互诉说着自己是多么的善良和仁慈,没有听从她哥哥的劝告把她给杀了。不过如今不知怎么的,这件事似乎并不那么肯定了。

国王领着众人来到王宫后面的那座院子。他们穿过大门,走进一座漂亮的花园里,在那里,两座精美的坟墓耸立在树下的一片草地上。王子独自走上前去,把头靠在墓碑上大哭起来。他的父亲和母亲默默地站在后面,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剧痛。是因为他们感到羞愧吧?

不久,王子转过身,从他们身旁走过,回到王宫里。他叫奴隶们给他送来丧服。整整七天,谁都看不到他。七天过后,他出去打猎,帮助父亲统治人民。只是谁都不敢对他说起他妻子和儿子。

最后,有一天,女孩想念丈夫,彻夜未眠。早上,她对她的蛇朋友说道:“你们全都对我非常好。我现在身体又好了起来,想回家去打听打听我丈夫的消息,看看他是否还在为我服丧!”听了她的话,那条蛇的心里很悲伤,但他只是说道:“是的,应该这样。去跟我爸爸和妈妈说再见吧,要是他们送您礼物的话,您只要我父亲的戒指和我母亲的首饰盒。”

于是她来到蛇爸爸蛇妈妈那里。想到要失去她,他们痛苦地哭了起来,让她能带走多少金子和宝石,就带走多少,留作纪念。女孩摇摇头,把那堆闪闪发光的东西推开了。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永远,”她泣不成声地说,“我只想留下那枚小小的戒指和这只旧首饰盒作纪念。”

两条蛇面面相觑,那枚戒指和那只首饰盒是他们唯一不想送给她的东西。于是,在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他们开口了。

“您为什么想要这枚戒指和这只首饰盒呢?是谁告诉您的?”

“噢,谁也没有,我只是喜欢而已。”她回答道。两条老蛇摇摇头,回答道:“不会的,一定是我们的儿子告诉您的。既然他已经说了,那就只好这样了。要是您需要什么食物、衣服或者房子,就告诉这枚戒指,它会为您找到那些东西。您要是不快乐或者遇上了危险,就告诉这只首饰盒,它会使事情出现转机。”然后他们都为她祝福,完了她抱起小宝贝上了路。

她走了很长时间,最后走到了丈夫及公公居住的那座城市附近。她在一片小棕榈树林里停下了脚步,对那枚戒指说她想要座房子。

“房子准备好了,女主人。”一个奇异的细细的声音低语道,吓了她一跳。她往身后一看,看见一座用最好的木材建成的漂亮的宫殿,一排奴隶拿着大扇子在门口鞠着躬。她高高兴兴地走进屋,因为她非常累。她看见一个房间里有水果和牛奶,在饱餐一顿之后,她把小宝贝放在身边,倒在一堆软垫上睡着了。

她在这里平静地生活着,小宝贝一天天地长高、长壮,不久,他就能四处乱跑,甚至会说话了。当然,邻居们对这座这么快——快得惊人——就在城郊建起来的房子议论纷纷,还编造出了各种各样有关其主人的故事。不久,国王和儿子从战场上归来,一些故事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

“棕榈树下的那座房子可不寻常,”他对王后说道,“我一定要从那位陌生的夫人那里查出些什么来。我想那根本不是位夫人,而是一伙想夺取我宝座的阴谋家。明天,我要带上儿子和首席大臣去弄个水落石出。”

第二天,太阳升起后不久,王子的妻子正站在那座房子后面的小山上。就在这时,她看见一团烟尘从那座城市里穿过。一会儿之后,她隐隐约约听见宣告国王驾到的隆隆鼓声,看见一群人向小棕榈树林走来。她的心剧烈地跳起来。她丈夫有可能在那些人当中吗?无论如何,他们肯定没有发现是她住在这里,因此她只是吩咐那枚戒指为他们准备了些食物,然后跑进屋,在自己的头上和脸上罩上一张金线织成的薄面纱,然后牵着孩子的手,走到门口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几分钟后,整个队伍走近了,她走上前,请他们进屋休息。

“非常乐意,”国王回答道,“您前面请,我们跟着您。”

他们跟着她走进一间幽暗的长屋子,屋子里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满了金杯和装满了枣子、椰子以及各种熟透了的黄色果子的篮子。国王和王子在奴隶们的侍候下,坐在软垫上,而那些大臣则站在他们身后。在那些大臣中,她认出了自己的哥哥。

“啊,我的一切不幸都是他引起的,”她自言自语道,“从一开始,他就在恨我。”然而她却不露声色,当国王问她城里都有些什么新闻的时候,她回答道:“您骑马走了那么远了,一定又饿又渴。先吃点东西,喝点水,然后我再把新闻告诉您。”

“你说得有理。”国王回答道。于是房间里安静了一会儿。然后他说道:“夫人,我吃完了,精力也恢复了。你告诉我吧,我恳求你,你是谁,从哪里来?不过,你先坐下来吧。”

她点点头,在一张猩红色的大软垫上坐了下来,把角落里睡着了的小男孩抱过来,放在自己的膝上,然后讲起了她的生平故事来。她哥哥听了,恨不得离开那座房子,躲到森林里去,然而他的职责就是在国王头顶上摇动那把孔雀羽毛扇子,赶走苍蝇,心中很清楚:要是他试图擅离职守,就会被皇家卫兵抓起来。他必须待在原地不动,听天由命。幸运的是国王对那个故事太感兴趣了,没有注意到扇子停止了摇动,苍蝇正在他浓密的鬈发上面飞舞着。

故事在继续讲着,尽管王子的目光一刻都没有从她身上移开过,但讲故事的人却一次都没有看过王子,甚至没有透过面纱瞥上他一眼。当她讲到故事中她坐在树上哭泣的那部分时,国王的儿子再也不能自制了。

“你是我妻子。”他大叫着,向抱着熟睡的孩子的她跳了过去,“他们对我撒了谎,你根本没有死,儿子也没有!发生什么事了?他们为什么对我撒谎?在家里很安全的,你为什么要离开家?”接着,他转过身,怒不可遏地看着他父亲。

“先让我把故事讲完,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了。”她掀开面纱回答道。于是,她把哥哥怎样来到王宫,控告她是个女巫,又怎样试图说服国王把她杀掉,一五一十,全都讲了出来。“他没有得逞,”她轻声地继续说道,“况且要是我一直待在宫里,就永远也遇不到那条蛇,永远也不会重新长出手来。因此,让我们把这一切忘掉,重新快快乐乐地生活吧。你瞧,我们的儿子已经长成个大男孩了。”

“怎么处置你哥哥呢?”国王问道,想到在这个事件里,有人比他还要坏,他不由得感到有几分高兴。

“把他赶出这座城市。”她回答道。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故事


故事典故是在历史中生成的,但因为具备时刻存在于当前的特质而具备了现实意义。故事典故传递着历史的智慧,延续着深邃的思想。历史典故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典故中带给我们的启示要好好地去实践。您是不是正在寻找故事典故的模板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故事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你究竟在看什么?”那位大臣说道:“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故事启示

吴王一向很专横,决定的事情他人是没法改变的,吴王要攻打楚国大臣们都没法劝成功,其中有一位年轻人用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事实让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你们知道时为什么吗,因为只要吴王攻打楚国,其他邻国势必就会对吴国趁虚而入,那么就会造成吴国的灾难,所以小朋友在做一件事情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我们熟知的故事典故有荆轲刺秦王、四面楚歌等。故事典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好的故事典故可以促进我们优秀品德的成长。要深刻学习典故中的优秀中华文化。你是否了解故事典故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点评

这个成语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越人造车的故事越人造车故事


越人造车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越人到晋国去游玩。野外空气新鲜、风景美丽,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到了晋国和楚国交界的郊野。忽然,不远处的一件东西将他的视线吸引过去。“咦,这不是一辆车吗?”这个越人马上联想起在晋国见到过的车。这东西确实是辆车,不过毁坏得很厉害,所以才被人弃置在这里,这车的辐条已经腐朽,轮子毁坏,輗(ni)也折断了,车辕也毁了,上上下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但这个越人对车本来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为没有车的家乡立一大功,就想办法把破车运了回去。

回到越国,这个越人便到处夸耀:“去我家看车吧,我弄到一辆车,是一辆真正的车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于是,到他家去看车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几乎每一个人都听信了这个越人的炫耀之词,纷纷议论着说:“原来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损坏过呢?”“你不信先生的话吗?车一定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对,我看也是。”这样,越人造起车来都摹仿这个车的形状。

后来,晋国和楚国的人见到越人造的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讥讽说:“越人实在太笨拙了,竟然将车都造成破车,哪里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会晋人和楚人的讥讽,还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辆辆的破车。

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敌人大兵压境,就要侵入越国领土了。越人一点也不惊慌,从容应战,他们都觉得现在有车了,再没什么可怕的,越人驾着破车向敌军冲过去,才冲了没多远,破车就散了架,在地上滚得七零八落,越国士兵也纷纷从车上跌落下来。敌军趁乱杀将过来,把越人的阵形冲得乱七八糟,越人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败如山倒。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败在了车上。

2越人造车的故事点评

越人造车的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当然是对的,因为每个人擅长的东西各有不同,但是应该有所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是连糟粕也一并纳入怀中,就会栽跟头了。

造父学车的故事


造父学车的故事

过了几年,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6根缰绳,驾驭6匹马拉的大车。”

造父赶紧说:“我保证一切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老师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去刻苦练习,仅用了3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

泰豆氏检查了造父的学习成绩后,不禁赞叹道:“你是多么机敏灵活啊,竟能这样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学习驾车的人都应当像你这样。从前你走路是得力于脚,同时受着心的支配;现在你要用这个原理去驾车,为了使6匹马走得整齐划一,就必须掌握好缰绳和嚼口,使马走得缓急适度,互相配合,恰到好处。你只有在内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这个原理,同时通过调试适应了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驾车时进退合乎标准,转弯合乎规矩,即使跑很远的路也尚有余力。真正掌握了驾车技术的人,应当是双手熟练地握紧缰绳,全靠心的指挥,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赶;内心悠闲放松,身体端坐正直,6根缰绳不乱,24只马蹄落地不差分毫,进退旋转样样合于节拍,如果驾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无论道路险峻与平坦,对驾车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

2造父学车的故事点评

泰豆氏在这里强调了苦练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造父学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一门高超的技术,必须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然后才能运用自如。学习驾车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应当这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吗?

东野稷驾马车的故事东野稷驾车


东野稷驾马车的故事

东野稷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划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大开眼界。他满意地称赞说:“你驾车的技巧的确高超。看来,没有谁比得上你了。”说罢,鲁庄公兴致未了地叫东野稷兜了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

一个叫颜阖的人看到东野稷这样不顾一切地驾车用马,于是对鲁庄公说:“我看,东野稷的马车很快就会翻的。”

鲁庄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没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颜阖,心里想着东野稷会创造驾车兜圈的纪录。但没过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垮了,它一失前蹄,弄了个人仰马翻,东野稷因此扫兴而归,见了庄公很是难堪。

鲁庄公不解地问颜阖说:“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要累垮的呢?”颜阖回答说:“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拼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才怪呢。”听了颜阖的话,鲁庄公也无话可说。

2东野稷驾马车的故事点评

在这个世界上,每种事物的能力都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我们不认真把握这个限度,只是一味蛮干或瞎指挥,到时候只会弄巧成拙或碰钉子。就像故事里的东野稷一样,超出了马的能力,自然马会累垮的。

入学准备的意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