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的故事的童话故事
2020-09-30 彩虹的故事的童话故事 胎教的故事 懒惰的狐狸的童话故事最后的净土的故事。
我们学过的历史典故有曹刿论战、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典故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财富。故事典故对于我们的人生观有一定影响。典故中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我们要慢慢领悟。你收集了多少故事典故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的净土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些。
最后的净土的故事
一只麻雀吃了刚喷过农药的谷子,在它快死还没死的时候,对它那几个刚长出翅羽的孩子说:"妈妈就要死了,虽然很舍不得你们,我有一句话你们一定要好好记着,那就是:等你们长大会飞了,你们就离开这个地方,到一个没有人迹的地方去住,那样你们才会活得更久,对后代也是造福的事."跟着它又说了些话,悲痛的离开了它的孩子们.小麻雀们都哭了很久很久,有的饿死了,有的从窝里跳出来冒险,没死的就找到了东西吃,然后再坚难的攀爬回去.
最后能长大的只有兄妹俩,他们苦练飞翔的技巧,直到觉得可以了,于是决定去寻找妈妈说的那个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就叫它净土吧.可是它们不知道这净土在哪里,于是问南飞的候鸟,候鸟说南方就是块净土,它们就跟着候鸟飞到了南方,却发现那里有人类常到,并且有污染的迹象.它们感到很失望,就问燕子:"什么地方没有被污染?"燕子说:"陆地上大都污染了,你们去水里找找吧."
麻雀来到一条小河,见到河水黑又臭,很失望的说:"哪里才有干净的水呢?"河水听了,就说:"我们正要到长江去洗洗身上的污垢,哪里的水清又清."于是麻雀和小河一起上路,不日来到长江,见那江里的水果然是清的,但是时不时的看到船只经过,它们虽很担心,不过它们飞累了想在这安定下来,却听到鱼儿说:"从前,人类的诗里写到共饮长江水的话,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敢吃长江的水了.我正要向大海去,那里是那么的宽阔,能容得下一切的污垢,你们也和我一起去吧.它们于是就和长江结伴来到大海.
在辽阔的茫茫大海上,它们结识了海鸥,海鸥向它们讲了许多海上的事,并讲到海洋动物的集体死亡这一不明现象,麻雀很惊恐,认为这是由于污染的结果,于是问海鸥哪里才有没有人类到过的净土,海鸥说:"现在就只有北极还算得上是块净土了,不过那里很冷."
兄妹俩于是冒着寒冷来到北极,这里不但很冷.而且找吃的很困难,并不适合它们生存.且企鹅告诉它们,人类正在想法开发北极,不久这里也会和别的地方一个样的下场了.麻雀就问企鹅,哪里有净土,企鹅说:"听说有个地方叫天堂,是个净土,不过只有人类的牧师知道去往天堂的路."
麻雀兄妹于是就告别企鹅,一路打探来到一个教堂,看见了牧师,就说:"尊敬的牧师啊,你能告诉我去天堂的路怎么走吗?"牧师问清了它们要去天堂的原因后说:"天堂只是一个给死者享福的地方,你没有死是不能去的.不过,人间还是有一块净土的."
"在哪,在哪?!"
"就在人们的心中."
"可是,我们怎么才能进去住呢?"
"人人心中都有一小块净土,只要每个人都把心中那块净土拿出来,拼成一块大大的净土,那样你们才能住进去,并且,任何的生命都可以住进去的."
麻雀听了后,就在教堂的檐下安了家,不去找了,因为它们知道,要每一个人都把心里那块净土都拿出来拼凑,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到的事,也许直到地老天荒还没拼出来呢.
2最后的净土的故事点评麻雀去寻找净土,可是陆地上大都被污染了,去海边,海边也被污染了,去北极,北极太冷了,人类已经把手升到了北极,两只小麻雀也去不了天堂,最后教堂的檐下安了家,只能等到有一天人类醒悟了,知道保护环境,小麻雀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
小编推荐
小故事:不干净的水果故事
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故事典故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故事典故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财富。故事典故对于广大学生有着重大教育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典故中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好的故事典故都有哪些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故事:不干净的水果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乐乐猴在树上摘了个大大的红苹果,乐乐猴很开心,它洗也不洗就把苹果吃掉了。
乐乐猴邀请小伙伴们在果园里玩,乐乐猴看到树上有一个很大很大的红苹果,乐乐猴开心地把苹果摘下来,对路路熊说:“我刚摘的苹果,路路熊,你吃吗?”
路路熊说:“刚摘下来的苹果还没有洗过呢,不可以吃的。”
乐乐猴说:“怎么不能吃啊!你不吃,我吃。”
乐乐猴正打算把苹果放进嘴里的时候,哈哈象看到了,急忙对乐乐猴说:“乐乐猴,苹果还没有洗过,你不可以吃的,妈妈说没有洗过的苹果会有农药的,吃了会肚子疼的。”
乐乐猴也没有听哈哈象的话,扭过头一口一口的吃着自己刚刚摘下来的苹果。
乐乐猴吃完苹果后,依然和小伙伴们玩的很开心,可是玩着玩着,乐乐猴突然肚子疼了,疼地都快哭了。
路路熊急忙忙回去把乐乐猴爸爸叫过来,乐乐猴爸爸看到肚子疼的乐乐猴说:“你是不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啊。”
乐乐猴爸爸一边说一边把乐乐猴送到了医院。
乐乐猴对爸爸说:“爸爸,是我吃了没有洗过的水果,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不干净的水果故事点评故事里的乐乐猴不注意卫生,这下就让自己生病了。小朋友们,我们要做一个爱干净的人,吃饭之前都要洗手,吃的食物也要保证干净卫生。
土拨鼠哪去了的故事
土拨鼠哪去了的故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
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2土拨鼠哪去了的故事点评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土财主和他的儿子的故事
土财主和他的儿子的故事
有一个土财主,他没有什么文化,虽然有钱但经常被别人瞧不起。他就送自己的儿子去读书,但偏偏他的儿子对读书一窍不通。土财主很生气,就吵他的儿子,儿子呢也觉得委屈。
渐渐地儿子为了讨他开心,就假装慢慢开窍了,装的很有学问。土财主误以为真,高兴地谢天谢地,天天宴请宾朋,告诉大家自己又一个有学识的儿子,儿子呢每次就在宴席间把准备好的文章之乎者也地乱背一通,也竟然一直蒙混过关。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整个镇子上都知道土财主的笨儿子现在有学问了。
一次,他惹了一个官司,被叫到县衙内问话。县官看到他后,感觉气质和举止与自己所听所闻相差甚远,怎么看都不想一个有学识的人,就准备考考他。
久闻公子之名,学识渊博,我今有一问题想请教一二土财主的儿子听了也不敢推脱,只好勉强作答。
‘桓公杀子纠何解?县官不紧不慢地把《论语》里的句子呢拿出来考考他。
他一听大惊失色,连忙叫到:县官大老爷,我是冤枉的,县老爷明察啊!
县官听了,哭笑不得,已经知道他只是一个假装的草包,和他老爹土财主是一路货色,严声喝道:你这大胆无知之徒,竟敢骗到我的头上来了!来人啊,给我重打20大板转眼间,他就被打得皮开肉绽,哭爹叫娘。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快的,土财主和他儿子的事情就迅速传开了,从此以后大家就更加看不起他们了。
2土财主和他的儿子的故事点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作出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学问从来都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没学问却装作有学问,因为这是最难骗到别人的事情,随便一个小小的问题就会全部暴露。
坚守足下的土地的儿童故事
故事典故是在历史中生成的,但因为具备时刻存在于当前的特质而具备了现实意义。故事典故传递着历史的智慧,延续着深邃的思想。历史典故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典故中带给我们的启示要好好地去实践。您是不是正在寻找故事典故的模板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坚守足下的土地的儿童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坚守足下的土地的儿童故事
岩石的缝隙里掉进一些松树种子,后来成活了八株小松树。土地贫瘠,山风暴虐,八株小松树艰难地生长着。
三年后,一个农夫上山,看到了小松树,想把它们移回去,栽在房前屋后。他只刨了五棵,因为另外三棵太瘦小,怕移回去活不过来,就没有要。
十年后,一个园艺师来到高山上,看到这三棵松树是优质品种,想把它们移到公园里去供人观赏。他移走了两棵,还有一棵因为长在山岩边,人上不去,就放弃了。
剩下的一棵松树看到同伴们都被运走,直怪自己长在偏僻处,不然就不用在这山里承受寂寞和苦难了。又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那棵松树不再哀叹命运的不公,而是抓紧足下的土地,承受着狂风严霜,鼓足劲头生长。
两百年后,一条山路从山下修了上来。上山观光的人络绎不绝,都惊叹那棵松树的高大奇绝——它背山临谷,云遮雾绕,苍虬挺拔,亭亭如盖……
不久,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为它竖了一块牌子,上书“天下第一松”。
那棵松树错过了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成了“天下第一松”。可见,比机会更加重要的是坚守足下的土地。
2坚守足下的土地的儿童故事点评那棵松树错过了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成了“天下第一松”。可见,比机会更加重要的是坚守足下的土地。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就选择倔服。意为不要因当前的困难止步不前。人生是一条漫长的套路,当下的挫折或许是日后向上攀爬宝贵的经验,他甚至会是你通往成功道路的垫脚石,因为你从中汲取了经验。
后悔的家猪的故事 儿童故事后悔的家猪的故事
后悔的家猪的故事
一天,一只野猪不知怎的闯进了农民的猪圈。野猪看见猪圈里躺着的几只家猪,不禁诧异地问道:“看你们的样子多么像我,你们都是猪吗?”
一只家猪打了个呵欠,懒洋洋地回答说:“是啊,我们都是猪。这点还用怀疑吗?”
野猪说:“你们怎么变得这样懒懒散散,没精打采的,丝毫没有猪的气势和精神。我们在山林里并不是这样的呀!”
家猪道:“我们在这儿,吃了睡,睡了吃,有人伺候我们,舒服极了。还要到山林里去干嘛?朋友,你也留在这儿享福吧!”
“这样也叫享福啊!每天躺在这里都不自由了。不像我可以到处跑,那才叫享福呢!虽然没有人给我准备吃的,可是我自己想吃什么,我可以自己去找。我觉得还是我舒服些。”野猪回答。
“要不,你们和我一起到山林里去生活吧!”野猪邀请家猪。
“不,我们才不去呢!我们现在这样挺好的,饭来张口。你还要自己找食物,要是没有找到食物还要饿肚子,不好,我们不去。”家猪断然拒绝了。
“那好吧!你们就在这里享福吧!迟早有一天你们会后悔的。”说完,野猪头也不回的朝山林走去。
看着野猪慢慢的消失在了他们的视线中,家猪还在嘲笑野猪的愚蠢。
没过几天,主人带来了一个屠夫。家猪只听到主人对屠夫说“挑一头最大最肥的宰了吧!宰了吃肉。”
家猪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屁滚尿流。这时,才真正的后悔起来,原来吃现成的食物后果就是这样的。这才想起当时野猪说的话。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2后悔的家猪的故事点评野猪邀请家猪一起去山上生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用靠着农民的猪粮生存,家猪们认为需要自己动手找食物搞不好还要饿肚子,这不是享福。等到野猪走了没几天,农民就带着屠夫来杀家猪,准备吃它们的肉了。这下子家猪们吓得没地方跑,后悔当初没有和野猪一起去山上自给自足。
世界上最后一个魔鬼的故事 儿童故事世界上的一个魔鬼的故事
世界上最后一个魔鬼的故事
在海滨一片空旷的沙滩上,一台自动挖掘机正在紧张地工作。人类准备将这地方开发起来,建造海滨别墅。挖掘机伸出长长的机器手臂,突然“啪”的一声碰到一个瓷瓶,并把它打碎了。只见一团烟雾从碎瓶中缓缓升起,越来越浓,最后变成了一个身形巨大的魔鬼。
魔鬼看着长鼻子机械,以为是一个妖怪,不过他还是跪下来,恭敬地说:“主人,是您把我从瓶中救出来,我以后就是您的仆人了,听从您的吩咐!”
挖掘机没有答应,只顾干自己的工作。魔鬼又说了几遍,挖掘机还是没有反应。最后魔鬼站起身,“看来他不愿意成为我的主人,那我就是自己的主人啦,哈哈……”他高兴地跑开了。
魔鬼怕自己的形象太过招摇,会受到比他更厉害的魔法师的攻击,就变成了一个男子。尽管他变成了人形,但因为本性邪恶,所以看起来依然很吓人。
魔鬼正走着,一样东西从他身边奔驰而过,形状像倒扣着的轮船!魔鬼吓得赶紧躲起来,除了妖怪,谁能跑这么快呢?刚才救他出来的是一个妖怪,这又是一个妖怪,自己沉睡了一千多年,世界上怎么多出这么多妖怪呀?
魔鬼走进一片树林,采了一些野果子吃,又喝了点溪水,便躺在地上酣睡起来,鼾声像打雷一般。
突然,“滴滴”两声刺耳的声音把他吵醒。他睁眼一看,发现一个和刚才差不多的妖怪在他附近停下来,接着妖怪肚子打开,从里面走下两个普通的人来!然后妖怪的肚子又重新合上,趴在那儿一动不动了!
魔鬼惊讶地看着这一切,一等那两人走远,他就小心地靠近过去。他和妖怪打了个招呼,可是妖怪没理他,他大声吓唬妖怪,妖怪也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他大着胆子摸了下,发现妖怪身上硬梆梆的,也凉冰冰的!身下没有脚,而是四个轮子,应该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
“气死我了,我被愚弄了!人类现在变得聪明了,居然能造出这么厉害的东西来!”他恼火地对着汽车一指,“快快变成老鼠!”他大声念着咒语。话音刚落,汽车立刻变成一只老鼠,嗖的一下跑进灌木丛,比真正的老鼠跑得还快。
不久那两个人回来了,提着钓到的鱼,“咦,我们的汽车呢?”他们扔下鱼,仓皇地四处寻找汽车去了。
魔鬼成功地做了件坏事,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魔鬼去寻访以前他那个时代赫赫有名的巫师或魔鬼,可是他们都不在,他们的城堡也被人类开发成旅游景点了。这让他一方面感到伤感,老朋友都不在了,他现在一个人孤零零的,另一方面他也感到高兴,老对手都不在了,他成了天底下唯一一个魔鬼了,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他了。
一次在路上,他发现有人骑着马放牧,那些羊儿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很是诱人。他忍不住嘴馋,活捉了两只羊吃了。吃完羊还在打嗝,牧羊人带着猎狗、骑着马奔过来了!猎狗扑向他,牧羊人也指着他破口大骂:“你这个偷羊贼,快还我的羊来!”
魔鬼踢飞了猎狗,用魔法抚平了鼓鼓的肚子,反问牧羊人:“你说我偷了你的羊,羊在哪里呀?”牧羊人也感到奇怪,羊真的不在这儿,不过他很快发现魔鬼嘴角的血迹,“啊,你……你居然生吃了羊!你真是个吃人的恶魔呀!”
牧羊人到处宣传,说碰到一个吃人的恶魔。以后魔鬼总觉得人们对着他指指点点的,让他感觉很不舒服。他后来想:我干吗去偷人类的东西呢?我知道许多古墓,那里面都陪葬着许多金银珠宝,把它们取来,想换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最后一个魔鬼的故事点评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即使是魔鬼也必须尝试着去适应周围和社会的变化。所以,作为人类我们也必须弄清楚社会的规则,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而这种社会适应力需要从孩童时期就开始着重培养。培养孩子善良健康的心态,学会对抗飞速发展的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于歇后语背后的故事
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说到歇后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歇后语在民间流传较广,影响力巨大。比如: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那么,你知道有哪些歇后语的故事吗?以下是亲子早教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歇后语背后的故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歇后语背后的故事(篇一)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讨没趣
故事:周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蹬!”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关二爷怕了他,就一口一个“胆小鬼”地直损关二爷。关二爷的脾气也暴躁,当下就火儿啦。只见他把兵书一撂,掖了掖战袍,大步跨出府门顺手从门卫手中拿了一条长枪,以枪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仓比试起来。周仓哪儿是他的对手呢被关二爷拨拉了一溜跟头!周仓这才明白天外有天,从心里服气啦。他当下跪在二爷面前,把手中的青龙宝刀捧过头顶,大声说道
:“好刀要给好汉使,二爷!老周算服您啦,把这宝刀送给您,今后咱老周就给二爷拉马拽蹬、扛大刀啦!”关二爷见他真是条汉子,十分喜欢他的直爽劲儿,当下就收了他。
自打那后,周仓就给关二爷扛大刀片子啦。“关公门前耍大刀”这句俗语,也就这么流传下来
释义: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
关于歇后语背后的故事(篇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成语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魏王只不过是司马氏一家的傀儡而已。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一家的手里。曹髦看到曹氏的威权一天天失去,司马昭又在暗中策划取而代之,内心非常气愤。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对策。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权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原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等被废弃被侮辱,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非止一日,只靠少数人马不解决问题。希望曹髦重新考虑一下。曹髦激动地况,“我已决定这么干,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更何况不一定死呢?”王沈、王业跑出王宫.把曹髦的计划偷偷地告诉了司马昭,当曹髦带领百名宫廷护卫前去攻打司马昭时,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司马昭看到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做了傀儡皇帝。直到公元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指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关于歇后语背后的故事(篇三)
外甥打灯笼——照“舅”
有一句民间邂逅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指的是做事做人和之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不过这句歇后语,在生活中有生动真实的诠释。在家乡,春节期间,正月初二是“回娘家”,初五以后称为“送灯”。前者好理解,后者的意思是,初五以后,作为舅舅或者没有舅舅的娘家人要给外甥或者还没有外甥的亲戚家里来,其中礼物中必须带有“灯笼”,且至少是一对,也就是灯笼必须是舅家送的,一般不能自己买。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刚出嫁,那么今年娘家要给婆家送至少3对也就是6个灯笼,还要不同品种,
其中三种必备的灯分别是“大红灯笼”、“莲花灯”和“火葫芦灯”,分别代表红红火火、早生贵子和预示给未来外甥送灯。有了外甥以后,哪怕是外甥女,那么就每年都要送,直到12岁。我就是这样的童年过来的,每每到了正月的晚上,所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灯笼点亮打出来一起在街上玩,还有我现在都会唱的童谣: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
灯笼会,会灯笼,小孩不来我吹了。
西瓜灯,南瓜灯,大街小巷挑灯笼,小鱼立刻唱和着,踢一脚,踹一脚,我的灯笼坏不了。
小红孩儿,戴红帽,四个耗子抬红轿。
花猫打灯笼,黄狗来喝道,一喝喝到城隍庙,城隍老爷吓一跳。
关于歇后语背后的故事(篇四)
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故事: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个性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阿!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阿!”三爷一听飘飘然,最后答应借贷。
释义: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关于歇后语背后的故事(篇五)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故事:有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样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样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随从们说:“天鹅已经飞走了,还是想想补救的办法吧。”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留意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释义: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