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轻松练
2020-09-27 入学准备轻松练 胎教从什么时候开始 胎教从几个月开始轻松回应“我从哪里来?”。
针对我们这样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给小孩子讲生命科学知识,是否需要有所避讳呢?
5岁的壮壮最近总是缠着妈妈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等你以后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嘛……”
看着不依不饶的壮壮,妈妈着实犯了难,怎么告诉他呢?
需要回避吗?
实际上,“我从哪来”,“我是谁生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孩子们极关心的问题。但大人们总觉得难以启齿,因此经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西方童话故事中告诉孩子们“小孩儿是鹈鹕用嘴衔着从温暖的国度里带回来的”;而含蓄的中国人却将同样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单,“你是树杈中长出来的”或“路边捡回来的”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传媒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孩子也经常在媒体或流行文化(如电子游戏和电影)中接触到遗传、繁殖或生殖等概念。
一方面是无限丰富的信息源(刺激),另一方面是遮遮掩掩的父母,二者间的巨大反差更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适当地为孩子们讲解一些有关生命、遗传和生殖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能明白那些遗传和生殖的知识吗?
别担心,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大部分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知道动物和人类的子代来自同种亲代,能够判断孩子与父母在生理而不是心理特征方面相似,并且理解这种相似是由出生造成的。
一些研究也证实,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行指导,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遗传和繁殖的概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非常有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科学生物概念的发展,而且还会为他们日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如果他问:“我从哪里来?”
可以这样回答:爸爸身体里有许多小鱼鱼,这些小鱼鱼叫做“精子”,妈妈身体里有个小泡泡,叫做“卵子”。当这些小鱼鱼遇到小泡泡时,都争先恐后地冲向小泡泡。那个身体最强壮、反应最灵敏、跑得最快的小鱼鱼冲到了小泡泡的跟前,一下子钻进了小泡泡的身体里。现在,小泡泡和小鱼鱼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细胞,叫“合子”(受精卵),这个新的细胞只有铅笔尖那么大。于是,妈妈怀孕了。慢慢地,这个细胞越长越大,长成了一个小宝宝。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因为在成千上万的小鱼鱼中,只有跑得最快的冠军小鱼鱼才能和小泡泡结合在一起,长成爸爸妈妈的宝贝!
小宝宝住在妈妈的肚子里,依靠脐带来从妈妈体内汲取营养。他/她长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大。200多天过去了,小宝宝已经从妈妈肚子里吸取了足够的营养,长得也足够大了,他/她可是从铅笔尖儿那么点儿长起来的呀!妈妈的肚子再也住不下了。小宝宝现在很想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看看亲爱的爸爸妈妈,看看外面的世界,再换一间大屋子,于是,他/她开始使劲儿了……
哎呀呀,妈妈的肚子开始痛了。爸爸赶紧把妈妈送到医院,在那儿,会有医生和护士帮助妈妈。妈妈使出全身力气,宝宝也使劲儿往外钻,终于,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宝宝出生了!
小宝宝一出生,就会从妈妈的乳房里吮吸乳汁,所以医生剪掉了没用的脐带。在医院住了几天后,小宝宝回到了自己的家。
如果他问:“为什么我和爸爸妈妈长得像?”
家里的亲戚都来看望妈妈和小宝宝,所有人都很喜欢这个小宝宝。
有的说宝宝鼻子长得像爸爸,有的说眼睛长得像妈妈,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小宝宝真不明白,“我可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呀!”
可以这样回答:还记得小鱼鱼和小泡泡吗?他们俩不是后来变成一个细胞了吗,这个细胞最后不是长成小宝宝了吗?这个细胞一半来自爸爸,另一半来自妈妈。所以小宝宝长的一部分像爸爸,另一部分会像妈妈。
如果他问:“为什么我是男孩,而贝贝是女孩呢?”
可以这样回答:妈妈身体里的小泡泡只有一种,而爸爸身体里的许许多多的小鱼鱼却有两种:一种是女孩小鱼鱼,另一种是男孩小鱼鱼。如果女孩小鱼鱼钻进了小泡泡里,这个宝宝将来就是女孩;如果男孩小鱼鱼钻进了小泡泡里,这个宝宝将来就是男孩了。
你是爸爸身体里的男孩小鱼鱼和妈妈身体里的小泡泡长成的,就是小男孩;而贝贝是她爸爸身体里的女孩小鱼鱼和她妈妈身体里的小泡泡一起长成的,她就成了一个女孩。
成长的信号:
孩子们的提问,不仅仅是好奇心的体现,更是他们不断成长的信号。给孩子讲述遗传和繁殖的概念时应强调以下几点:
遗传是通过代代相传发生的;
父母的先天生物特征是可遗传的,而后天生物特征(如受外伤等)是不可遗传的;
不仅仅是母亲,父亲对下一代生物特征的传递也有贡献。
当孩子理解了以上几点,即意味着他们在遗传概念的理解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另外,我们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应避免使用“路边捡回来的”等话语来敷衍孩子。因为成人一旦作出一个错误解释,就不得不用更多的错误解释去应对孩子。而这样的误导会对儿童理解科学概念产生不利影响。
Tips注意倾听弦外之音
有时候,孩子提出这类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温和地问一声:“你怎么会这么问呢?”或许,我们会听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声音——
“毛毛说他妈不是亲妈,我是不是也不是你亲生的?”
“爷爷说我是从垃圾里拣来的孩子,要是不听话,就把我送回去。”
这些声音表达出孩子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信心,而不是想听父母讲解遗传和生殖知识。在作出回应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心理需要。
延伸阅读
妈妈,我从哪里来?
十年前,儿子提出的第一个性问题是:“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那时他4岁左右。在他6岁以前,反复问我这个问题,我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不愿意告诉他是从垃圾堆里或别的什么地方捡来的,我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只好对他说:“你长大就知道了。”可儿子不依不饶,常常缠着我问。我跑遍了昆明市的大小书店,希望能够买到一本回答孩子这类问题的书,最好是一本精美漂亮的儿童漫画书,让我能够自然而又平静地“照本宣科”,把他生命的故事像童话一样讲给他听,就像给他讲其他的童话故事一样。可是,我被告之没有这类书卖,一个书店的老板对我说:“教育孩子嘛,教他读点唐诗,背点宋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讲这些了。”
儿子6岁时,一天,我正在做饭,他又提出这个问题了,我看着他天真无邪的样子,笑着对他说:“长大了妈妈就告诉你,好吗?”晚上,我正在看一篇关于儿童性教育的文章,儿子又来了:“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你告诉我嘛”,我想了想,对儿子说:“好吧,妈妈现在就告诉你。”我到书房找出我大学时用的医学解剖书,这时,一直坐在沙发上的老公开口了:“你真要给儿子讲啊?”“是啊。”“告诉他这些,合适吗?他懂了这些会不会学坏?”“告诉他一些知识,儿子就变坏了吗?没有那么容易变坏吧,我们试试看,看他知道了后有什么反应,如果真出现了问题,儿子还小,纠正也来得及嘛。”“那就讲吧。”儿子已经迫不及待了。于是,我翻开书,找到需要的图,不管儿子能不能看懂,我第一次开始回答儿子的性问题了。
“这是爸爸的生殖器官(我指着书上的男性生殖器图),里面有一颗种子,爸爸把这颗种子种到妈妈的身体里,你就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就像我们种花种草一样,把种子种到地里,就会长出花和草来,对吗?”
“我们在奶奶家种过花,我知道”
“你长到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了,你就生出来了。”
“从哪里生出来呢?”
“从妈妈的生殖器官,这是妈妈的生殖器官(我指着书上的女性生殖器图),这里有你生命的通道,你就从这里生出来了”
“什么是生殖器官?”
“就是生小孩的器官,比如外婆生妈妈也是从这个器官,妈妈生你也是从这个器官。”
“原来是这么回事,你早告诉我不就得了吗?!”儿子愉快地起身离开,到他房间玩玩具去了。
我和老公面面相觑,我们没有发现儿子“变坏”!
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只想知道自己生命的来源,他们并不是在问我们成年人的性生活,我们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所以我们才对孩子的问题感到尴尬和无奈。
有了这次突破,我和儿子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了.几个月后,儿子关于他生命的问题还在继续:"妈妈,爸爸的种子怎么种进你的肚子里啊?"我就告诉他:“妈妈上次讲的生殖器官你还记得吧,就是生宝宝的器官,爸爸和妈妈生宝宝的器官接触了,种子就种进去了呀!”儿子满意地离开了。
很多妈妈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对回答孩子的性的问题会有些尴尬,其实,只要坦然地告诉孩子,就不会觉得尴尬了。
我从哪里出生的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我从哪里出生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性教育上,我们大可不必急着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孩子。
既然孩子已提出有关性的问题,不回答得透彻明白,好像不太合理。然而孩子真正想要知道的并不多,你无须回答得像产科医生似的,话可以说得很简短,一句两句即可,不必长篇大论。
向孩子解释性问题最适当的年龄,是他问起的那刻。当一个二三岁的男孩指着他的生殖器问道:“这是什么?”这时就是告诉他的好时机了,“这是你的阴茎。”虽然孩子会称它为小鸡鸡,小铃铛……,但是大人还是说出它的正确学名比较好。
“我从哪里来”,今年和去年的回答不同。
当孩子问婴儿从何而来的时候,绝不可回答是从医生的篮子里跑出来的,从医院、菜市场捡来的,邮购的,鹳鸟送来的或者石头里蹦出来的。我们可以告诉他:“婴儿是在母亲体内一个‘特别的地方’生长。”这时不必急着立刻进一步说明这个地方就是子宫,有无解释的必要可依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而定。
以下的疑问几乎是所有学龄前儿童都会有的:婴儿是怎么有的?怎样生出来的?我们在答复之前可以先听听他们的解释,他们的答案往往不出食物和排泄的范围。有个聪明的孩子如此解释:“好孩子是用好东西做成的,所以他们在母亲胃里长大,从肚脐眼跑出来;坏孩子是用坏东西做成的,他们从肛门跑出来。”多么有趣的回答!
我们的回答必须真实,但也无须把内幕全部和盘托出。我们可以说:
“当爸、妈想要一个婴儿时,爸爸体内的一个细胞就和妈妈体内的一个细胞结合,婴儿就开始在长。到他长得足够大时,就从阴道出来。”
有时孩子会要求把这部位指给他看。你不必真的脱光衣服让他看,可以画出一个人体的形状或拿个洋娃娃加以说明。
你的回答只能满足孩子一段时间。
我们的答案也许只能满足孩子一段时间,日后他会再发问,而且这一次可能是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假如孩子再问:“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我们可以给他更详细的回答:“爸爸使孩子成形,而孩子在妈妈体内长大。爸爸体内会流出一种液体,里面有成千上万的精子细胞,其中一个精子细胞会与妈妈体内的卵细胞结合。这两个结合的细胞就形成婴儿。”
孩子接下来的发问可能是父母最害怕的了:“爸爸的细胞怎样和妈妈的细胞结合呢?”同样的,我们先问问他怎么解释。我们可能会听到如下的说法:“种下说”(爸爸把种子种在妈妈的身体内)、“吃种子说”(爸爸叫妈妈吞下一个男孩子)或“授粉说”(风把种子吹到妈妈的体内)、“手术说”(医生用外科手术把种子放在妈妈的体内)。
我们可以简短地回答:“精液从爸爸的阴茎流出来,进到妈妈的阴道内。”此刻应该附带说明尿和精液的不同:“尿是身体内的一种水,精液是一种带有精子的液体。”
他可能突如其来地再提出下个问题:“你和爸爸在什么时候制造婴儿的?”表面上看来好像是他好管闲事,其实并非如此,但我们只须简单地回答就够了:“爸爸和妈妈会选个舒适而独处的时刻。我们相爱,所以也希望有个可以爱的妹妹。”同时还须附加解释两人独处全属私事。
有些男孩希望父亲也能生孩子,他们问:“为什么不把妈妈的卵子放到爸爸身上?”我们需要对他解释:“女人体内有个地方——子宫,它能供给婴儿成长之用,而男人体内则没有。”“为什么?”“因为男人和女人身体的构造本来就不相同的。”这时我们要向男孩保证,婴儿也需要父亲的爱和保护。
妈妈,我从哪儿来的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妈妈,我从哪儿来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所有的孩子都会问自己的父母同样的问题:“我是从哪儿来的?”他们初通人事后就会对自己生命的来源问题产生疑问。父母也认为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这里给父母提供的建议是,尽量给孩子提供真实的答案,不要用类似“是从苹果树上掉下来的”的回答敷衍他,这样的回答他是不会满意的。孩子往往会自己去找一个真实的答案,这时他会对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感到忐忑不安,担心别人知道后会遭到嘲笑。他认为这种心理是神秘的甚至有罪恶感。
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他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好奇的孩子往往更关心两个相关的问题,“我是怎么钻到你的肚子里的?又是从妈妈哪儿出来的?”关于这两个问题,许多妈妈回答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会用比喻来回答,说是小鸟衔来的种子或者是妈妈吃了奇异的苹果就会在肚子里生长出宝宝,而出生的部位是肚脐、胳肢窝等地方。相反有的妈妈会用比较实际的答案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参照下面的小故事。
“妈妈的身体里面有一种叫卵子的细胞,爸爸身体也有一种叫精子的细胞,有一天,它们两人相见了,卵子就热情地邀请精子去她的家里做客,他们俩就一块去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专门为他俩准备了一所美丽的宫殿叫子宫,在妈妈的子宫里,卵子和精子合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妈妈身体里营养物质的哺育,它们成长为一个小胎儿,等到胎儿十个月的时候,妈妈住到了爱婴医院,医院里的助产士阿姨就把宝宝接出来了,你这个小生命就诞生了。”
用这类比较真实的故事,宝宝会十分爱听,他会不厌其烦地让你讲解,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认为这是羞于见人的事,担心别人听了这个故事会笑话孩子。要从孩子探究世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小给他一个正确的答案,见多识广以后,他对这类问题就见怪不怪了。当宝宝认为这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时,心理上的阴影也会烟消云散。父母应牢记自己的语言、行为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如果你认为性是一个正常的事物,那么在孩子的心中就不会对它产生畸型的心态了。
过年回家,带宝宝轻松上路!
春节临近,父母们都在准备着如何度过春节长假。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外出旅游是最常见的方式。但如果孩子还小,带上孩子出远门就成为父母们的重大责任。
妈妈们反映,带孩子出门,只要一超出三小时车程,都是一次非常艰辛的旅程,所以,决定要带孩子出行的父母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经验分享
坐汽车 玩具一定不能少
宝宝两岁多
我们家乡距广州只有六小时车程,每年春节或长假,我们都带着孩子回家。在经历几次长途汽车之后,现在对带孩子坐车有些经验了。
孩子小时候,坐在汽车上看看风景,看一会,睡一会,只要不晕车,基本不算麻烦。现在孩子大一些,会走路了,会因为路途时间长,觉得无聊,而且坐汽车只能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对两三岁的小孩子来说,几小时不动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坐长途汽车反而是最麻烦的,如果可以有其他选择,我觉得不如坐火车或飞机。
出门前,一定要准备足够的东西,供孩子在车上用的、吃的、玩的、保暖的,一样都不能少。与其多准备些东西,都比临时忙乱好些。
基本上,除了孩子日常的用品之外,我一定会带上足够的水和饮料,带几件孩子喜欢的玩具,但不要带球之类会滚动的东西,带上有营养的食物,如饼干、切好的水果,当然,还要带点可以换的衣服,或暂时给孩子穿上纸尿裤,万一孩子拉在衣服上也可以换一下。另外,多准备些塑料袋也是有必要的。
路上可以和孩子玩一下小游戏,例如看着窗外的景色、车辆,做些简单的问答。
坐火车 多带几瓶纯净水
宝宝三岁
乘火车旅行如果时间较长,最好能坐卧铺车位,让孩子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我喜欢选择一些晚上开、早上到的车,这样孩子睡一觉就到了。
车厢内的被子不一定干净,所以带上家里的大毛巾或孩子的小被子,睡觉时给孩子先盖上。有可能的话,最好选择两个面对面的下铺,妈妈也可以照顾孩子。
车厢内只有热水,所以要多带几瓶纯净水,可以与热水调水温。
孩子会走路时,可以领着孩子在车厢里走走。但一定不能让孩子单独在车厢内跑动,在两节车厢之间的连接处时更要看紧孩子,防止被车门夹伤。
坐飞机 食品饮料不能少
宝宝孩子四岁
我一般提前到机场,换登机牌时有较多选择,告诉工作人员自己带着孩子,要求靠舱壁的座位,最好还是第一排,可以有较大的空间。
把飞机上孩子所有需要的东西放在轻型背包里,包括玩具、尿布、换洗的衣服,其他行李托运。孩子小时候,可以用婴儿背带把孩子挂在胸前,行动方便,时间较长也不会觉着手累。飞机起飞降落时,给孩子吃点小食品或饮料,可平衡耳内外的气压,减少不适感。准备些玩具,让孩子在机上玩。
还要说一点,不要喝热的饮料,以防飞机颠簸时烫到孩子。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说:老师不喜欢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饱、睡好、玩得高兴、学得愉快,成为受同伴和老师喜爱的小朋友。可当孩子回家抱怨“老师不喜欢我”时,你该怎么办?
4岁的妞妞刚升入中班,新换了班主任,她明显不适应,回家委屈地向妈妈倾诉:“老师不喜欢我,她喜欢朵朵,今天提问朵朵了,还对朵朵又亲又抱。”妞妞妈听了女儿的话有些焦虑:都说和老师搞好关系非常重要,可我们并没有什么经验,女儿又内向敏感,这可怎么办?
当我们谈论“老师喜欢或不喜欢我的孩子”时,我们实际在谈论什么?
“自己喜欢自己”和“别人喜欢自己”谁更重要?
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应建立一个基本信念,此生孩子首先要学会的是“爱自己”,其次才谈“被别人爱”。只有让孩子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地赢得他人的喜爱,因为无论谁都会喜欢乐观、积极、充满自信的人。而很多父母往往在两者之间颠倒了顺序,或者干脆忽视了前者。
这也正是我们周遭很多看起来开朗乐观的人内心却孤单、脆弱甚至抑郁的根源所在,因为他们只关注被别人爱,并不爱自己。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父母要像结婚誓言那样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在他的内心种下安全、信任与自信的种子。
您是否习惯于评判孩子的对错,或者用“你如果不……妈妈/老师就不喜欢你了”来要挟或吓唬孩子?
我们的很多语言、行为都并非有意,但却在暗示孩子“你可能不被妈妈/老师喜欢”“被妈妈/老师喜欢非常重要”,从而导致孩子患得患失,很害怕失去他人的宠爱,害怕自己做的事情被认为“不好”“不对”。所以,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小过失,在评判孩子时一定要首先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及原因,不要让孩子产生“妈妈不喜欢我画的画”“我做什么都不对”的错觉,避免要挟、恐吓和类似的暗示。
当孩子说“老师不喜欢我”的时候,他们到底在表达什么?
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喜欢”
3~6岁的孩子是“具体形象”思维模式,“喜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被提问、被表扬、被拥抱、被抚摸……例如孩子对妈妈说“老师不喜欢我”,妈妈问为什么,孩子可能会说:“老师点了其他小朋友的名,没喊我”。我们大多数孩子平日都会得到多位家人的关注,进入幼儿园后这种关注会因为孩子多、老师少而降低,所以很多孩子心目中会失落,觉得老师“不喜欢我”。
“喜欢”也是孩儿脸,说变就变
如果你听到孩子说“老师可喜欢我了”,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明天孩子很可能又告诉你“老师不喜欢我”。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和情感还不稳定,所以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就说出“喜欢(不喜欢)”,比如,放学前老师想让孩子好好吃饭而说了他一句,可能就会被孩子理解为“老师不喜欢我”。
当孩子说“老师不喜欢我”的时候该如何应对?
弱化孩子关于“别人喜不喜欢我”的认识
重视孩子所讲的“老师不喜欢我”,但不要过于纠结于此。“重视”的意思是要弄清楚孩子所讲的“不喜欢”到底指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与老师沟通;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老师并没有不喜欢你,班里小朋友很多,老师没办法提问所有小朋友。”以此来消除孩子的顾虑。不纠结的意思是不要过于把它当成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更不要听到这样的话,就使劲儿地追问:“老师提问你了吗?”“老师对你好吗?”……避免加剧孩子的焦虑。
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将教育的心思与重点放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建立了自尊与自信,逐步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那么孩子自然也就不会过于关注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了。一方面家长既要发现孩子优点,鼓励孩子进步,提升孩子自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他的不良习惯,逐步能够对自己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让孩子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自尊自信,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孩子就会有强大的内心。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只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才会让孩子在幼儿园或是其他任何地方如鱼得水。这些习惯和品质包括:
主动、独立养成孩子主动提问、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和能力;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能够独立思考。
活泼却又有自控力可以调皮、淘气,但要了解并遵守基本规则,比如不打人、不大声嚷叫、不打断和打扰别人、在适宜的时间做适宜的事情。
善于分享、轮流与合作不过于自我中心,认识到无论是老师还是玩具都是有限的,必须要与他人分享。
懂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主动问好,在同伴交往中能够主动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我可以吗?”等语言。
怎样让宝宝轻松适应幼儿园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怎样让宝宝轻松适应幼儿园”,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案例
三岁的兰兰是我一个朋友的小侄女,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兰兰就不愿意去,到学校门口都要抱着妈妈不放,每次都得老师掰开手抱进去,下午接她的时候,眼睛也都是红红的。之后早晨干脆不肯出门了,非常害怕上幼儿园。夜里惊醒,嘴里也喃喃地念叨:“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幼儿园。”
询问之后才知,兰兰妈在宝宝入园前没有为她做任何准备。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就把孩子直接扔到幼儿园,对于孩子而言,在一个陌生环境,看不见平时熟悉的人或事,会引发不安,甚至产生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伤害。
孩子入园需有过渡期
★☆要让孩子憧憬上幼儿园
上幼儿园之前,父母应常对孩子说,你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只有大孩子才可以上幼儿园哦。这样让孩子产生一种自豪感,因为自己长大了,才上幼儿园,而不是因为父母忙,没时间陪她才把她丢在幼儿园的。
★☆帮助宝宝学会表达需求,让孩子学会自理
宝宝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不似在家一对一的照应,吃喝拉撒睡,痛了痒了尿了湿了被小朋友欺负了,这些事情老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关注到,父母要在入园前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学会生活自理,同时练习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孩子学会有什么事情和大人说,到了幼儿园可以和老师说。
★☆孩子适应幼儿园的过渡期在一到两星期
孩子对未知的环境、事物是恐慌的、犹疑的,如果能让他了解幼儿园这个未知的环境,知道自己在这里能做什么,便可以减少孩子的恐慌感。一般宝宝初入园,会需要1~2星期适应,父母不要心急,以平常心对待就好!
★☆家长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
孩子初入园,父母的准备尤其重要。“爱孩子,就是让孩子离开自己”,让孩子离开,不把孩子绑在自己身边,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父母要明白孩子不可能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一辈子,总是要离开父母的,上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跨向社会的第一步。
★☆老师的家访必不可少
家访对于拉近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孩子和老师彼此熟悉了解,减少陌生感,同时父母也可以将孩子的性格、喜欢的活动、身体状况等情况与老师交流,让老师更加熟悉了解孩子。
★☆选择一个负责、耐心的老师
家长择园的时候,重点要考虑的不是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而是老师的整体素质。老师负责任、爱孩子、懂孩子,在新生入园的时候会给予安抚,允许孩子宣泄,孩子慢慢消除陌生感后,会觉得老师是爱自己的,是可以信赖的,很快孩子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
同时,父母要建立对老师的信任感,如父母能全然地信任老师,那么焦虑会减轻许多,甚至没有焦虑。
★☆孩子入园有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的
如果孩子哭泣,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恐慌、焦虑的感受,并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千万不能用强迫、哄骗的方式让孩子入园。
同时,父母的满脸焦虑和不舍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焦虑。因此,父母一定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哪怕有不舍,也要藏在心里,不要挂在脸上。
孩子刚入园时,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妈妈在你吃过午饭(或者是吃过晚饭)的时候就去接你,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把自己扔到这里就不管了,而是会准点来接。接孩子最好能比约定时间早一点。另外,如果邀上孩子熟悉的伙伴一起上幼儿园,有一个熟悉的同伴陪伴,可以一定程度减轻陌生感,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生活。
特别提醒:家长别犯5个大忌
1、忌对孩子爱不释手,放下了再抱一抱;
2、忌言语上以“送你去幼儿园”吓唬孩子;
3、忌给孩子开如“我待会儿就来接你”、“我第一个来接你”等空头支票;
4、忌一家人轮流去幼儿园探班;
5、忌不坚持送孩子入园。
我们是从那来的呢?
一般小孩子们的好奇心都比较强烈,尤其当孩子们问到自己是从那来的时候,家长们常常会找一些理由来推搪孩子,其实家长们的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以下就来一起看看如何解答孩子们所喜欢问的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吧!
钟积诚、陈德玲夫妇,第三代马来西亚华裔,他们创办了马六甲儿童乐园幼教中心,是马来西亚教师联合会总会幼儿教育组发起人。同时,他们身兼马六甲幼儿教师工会主席,并在马六甲文教基金会、儿童防虐协会委员等慈善机构担任义工……
他们在幼儿教育中大胆探索,不拘于形式。他们俩根据自身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天课间的时候,儿童乐园里的几个孩子在相互攀比。
一个男孩神气地说:“我家的房子比你们家的大!”另一个说:“我爸爸的汽车比你爸爸的大!”早教网
这个男孩比不过了,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像是想起什么似的,仰起头大声说:“我爸爸的小鸡比你爸爸的大!”原来他经常跟父亲一起下澡堂洗澡,这会儿急中生智脱口而出。
孩子们都笑着散开了。
这件事传到了钟积诚夫妇耳朵里,他们觉得,在孩子最纯洁的学前时期,让他们了解一些正确的性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能够避免他们长大后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去获取到不正确的性观念。
但是,马来西亚的人文环境是相对传统而保守的,性这个话题是个敏感的雷区,一般人轻易不敢迈出第一步。
钟老师下定决心给孩子们进行性教育,他先是做调查,到孩子们的班里询问:“你们知道小孩子是从哪儿来的吗?”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路上捡的,有的说石头里出来的,胳肢窝里钻出来的……只有一个孩子说,是在妈妈肚子里的,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划了一刀,小孩子才会爬出来。
这时正好钟太太有孕在身,于是他们夫妇俩决定利用这个时机来诚实地面对孩子,不再让孩子受诸如“我是路上捡来的”、“我是妈妈腋下生出来的”这些话的搪塞。钟老师让太太做“助教”,告诉孩子们小宝宝都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的,并向孩子们介绍人体结构和各个身体部位。
生孩子前的几个月,钟太太见到孩子时,会主动说:“过来摸摸小诚吧。”孩子们就高兴地跑过来和宝宝说话。
“小诚,你在睡觉吗?”
“啊哟!这好像是小诚的脚呢。”
“哈哈,小诚在转身呢!”
儿童乐园的老师们也趁此机会,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胎教的道理,教孩子们和小诚玩胎教游戏。
这是儿童乐园幼教中心第一次有老师怀孕,所以这成了园里的大事,小朋友们都期盼着小诚的诞生。小诚出生的那天凌晨,钟老师在医院陪太太生下小诚后,早晨就赶回园里,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正式的性教育课。早期教育
“想不想知道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孩子们大声地说想,并抢着坐到前面去。钟老师给他们看生命形成过程的图片:从精卵结合到十月怀胎,到胎儿逐渐发育的状况,最后出示了一张宝宝出生时的图片。
接下来,钟老师把早晨录好的录音带放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听到痛苦地呻吟、憋气、喘气的声音。静静地听了一会,孩子们纷纷叫起来,“是陈老师的声音!”“是陈老师的声音!”
钟老师还向孩子们谈起了他早晨在产房的感受。他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知道阵痛是怎么回事,当时就想以后过生日时,不能只是庆祝自己的诞生,而应该要给妈妈送礼物,感激妈妈的养育之恩,因为这一天是妈妈受苦受难的日子。
“你们男生们长大以后,太太生产时一定要陪伴,这不但可以给太太鼓舞和支持,而且你亲眼看到太太生产那么辛苦,你就会更疼惜她、爱她,太太也会更加爱你。还有,你也会更加感激、尊敬你的妈妈和生活中遇到的女人……”
讲着讲着,钟老师情不自禁流下泪水,孩子们也个个热泪盈眶。突然,他们从录音机里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他们马上欢呼起来:“哦!小诚诞生喽!小诚诞生喽……”那种兴奋劲比做了爸爸的钟老师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天,钟老师一来上班,就有一些家长围上来表示感谢:“以往我们说不出口的话,你帮我们说了,真谢谢你。”还有几位妈妈说,昨天孩子一回到家就抱住妈妈说,妈妈,谢谢你!我都不明白怎么回事,问了孩子,才知道原来是你给他们上了那堂课。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小孩子不能够有欺骗的行为,尤其是在性教育方面,家长们更不可忽视了,因此才会造成更多幼儿的心理疾病,敬请关注更多此方面的相关知道吧,相信正确的性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