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2020-09-24 关于父母的童话故事 爱父母的童话故事 对入学准备的理解父母要有对童心的领悟力。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父母要有对童心的领悟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是需要依靠父母来塑造的,这毋庸置疑。但塑造必须根据被塑造“材料”的特性,必须了解孩子的童心。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之所以在满腔热情地塑造自己孩子的未来时常常表现出某种疑虑、担忧甚至无策,溯其源,就在于父母本身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的心理障碍。
怎么办?关键在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时,“暂时”回到童年世界中去,把自己的心理位置“暂时”换成孩子的心理位置,并以此提高自己对孩子童心的领悟力。
充分的理解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例如他们热衷于游戏,不管父母认可不认可,游戏总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即使是在入学以后,他们也不会离开游戏活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游戏横加阻拦,以为孩子越玩心越野,试图束缚其手脚,那么到头来只能造成对孩子童年的剥夺。当然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引导和安排是必要的。什么是充分的理解?充分的理解就是要尽量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情绪……一句话,就是要尽量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表现,抛开父母的主观经验,客观地反映孩子的本来面目。
灵敏的感受
对童心的领悟力并不能仅停留在对孩子的充分理解上,否则,将仍然是被动的。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情绪和思想问题。例如他们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难以实现,或者在游戏等各种活动中遇到了某种困难时,情绪就会出现波动,思想就会受到一定的困扰。这种波动和困扰,父母是否能灵敏地予以及时体察和感受,并设法在极其自然的情景中加以帮助解决,就成了童心领悟力又一个重要的标志和体现。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但对孩子的情绪和举动缺乏敏感性,不能于细微之处敏感地发现和观察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这实际上是因为父母的心理并没有与孩子的心理真正融为一体,于是孩子就会产生自己不被父母认可、理解的错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心理远离父母的心理,父母“暂时”回到童年世界中去的心理就会被孩子推回到成人世界中去。
适度的母爱
母爱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炽热的母爱,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的纽带就会断裂,就会形成日后难以填补的心理空间。但是母爱必须适度。失度的母爱只能是溺爱,溺爱的结果势必导致孩子真正自我的丧失,这样的孩子在长时期里只能生活在“借来”的自我身上,日后必定是无能的、脆弱的、难以立足于社会的。
合理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成就?但是,期望如果脱离孩子本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一律要求他们成“龙”成“凤”,不但不切合实际,而且还会使他们的正常心理严重受挫。而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他们便会失去信心,情绪一落千丈。如果这种体验过多,势必就会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具有童心领悟力的父母,对孩子必定会有一定的期望,然而这种期望是合理的,是能够成为激励孩子的力量的。因为这种期望基于实事求是评价孩子能力和照顾孩子需要和兴趣之上,是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zj09.com小编推荐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父母要不要对孩子说“不”
细想一番,其实只有这样三种情况是绝对有必要对孩子说“不”的,其他的最好别说:
——当孩子打算做的事会伤害他自己的时候
比如:伸手够火炉上的锅,尤其是当它盛满滚烫的热水时;
——当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其他人的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睡觉的宝宝旁大声地吵闹或是砰砰地敲打他的玩具;
——当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实际上的损失的时候
比如用蜡笔在起居室的墙上乱画。
即使你要说“不”,也不必弄得像一次正面对抗那样。最好的办法是以你所知道的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举个例子,孩子要是不肯穿上外衣和套衫,你就可以在答应他外出玩耍的时候给他穿上。
在你决定说“不”之前,记住:暂停一会儿总是值得的。
你必须确信你切实知道孩子的意思,并且确信你的回答是正确的。
保持行为准则的简单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会领会你的意思,知道你是认真的,并且知道你在讲话之后总是期待他立刻作出某种行动。这样你说的“不”才真正有所作用。
国外父母培养领袖儿童的秘诀
▲1.倾听梦想
当孩子们的的志向与您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时,请多鼓励子女的梦想,无论在您看来这类梦想何等得奇特,因为这种幻想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2.提供机会
领导能力需要靠训练来增强,需要机会去磨练领导艺术。让子女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他们将获得待人处世的经验。
▲3.充分鼓励
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您称赞的,这不是意味着用虚假的话哄骗孩子,也不是说您永远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
▲4.多问“假如”
“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5.勇于表现
请鼓励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
请鼓励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
▲6.盯住成功
请说服您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障碍,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能吸引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7.允许探险
孩子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愿意冒险和能应付挑战的人。可是我们的家长,就怕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如此谨慎入微,难得孩子有冒险精神。
▲8.学会“3R”
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被认为是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落在这种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他们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他们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父母分享:激动人心的童心童语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父母分享:激动人心的童心童语”,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做了父母,在付出的同时,虽然不希求回报,但总是有那么几个瞬间,是孩子,让我们的心被触动。有时,感动是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仅仅一个眼神。
萌萌爸爸:女儿心中已经有了“家”
妻子去外地学习,女儿住在姥姥家。一天晚上她非要跟我回家,岳母考虑到我不会给孩子梳头就不想让她跟我回去,还故意威胁她,说如果跟我回去,就把刚买的橙汁全喝了。这个时候孩子陷入了两难境地,既想跟我走,又不想让姥姥把新买的橙汁喝掉。于是她先软硬兼施地劝说姥姥不要喝她的橙汁,又不断跑到我身边央求我带她走。
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岳母故意把她带到卧室里,我刚想开门悄悄溜走,女儿听到了开门声,迅速从卧室跑了出来,边跑边哭,搂住我的大腿,哭着喊“求求你了,爸爸,不要走!”看到她这样,我只好暂时不走了,没想到这时她用小手拉着我来到她的卧室,告诉我给她拿照片,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她接过照片,用一双含着眼泪的眼睛望着我,带着哭腔对我说:“爸爸,你看看,我们才是一家人呀!”我没有想到一个不到4岁的小女孩“家”的概念已经形成,没有想到一个整天跟着姥姥快快乐乐的小女孩最想的还是自己的家,更没有想到她会对我们熟视无睹的一张全家福有这么深的感情。
容嘉妈妈:“酸奶事件”见亲情
容嘉1岁零8个月的一天,正在家里喝酸奶。我下班回来一把抢过猛吸一大口,她不情愿地嚎啕大哭起来。外婆闻声出来铺头盖脸打我,我假装招架着。结果容嘉在旁边着急了。平时她看到电视里的人物打架,都一定会很唐僧样地在一旁慢条斯理地摇手:“不打架不打架……”。而这一回她还挂着眼泪,急切地把酸奶往我手里塞,连声说:“给妈妈喝给妈妈喝!”
我和外婆楞在那里了,我们都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肯牺牲她自已的利益换取息事宁人。
朵朵爸爸:让我激动万分的女儿
小女朵朵学话极早,然开步甚晚,15个月方能扶墙行走,脱手只得蹒跚数步而已。此日我加班夜归,门一开便见朵朵笑颜如花地和妻一起站在门口,心中已是大慰,未曾想她还一手扶母腿一手去拉了我的拖鞋来,说:“爸爸换鞋。”接过此鞋激动不已,得女如此,夫复何求?
斗斗妈: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
妈妈去世了,沉浸在巨大悲痛里的我,有很长时间不去顾及女儿的感受。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怎么越来越想姥姥了?你想不想?”女儿用她的小胳膊圈住我的腰,认真地说:“当然想啊!”我问:“那你怎么从来也不跟我说?”女儿回答:“我不说,是因为我不想让你知道,我跟你一样也在想姥姥。如果我告诉你,你会更想的。”有女如此,当然是感动的,这个时候,更确认女儿是小棉袄的比喻是多么贴切。女儿那小小的胳膊,也开始为我遮挡突如其来的雨露风霜。
飞飞爸爸:每天女儿都会喂我吃药
我的胃经常疼,因此常被老婆埋怨“不肯好好吃药,不养胃如何会断根”。可平时一忙起来实在是不记得了。一天晚上疼痛又发作了,在妻子的唠叨声中,飞飞不声不响地捧来我常吃的胃药,一粒粒拿出来用小手喂到我嘴边。从没人教过他一次吃几粒,也没人告诉过他药放在哪里,可见平时他一直是留意着的。打那以后每天飞飞都会早晚喂我吃一次药,被这肉乎乎的小手一送啊,再苦的药也变成甜的了。
猫王妈妈:感动,奇妙的情绪
当我回忆起儿子曾经予我的那些感动的瞬间和画面的时候,努力想搜寻,或者分辨出,到底哪些是平常平凡的,哪些是更温暖特别一些的——是我第一次知道他在我腹中与我血脉相通的刹那吗?是凝视他沉睡在梦中时脸上的倏忽微笑?是他刚学会走路时走向我的蹒跚笨拙的步履?是每天清晨一定要我俯下身接受他踮起脚的那个亲吻道别?是晚上临睡时他忽然搂住我的脖子悄悄告诉我“幸福,就是温暖和爱”?
“感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惊奇、欢喜、欣慰,还是内心深处温柔的疼痛?也许,他给予我真正的感动,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限接纳与信赖。正是由于这份接纳与信任,让我感受着一个生命在我面前的活泼的成长,为他的坚强勇敢与敏锐,为他的精彩和挫折,深深感动着。
开学前,父母“收心”有术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开学前,父母“收心”有术”,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用不了几天,暑假就要结束了,放松了一个假期的孩子们又要回到课堂,重新开始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然而,许多父母却表示:为了让孩子收心,他们早就开始帮孩子“收心”了,可是,孩子们却仍出现早上不肯起床、不肯做暑假作业、整日无精打采的情况。在这里,教育专家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些“收心”技巧。
第一,利用一周时间完成作业,复习上学期的要点
很多中小学生常常到开学最后一两天才想起临时抱佛脚做功课,不仅身心俱疲,也使暑假作业的质量严重滑坡。因此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在最后一周每天合理安排时间,把没有做完的功课完成。同时由于休息了一个暑假,可能对上学期的知识有所遗忘,因此不妨抽空回顾一下知识要点,“温故而知新”。
第二,要调整好心态和生物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学生应当明确暑假过后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虽然可能许多心愿没有达成,但仍要“朝前看”,不要再陷入回忆。同时暑假期间有可能通宵玩耍或很晚睡觉,这时很有必要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按平日上学的时间起床、睡觉、学习、活动,尤其注意多参加户外体育锻炼,保持充沛的体力,适应学期初紧张的学习生活,争取新学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实际,及时沟通交流,确立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进入新学期,学生应该有新的展望和打算,可以在开学前好好计划一下,例如下学期要提高哪几门课的成绩,在学校超越的目标是什么,新学期是不是要学一门新特长等等。制订学习计划、树立目标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在帮助孩子制订目标和计划时,父母应本着“追求细致”的原则,切忌好高骛远,无法落实。
第四,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开学前几天,尽量少安排或不安排走亲访友或娱乐活动,让孩子的心沉静下来。父母应该适当地把握和引导一下,在孩子有要求或有意愿的前提下,陪孩子去书店看一看,感受一下浓浓的书香味,买点对孩子有益的书,文学作品、学习参考书均可,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有益的了,它可以让孩子爱书、爱知识,从而升华到爱学校,对孩子适应新学期的生活大有益处。
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本领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本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父母都很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孩子对这个世界到底能够知道多少。可是,你知道吗?孩子从出生起,就在琢磨我们大人,我们的心理也是他们要探索的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这一点,会有利于我们和孩子的交流。
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喜欢用什么方式和你交往是由你的反应决定的。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语调平静地呼唤你,你不理不睬或认为孩子没什么着急的事就可以漫不经心地敷衍他,而在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才理睬他,他自然要把哭闹视为最佳手段。
父母平时应该对孩子那些好的交往方式给予鼓励,及时、认真地做出回应,以微笑的表情、温柔的爱抚表示对他的注意,使孩子感到父母欣赏自己的这种行为。与此同时,要对孩子那些消极的方式进行冷处理,使孩子懂得,哭、闹、大喊大叫、耍赖、撒娇发脾气、砸东西等,都不是吸引成人注意的好方式,如果孩子坚持如此,父母一定不要理会他,几次之后,孩子知道再怎么闹也没有用,会自己放弃消极的方式。
孩子是天才的模仿家,父母要处处以身示教,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使他从小就处在有利于身心成长的良好人际关系的氛围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与父母的交往中,父亲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母亲家务负担较重,父亲就是孩子游戏的伙伴。许多孩子在痛苦的时候,到母亲那里寻求安慰,而想玩儿时,则更多地选择父亲。
如果父亲常常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自主机会,有助于孩子学会更多的社交技能。与母亲相比,父亲通常在独立、果断、坚强、自信、开朗、宽容、勇于克服困难等方面都占据优势,这些好的个性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于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父亲应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
父母应有健康的育儿心态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应有健康的育儿心态”,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存有不正常心理,这些不正常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攀比心理。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乃正常之事,所谓不正常是指有些家长不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只看到别人孩子的长处,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动辄批评、指责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的孩子强。家长的这种不正常心理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忌妒心理,并会渐渐地丧失自信心。
2、补偿心理。这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做法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其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因材施教。另一个是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3、放纵心理。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对孩子的品行、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就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4、“从严”心理。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的批评和训斥,以及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都用来学习,这样,孩子会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紧张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要下降。
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首先是夫妻关系。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而父母无原则、无休止的吵闹,极大地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严重地削弱了对孩子的影响力,同时也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地提高家长自身的修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吵,当出现不可避免的争论时,也要避开孩子,在孩子心目中始终保持美好的形象。
其次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这层关系主要指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孩子接受方式之间的关系,例如说理和奖惩的灵活运用。这层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最后是家长的工作和教育孩子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和提高竞争能力,在时间和精力上难免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但家长必须明白,出外工作和教育孩子同样是为了下一代美好的未来,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将是家长的严重失职,后果不堪设想。
父母要主动保护孩子的善心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要主动保护孩子的善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前几天,带儿子去长沙湘雅二医院看医生,步出医院大门时,看到门口围了一堆人。8岁的儿子好奇地拉着我挤进人堆:一个年约30岁的妇女带着一个年约5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地上还赫然摆着一封求助信和几张相片,大意是5岁的小男孩患上了地中海贫血症,希望路人伸手援助。
儿子看完了地上的求助信,并且打量了那小男孩一会,然后扯了扯我的衣服,要我为小男孩捐5元钱。
我突然想起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车站碰上一个看上去挺老实的中年男人,向我索要2元钱,说是买车票尚差2元钱。我没有多想,便给了中年男人钱。不曾想到,仅仅过了几分钟,我又在候车室碰上了那中年男人,他在用同样的方法向别的旅客索讨。我恍然大悟,中年男人原来是一个骗子。
想到这,我告诉儿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骗子,说不定这是骗局!”
儿子却对我说:“你没有看到照片吗?照片上有医生在为小男孩输血呀!怎么会是假的?”
我耐心向儿子解释:“爸爸不希望坏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钱,现在电脑合成的照片可以以假乱真。”
“那这也是骗局?”儿子抬头不解地看着我。
“我也不能确定真假。”我如实告诉儿子。
儿子看着我,恳求说:“你不能肯定这是假的,那就捐5元吧!说不定,这就是真的呢!”
看着儿子纯真的脸,我突然心头一震,儿子年龄尚小,作为父母有义务保护孩子的一颗善心。我不能把自己所经历的,强加到儿子的身上,这对他的成长而言,是没有好处的。
于是,我掏出5元钱交到儿子手中。儿子再次扎进人堆,把5元钱塞进了捐款箱。
当儿子从人堆里出来时,我看到,儿子一脸的灿烂。
面对不能分辨的真假乞讨,宁可舍弃几元小钱也不能丢掉孩子的一颗善心。钱可以再挣,善心却无处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