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生幼儿入学准备
2020-09-22 幼儿园新生幼儿入学准备 入学准备幼儿园 幼儿园入学准备幼儿园男女同厕还是分厕?。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幼儿园男女同厕还是分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案例】:
“为什么班上有的小朋友有小鸡鸡,而我没有?他们都站着尿尿,我为什么要蹲着?”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很认真地问她的妈妈,妈妈不知该如何回答。该妈妈说,她女儿去幼儿园后不久,有一段时间回来时总是吵着要站着尿尿,有好几次,由于站着尿尿,结果把裤子尿湿了一大片。
类似的尴尬事件还有很多,到底是不是幼儿园里“男女同厕”惹的祸呢?
大部分幼儿园实行“男女同厕”
教育部门颁布的《幼儿教育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文件中,均没有对男女分厕问题做出明确要求,《幼儿园建设标准》也只是要求每个班具备盥洗室,而没有说一定要分开男女。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的早期性教育问题,对于幼儿园要不要实行男女分厕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正方:“男女分厕”是早期性教育的第一步
【案例】:
“我才不愿意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上厕所呢,好难为情的,要不等他们出来了我再进去上,要不我就回家去上。”在一所幼儿园上大班的小影噘着嘴对其妈妈说。
【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对性别问题很敏感,在幼儿园实行男女分厕是非常有必要的。有许多国家在幼儿性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如英国政府让5岁的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性教育课程,鼓励他们讨论性知识;瑞典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性教育内容和体系;日本在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进行性教育。
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事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儿童性成熟的年龄已不好控制,性早熟已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它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性,使性不再神秘,对于减少因好奇而发生的性犯罪或因无知而带来的身心伤害,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反方:刻意强调性别可能会适得其反
【案例】:
“小孩子对性别差异有所意识,但是处于非常朦胧的状态。如果人为地突然将厕所分开,反而会引发孩子们的好奇,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位正在幼儿园外等着接孩子的张女士说。
【分析】:
幼儿园是否要实行男女分厕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前提要看是集体入厕还是单个入厕。对于儿童性别进行刻意的区分,反而容易导致孩子们对性更加敏感。对于幼儿性教育的问题,了解比防范要更重要,要让孩子明白男女有别,但并不一定就要放到课堂上去。
专家意见
性教育并非要隔离
幼儿园男女厕不分是中国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性别规范也建立得很好,并没有因为在幼儿园就乱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自然会有性别意识,没有必要硬将幼儿园男女厕分开。
性教育并非要隔离,3-6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人分为男、女,为以后的性教育打下基础。到小学时根据孩子的好奇心告诉他们相关知识。告诉他们男、女生没有等级高低之分。不要让孩子感觉性的恐怖、神秘。不要骗孩子,而要作为科学知识来讲。
幼儿间“熟视无睹”有益健康
有条件的幼儿园男女分厕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他们建立起性别意识,减少孩子的疑问。如果无条件,男女同厕对他们也无伤害。
孩子对男女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看到男女差别,就如同看到眼睛和耳朵的差别一样。越隐蔽,不让他们看到,越容易产生好奇心。幼儿阶段让他们“熟视无睹”地看到男女差异对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健康的,隔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神秘感或其他联想。
女孩学男孩如厕方式只是好奇,她自己会发现这样不方便,会尿裤子,家长可以告诉她女孩不是这样尿尿。呵斥、开玩笑或者鼓励都是不对的。没有必要上升到性的层面。
【小编总结】:
学龄前的孩子还没有清晰的性别意识,但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外界刺激较多。如电视、网络、图书,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厕所不分开,孩子有可能在这个场所有窥视、触摸等行为。如果家长缺乏引导,将来有可能会造成心理阴影。
但即使厕所分开,也不能避免孩子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正确引导,要告诉孩子爱惜、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孩子的身体。如果孩子提出问题,不要回避,而要让他们知道男女不同是正常的,这是早期性教育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
幼儿园男女同厕该如何认识?
刘先生的女儿4岁,在私人幼儿园上小班。他发现女儿有一次站着小便,大声喝斥女儿不能这样,女儿却理直气壮地说:“小朋友都是这样的。”他女儿就读的幼儿园厕所不分男女。刘先生想跟女儿解释性别差异,可女儿听不懂。但不解释清楚,又怕影响女儿的性别观。——读者楚鸟儿
“我孩子的幼儿园男女厕不分,这会让女孩缺乏保护意识。”一位家长近日通过电话向本报反映。记者此后随机走访了北京几家幼儿园,发现多数幼儿园男女同厕。而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目前北京尚无幼儿园分厕的相关规定。
幼儿园多数男女同厕
8月7日早上7点,北京建东苑幼儿园,揉着惺忪睡眼的小朋友被家长送来,有的迫不及待跑进卫生间。记者看到,这里每班一个卫生间,男女厕没有分开,一侧是小便池,另一侧是坐盆。
上午11点,宣武区里仁街幼儿园。下课的孩子们跑向教室一角的卫生间,另几个孩子站在门口“等位”。每个班教室卫生间都有两个蹲坑,两个站位,中间没有遮挡。这里也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
里仁街幼儿园园长刘老师说,幼儿园虽然没有男女分厕,但考虑到大班孩子有了性别意识,又即将上小学,因此让他们男、女分批上厕所。“有条件的幼儿园还是应该男女分厕,让孩子从小有性别意识。因为现在公共场所厕所已按照性别严格规定,连男孩也不能跟妈妈进女卫生间。”刘老师说。
记者随后从中科院第四幼儿园、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了解到,男女卫生间也没有分开,但有的幼儿园在每个蹲位中间设了隔板,有的则安排男女生分时段上厕所。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男女厕分开,但我们幼儿园建于50年代,当时设计上没考虑到这一点,空间也小。”中科院第四幼儿园张老师表示。
7成家长反对男女同厕
针对幼儿园男女同厕问题,本报联合某网母婴频道推出相关调查。仅3成家长表示,孩子所在幼儿园男女分厕。而九成以上家长认为男女同厕对孩子性别观念有影响。72.73%的家长反对幼儿园男女同厕。
调查中,一半以上家长对孩子进行过性别教育。而近半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性别教育应从3-4岁开始,认为应从5-6岁开始的占27%,另有18%的家长认为应从1-2岁开始。
对此,早教专家、儿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观点各异。但专家都认为,家长不能回避孩子在性别上的疑问。
-观点交锋
幼儿间“熟视无睹”有益健康
蔡景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早教顾问
有条件的幼儿园男女分厕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他们建立起性别意识,减少孩子的疑问。如果无条件,男女同厕对他们也无伤害。
孩子对男女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看到男女差别,就如同看到眼睛和耳朵的差别一样。越隐蔽,不让他们看到,越容易产生好奇心。幼儿阶段让他们“熟视无睹”地看到男女差异对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健康的,隔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神秘感或其他联想。
女孩学男孩如厕方式只是好奇,她自己会发现这样不方便,会尿裤子,家长可以告诉她女孩不是这样尿尿。呵斥、开玩笑或者鼓励都是不对的。没有必要上升到性的层面。
性教育并非要隔离
李银河,社会学家,性学专家
幼儿园男女厕不分是中国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性别规范也建立得很好,并没有因为在幼儿园就乱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自然会有性别意识,没有必要硬将幼儿园男女厕分开。
性教育并非要隔离,3-6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人分为男、女,为以后的性教育打下基础。到小学时根据孩子的好奇心告诉他们相关知识。告诉他们男、女生没有等级高低之分。不要让孩子感觉性的恐怖、神秘。不要骗孩子,而要作为科学知识来讲。
家长不要回避性别问题
李玲,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心理咨询师
我接受咨询时遇到青春期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追述儿时和其他小朋友做过一些事,会认为很不道德,给自己造成心理阴影。当时无心的经历有的成了心理桎梏。
学龄前的孩子还没有清晰的性别意识,但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外界刺激较多。如电视、网络、图书,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厕所不分开,孩子有可能在这个场所有窥视、触摸等行为。如果家长缺乏引导,将来有可能会造成心理阴影。
但即使厕所分开,也不能避免孩子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正确引导,要告诉孩子爱惜、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孩子的身体。如果孩子提出问题,不要回避,而要让他们知道男女不同是正常的,这是早期性教育的一部分。
他山之石
国内广东要求幼儿卫生间男女分隔
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教育厅2003年制定了《广东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检查表》,首次明确要求托儿所、幼儿园的卫生间要男女分隔,否则将作“扣分”处理。南京、昆明等地新建幼儿园在经审批时,也被要求男女厕所必须分隔开。
国外男女盥洗室分开
发达国家幼儿园男女孩的盥洗室是分开的。卫生间和家里一样,主要是坐便,各个位置间半隔离,有矮隔板,小朋友互相看不见,但老师可以看到,便于管理。
中班以上的孩子上厕所,老师不再看护,只要和老师打声招呼,老师就会让他们去解决,以锻炼孩子自理能力。
幼儿园男女同厕家长反对专家多支持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幼儿园男女同厕家长反对专家多支持》,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诉
怕小朋友笑话,她站着尿尿
茜茜家住郑州市纬四路,现在某幼儿园上小班。
妈妈刘女士说,前不久,她发现茜茜站着尿尿,就追问缘由,茜茜说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这样,她如果蹲着别的小朋友会笑话她。
后来,刘女士向其他学生家长打听,得知这所幼儿园小朋友男女同厕,而茜茜站着尿尿是跟小男生学会的。
随后,刘女士找到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表示,郑州市的幼儿园都是这样,学校也没地方再设置厕所了,不过以后可以安排男女分批上厕所。
尽管如此,茜茜的坏习惯一直没完全改过来。茜茜说,女生上厕所时,经常有男生憋不住,跑进来方便,还偷看她们上厕所。
调查
幼儿园大都男女同厕
事实上,男女同厕在郑州幼儿园较为普遍。
昨天下午,在郑州市姚寨路某幼儿园,孩子们用的厕所很简陋,是一个呈“L”形的槽台,中间没有任何隔挡。一位女老师说,幼儿园的男女生都在这一个厕所方便。“按说应该分开的,但地方不够。”这位女老师说。接着,她又表示,幼儿园的孩子都小,在一起问题不大,而且这样也方便老师照顾。
在丰产路某小区幼儿园,被问及男女是否同厕时,园长汪女士肯定地说不同厕。然而,在该幼儿园厕所里,均设有男式小便池,且门上并未标示男女厕所。
在伏牛路某幼儿园,男女生也都共用一个厕所,男生和女生都划定了“地盘”,不过“鸠占鹊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家长
女孩家长反对最强烈
在纬四路省人民医院幼儿园门前,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学生家长,大部分反对幼儿园男女同厕。其中,女孩家长反对最为强烈。
某省直机关李先生说,他的儿子6岁了,在幼儿园上大班。有时,儿子会问“女孩为什么站着小便”“为什么女孩没有小鸡鸡”,弄得他不知该如何作答。“现在小孩子都早熟,男女同厕确实不方便,还是分开好。”
刘女士说,女儿上厕所,经常有小男生偷看,而且还故意站在女儿旁边尿尿,溅到她身上,为此女儿没少回家哭。如果男女不分厕,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啥事情。
也有部分家长支持男女同厕,认为孩子尚小没什么,而且这样会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
幼教专家
男女同厕的孩子很少早恋
省实验幼儿园苏老师支持男女分厕,她认为这样利于孩子树立性别意识。
金水区某幼儿园园长李女士则持相反观点。她说,3到6岁的孩子童心纯真,几乎没有男女之别,也没必要在上厕所时强化男女意识。况且,在幼儿园厕所如何设置的问题上,教育部门也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
郑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教专家王瑛说,幼儿园的孩子大都在3至6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强,实行男女分厕,更容易激起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容易引发他们的偷窥欲,形成不健康的性格。
3至6岁的孩子对自我特征都有一个初步认知,这时候就应该对其进行开放式的教育,让他们多接触异性,了解异性的生理构造。
比如,多让儿子跟妈妈在一起,多让女儿和爸爸在一起,时间久了,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就消失了,能与异性淡然相处,也就不容易早恋。(记者 肖风伟)
男女同厕会影响性别观吗?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男女同厕会影响性别观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个案:
金女士的女儿今年4岁,在市区一知名幼儿园上小班,这所幼儿园的成人和男女孩的厕所都在一块,成人有“遮羞板”相隔;男女孩则统统在一起,没有遮拦。她发现女儿这几天喜欢站着小便,还尿湿了裤子。她告诉女儿,女孩子的身体结构跟男孩子不一样,要蹲着上。没想到,女儿很不乐意,她说:“我要做男孩,男孩多方便呀。”
金女士很担忧,怕男女同厕影响女儿的性别观,进而影响女儿的性别认同。她说:“现在的小孩普遍早熟,女儿这么小其实已经开始有朦胧的性别意识,幼儿园男女同厕会不会忽视了这个问题?”
林慎整理
最近,幼儿园男女同厕现象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为此,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幼儿园,发现幼儿园男女同厕是普遍现象。那么幼儿园男女同厕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观?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开展对孩子的性别教育,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呢?让我们来听听幼儿园园长、心理专家和家长的观点。
观点交锋——
消除神秘感有利健康
市六幼园长邓慧敏:
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国包括我市的大多数幼儿园都是男女同厕的。我个人认为男女同厕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是无伤大雅的。
孩子对男女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看到男女差别,就如同看到每个人外貌的差别一样。越隐蔽,不让他们看到,越容易产生好奇心。幼儿阶段让他们“熟视无睹”地看到和认识男女差异,对孩子的心理其实是健康的,隔绝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神秘感或其他联想。
女孩模仿男孩如厕方式只是好奇,她自己会发现这样不方便,会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告诉她“女孩要蹲着尿尿”。当然,也会有个别差异,重要的是家长要进行适时和适当的引导。
需进行调查分析
市八幼园长金晓群:
受场地所限,我市大多数幼儿园都是男女同厕的。之前,我们幼儿园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我们幼儿园接下来准备面向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孩子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
建议错时上厕所
宫本宏(温州市民康医院主任医生):
对幼儿实行男女分厕,是有效的性别意识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课。如果幼儿园受场地所限,可效仿个别商家的做法,实行错时段上厕所。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4至5岁的孩子,处于一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性蕾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教育不当,将对孩子产生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孩子合理安然地度过了这个时期,他的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从接诊的病例来看,同性恋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幼儿时期对两性认知的不明确导致的。父母千万不要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和兴之所至的,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而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不回避早教育
严新才(平阳新鳌高级中学校长助理)
我认为男女同厕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意识。市区金女士的女儿站着小便,而且还说:我要做男孩,男孩子多方便啊!这正是性别意识已经出现的表现,也是我们家长开始实施性别教育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要把握三个原则:
第一,及早教育。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岁以前是比较好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面对孩子提出的两性方面的疑惑,家长务必正确引导和耐心解释,不要回避或者欺瞒孩子。孩子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等等。这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回避或闪烁其词,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来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观念。父母不能让小孩子从小就产生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孩的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小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子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
家长声音——
这个也担忧,不可思议!这个时候,正是教育男女有别的好时机,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啦,她女儿这么说估计是某个重男轻女的人给她灌输男孩好的关系。我女儿小时候看她爸爸站着,她也说自己要站着上,后来我跟她说你是女孩,女孩是坐在马桶上的,她就知道啦!后来上了幼儿园,回家就说男孩子和爸爸一样是站着小便的,我们女孩子全部都是坐着小便的,说得很平常。
——加宝
我倒觉得小时候这样混在一起比较好,因为没有歪念,呵呵,借这个时机可以让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
我平时挺注意这方面的教育的,所以还特意买了幼儿性别区别的书来给孩子看,现在他基本了解了男女的概念。他说,自己长大了要当爸爸,爸爸长大了当爷爷。
——蛋蛋妈妈
“孩子在幼儿时期,想看父母洗澡、想和父母一起洗澡、看父母换衣服等行为,这是儿童对成人的身体好奇心使然。如果我们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其他事物的探索上。如果我们刻意地回避,孩子就会对我们的身体有更大的好奇心。所以,当孩子有这样的要求时,父母可以应孩子的要求,坦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干涉、调侃或耻笑。如果孩子的这一行为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父母换衣服或睡觉的时候故意闯入,以了解成年人的身体。这样会让孩子认为了解身体是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只能偷偷摸摸,这对孩子的性心理的发展是不利的。”
无意之中看到以上这段文字,觉得很受启发,因此在对待孩子探知两性身体时,我们很少在他面前遮掩,大大方方,顺其自然,孩子反而没有好奇心,觉得很自然。对男女同厕,他只有一种想法:就是男孩子可以看男孩子,女孩子可以看女孩子。
——叶皮皮妈
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由想到前阵子,我女儿也出现这种情况,她上厕所时边嚷边做出这个样子:“妈妈,男孩子都是这样尿尿的。”而且还大笑。我引导她说,男孩子是这样的,你是女孩,不应该这样上厕所,男孩跟女孩是不一样的。起先我也有些担忧,因为不止一次,但我装作很不以为然,也不跟她一起笑。过了一段时间,她就不再这样了。我想这只是孩子感觉好奇和有趣,你不特别地去纠正,可能也没事,但如果你一再说,有可能孩子还会故意这样,反而久之会成习惯的。
——彦彦妈
小孩子该不该男女同厕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孩子该不该男女同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前我省大部分的幼儿园都实行男女同厕的“一厕制”,造成现在幼儿园“男女同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部门在设计幼儿园布局标准时,每个班只设立了一个卫生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的性别意识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那还沿袭原有的“男女同厕”是否合理呢?
【观点交锋】
幼儿园男女同厕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大多数幼儿园都是这么做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负责人对此看法不一。
赞成之声:幼儿没有性别意识
观点一、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在二至六岁之间,一般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很单纯,对性别差异的意识非常朦胧。许多家长肯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下解手,为什么不能接受幼儿同厕呢?
观点二、5岁之前的孩子头脑中基本没有性别概念,这时如果人为地将厕所分开,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过早造成男女同学心理上的性别隔阂。而且幼儿园的厕所即使分开男女,对孩子来说,也仅是A和B的差异,没有性别差异。
观点三、我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好像是男女同厕,我没怎么留心过,小孩懂得什么,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反对之声:孩子早熟应该分厕
观点一、我的孩子现在5周岁,已有明确的性别意识,给他穿女孩子的衣服,他就不乐意。有一次我带他去洗澡,走到澡堂门口,儿子就是不进去。实际上社会对5周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赋予了明确的性别角色。
观点二、幼儿园大班、中班里有很多孩子已表现出较明显的性别意识了,孩子们上厕所时常自动地分成两个阵营,男孩一队,女孩一队,一些孩子已经感到男女同厕的尴尬了。
观点三、幼儿园男女同厕是一种过时的做法,调查表明,现在孩子的“性成熟”期大大提前,幼儿园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做法。即使大多数家长没有提出异议,幼儿园也应该尊重家长的个别要求和孩子的个体差异。
第三种声音:
观点一、分不分都无所谓
我一直都没留意过幼儿园的厕所男女有没有分开的,儿子回来也从来没有提及过。其实幼儿园小孩那么小,性别意识并不强,厕所分不分开都无所谓的。可能因为我的是儿子吧,据说女孩子比较早熟,可能女孩子的父母会希望男女分厕。
观点二、男女生隔开就行了
在幼儿园目前所具备的设施下,一下子实现男女分厕比较困难,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方便。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男生女生之间用一堵墙隔开但不设门,老师站在中间可以两边兼顾。这样,既可以避免男女共厕,同时也方便老师进行管理,这种方法在目前条件下尚算可行。
观点三、依年龄而定
托班和小班的幼儿分厕没有必要,但到了中班特别是大班要分班,一方面幼儿有了性别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生活。
小结:幼儿园“男女同厕”是否合理在针锋相对的争执之中,但是“男女分厕”也悄然而生。
幼儿园的厕所文化
幼儿园的厕所一直以来是小朋友最喜欢呆的地方,一呆就能呆好长时间。看到生活老师用毛巾擦镜子,他们也学着擦;看到生活老师洗毛巾,他们也会把整筐毛巾倒进水池洗;看到冲洗厕所的水流很好玩、水流声音很响,男孩子就会等着为女孩冲厕所;看到女孩蹲着小便很好玩,男孩就蹲着看女孩小便;看到大人买卖商品讨价还价,他们也在厕所里开起拖鞋店,互相问价、还价、买卖拖鞋,然后再手穿拖鞋学小动物爬。
究其原因,一方面,厕所是一个比较宽松的地方,有时可能不在老师的“监督”下,小朋友可以在其中自由交谈、随意活动,因此,他们很喜欢。另一方面,厕所也是小朋友探索学习、游戏的地方。他们对成人的劳动、男孩与女孩的不同、水流的声音等充满好奇和兴趣,因此他们会在宽松的厕所环境中尽情的表现他们的好奇、尽情的模仿。
这时老师如果一味地阻止,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有更多的孩子产生兴趣去模仿。教师如果能耐心、静心观察幼儿在厕所里的所作所为,如模仿成人劳动、生活事件等,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然后利用这些兴趣,因势利导的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环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模仿兴趣,引导幼儿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看到小朋友喜欢在厕所里手穿拖鞋学小动物爬行时,我先组织幼儿谈话,使他们了解到在厕所做这件事可能会发生的危险,然后再组织幼儿去大草地等宽敞安全的地方玩这种游戏,以满足幼儿的这一需求。
又如,幼儿喜欢模仿成人洗毛巾这一动作,可先让其明白幼儿园的毛巾已消过毒,小朋友不用洗了。再与家长联系,引导幼儿在家学洗手帕、袜子等。也可在较暖和的时候组织幼儿进行简单劳动等。
如何教宝宝上厕所男女有别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教宝宝上厕所男女有别”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宝宝有了性别概念之后,男女宝宝的小便方式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在保育实践中发现,中大班的男宝宝有时会窥视女宝宝的性器官,而有的女宝宝则因为不愿当着男宝宝的面如厕,只能选择憋尿,这对宝宝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如厕训练也要男女有别。
在训练上,爸爸的亲自教育对于男宝宝掌握正确的小便方法大有帮助,而妈妈则要告诉女宝宝小便后的简单处理方法。
男宝宝
1.教他先学会坐,然后再站
由于大小便经常一起排出来,所以一开始应该先让宝宝在大小便的时候都坐下,这样他就能明白两者都应该在便盆里完成。用这种方式,他就不会由于小便时可以到处溅的乐趣而分散注意力了,并能学会在你需要他注意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掌握基本程序。
2.陪儿子一起玩消防员游戏
对于男宝宝而言,模仿很重要,所以应由爸爸来言传身教,学习如何使用厕所。鉴于男宝宝的淘气个性,爸爸应给予准确的示范,教他如何瞄准便盆,也可以在便盆中放一张有颜色的纸,让他瞄准纸片撒尿。对于男宝宝来说,有时小便就像在玩消防员游戏,同时也增加了他上厕所的积极性,更快地摆脱尿布。有时男宝宝可能在大便时想要站起来撒尿,这是因为排便过程往往伴随着撒尿,所以对这种情况而言,一开始的时候就让宝宝使用便盆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女宝宝
1.女宝宝的模仿训练
女宝宝的训练主要由妈妈来完成,她们更喜欢使用便盆,特别是有可爱动物形状的便盆。妈妈在训练女宝宝小便的同时要教给她正确的擦拭方向,尤其是在大便后,一定要从前往后擦,以防尿路感染。
2.不穿太复杂的衣服
训练女宝宝大小便的一个重要事项是,千万不要给她穿太复杂的衣裤,让她难脱难解。宝宝通常会憋到再也不能憋的时候才告诉妈妈,本来就比较紧张,很难控制自己,如果再加上裤子怎么解也解不开等不必要的挫折,那么,尿裤子肯定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了。
绝大部分宝宝是在2岁4个月左右完成的白天训练,到3岁左右完成夜间训练,并且男宝宝所花费的训练时间要超过女宝宝。所以等宝宝真正到了适合如厕训练的年龄再开始训练,会使他的如厕自理能力培养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愿在幼儿园如厕怎么办?
玲玲妈:我女儿在幼儿园就是不愿意大便,一直憋着,到家里就很正常,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憋不住了,拉在裤子上。如果我在她身边,她也能入厕。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真是让人头疼。
彬仔妈:我儿子也是一样的,宁愿在外面的公厕大便,也不愿在幼儿园大便,要不就忍着回到家里再大便。很奇怪的是,周末孩子在家的入厕时间就很正常,也不会憋着。
孩子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会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呢?
孩子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到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成“社会人”。孩子,这个在成人眼里毫无分量的词却是每个人的必经历程。孩子的世界充满着幻想、快乐,让成人很难捉摸。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在成人眼里无所谓,但却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根据海德的归因理论,我们可以尝试找出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
外部原因:
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的差异
孩子从出生到入园之前,家庭环境是他最熟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家庭和它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带给他一定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就曾特别指出:秩序是孩子生命的第一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愉快,相反秩序有所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愉快。
重要他人的期望态度
所谓重要他人是指教师、父母、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者群体,他们构成儿童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儿童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因而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幼儿园,教师成为儿童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以某种方式传达给儿童,从而形成教师对儿童的期望。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儿童对教师的期望进行知觉加工,而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期望。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儿童表现很好,经常受到表扬,儿童可能形成这样的自我期望:我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不能落下,如果大便的时间比较长,有可能自己会落后的,是不是教师就不喜欢自己呢?因此,有的儿童宁可憋着也不在幼儿园大便。
内部原因:孩子的性格
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根据维度而定。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总是出言谨慎,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表达,而且也比较注意对方的反馈。而且,内向型的孩子比较注重对方对自己看法,尤其是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的行为都希望在教师那里得到肯定,尤其是对于内向型的孩子,他们更加注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孩子多为内向性格的孩子。
明确了解了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父母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轻松度过每一天。这里提供2个小方法给大家:
Tips1:因性施教
孩子在入园之前,教师与父母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是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在与内向的孩子交流时,言行与态度要特别注意。教师不仅关注孩子的性别差异,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差异。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孩子“大便”的时间长短以及孩子当时的状态。有的孩子可能时间较长,甚至一边哼哼一边入厕,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因个别孩子而打乱教学计划。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关注这些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Tips2:父母也是教育者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让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在安全感的情境下,孩子能够自由、
轻松的展现自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的孩子能够充分彰显自我。而亲子游戏不仅促进亲子交流,而且父母更能够了解孩子真实的自我。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孩子扮演教师,父母扮演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想去厕所大便,此时教师的反应会是怎样呢?(即游戏中孩子的反应是怎样呢?)游戏情境中,孩子无拘无束,孩子的言行能够表现他的真实的想法。父母抓住教育时机,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
总之,入厕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孩子是教育的对象,而教育者(父母和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