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0-09-05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

孩子的观察力和认识能力是很强的,往往超出大人的想象范围。而父母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是重大的,所以父母的言行举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如果父母从来都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一味的孤行,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阴影,所以为了孩子的更健康的成长,请父母注意自己以下的言行!

父母是宝宝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亲子教育,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专家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以下几点情绪控制特别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4大恶习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孩子的性格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受父母的影响,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的优秀,父母就应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其健康的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zj09.com小编推荐

当孩子看到父母在“性生活”


瑞典的孩子就比我们的孩子幸运些,因为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严厉地对待他们。瑞典是性开放程度很高的国家,其父母也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们亲昵或性生活时被小家伙瞧见了,会十分坦然,一点儿也没有惊慌失措,他们会轻松地告诉孩子,我们也在玩呀,就像你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不过我们是大人的玩法,你们是小孩子的玩法。孩子听了,立即恢复了轻松,自己玩去了。

讲究浪漫的法国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青少年懂得男女两性的差别、人的发育和成熟以及妊娠分娩等生理科学知识,而且还要他们知道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性。在街头碰到一对青年恋人忘情接吻时,大人会停下来,向孩子讲述爱情的幸福滋味,告诉他们性爱是自然的、美妙的,它并不可怕,也没有罪恶性,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不正确态度。

在国外,重视青少年性教育,培养健康的性心理,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日本文部省出版的小学第一册《卫生》课教书封面就是一名妇女分娩的情形,产妇分开大腿,一个婴儿的脑袋正钻出产道。这一画面比较直观地回答了许多儿童爱问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在初高中,日本每所学校里都有专门由专家学者成立的“协助者协会”,负责向学生提供各种性咨询、性教育,并编写性教育指导手册。

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个人卫生、手淫、性道德等知识。初中阶段讲生育过程、性成熟、月经、遗精、性约束等知识。进入高中时期讲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恋、性病、卖淫现象、性变态等知识,并向学生发避孕套。

新加坡针对近年来女学生怀孕率不断增多的不良情况,在学校专门开辟了性教育课,教导学生们如何对待友谊、如何对待异性朋友、如何对待感情、如何对待早恋等,高度重视他们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并为孩子创造一些同异性接触的机会,教育他们如何掌握适当的尺度和分寸,理智地对待和异性的交往,不去跨越友谊的界线。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影视出版物、电脑黄毒等大力抵制,打击各种诱使少女犯罪的不法分子。

父母关心孩子学习谨防4大误区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关心孩子学习谨防4大误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调查中发现,如果家里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家长则会倍感轻松;反之,家长则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避免或甩开这沉重的包袱,更为了孩子光明的前途,许多家长可谓费尽心思,帮助孩子学习,可效果却经常不如人愿,因为在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时会不经意地走进一些误区。

误区1:我的孩子也应该考第一。

洋洋爸爸:我的儿子洋洋学习挺认真,我和妻子对孩子的学习抓得也比较紧,经常会督促孩子回到家先写作业,周末也会帮他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儿子的学习成绩总是连前5名都没进过,每次看到我下属的儿子考第一,我心里就会非常着急。

点评:家长们应该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第一。过高的期望和目标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不利于孩子学习和考试中正常的发挥。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是有特点的,没有名列前茅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发展孩子的优点。

误区2: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

佳佳妈妈:从女儿佳佳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我都陪着她写作业,当她遇到不懂的题目时,我也会非常仔细地给她讲解,直到她听懂为止。每学期考试前,我还会把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梳理一遍,然后帮着孩子复习,并帮她查缺补漏。但是现在我发现,如果我工作忙,没有时间陪着孩子学习,她的作业就会出现很多错误,女儿自己似乎并不会学习。

点评:首先佳佳妈妈应该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仅仅帮助孩子学懂一个生字、一道数学题。孩子的人生之路终将要自己独立去走。

误区3:请家教,上补习班。

彤彤爸爸:我的儿子彤彤刚上初一,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有时候放学后还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为了帮助孩子学习,也想给孩子找个伴,我请了一个大学生每周末来帮儿子补习功课,一个学期过去了,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玲玲姑姑:侄女玲玲学习成绩一般,她爸爸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如英语班、作文班、奥数班,每次看到幼小的侄女愁容满面地背着沉重的书包赶往不同的补习班时,我真是很心疼孩子。

点评:彤彤刚上初一,面临着环境的巨大改变、多学科知识的挑战,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很好地适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把孩子推给家教;学习对玲玲来说已经成为了负担,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家教和补习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帮助孩子学习,但首先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学习不好的问题所在,而不是盲目求医。

误区4:分秒必争,学得越多越好。

龙龙:每天早上,我刚起床,妈妈就开始督促让我赶紧收拾,抓紧时间,并告诉我到学校后要认真听讲,千万不可以做小动作。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刚进门,还没放下书包,爸爸就催着我赶快去写作业。我想看看动画片,爸爸说明年就要参加小升初考试,要珍惜时间。周末更不用说了,似乎爸爸妈妈认为只要我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那么我一定会比别人学得好,但是我的感受是:我真的很累!

点评:并非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注意力集中一次最多50分钟,而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因此我们不能总是唠叨,让孩子连续不断地学习,否则会造成孩子用脑过度、神经衰弱、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应该让孩子劳逸结合并学会自己安排学习计划。

除了上面几种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得越早越好,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背诗;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家里的任何事都不用孩子来操心……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父母能给孩子的4大“礼物”


都说,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那么,父母可以给孩子的礼物又有哪些?除了物质,精神上的财富是不是显得更重要呢?

礼物一:多跟孩子在一起、同伴关系

即使再忙,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中的地位。父母每周抽点时间与孩子一起运动、游戏,让他知道父母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这对孩子很重要。父母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可以和孩子一起笑,在笑声中引导孩子认识事物。

孩子要和同龄或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同龄伙伴,并鼓励他们和同龄孩子玩耍,在自在的活动中,孩子才能更快地拓宽视野、发展能力。

礼物二:规则、鼓励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应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钟园长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制定一定的规则非常重要。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父母给予称赞,但切勿言过其实,不然会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认识。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刻意安排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在其做完后及时表扬,鼓励其努力。

礼物三:以身作则、良好习惯

其实,对孩子最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言语,而是行为,孩子都会以父母为榜样,并模仿他们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假如你不想孩子吸烟,你最好不要与香烟为伴。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正如林园长说的“懒妈妈可以培养出勤快宝宝”,“懒妈妈”凡事不自己动手帮孩子,而是在一边用嘴巴指导,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自己动手。

礼物四:帮助孩子发现其自身优点

父母的重要责任之一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在他苦恼时给他鼓励;在他遇到困境时给他帮助。

据爱贝多林园长介绍,孩子无法准确判断对错,这时候父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而非职责教育。过多地采用不恰当方式教育,只会打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因此,父母要是能够准确地帮助孩子发掘自身优点,建立信心,这样孩子做事错误率自然便降低了。

父母不该事事为孩子代劳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不该事事为孩子代劳”,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用过东西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事,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从不代劳。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带的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

到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说我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但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让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们改正,则永远也“改不正”这个错误。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现在儿子虽然才10岁,基本上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两天,他也能在家照顾自己。我觉得,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赞成现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欢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了小学也不会穿衣服……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也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其实,父母虽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3大坏习惯,父母千万不能纵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习惯动作是潜意识,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

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待人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关于怎样培养好习惯,育儿专家都有很多经典的著作,我不罗嗦了,也许以后会总结一些具体的实例。今天,我想说几个“反面教材”,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

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

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

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

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

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

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

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这是一位网友妈妈向我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

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

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

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

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孩子看见父母做爱


友:我的女儿四岁四个月了,昨天晚上12点时我和丈夫做爱的时候却被睡在小床上的她发现了。她捂着被子不好意思的露着小脸嘻嘻的笑。我只好装着着肚子疼,可是她却半信半疑。我想请教您这会对四岁多的孩子心理有影响吗?

茅于燕:做爱最好不要让孩子看见,因为她对于这种行为还很不理解,会因为好奇而产生许多幻想。

已经被孩子撞见了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绝对不会对这位四岁多的孩子有心理影响,你放心好了,但这种情况不能有多次。

孩子对于父母的性行为问题,我想讲几点:

1、四岁以上的孩子对性可能有一点矇眬的概念,父母做爱要回避。

2、做爱时一定要单独、锁门。如果和孩子睡一个屋,一定要确知孩子是睡着了再行动。

3、孩子问时,不要主动去解释。

4、如果孩子以为你们是在打架,因而很害怕,应该乘机解释你们不是在打架,而是友好,到此为止,让他不去害怕。

5、切忌解释过多,愈解释就愈深,孩子就愈不懂,也就会更多地问,反而愈说愈糊涂。

6、由于文化传统的习惯,父母亲过分亲昵的行为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免得因为不理解而有问题。

父母让孩子过早入学好不好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让孩子过早入学好不好”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幼儿入学的年龄有日渐提早的趋势,这种情况似乎举世皆然。有的家长在幼儿仅2岁时就送到他到幼儿园的幼儿班或其他艺术班就读。导致幼儿过早入学的原因,大致有2个:第一,家长认为较早让幼儿在群体环境中学习,对日后学习或适应生活方面都有好处,能令他们较早培养出独立能力;第二,由于现代父母大都是双职工,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幼儿,尽早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去,可由他们代为管教,省却不少麻烦。

不过,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幼儿过早入学,可能影响到他日成长之后的学习成绩。也就是说,过早入学的幼儿,在小学及中学阶段中,学习成绩会较差。

负责该研究的金贝尔博士指出,幼儿在4岁以前,不沦智力与体力都尚未成熟到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课堂环境。在该年龄阶段,幼儿需要的是家庭生活、父母的照顾。从长远方面着想,较迟入学,对儿童日后的心智成长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较过早入学有利得多。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