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脑筋的童话故事
2020-08-17 关于动脑筋的童话故事 不胎教 怎么胎教孩子不爱动脑筋怎么办。
“动脑筋”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之一。孩子不爱动脑筋,父母该怎么办呢?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才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父母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动脑筋解决。
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父母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3~6岁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父母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家庭数学游戏、家庭猜谜活动、家庭智力游戏、中秋赏月晚会等,将数学、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
4、让孩子读一些幼儿刊物,看“七巧板”等少儿节目,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可边观察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特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
6、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
相关知识
早教相关知识:孩子不爱动脑筋父母要怎么办
都说宝宝很聪明的,但是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发现宝宝到了一个阶段,会特别不喜欢动脑筋,这直接就会导致宝宝的学习成绩或者是大脑停滞不前,孩子不爱动脑筋爸爸妈妈怎么办呢?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很有兴趣,就会想尽办法来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会克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这就要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父母了。父母要用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去影戏孩子。同时,父母还要经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来引导孩子积极动脑筋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父母一开始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而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从最容易和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比如说比较两件事情的异同,然后逐渐的加大难度,让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3、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3-6的孩子对于抽象的事物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光有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给他们创造充足的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去启发孩子动脑筋。比如说家庭猜谜游戏,智力游戏或者是数学游戏等等,把数学和智力题融入到生活之中。
4、让孩子读一些幼儿刊物
幼儿刊物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书写,孩子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所以让孩子多看一些刊物或者益智类的少儿节目,以此来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
到大自然中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或者动植物的特征,要有耐心的解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
6、运用激励的手段
要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
以上几个方法父母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使用。尽早的解决孩子不爱动脑筋的问题,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会有很大帮助的,还可以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关心让孩子不会动脑筋
现象:吃饭一直不肯上桌
某幼儿园的陈老师介绍,今年有一个叫贝贝的男孩子进入他们幼儿园近一个月,不和小朋友打招呼、做游戏。其他小朋友都做操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蹲在甬道上玩;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高高兴兴地围成半圆,他却孤独地坐在角落里。吃饭的时候一直不肯上桌,都是老师一点一点地喂,自己从来不拿勺子。
贝贝的妈妈是一位全职母亲,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一个眼神,妈妈就知道儿子想要什么,根本不用孩子说话。在智能开发上,这位家长也很下工夫,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教孩子背古诗,孩子比同龄人“聪明”很多……但是由于长期在母亲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贝贝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也不愿意与小朋友相处,开始入园的一星期里,贝贝妈妈甚至要陪着儿子一起呆在幼儿园里。
交流中贝贝妈妈认为,学前几年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打好基础,让孩子领先一步,所以她想尽办法发展孩子的智力,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开端。在习惯养成方面,贝贝妈妈认为,穿衣、吃饭、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做了,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着重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观点:好习惯胜于苦读书
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分析,贝贝妈妈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误区。
首先,很多家长过多地注意到0—6岁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也非常重要,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造成孩子能力低下。长此下去,看似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等,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不能融入同龄人中,渐渐失去自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学前儿童教育中,能力培养比智力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能力和习惯养成的培养开始得越早越好。而眼下不少家长过早、过多地要求孩子学习各种知识,这样并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孩子智力培养方面,家长们普遍认为开发智力要多背诵古诗、识字、学习英语、数数,这是典型的“授之以鱼”的做法,过分地强调知识灌输。有些家长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孩子的思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受到越来越多限制: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
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
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大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过度关心使孩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在南京一所小学,一个美国女孩和一个中国男孩同时患了重感冒。于是班主任老师通知了学生的家长。中国孩子的爸爸半个小时内从离校很远的单位打的赶来并很快带孩子去了医院。那个美国女孩的家长则在电话中问老师:“孩子的腿有问题吗?”当从老师口中得知腿没有问题时,他只说了句,腿没有问题就让她自己回来。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发生口角,并发展为打架事件,那个韩国男生因个子小而吃了亏。事情闹到了校长室,校方对此非常重视,要求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那个韩国男孩是自己做的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他自己的事情。
我们的父母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将失去什么。
标准答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审视我们的教育,在家庭方面,我们不但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甚至连日常生活中一点思考的机会也会被剥夺。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在学校方面,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终始在寻找标准答案这把“金钥匙”。老师则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
久而久之,你问月亮像什么,答案总是小船或者圆盘;你问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答案永远是一只也没有了;你提起“龟兔赛跑”,结论恒等于骄傲使人落后,我们的父母老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孩子不爱听故事怎么办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孩子不爱听故事怎么办》,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听、说、读的家庭环境,孩子天性爱听故事、看图画,只要创造好环境,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难培养起来的。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为孩子买书必须认真选择,书中的内容必须是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有关的,要符合其年龄特点。对孩子图书的一般要求是:装帧结实,不易撕开,画面清晰,色彩艳丽,主题突出,形象鲜明、逼真,内容生动、活泼有趣。
二、多带孩子逛书店,观赏书架上五颜六色的图书,告诉孩子书里有许多不知道的事情,读了它可以使人变聪明。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有时也可以顺便买一两本图书。
三、要启发引导,帮助孩子阅读。成人看书是识字,孩子看书则是什么都看。由于不懂文字,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书看懂,翻来翻去看不懂,没意思了,就把书扔在一边,玩别的去了,或撕书玩。因此,家长要拿出一定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阅读图书,一边讲一边看,适当的提些问题,从学翻页面开始,直到逐步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地看和讲。孩子能看懂画面了,切身体会到看书的乐趣,就会对书产生感情,逐渐培养阅读图书的兴趣。
四、平时可以给孩子讲一些他们能听懂,而且有趣的故事,只要孩子喜爱听,不妨多讲几遍,告诉孩子这有趣的故事是从图书中看来的。
五、每次阅读时间不能太长,以半小时以内为宜。孩子天性好动,看书时间一长,注意力就要转移,而且看久了还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家长经常看书、读报,对孩子阅读图书的兴趣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动作不敏捷怎么办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孩子动作不敏捷怎么办”,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婴儿的动作发展是从头部开始的(抬头、转头),以后发展到上肢(取物),再发展到躯干(翻身与直立),最后发展到下肢,学会站立和行走。根据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要使1~3岁的孩子动作敏捷,必须给予适当的条件使之加强锻炼。因此,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动作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训练计划。
在哺乳期,就要经常让孩子在床上翻身和滚爬,锻炼其腹部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如在婴儿床的上空悬挂色彩鲜艳的吹气塑料动物、气球,能发出响声的塑料玩具等,高度以孩子举手就能触到为准,爸爸妈妈可逗引孩子举手触摸玩具,也可以帮助孩子做被动体操。
1周岁后,可让孩子扶着床栏杆练习走路,或爸爸妈妈扶其一手拉着走路,慢慢学会独立行走,直至走稳,自然行走。
2~3岁时,可利用床上的被褥做障碍,练习爬行,还可随儿歌模仿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动作或学小鸟飞、小马跑、小兔跳等动作,还可利用楼梯练习攀登等动作。爸爸妈妈可喊口令“一、二、一”,让孩子练习合拍走步。
总之,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动作发展的规律,在不同发育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使孩子动作更敏捷,形体更健美,脑子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