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

2020-08-04 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 家长给孩子准备入学礼物 给动物自由的童话故事

给孩子实践学习的机会。

给创造机会孩子非常棒

案例1

还是在坐月子的时候,看到儿子爱动,我就经常给他伸伸臂,踢踢腿什么的,让他接受被动操。到了七个多月,儿子开始学爬了。我把他带到了乡下的外婆家,让他在外婆家宽敞的地面上尽情地爬。别的孩子开始学爬的时候,儿子已经能够扶着床栏毫不费力地站起来,并敏捷地爬上紧挨着小床的饭桌。我放手让儿子去摸爬滚打,结果十个半月时他已经不需要借助外力,能够自如地在地上独立行走了。会走以后,摔跤的机会开始多了起来。我每次都装没看见,让他自己从地上爬起。虽然会经常受到旁人的误解,说我们不会带孩子,但儿子却从此养成了“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好习惯。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不少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其实有时仅仅是轻轻碰了一下,便哇哇大哭,赖在地上不肯起来,然后大人又是哄又是骗,许一些不切实际的愿,才能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心里便不由很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zj09.com

案例2

儿子在九个月大的时候,已经很有指向性地叫我“妈妈”了。这大概是因为我全休在家,跟他有比较多的交流机会之故。儿子小时很爱哭闹,于是我经常给他哼唱儿歌,他便能安静地入睡了。到了会走路后不久,他便会自己拿个小凳坐下,然后指着影碟机叫“歌”,意思是要我放儿歌给他听。他可以一动不动地听上个把小时。一直到现在,他都已经两岁半了,每晚睡前听我唱儿歌和讲故事依然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一岁半左右,儿子已经会唱数十首儿歌,会讲一些简单的故事,一张小嘴已整日喋喋不休。我记得有一次,隔壁奶奶家包饺子吃,给他盛了一碗,晚上他爸爸下班回来,他居然这样说:“爸爸,爷爷奶奶真好,老是给笑笑吃饺子。”隔壁奶奶说:“笑笑真是一个调皮鬼。”儿子记住了,从此一听见她的声音,便要忙着追出去,“调皮鬼、调皮鬼”叫个不停,令人哭笑不得。

碰到不少家长,老抱怨自己的幼儿14个月了还不会走路。再看看他们是怎么教孩子走路的吧。在平软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紧紧牵着孩子的双手,唯恐他摔脏了、跌痛了。为什么不放手让他自己去走呢?人生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为什么不让他从学步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呢?还有一些孩子,两岁多了还只会讲一些简单的字词。我想,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父母是否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不要总说孩子小,不要总推自己工作忙,有空的时候,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和他多说说话。孩子有一个语言的积累期,如果缺少语言的交流,孩子的语言能力又怎么能够得到发展呢?另外,像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社交能力、认知能力等都需要。

总之,大人给他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你会发现孩子都很棒。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学会给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学会给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照顾孩子不仅仅是妈妈的责任,很多的时候父亲也要参考其中,受到妈妈温柔性格的熏陶之外,还要多感受下爸爸的阳刚之气,所以妈妈们也要多学会适当的给自己放个假,给老公照顾孩子的机会!

老公在家的时候,就是我溜小班的大好机会。当然我会溜得不着痕迹,溜得恰到好处,溜得能让他独自玩味带孩子的乐趣,又充满当老爸的成就感。感谢7-11(Seven-Eleven)这种便利商店,对于我们这种不能开溜太久、不能离得太远的妈妈来说,走一趟一间小小的便利商店就能好好开一次眼界。所以,老公在家的时候,我必定会充分把握这种缺鸡蛋、缺面条、缺盐、缺糖的大好时机。早教网

“老公,可不可以帮忙看一下孩子?我去买个鸡蛋,一下就回来!”

闭着眼,我都知道便利商店的蛋放在哪里,一秒钟就可以完成任务。剩下的时间,我钻进报纸杂志区用力呼吸,最新鲜的文字、最新出炉的杂志扑面而来,我如享用资料大餐的食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满满的字海把我昏盹疲惫的头脑冲刷翻新。再到零食区闲晃两圈,一排排让人眼花缭乱的饼干零食,心中不禁响起一句广告词:“远足带乖乖……”哇!如同小学生远足郊游的兴奋心情一样。去哪里不重要,在杂货店就能呼吸到出去放风的自由空气。

好!就买个最爱的草莓棒,一路慢慢啃回去吧!回家?不,不!绕到前一个大街看看吧!望着橱窗上的换季新装,我笑着对它们眨眨眼,快失神的双眼便瞬间发光。一件件衣服真令人垂涎啊,如果不小心动了“凡念”,就给它试穿个两件吧,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小姐,有折扣喔!可以带两件哦!”轰!如雷贯耳。啊!我想起出门的真正任务了,是该带着鸡蛋回家报到的时候啦!就在老公快要变脸、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踏进门!Safe(安全)!

“还好吧!”

“很好啊!”老公骄傲地说,意思是除了会赚钱,他也很会带孩子。而孩子呢?偶尔让他们换换口味,爸爸的个性不同,带孩子的方式不同,和他们做的事情不同,连准备的食物也不一样,就好像在家住久了,出去扎营一下,连吃泡面也觉得有趣多了!

爸爸觉得很好,“小猪们”也觉得很好,我当然知道很好,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我说过我溜溜小班会溜得恰到好处。不过,这是牛刀小试,热热身而已。既然没问题,偶尔我就可以潇洒地放个半天假、一天假喽!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指出,让爸爸参与到育儿教育之中,可有利于宝宝们更加的聪明,妈妈们可不要忽略了爸爸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噢,这可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调查所得出的结论!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孩子学东西就是从失败中走过来,不允许孩子失败,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会学习到东西。孙子应该自己吃饭了,几次和夫人建议让孩子自己吃,给孩子一个大一些的碗,一次放一点饭菜,吃完再放也不会把饭菜弄出碗外面来,夫人试了一次,就说不行,孩子不好好吃,也就停止了孩子自己吃饭的训练。

儿媳把水果简单的切一下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拿着吃,孩子经常是吃得满身都是水果汁,夫人就说儿媳不好,不关心孩子。我为儿媳辩解,这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也是培养孩子手眼配合能力。夫人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做,把水果切得很精细,要孩子用叉子自己叉了吃就是很大的进步了,有时候还是越俎代庖叉来喂孩子。

想起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人包饺子,儿子也凑上去包了一个饺子,比不上我包的,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子第一次包饺子就够好的了,刚要夸儿子几句,岳母就说不要儿子伸手了,说儿子包得不好。夫人更是百般挑剔,说儿子在糟蹋面粉,把孩子训了一顿。儿子帮别人家打扫卫生回来把衣服弄脏了,就训斥孩子不该帮别人把自己衣服弄脏,儿子稍不注意把手或者衣服弄脏了就大惊小怪的训斥一顿。就是这样的积累,今天的儿子以自己从来不洗碗为荣,经常显示自己白嫩的双手,大言不惭得讲自己就是懒,在家什么也不干。

儿子今年三十多了,每天回来就进书房玩电脑游戏,几次要儿子给孩子买吃的,夫人就以他不会买而不让买,儿子不只是四体不勤,哪里能怨儿子?这就是当母亲的从来不让儿子干什么的结果。理由是孩子不会干!我经常和夫人理论,我们谁也是从不会干到会干的,不让他干怎么能会干。不让孩子出错就是不要他干任何事情,这样的孩子将来什么也不会干了,更甚的是什么也不干了。懒惰会使人腐朽,成为不可雕琢的朽木。

夫人还是不让孙子自己干很多事情,例如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凡是孩子第一次做不好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儿子到了今天还是以自己没干过为理由,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敢想象还这样对待孙子,儿子今天的懒惰,就有可能是孙子明天的懒惰。一想起来就吃不好睡不好,每天要陪孙子出去玩耍,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做,就是想不让夫人把孩子管成了懒惰得人格特征,尽量的降低夫人溺爱的负面影响,降低儿子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弥补对儿子小时候关心和教育的不足。

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一个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被惯得出现统合失调症,是和爷爷奶奶宠着有关,吃饭时每吃一口就要打奶奶一下,奶奶就这样忍着让孩子打。这就是祖辈带孩子的后果,用自己带儿子的办法在带孙子,用自己的人格影响了儿子,又影响孙子,不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了,好的传统也会退化。还是要新的家庭成员来管理自己的孩子,儿媳自己带孩子,儿媳家庭优秀的方面就可以发挥了,还会给孩子一些新鲜的东西。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孩子就是在犯错误中学到东西的。夫人今天去买回来让孩子自己吃饭的碗,是粘在桌子上不能动的,以防止孩子把碗弄翻。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利用了家长的总是怕孩子犯错误的心理,粘在桌子上碗不能轻易翻了,可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了新买回来得碗上,你不是怕翻吗?他会想尽办法把碗弄翻,这就是孩子!不管怎么说,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这就是大人的进步,孩子才有希望进步了。

请多给孩子进行尝试的机会


一位朋友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不满三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美国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

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

孩子的错误大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乱丢垃圾、不讲整洁、欺侮弱小等,一旦放任,以后就难以收拾。

而另一种,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主要是如何适应生活的那一类,却是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如前例所述。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帮孩子打开门,非但剥夺了孩子寻求正确“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

魏先生的女儿有一次因好奇心发作,想“鉴定”一下瓷碗究竟会不会破碎,竟当着魏先生的面拿了一只往地上摔。魏先生要女儿自己清理碎片,并让她记住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魏先生的女儿从易碎的瓷器延伸联想到同样易碎的玻璃杯、镜子、瓶子、眼镜等,慢慢地开始自觉地学会保护和使用这类物品,再也没有摔碎过任何东西。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独立自主的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个学习的过程,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而应该多创造机会去锻炼孩子。

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要多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记得有一天我高高兴兴把女儿从幼儿园里接出来,这时有位家长怒气冲冲对我说:“看你们家女儿,把我们家孩子抓成什么样了!”

那个孩子的脸上有一道明显的指甲划痕,我转身问女儿:“是你抓的吗?”女儿“哇”的一声,边哭边往家里跑。

我向人家道完歉,匆忙赶上女儿,强压怒火对女儿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主动承认。”

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她只顾低头走路,我厉声吼道:“你听到没有?”女儿抬起头,眼里噙着泪花把手往我面前一伸:“我手指甲都被我咬光了,怎么抓人?”我的头“嗡”的一声,这才想起女儿从小就爱咬指甲,十个手指头经常啃得光秃秃的,一般不会把别人抓出伤痕来。

我内疚地把女儿揽在怀里,轻声说:“对不起,爸爸错了。”

现在,我常常提醒自己,多给孩子一次辩解的机会。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使用家长的强权。

多给孩子一些辩解的机会,多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不要武断的给孩子下结论,这样会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

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当孩子犯了一个小错时,爸爸总是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些不中肯的评价和指责,当孩子想要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爸爸通常会更加生气,认为孩子是在狡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不用解释!”

赵先生的儿子很懂事,自从姥姥来了以后,他怕姥姥觉得闷,就每天带姥姥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姥姥买鲜花。把姥姥高兴坏了,姥姥乐呵呵地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还是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有一天,赵先生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听到房间里有“嘎嘎嘎”的叫声,一看,原来是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正在房间里乱窜。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加上上班的劳累,赵先生顿时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孩子:“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玩这些干嘛?看你把家弄得成什么样子了!”

孩子张嘴正要向他解释,他却不由分说地呵斥道:“住口!给我把这些东西都扔出去!我不想听你说什么,你也不用解释!”说完就要去抓那几只小鸭子。这时,孩子的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委屈地看了爸爸几眼,然后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赵先生一看更气了,刚想追过去再教训儿子,这时孩子的姥姥拦住了他:“你就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他说怕我在家寂寞,就买了几只小鸭子来陪我。孩子这都是出于一片好心,你要真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把这些小东西送给别人就得了,干嘛骂孩子啊?”

赵先生知道原委后很后悔,但是给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

如果孩子经常被喝令“住口”,渐渐地就会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而他们背负的委屈也会越来越多。总是这样一个人默默承受,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爸爸们一定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因为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它的背后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也许孩子做错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许孩子做错的事的确情有可原。所以,应当尽可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便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父亲家教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辩解的权力

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爸爸没有理由堵住孩子的嘴巴,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既然孩子要辩解,说明孩子对爸爸的话有不认同的地方,那么让孩子把想说的说出来,爸爸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否则,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只会误解孩子,使孩子受委屈。

给孩子辩解的权力,是尊重孩子的最起码的表现。爸爸应该明白,辩解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辩解的权力,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方法二:若是在公共场合,要给孩子“台阶”下

多数孩子都很爱面子,如果在公共场合,爸爸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责罚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即使他知道错了,也会“宁死不屈”,强词夺理,甚至与爸爸对着干。所以,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爸爸要讲究艺术,注意给孩子“台阶”下。

方法三: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经过调查就信口雌黄,是许多爸爸家长主义思想在作怪,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主观臆断,使孩子经常被误解。当孩子准备辩解时,又被他们打压,结果孩子觉得非常冤。家长们应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要对孩子轻易下结论。如果想了解事实真相,就必须充分了解当事者——孩子的意见,这就需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这是尊重孩子发言权的表现,也是尊重事实的表现,这样才能避免无端地误解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

孩子犯错做父母的应该纠正,但是如果一味的主观判断给孩子下结论,就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犯错要给申辩解释的机会。

帮助孩子发展学习的动机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帮助孩子发展学习的动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动机对于孩子喜不喜欢上学、喜不喜爱学习以及对于孩子的升学志向与未来生命轨道,真的很重要。学习动机甚至在孩子将来为他们自己的子女做决定时,都会产生影响。学习动机要么导致孩子就学时光顺利、回顾时充满喜乐,要么导致就学时光充满横阻,恨不得学生时代快结束。

何谓“学习动机”?

我们通常比较容易指认学习动机,而比较不容易解释学习动机是什么。我们可能可以看出A有很好的学习动机,而B的学习动机则会因学科和老师而异。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很认真念书,好好写作业,还是他们没有做到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学习和课业的态度良好,或是态度欠佳。或者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成绩表现,有时候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我的看法是,学习动机是一种用来学习,做有效率的努力,获得好成绩的活力与动力;学习动机也是一种反映这种活力与动力的思考与行为。后者很重要,首先,这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大脑的产物———它是孩子对学校、课业、老师,以及对自己的一种思考、信念、期待与假定。其次,这也同时表明,学习动机也是孩子的行为表现,像是计划、管理、坚持、决定事物的优先顺序等。所以为了鼓励孩子,我们必须同时看待孩子的所思与所行。

然而,告诉孩子要有学习动机,或者甚至告诉他们要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学习动机是如此广泛而不具体的概念。孩子可能会疑惑:到底什么是学习动机,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的学习动机?因此,给孩子非常具体的讯息、建议、鼓励、指导和支援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把动机分成三种广义的类型:动力型、泄气型、自暴自弃型。

动力型增加学习动机———这是学习动机中的优质部分。我们希望孩子在增进学习动机上面,能有优异的表现。

泄气型阻碍学习动机———泄气型令孩子裹足不前。我们不希望泄气型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自暴自弃型降低学习动机———我们当然不希望这会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如果孩子缺乏学习动机,家长的目标应该是增加学习动机,然后减少让孩子泄气及自暴自弃的情况。如果孩子的表现还不错,那么家长的目标就是要让学习动机的动能保持高水准,让泄气和自暴自弃的情况保持低点。

学着给爸爸带坏孩子的机会(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的的妈妈们常常是独揽大权,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郜妈妈解说自己的成功育儿经吧,看看父母们究竟应该如何分工吧!

郜妈爱说笑

一个男人推着一辆手推车,里面坐着哭闹不已的孩子。只见此男人不停地喃喃道:

“不要生气,阿杰,千万不要生气,阿杰……”

一位女士趋前向他致敬:

“先生,你对孩子真是有耐性,可是你的孩子阿杰好像不听你的劝耶!”

男人的回答让人吃惊:

“这位太太,我才是阿杰。”

郜妈侃一侃

由于周遭一些亲友的孩子频频出大状况——

骑机车撞伤行人、跟同学打架、逃学旷课、迷恋网络游戏、未婚怀子……

相较之下,我家两个大过不犯小过偶有的孩子,于是在众父母眼中成了楷模典范,丈夫在得意之余忍不住自夸道:

“这全然是‘种好’和拜我‘无为而治’的教养之功。”

与丈夫感情最好的女儿,却给自吹自擂的丈夫泼上一盆冷水:

“爸,我们之所以能没变成问题孩子,完全是妈妈的教育督导之功。”亲子网

我在感恩总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女儿总算说了句“人话”之余,其实也在心里替丈夫喊冤,因为他之所以会让孩子有“没尽管教之责”的错觉,全然是因为在家中经常表现出母仪天下的我,没放给他太多教养孩子的机会。

我总是防丈夫如防贼般挡在他和孩子中间,唯恐他跟我唱反调、让我唱黑脸他扮白脸、溺爱放纵、破坏规矩……

后来跟其他妈妈交换育儿经验时,也发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几乎十个妈妈中有九个妈妈都是将爸爸视作“教养杀手”。

“孩子上课讲话被批评了,我丈夫居然跟孩子说没关系。”

“孩子贪玩功课没做完就想睡觉,我丈夫也说没关系,就让他睡。”

“孩子学习成绩退步了,我丈夫居然说没关系,就是一次考试嘛。”

“孩子不肯乖乖喝牛奶,我丈夫竟然就帮着他偷偷把牛奶给倒掉。”

“明明睡觉时间到了,我丈夫还跟孩子扯个没完。”

“孩子都嗓子发炎了,我丈夫还让他吃冰糕。”

……

总之,爸爸们在妈妈们的心目中,总是扯后腿地破坏妈妈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矩,是让孩子觉得有漏洞可钻的毒蛇猛兽。

于是情愿自己辛苦一点、累一点,万万不敢轻易把教养重责放给如此长不大、丝毫没替孩子未来着想、一点当爸爸的意识都没有的丈夫。

如此大包大揽下,诸如替孩子找学校、跟老师与孩子同学家长建立好关系、督促孩子课业学习、照顾生活起居的妈妈做了七年后,因为工作必须至国外出差两星期,于是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去买菜做菜,将十四天二十八餐五十六个菜都给整治出来,用五十六个保鲜盒装好贴上菜名标签置放于冰库内,并在冰箱门上写下十四天的菜单。

千叮咛万嘱咐丈夫一定要按着菜单出菜,记得要搭配成绿色蔬菜,才能达到营养均衡的饮食目的。出门前更是跟丈夫耳提面命,要他遵守每晚要让孩子准时上床睡觉的规矩。

十四天后归家打开冰箱,发现五十六个保鲜盒纹丝未动地保存在冰库内,质问丈夫的结果是——

“太麻烦了,还要花时间去热,吃完还要清洗餐具,不如买现成的吃来得方便。”

问孩子妈妈不在家时爸爸给他们吃什么,孩子们喜滋滋地掰着小指头说:

“麦当劳、肯德基、盐酥鸡、米粉汤、黑白切……”

全都是平日被我认为是“一点营养都没有”的垃圾食物!

又问孩子每天是否九点就乖乖上床睡觉,两个小家伙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

气愤丈夫居然把我的吩咐视作耳边风,丈夫却争辩道:

“没吃你做的营养均衡的菜,没按照你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会死人吗?”

我一下愣住了,是啊,的确没死一个孩子,而且看起来仍健康活泼得一如“有妈妈照顾”的日子。

丈夫见我半天不说话,脸色也由阴渐渐转晴,就大着胆子又继续发表了他的高见:

“偶尔也要给孩子‘放暑假’,让他们有机会去过些‘不正常’的日子放松放松,享受一下只有童年才能享受得到的那种单纯快乐嘛!”

丈夫的话真是具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记得我在做孩子时,我的父亲也是专门带我们这些孩子做坏事的——

避着母亲让我们去租看小人书,在吃饭前给我们零食吃,放纵我们去跟军队大院里的男孩玩骑马打仗,功课太多写不完时帮忙写,带我们出去玩时把要来买正餐的钱让我们买冰棍吃……

爸爸带我们干的坏事还真多,但是我们好像不仅没有因此学坏了,反而这些“坏了规矩的事”成为我们在怀想童年往事时最温馨快乐的回忆。

不知道是否因为孩子是妈妈怀胎十月生下来之故,做妈妈的总是会为孩子多想上一点、多担心一点,于是便有了许多不免失之严苛的妈妈规矩;而爸爸或许是因为不曾有妈妈和孩子“共为一体”的十月怀胎经验,因此往往就想得没那么多、考虑得没那么远,在妈妈们眼中:“好像这个孩子跟他没血缘关系似的”,较宽松甚至失之宠溺放纵的“爸爸道理”。

但不论是妈妈规矩或爸爸道理,其出发点都是爱孩子,谁也没把握敢拍着胸脯作保证,说按着自己的道理去照管孩子准没错。

像妈妈抱怨:“孩子上课讲话被批评了,我丈夫居然跟孩子说没关系。”

爸爸说的“没关系”,很可能只是要向孩子表达“没关系,我相信你下次不会再犯”的信任。

妈妈生气:

“孩子贪玩,功课没做完就想睡觉,我丈夫也说没关系,就让他睡。”

爸爸的“没关系”则是认为:“孩子没做完功课去睡觉,受老师处罚的是他,不是父母。”

……

都是为孩子好,只是选择的教养观点不同罢了,有时太多的考量横在心里反而会失之固执,对孩子未必是好。

所以,偶尔让孩子放个“暑假”,将孩子放给爸爸去“带坏”吧。亲子教育

郜妈老实招

做妈妈的即便是再不满意爸爸“带坏孩子”,也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爸爸,或跟爸爸起争执,一方面是要给爸爸“留面子”,二方面也是不要去打击爸爸带孩子的乐趣与信心。

一切对爸爸的不满意都留到“枕边细语”,先感谢他肯花心力时间带孩子,再谈自己对他教导孩子方式的一些疑惑,给爸爸有解释其做法的机会,也让自己可以用另一种较开阔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许多的时候不可以管的太严,妈妈不能独揽大权,父母双方要做到合理的分工,若是初做父母的你不懂得如何管教自己的宝宝,就敬请关注更多的此方面的知识吧!

给孩子准备什么入学礼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