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宝宝的阅读特点。宝宝不但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还喜欢听他自己的“故事连载”。妈妈每天都可以编出与宝宝有关的故事,如果把白天刚刚发生的事情讲给宝宝听,无论是好笑的,还是不好笑的,宝宝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听任何故事都起劲儿。因为在宝宝的潜意识中,他对自我行为以及自我行为在父母眼中是否被重视,是非常关心的。这么大的宝宝,对父母有强烈的依赖感,也逐渐发展出对父母的情感。宝宝
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欢,开始在意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样子和位置。通过讲他自己的故事,宝宝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也体会到他自我存在的价值。
喜欢听父母读书声
宝宝喜欢听父母大声朗读优美的文字和有趣的故事。争取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大声朗读给宝宝听。建议如下。
●见到张贴的字就要朗读出来,如果是一幅画,就告诉宝宝这幅画的含义,比如路标、商标、食谱、宣传画等。这样不但让宝宝学习认字,还让宝宝了解生活中的事情。认识路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每天确定相对固定的时间为宝宝大声朗读;如果不做这样的安排,妈妈可能就挤不出时间给宝宝读书了。
●书的内容要有乐趣。妈妈们一般认为,专门给宝宝写的书,宝宝一定会感兴趣。这样的认识有点想当然。试想,专门写给成人的书,成人就都感兴趣吗?显然不是的。在这方面,宝宝和成人一样。如果给宝宝买一本书,大声朗读给宝宝听,宝宝注意力不能集中10分钟,就说明宝宝对这本书不感兴趣,暂时不要读给宝宝听了。
●和宝宝一起看图说话,宝宝说一个版本,妈妈说一个版本,把宝宝讲的和妈妈讲的记下来,第二天再读给宝宝听,宝宝一定对自己编的感兴趣,记忆也深刻。
●让宝宝自己捧着书一页一页翻着看,就如同宝宝自己拿勺吃饭,在自己控制之下,注意力会更集中,也会更感兴趣,更有参与感。
●和宝宝一起欣赏书的封面,每本书封面都是经过认真设计的美术作品。欣赏封面,不但加深对书的理解,还练习欣赏作品。
●让宝宝看字,不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宝宝认,让宝宝对字有个大概的认识就可以了。宝宝认字不是记笔画,而是把字看成是一个图形,宝宝记的是图形,是在理解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为宝宝读书可不能像念经似的,要栩栩如生,声情并茂。有动物叫声,就要学得惟妙惟肖;有描写咳嗽的,就要真地咳嗽几声。父母或看护人越活泼(天真活泼得像个宝宝),越能引起宝宝学习兴趣。
●读完故事后,要问宝宝几个与你读的故事有关的问题,了解宝宝对书的理解。宝宝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鼓励宝宝动脑筋,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读完一个小故事,鼓励宝宝把故事重新讲给你听,不要打断宝宝,直到宝宝讲完。宝宝讲得对与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锻炼宝宝的语言整理能力和复述能力。
因此,家长们必须掌握这些内容,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的,让孩子喜欢上阅读的,让孩子爱上读书。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三岁前入托危害儿童健康?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临床医学家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太早入托更富有攻击性
这位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在《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一书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英国儿童问题权威人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他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
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小童应享受父母一对一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亲情氛围有利心理健康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三岁前入托有害幼儿心理
三岁前入托的孩子易发展出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成长,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话下,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从风靡全球的“胎教”热到少年大学生就可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是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入托儿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就被送到了托儿所。许多儿童专家称托儿所是“监狱”,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那里,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呆到上 学,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数量成千上万,约占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两岁后就把他们交给托儿所。
但是,据英国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由于现代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加,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各国政府把增加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解除父母后顾之忧的政策,仅在英国,就有25万名三岁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从6个月大到3岁的孩子“扔进”托儿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孤独中度过。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但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感看了让人心碎。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警示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
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
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三岁前入托 对孩子的危害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三岁前在家好还是入托好?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前些年不断涌现的独生子女成长中出现的诸多社交问题,更使得许多家长想要提前为孩子打好这一基础。于是乎,很多不满三岁的宝宝很早就进入了托幼机构。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应该是固定的,即使不得已需要有变换,也应该给宝宝一个妥善的心理接受过程,避免宝宝受到伤害。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一般托儿所的老师是上下午都不固定的,一个老师看护多个孩子,而且还会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心理接受过程,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情感氛围。
究竟妈妈在家育儿好不好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交和情感智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婴共生关系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从共生关系的理论来看: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他的个性品质、对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力、自信心、行为的倾向性、探索兴趣的广度、求知欲望、理解力、认知力、推理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以及他的组织能力、时间安排能力、社交能力……都与早期母婴之间的互动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有专家指出“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宝宝在三岁半之前都处在对妈妈强烈依恋的心理状态,所以妈妈角色的扮演者非常重要。从心理学上来讲,这个妈妈角色的扮演者当然是妈妈最好,但现代社会很多年轻的妈妈在面临选择在家全职育儿还是继续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上矛盾重重,所以往往很多幼小儿童的真正照顾者并不是妈妈本人,她们可能是祖父母/保姆或其她人,由于这些妈妈角色的扮演者与年轻的妈妈之间存在很多育儿理念上的沟通障碍,所以,一些妈妈索性就把宝宝送到了托儿所或幼儿园。
在我近十年来做个案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是妈妈在家育儿,结果几乎是好坏各半。在我这里来做咨询的妈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经在职场上很优秀的女性,她们深知0-3岁时期是宝宝身心发展很多关键期比较集中的时期,所以暂时中断了自己的职场生涯,转入全职妈妈的行列。她们中不乏硕士博士,热心于学习国内外最新的育儿资讯,阅读了诸多学前教育理论。但是,一旦在真正的育儿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宝宝到了1岁半左右(宝宝独立自主精神诞生)时期,妈妈因无法把握规则限制的尺度,与宝宝之间常常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结果是妈妈感到困惑重重、力不从心,有的甚至一度感觉非常失败,我少有见到非常开心自信成功的妈妈。
老人/保姆(或其他成人)在家育儿
这最少也能保证宝宝能得到1对1的照顾,但是大多老人都有比较溺爱孩子,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行为,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造成孩子胆小不自信等问题;保姆在家育儿,育儿的质量与保姆的教养能力相匹配,往往不仅是身体照顾得不一定好,而且在心理上还会形成一系列的问题。
送托儿所/幼儿园
在开篇已经做了一些描述,这里我就不细说了。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那么多的繁衍,到今天我们却好象是茫然了。究竟怎样育儿才是最好?我个人一直是赞成妈妈在家育儿的!
妈妈在家育儿当然是最好,但是妈妈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也有很多局限性,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父亲对妈妈育儿工作的积极支持与价值认同\与其她妈妈充分的交流互动\专业育儿人士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指导……这样,就能及时积极地调整妈妈的育儿心态,消除妈妈在育儿过程中的积虑,有效提高育儿质量。
此外。妈妈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在家看护宝宝,家里又缺乏适宜的人教养宝宝,需要将宝宝送到托儿所去,建议最好能够到教师素质和人数比例比较高的托儿所,看护人员(妈妈角色的扮演者)不仅需要有善良爱孩子的本性,还需要懂得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同时还要具备儿童教育的各项专业知识技能,这样也能保证宝宝的身心健康发展。
希望妈妈们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更加慎重对待宝宝入托的问题,更加谨慎保姆的选择问题,更加注意加强自身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也祝愿宝宝们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妈妈们能体会到更多育儿的乐趣与成功感!
DODO三岁记事(一)
DODO三岁记事(一)
这个月DODO去了珠海、海南、民俗文化村,旅游的途中,DODO表现都出乎意料的好,勇敢、独立、不娇气、讲道理,详情记录在DODO档案里。DODO在幼儿园表现也很好,情绪稳定、高涨,很喜欢上幼儿园,吃饭也有进步,入睡很快,只是爱走神,很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每天都要提醒她专心听老师讲课,否则耳朵会变得象河马一样小(河马因为说大话,嘴巴变大,不听别人劝告,耳朵变小的故事,DODO记得很清楚)。DODO妈也不强求DODO吃饭了(以前可是满山遍野地追着喂呢),只要不想吃就随她便。
DODO对当老师有特别的热情,总是拿着小木棍指着挂图问:“妈妈,这是什么?”“是B吧?”“不对,是A”。。。,有时也会和妈妈转变一下角色,她会问:“王老师,我不知道那个字是什么?”王老师会热情百倍地告诉这个好学的小学生。当DODO妈充满激情地放声高歌时,DODO会叫妈妈等一下,她装模作样地弹她的玩具琴为妈妈伴奏。DODO的新名词也时常冒出来吓DODO妈一跳,有天早上她说:“我肚子里有个钟。”“你说什么?”DODO妈莫名其妙,DODO说:“是生物钟。”有一天她突然问:“妈妈你知道幸福美满是什么意思吗?”,DODO妈欣喜地说:“就象我们家一样,爸爸妈妈DODO相亲又相爱,我们在一起很幸福快乐。”,还有一次给DODO喝药,她举着杯子说:“这个药很难喝,但是我还得喝。”DODO妈兴奋地给了她一朵小红花。
DODO对听妈妈讲故事乐此不疲,一个故事要反复听很多遍,DODO妈有时很难提起兴趣,后来受到刘亦婷妈妈的启发,用录音机录上,一到晚上喝牛奶的时候,DODO就会说:“我要听妈妈说话,DODO说话”,DODO妈就暗自窃喜找到了又能偷懒又不打击DODO的好办法。DODO就叼着奶瓶子(三岁还吃奶瓶!)躺着听妈妈讲故事和DODO唱的歌,每次听到兴头上,DODO就放下奶瓶,从床上爬起来,边跟着录音机里的DODO唱,边跳起来,DODO妈就趁机偷看一会电视。
DODO还有个让做妈妈的高兴的活动:看书。给她讲过几遍的故事,她会安静地自己看,有时DODO妈凑过来,她会说:“妈妈让我自己看吧。”DODO会把感情投入到书中的角色上,DODO档案也曾记录过,因为没有人喜欢丑小鸭,DODO在书店放声大哭;有一本画册上的一只小猪身上涂了斑马纹,DODO每次都要翻到这一页,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小斑猪。”然后扒上去亲两口。DODO妈每个月至少带DODO去一次图书馆,刚开始DODO兴奋地在阅览室里又蹦又跳,总是遭到管理员的训斥,后来可以安静地连续看一个半小时的书(当然是在DODO妈有声有色地讲述下),除了从图书馆借的书、儿歌、画画书,DODO妈还买了《幼儿智力宝典》和一套《我的好朋友》,包括动物,昆虫、花儿、鱼儿四本,图画精美生动,又很大,纸张也很好,不易烂,很适合3至4岁的小孩子看,DODO很喜欢。
DODO三岁记事(二)
三岁小儿问题多
孩子往往以模仿成人的行为试验着他们内心的想法。小男孩往往试着模仿爸爸刮胡子,小女孩也会尝试仿效爸爸站着小便。
关于学习和性认知之间的关系,也许有的父母早就知道了。假如孩子从父母的训练态度中接收到性是“脏”的信息时,必然会影响他性心理的发展。
不可否认,父母在孩子学龄前时多半会感到烦恼,因为他们发现,孩子经常互脱衣服,相互观察生殖器,甚或“扮医生”。以成人的标准来看,这一类的行为近乎性骚扰。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对这类行为的解释与成人大相径庭。学龄前儿童对于自己,以至于别人的身体都好奇。这种观察彼此差异的行为,只不过是他们发展“性”认知的自然现象而已。
我们对父母的忠告是:不要过度反应。因为“过度反应”会使一种本来无害的活动,逐渐加入“罪恶”和“羞耻感”的成分。其实当孩子的好奇心被满足时,他们多半会放弃那种探索活动。
对“性”固执地感到兴趣的儿童,可能隐藏着沉默抗议的内在含意。这种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譬如:趁着休假的机会,不经意地指出生殖器,说出它的名称,并且为他们解说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有何不同。
很多父母认为,三岁的小孩根本无法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真是这样吗?根据研究发现,到了这个年龄,他(或她)已对两性问题开始诧异和苦恼。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大胆地跟孩子解释,例如告诉小女孩,她没有阴茎是正常的;小男孩也应该了解,两性的不同是有其目的的。这种信息的传达,基本上并无色情,它应该和头发、眼睛或皮肤的颜色一样地容易讨论。
DODO三岁记事(二)
DODO三岁记事(二)
在DODO看书、游戏或吃饭的过程中,DODO妈会不固定地放阶梯英语给她听,每天都让她听,不管她听没听进去,让她在不经意间受到感染。入睡前,是雷打不动的听英语时间,躺在床上,关上灯,DODO在迷迷糊糊的时候,仍然会跟着录音机念一两句。早上起来仍然放英语给她听,直到她上幼儿园,DODO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在玩具房玩的时候,会把录音机提到玩具房,自己放来听。三岁的孩子学英语不要求她会讲,主要是多听,多听,再多听,辅助地加些看,比如看VCD,玩电脑。
对于画画,DODO一点也没遗传姥姥和舅舅的绘画天份,DODO拿笔也比较笨拙,而且画得横不平,竖不直,圆不圆,方不方,弯弯曲曲的一条线是“1”,也是波浪,也是“S”,也是“丝”字,反正这条线说什么就是什么,姥姥给DODO买了好几本画画书,几乎所有的涂色画都被DODO涂上了粉红,还不是规规矩矩的粉红,是杂乱无章的粉道道,好像DODO对这些画有仇似的,DODO妈偷笑“又一个画盲,象我”,DODO妈觉得只要DODO想画,随便她画什么,不想画,也高兴随她便,毕竟每个孩子的天份都不一样。
DODO已经开始爱美了,会自己挑选裙子和发卡,对粉红色有特别的偏爱,可能小女孩都喜欢粉红色吧?对自己喜欢的衣服,即使我们觉得不合适,她也坚持要穿,DODO妈从不打击她的热情,但也从不鼓励她的这种爱好,顺其自然。DODO对背上小书包感到很有荣誉感,硕大的书包有她一半高,除了上幼儿园要背,DODO还要兴高采烈地背它去商场,奶奶因为心疼DODO,总是想帮她拿书包,DODO就是不肯,三岁的孩子也有荣誉感呢,虽然她不知道荣誉是个什么东西。
DODO在玩诸如滑梯、秋千、平衡木等方面都毫无惧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象吊单杠一样吊在滑轮上,从上滑到下,有时半道坚持不住,就从有一米高的地方掉下,每次DODO妈都很紧张,生怕她摔了腿。每天奶奶从幼儿园接DODO回来,DODO就在院子里和小孩子疯跑,秋千甩得象飞了起来,站在翘翘板上你上我下地翻越,有回奶奶和别人聊天,一回头,几个小孩就不见了,好几个人分头找就是找不到,奶奶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后来另一位阿婆发现从楼顶天台扔下的娃哈哈瓶子,才在天台找到她们,DODO妈为此好训了DODO一顿,从此一经过这里,DODO就说:“我和琪琪上次上去,奶奶找不到,我以后再也不去了。”
DODO三岁记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