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福的安妮童话故事

2020-06-16 辛福的安妮童话故事 上一年一入学前准备 月亮上的童话故事

一篇华德福教育的文章(上)。

鲁道夫·史代纳的教育哲学

整个华德福教育运动的中心思想植基于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1861-1925,生于奥地利﹞自创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这是以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及生理学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本质。华德福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由了解人的精神本质来帮助个体渐渐开展,以及让成长的潜能能在生命的过程获得满足。史代纳说:“我们所努力的最高崇高理想是--培养开发出给自己生命目标及方向的自由人之能力。”

“人智学”对人的解释,除了一般发展心理学所提的生理、心理发展之外,更重视第三元素:“精神存体”。主张人的本质由身体﹝body﹞、精神﹝spirit﹞和心灵﹝soul﹞结合的。因此要重视一个人的意志力﹝willing﹞、感情﹝felling﹞、思考力﹝thinking﹞的培育,这是生命成长的动力。人经由“身体”来认识他所属的世界,经由“精神”来建立他自己的世界、经由”心灵”来建立达到更完美世界。是史代纳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促进个体的三元素之全面发展。

华德福幼儿园

在幼儿换牙之前﹝6、7岁左右﹞,是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因此幼儿园的地位就像家一样,老师的角色就好比母亲一样,和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幼儿教育理念

在史代纳的七年发展论里,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发展来看:幼儿是由操作中学习,由行动逐渐唤醒思考及想象的能力。由不同的生理发展顺序,主张教育首先要由四肢做起﹝重视运动及活动﹞,接着是与胸腔有关﹝重视感情﹞,最后才是头部﹝重视智能与认知﹞,也就是“意志→情感→思考﹝willing→felling→thinking﹞”的教育重点。所以幼儿阶段重视意志力的培养。华德福老师的“两大教育座右铭”:“规律与重复”及“模仿与典范”。

﹝1﹞华德福教育的自然精神:规律与重复

史代纳说:“规律是健康之柱”,人类、大自然都在规律中演进,配合大自然的规律是促使幼儿生理与心理健康成长的要件,孩子经由“规律与重复”会获得完全的保护、爱、安全及和谐。因此,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建立生命韵律感。从人类的历史文化、四季的变化、白天与夜晚的重复交替,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充满着节奏,不断重复而产生秩序,人类生活在其中,深深受其影响。

生命的韵律节奏就好像我们每天固定重复做的是,如果韵律、节奏被破坏,我们的健康、身体状况,就会受到干扰。而9--10岁前的孩子,其内在节奏较不稳定,因此,从幼儿阶段起需要给小孩规律的生活作息,帮助孩子渐渐健康平稳地进入生命的韵律节奏,同时也要从生活中让孩子感觉到大自然的韵律节奏,感觉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使生命节奏符合这世界的韵律。

很多教育概念都指出“重复”对孩子的重要,重复与规律可以让孩子的内在产生一种秩序,建立安全、信任感,也提供时间让孩子可以重复模仿和练习。

﹝2﹞“模仿”与“典范”

幼儿具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及模仿能力,这阶段的孩子具有梦幻特质;具有很强的能力去编织“想象”的世界,一根树枝可能就是他们的一把剑、一支枪或一艘船。因此必须给孩子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力可以帮助小朋友未来理解事情、体会事情的方式,进入世界的能力,因此在幼儿阶段不要急着将孩子梦幻世界唤醒,逼着他们去了解科学、物理、化学等原理。

好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小朋友未来面对现实的基础及有灵感的思考方式。幼儿是透过“模仿”来学习的,同时经由感官来认识世界,他们的感官对所有围绕着他的声音、颜色和形状开放,因此,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典范”提供经验和模仿是华德福幼儿园很强调的部分。成人的任务是创造一个重复的、愉快的、亲切如家的工作气氛,孩子很快地融入其中。成人只要能多层面并且韵律般地重复自己的工作,孩子就能按其发展时间与步伐去找到他所要的东西,实现他的模仿。

﹝二﹞环境

华德福幼儿园提供一个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支持的教育及能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环境的设计特别重视感官的教育,史代纳的建筑哲学被称为“有机建筑”。这样的环境包括了硬设备、心理的氛围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待续)

一篇华德福教育的文章(中)

扩展阅读

关于渥德福教育(上)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渥德福教育(上)”,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当当妈曾提及渥德福教育(WaldorfEducation)。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很少。我在网上发现这篇文章,引起我的许多思考。现把这篇文章贴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参观华德福学校

去年9月我们“自然之友”访德代表团一行15人,来到拯救未来基金会(S.O.F)为我们安排的汉堡市一所华德福(waldorf)私立学校。

乘公共汽车来到汉堡郊区,德国翻译领我们从一片森林中穿越,久住北京的我,犹如置身在人迹罕至的林海,忍不住悄悄脱离队伍,拍下一张张秋天爽朗的景色,步行了将近1公里,视野开阔起来,只见一座小木屋静卧在鲜花丛中。

“到了,这就是学校的生物教室。”德国翻译向我们介绍学校。说完后,把我们介绍给学校的老师。

走进这座朴素的小木屋,我又惊又喜,教室的桌子围成长方形,四周有各种造型的植物标本,每一件标本的制作和摆放都好象来自艺术家的创造,充满着灵性。最令我激动的是在一面墙上从房顶垂下10串美丽的花束,灿烂的颜色和优雅的形态宛如从天而降的花的瀑布。整个教室犹如展览室,展现着大自然的奇迹,又像是一个乡村之家,温馨又丰盛。

我担任教师已有15年了,每一次走进教室面对的都是白色的墙壁和整齐纵向排列坐着的学生,我怎么也想像不到教室竟能如此装扮。我甚至梦想着变成这里的一名小学生,每天能在小木屋里坐一会,哪该是多么愉快啊!

大家围坐一圈,彼此相视感到十分亲切,坐在这里的学生也一定有同感,用不着时时刻刻盯着黑板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眼神,手势和说话在课堂上能随意的交流,老师的讲课没有切断学生们的联系。不过那天我只想倾听老师的介绍,顾不上与其他人的交流。

华德福学校

他们介绍说:“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是本世纪初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需通过正确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文明。当时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理论,并成立了人智学学会。其中有一香烟厂的老板,邀请鲁道夫史代纳为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名字命名为华德福(waldorf)学校。从1919年在德国成立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之后,坚持这一教育理念所创办的学校,皆称为华德福学校或鲁道夫史代纳学校。”

有人问:“这样的学校在汉堡有几所?国家拨款吗?”老师答道:“华德福学校在汉堡已有75年的历史了,现有7所,整个德国有180所华德福学校,目前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已达到700多所和2000多所幼儿园。在德国,教育部门给予的拨款占学校开支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学生家长承担,为了照顾低收入家庭,我们收取家长工资的6%-7%的学费,这样能让更多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学校。在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家也得到政府的拨款,但有一些国家如英国,为了学校的教学自由和独立却不接收政府拨款。”

我问:“你们怎么会把教室布置的这么漂亮?”“鲁道夫史代纳认为物质环境对正在成长的儿童非常重要,所谓物质环境不仅包括儿童身边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儿童感性所能达到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被儿童看在眼里,有道德的和没有道德的行为,理性和非理性的活动,都能从外界深入,影响到儿童的内在精神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和灵性都是被环境朔造着。因此,我们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的作品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用美来朔造儿童的心灵。另一方面人和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如果说学校建筑物是环境的躯体,人就是建筑物的灵魂,一所学校的建筑物可以丰富人的灵魂生活。教室设计和布置要让孩子感到美`;亲切和温暖,孩子可以像一家人那样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乐。

我们学校的教学也是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如植物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培养孩子对植物的欣赏和喜爱,了解植物呈现在大地上的多样性。鲁道夫史代纳强调,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关,校舍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儿童能够观察和感受自身和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引导他们体悟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

关于渥德福教育(中)

专家谈华德福教育的理念


华德福教育起源于1919年,在战后的德国那个时候整个世界人们的精神领域呈现崩溃,人们在积极探讨战后世界的重建,人类的去向在欧洲也有很激烈的百家争鸣,有鲁道夫史代纳经过自己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发展出来人类智慧学的哲学体系,在它下面有艺术、建筑、农耕、教育、医学、残障人帮助等分支,其中教育的领域称之为华德福教育,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名字来源于一名叫华德福的烟厂,烟厂老板非常认同史代纳博士的教育理念,于是邀请史代纳博士来香烟厂的几百名子弟开办这样一所学校。

华德福教育所秉承的理念是尊重每一个孩子所特有的天性,帮助孩子走上属于他们的自由旅途,这种自由指的是一种个性的解放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

华德福的课程特色是艺术化的教学,这并非指让孩子都成为艺术家,而是在每一门学科中都带入滋养孩子身心的艺术元素,比如韵律活动、歌唱、舞蹈、绘画等让孩子身心及感受都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华德福教育是同时关注头、心、手的教育即孩子的智性发展、感觉的发展和做事的意志力的养成,同时兼顾到。在在华德福教育中不会用单一的学科分数来评判孩子,而是会以孩子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指导前提。

华德福教育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宗教教育运动,在五大州有将近2千所华德福学校,并且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荐,华德福课程特色是每天早上有2个小时的主课时间,主课的教学内容为版块式,例如数学版块、童话版块、历史版块、地理版块等,每个版块持续3-4周,这契合了孩子记忆的方式,即记忆、遗忘、拾起、遗忘,这样孩子对同一个科目更深刻、更深入的理解和参与。

在每天早上的主课内容中有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的晨圈活动时间,老师会带领孩子做配合身体运动的歌曲、诗歌、数学乘法表、故事的情景的表演以及竖笛吹奏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各方面学习机能,如听觉、视觉、动觉、触觉,让孩子的感受和肢体充分舒展。

专家简介:邵蕊--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文学学士,主修媒体及传播。参与中国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成都华德福学校的组建和发展工作同时从事外联,翻译等工作。排演多部英语话剧,包括《音乐之声》《三只小猪》《怪企鹅太奇》(Tacky'thePenguin)《圣米迦勒传奇》(St.Michael),担任三届英语戏剧夏令营老师,与国外老师携手共同编排英语戏剧《望帝化鸟》《塞翁失马》《七只野雁》等话剧。2007年11月受丹麦及德国学校邀请,在欧洲多所华德福学校开展“中国文化周”主题活动。目前致力于北京华德福教育和儿童英语戏剧的发展。

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上)


在大多数问题上,包括儿童教育问题上,多数人仅注意其表面现象,很少从根本上作探讨,其实归根结底,许多问题的根源都出在文化的区别以及人们的文化价值的取向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不知不觉地受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的左右和影响,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对这个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因进行反思和批评。

民族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文化的差别,文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言上的差别,以及社会行为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上的差别。同样的一个问题,因文化背景和影响的不同,问题的解答乃至问题的提出方式都可能是大相径庭的。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国,一个孩子画了一幅写生之后,往往问老师:“像不像?”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却问的是:“好不好?”

记得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谈到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二年级时遇到的一件事:一天,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课文讲完后,他留出时间问大家对他的课有什么问题?习惯于听课,记笔记,靠背书背笔记拿高分的同学谁也没有吱声,教师再次恳请大家提出问题,还是没人举手。面对静默的场面,这位外籍教师终于发怒了,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尴尬结果,也是文化背景差别使然,那位外籍教师认为我们的学生对他不尊重,当然是错怪了我们的学生,因为他还不了解“礼仪之邦”的学生的静默,正是对权威,对大师的最尊敬的表现。在那位外籍教师看来,同教师的平等讨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同权威的对话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不恭的行为。从这里出发联想到那位网友提到的关于孩子“乖不乖”的评价标准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思考方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文化和文明不同,文明的内容是一维的,只有积极向上的特征,而文化则是多面体,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即同人们的生产方式依附而来的所谓“劣根性”,对这一点不承认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汉民族文化由于长期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对土地的依赖,其文化中最根本的痼疾就是它的保守性。

上述例子和父母们自觉不自觉在孩子教育方式和要求标准上都顽强地表现着这个原因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强调的是统一的社会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求孩子的一个最基本的尺度就是不许出格,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里的孩子,应如工厂的产品一般,全都是标准件,不许有个性发展的渲泄,稍有个伸胳膊伸腿的孩子,就会被认为是出格,不合群,“狂”,或者是大逆不道!最终那些出格的孩子只有乖乖地收敛个性,泯灭自信,恢复到同一和循规蹈矩的轨道上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国古代的正统的科举制度最终几乎是造就和一代又一代的平庸之才,相反到是李白、杜莆、曹雪芹、蒲松龄这些人给了中国文化以新鲜的空气,使得人们最终没有被憋死。

我们知道,文化是可以传播的,文化也是要发展的,要发展就要吐垢纳新,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化就会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看,在他们的口里,动则挂着继承发扬的旗号,其实究其所有,他连中国文化所包罗的最基本的内容也只能吱吱唔唔!不知所云,足见这些人的虚伪。须知,任何我文化的发展进步都是同否定,否定之否定,即在一些人眼里看作的“反叛”分不开的。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因为有那些高举所谓“反叛”的新文化大旗的人才推动了我们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最终才有今天的文化。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我文化也同样需要新鲜的空气,否则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也难免只剩下“你要乖乖地听话”这样的话语了!

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下)

乐活·视野:华德福,幼儿教育四大特色


华德福是全球成长最快的教育体系,目前全世界约有一千所华德福学校、一千四百所华德福幼儿园分布在八十三个国家,并持续增加中。

欧美有愈来愈多的公立学校老师接受华德福教育的在职训练,希望将华德福特殊的教育方式引进自己的课堂。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在2005年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建议公立学校可向华德福教育学习:及早引进与学习外国语的方法;统整的教学法;重视口语发展;强调节奏,课程步调良好;所有课程设计都依据孩童发展;艺术与创意的教学法。

1996年台湾幼教界正式引进华德福教学,如宜兰的“慈心华德福幼儿园”以及台中的“娃得福托儿所”,目前至少有十五所华德福幼儿园及学龄前共学团体;其中,又以慈心华德福规模最大,约有九个班、一百五十多名幼儿。

在外观上,华德福园所教室的特征明显:原木地板、手蜡染的窗帘或布幔、粉色系的墙面。角落常见的布置是“季节桌”,铺有棉布的小桌子,上头可能放着当季蔬果、木工手偶,或者只是孩子信手捡回的石头与花草。

随着华德福教育在台湾的能见度愈来愈高,对师资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华德福有自己的一套师资培训系统,目前国内有三个地方开办师培课程:宜兰人智学教育基金会、新竹教育大学、台中丰乐教育机构。

培训的内容包含华德福理论、幼儿发展心理、艺术治疗等,还特别著重在绘画、歌唱、舞蹈等艺术课程。

从师培内容隐约可看出华德福园所的教学有四大特色:亲近自然、重视创造力、强调孩子的学习节奏、看重艺术陶冶。

特色1亲近自然

源自德国的华德福教育,强调身、心、灵全面发展,主张七岁以前的幼儿是完全的“感官体”:不是用头脑记忆,而是靠感官学习。所以华德福幼儿园裡的孩子不看书、不写字,只有纯粹的玩。他们鼓励孩子亲近土地,也特别重视四季的节令庆典。

利用废弃轮胎,做成树下的轮胎秋千;在黄土坡上钉上木板,成了天然滑梯;在草丛裡追小蚱蜢;在田埂裡抓田螺、泡脚、滚烂泥巴……游具、游戏取自大自然是华德福幼儿园常见的做法。

冬之庆典,在优美的诗歌声裡点蜡烛许愿;春之庆典,戴起树叶做的桂冠,在草原上跳舞迎接春神;或摇著竹筛裹元宵、或吃冰搓爱玉……一整年不断的大小节庆,让孩子在惊喜中体会四季更迭的规律。

教室内也没有任何成品或塑胶玩具。华德福园所强调天然的玩具:磨光的原木、贝壳、石头、松果、核桃壳、棉绳、乾树叶。“愈抽象的东西,愈需要孩子们的想像,要相信孩子的创造力,天然的素材,幼儿可以有千变万化的玩法。”台北市光目华德福幼稚园园长邱丽玉说。

特色2重视创造力、想像力

华德福教育相信:有想像力才有创造力。因此,从教室到玩具,华德福给孩子很大的“空白”,以诱发幼儿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手作玩具是想像力的来源之一。园所内常见手工编织的毛线娃娃和布偶多半没有五官,这其实是延续想像力的方法:孩子开心时,会赋予布偶愉快的神情;伤心时,会想像布偶跟著哭泣。“孩子的心裡要继续工作,要去想像才能完成。如果内在不需要活动,任何游戏就变得了无生趣,”小阳光幼儿园老师王薏琦说。

创造力的养成需要主动探索,因此,华德福严格制止孩子看电视。他们主张幼儿感情丰富、爱玩好动,每天都在发现新的事物。如果接触电视,主动探索的能力就缩小成被动接受,电视、电脑等新科技的过度刺激将抹煞孩子的潜力。

特色3重视既定的学习节奏

拜访新竹茄苳国小实验幼儿园,正是孩子早上自由游戏的时间:小女生正在用石头和贝壳煮早点;小男生以原木排成的小火车穿过纸箱山洞。

突然间,传来老师的歌声,几秒内,孩子全部安静下来,专注的跟著吟唱:“圆圆圆,大千世界是一个圆,天地之间连成一线……”这是华德福最特殊的一种仪式——“晨圈”,代表著每个活动的起点或段落。

华德福重视节奏与次序,每年、每季、每週、每天都交错着动、静、呼、吸的课程。例如自由游戏后,大家集合起来吟诗、唱歌,紧接着是外放的户外活动,然后再用静态的讲故事来结束这个早晨。

到了下午,可能是戏剧、美术与散步,最后再以“结束圈”及拥抱,划下一天的课程句点。每天,孩子就在这一收一放的课程中,过著节奏分明的生活。

特色4强调艺术教育

多元的艺术活动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特色。其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透过艺术,让所学进入孩子的内在,课程包括形线画、湿水彩画、蜜蜡塑形、烘焙等,每种活动皆深具意涵。

例如湿水彩画,是将画纸浸泡过水后,让孩子以三原色:红、黄、蓝颜料来上画;使用单纯的颜色可让孩子内心变得较单纯,而颜色在湿纸张上自由的相遇,既让色彩自己说话,也让孩子不受限制、更有创意的表达自己。

除了艺术课,华德福教学也会透过歌谣、韵律活动或故事,引领孩子经验数字、文字、形状与自然变化,把艺术性的想像力注入孩子的心中。 

主张慢学、开放式教育的华德福幼儿园,在台湾有近九成园所集中在中部以北及宜兰地区。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校长陈惠邦认为,可能是因为南部地区“非主流”教育的讯息不多,加上对开放教育的态度较为保守。

华德福办学不讲园所数量的扩张,曾在桃园县教育局长任内催生桃园仁美华德福中小学的陈惠邦认为,华德福吸引的是认同该教育理念的家长。

以目前“升学至上”的主流价值来看,要大众广泛接受华德福,无疑是缘木求鱼。

“你们不教注音、不学写字,会不会有幼小衔接的问题?”投身华德福幼儿教学四年的王薏琦老师表示,这是她最常被家长问到的问题。

她坦承,刚进小学的前半年,华德福的孩子可能很辛苦,因为他们不习惯重複背诵与写作业;但是,在华德福幼儿园培养出的意志力和乐观的个性,使他们是打从心底爱生活、爱学习,有助于克服主流学习方式的心理压力。至于学科的部分,年龄到了自然就跟上了。

许多华德福幼教学者相信,孩子童真的时光短短几年,错过就错过了;等孩子的身体强壮了、体验和感受丰富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到时再来学文化知识,不但不会耽误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学得更快、更轻鬆。

选择华德福,教育成效无法立竿见影,家长要学会耐心等待孩子。

辛福的安妮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