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童话故事
2020-06-04 一句话概括童话故事 为什么要做入学准备教育 好的胎教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
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或无意培养出来的。其实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是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来适应。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有道理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的最差的。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主人公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这种“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让孩子养成大胸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分享 家庭教育中的六句箴言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好的家庭教育可浓缩为六句话,快来和小编共同分享这六句箴言吧!
第一句话: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第二句话: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
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第三句话: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多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
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第四句话: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第五句话: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六句话: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家庭教育莫要忽视“补位教育”
“补位”一词作为术语,屡见于足球比赛等体育项目,引申推广到教育领域,笔者认为可指在对青少年教育上不能出现“盲点”和“空白”。正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需要均衡、协调的营养,青少年的成长也需要全面、协调的教育。
它是一项特殊而又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全天候关注。既需要社会各方面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又需要通力配合,加强协作。
一、知识素养“补位”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既需要科学素养,又需要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具体实践中我们要鼓励教师丰富学识。教师要通过“充电”来丰富自己。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渊博的多科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充分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把学生引领到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大力推动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对全校学生开放学校阅览室,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图书室,各年级开设节次不等的阅读课;积极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应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利用“国旗下讲话”,课外活动开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唤醒民族意识,强化人文素养;加强艺术教育,开设各种音美兴趣小组,增设艺术欣赏课,开展“学生才艺展示”等。
二、实践能力“补位”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无不映射着社会、学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缺位。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实践,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不合拍。江泽民同志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使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们多次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了解工农业生产;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使其感受大自然之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等。
三、情感思想“补位”
良好的思想品质、完善的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但是我们也看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思想心理障碍。为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开展心理咨询,进行感恩教育,传递“爱心祝福”,做好“亲情补位”,利用榜样示范,开设专题报告等。
总之,未成年的教育关乎民族未来,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希望,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家庭、政府能够携起手来,加强协作,消除教育“盲点”,创造良好环境,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托起祖国的明天。
家庭教育中妈妈的语言禁忌
一天,朋友来家做客,桐妈忙着端茶倒水之际,桐宝懂事地招呼客人吃糖并代妈妈陪阿姨聊天,“桐桐长得越来越像爸爸了。”看着“小大人”似的桐宝,阿姨微笑着说。听了客人的评价,桐宝一脸的不以为然:“我长得才不像爸爸呢,爸爸的头是圆形的,我的头是尖形的。”“你的头怎么会是尖形的呢?”阿姨听得一头雾水,“你的头也是圆的么。”“我的头就是尖形的,”桐宝坚定地回答道,“妈妈经常叫我小‘奸头’!”
妈妈的语言禁忌
宝宝是可爱的花朵,他们的成长需要妈妈们阳光雨露般的呵护与照顾,可有时妈妈们的一些无心之言却无意中伤害到了宝宝幼嫩的心灵,那么哪些话是妈妈们的“语言禁区”呢?
语言禁忌一:恐吓的话
当宝宝顽皮不乖时、当宝宝任性哭闹时……很多妈妈都会使出“恐吓”的招数——“你再哭,大怪物就把你叼走了!”“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的确,这招儿用起来可能收效不错,但长此以往,却会使宝宝对生活失去安全感,甚至形成胆小怯弱的性格。
桐妈建议:当宝宝因为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某种行为遭遇制止而哭闹时,妈妈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先使宝宝的抵触情绪趋于缓和,再耐心地解释其中原因,帮他们分析要求的不妥或行为的不当。当然,妈妈们不要对宝宝的任何要求都习惯性拒绝,那些相对合理的要求不妨满足他们。另外,妈妈们也可以使用冷处理的方法对待宝宝的哭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宝宝学习自己调节情绪。对于宝宝的那些不听话行为,妈妈们就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了,不妨摒弃说教和唠叨,换种表达方式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桐妈发现相对大呼小叫,桐宝更乐于接受建议和商量——“如果桐桐能把玩具收拾起来,妈妈会特别高兴!”“桐桐,你来决定还要看多久电视。”
语言禁忌二:嘲笑的话
相信没有哪个妈妈会真心嘲笑自己的宝宝,但有时妈妈的一些话语却让宝宝听出了“嘲弄”的味道:比如,妈妈故意模仿宝宝的发音不清或语病;再比如,妈妈笑话宝宝的想象不切实际,等等。这些不当行为会导致宝宝胆小紧张、不敢尝试、羞于表现、缺乏自信。
桐妈建议: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交流及相处应是平等的,妈妈要对宝宝积极的表现表示认可,对宝宝勇敢的尝试表示赞赏,切忌不断重复或嘲笑宝宝的不足。当宝宝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胆小、自卑等情绪时,妈妈要不断鼓励宝宝,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用尽可能积极的态度帮助宝宝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语言禁忌三:发泄的话
“你能不能自己待会儿?”“你怎么这么烦人啊?”“我真多余生你!”这些妈妈随口而出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话,对宝宝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它会严重伤害亲子感情,还会引发宝宝焦虑、不安、紧张、敏感等情绪,甚至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育。
桐妈建议:妈妈在和宝宝相处时要尽量保持平静且愉快的心情,不要将自己的压力、烦躁等不良情绪发泄在宝宝身上。桐妈的办法是当情绪不佳时,会将桐宝暂托外婆或桐爸照管,自己做一些诸如看书、画画等能够平复情绪、舒缓心情的事情,切忌让宝宝成为妈妈不良情绪的出气筒或替罪羊。
语言禁忌四:打击宝宝自信的话
“你能行吗?”“你确定你能做好吗?”妈妈说这类话也许是为了避免宝宝骄傲,也许是为了激励宝宝进步,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这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样质疑的态度只会严重打击宝宝的自信。
桐妈建议:妈妈们请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看待宝宝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努力吧,要知道宝宝的成功源于妈妈积极的暗示,宝宝的优点源于妈妈不断的发现,宝宝的成长需要鼓励、需要赞扬、需要欣赏、需要张扬、甚至需要骄傲,所以妈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告诉宝宝“你真棒”。
教育孩子,家长要少说6句话!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孩子未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家长在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当个好家长,要少说6句话。
1.“要听话”
“你要听话,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少孩子都被这句话“威胁”过。将爱和教诲附加条件,这样的爱是孩子无法承受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第一标准,让人从小就不敢表达想法。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没有主见,时时取悦别人,很难做自己。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立规矩,在孩子犯错时表达自己“很生气”,但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能附加太多条件,更不要说气话,才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2.“要孝顺”
小米暑假想跟同学去外地玩,姥姥舍不得地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也不多孝顺孝顺姥姥,姥姥心里真难受。”小米低下头,不情愿地说不去了。“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有的道德基准。教孩子孝顺是必须的,但把孝顺作为道德绑架,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孝顺是对长辈的赡养、尊重、照顾,而不是一定要长期留在长辈身边。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而说出“要孝顺”的话,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3.“就你跟大家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里经常会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但不少家长听了以后都会嗤之以鼻,说“就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跟大家一样,进而失去个性。家长应鼓励孩子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帮学校制造千人一面的孩子。
4.“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
在不少家长眼中,读书才是正事,而养小动物、玩航模等都是玩物丧志。但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快乐的资本,也是学习的助推器。假如爱迪生不鼓捣那些瓶瓶罐罐,他又怎么会成为大发明家呢?家长以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去要求孩子时,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天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社会里,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有自己的特长和创意更显珍贵。
5.“少管闲事”
看到路上有垃圾、花园里的草木被风吹倒了、老奶奶蹒跚过马路,很多孩子都会主动去捡、去扶,但一些家长却以“少管闲事”为由来制止孩子。日久天长,孩子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失去了公德心,长大后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6.“养你有什么用”
当孩子做错事、考试考砸时,许多父母会恨铁不成钢地说:“我养你有什么用”,但常说这类话,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产生“我真的没用”之类的想法,失去自信。
家庭育儿中的6个不等式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育儿中的6个不等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顽皮≠聪明
儿童过份顽皮并不等于天真活泼,也不比普通儿童聪明,长大后不见得更有出息。顽童绝大部分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的结果,他们任性、好动,易于激怒,喜欢闹事,成年后完成高等教育及找到理想职业的人较少。
胖孩子≠壮孩
胖瘦并非衡量小儿健康的标准,健壮的小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无急慢性和先天性疾病;
2、面色红润,皮肤弹性好,毛发、指甲质地、光泽正常,体重增长正常,并与身材长相符,无骨骼畸形;
3、聪明活泼,智力和精神发育正常;
4、适应外环境及社会的能力较强。
爱≠理解
有的父母只是一味地爱孩子买各种各样的营养品,搬回大本大本的参考书。然而,当孩子被课外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很理想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每位父母都应懂得这一点。
高智≠高智能
那些在儿童时期被定为高智商的“神童”,成年后无建树的俯拾皆是。美国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比智商包含更广的能力,如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身体活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等。
营养药≠营养品
一些人把营养药当成营养品长期服用,这是有害健康的。如人参蜂王浆,儿童服之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促使性早熟;再如宝宝乐、铁维隆糖浆等;补血的营养药,如不按疗程长期服用,会引起铁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精神不振等。
独生子女≠问题子女
独生子女往往意味着溺爱、孤独、不适应环境和以自我为中心,被当成问题儿童来研究。最近中国儿童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联合调查证实;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子女。独生子女求知欲高,注重个人价值实现,敢想敢说敢干,有强烈的创造性和现代技术的吸纳能力。其缺点为依赖性较强,社交能力弱,对职业的适应周期较长,不愿从事艰苦工作,但这并不妨碍社会的正常分工和平衡发展。
教育的核心在家庭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育的核心在家庭》,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早教,他们相信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孩子就可以变得优秀,其实不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言而喻,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基石,对孩子语言表达、基本动作、生活习惯、性格养成等都有巨大作用。所以真正的教育,源于家庭,长于家庭。源于英国EYFS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起源于家庭,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是家长而不是教育机构。提高家长的自身理念和素质,让家长全程参与孩子教育的成长过程,培养儿童社会性与责任感,实现“全人教育”才是早教的真谛。
一、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意以身作则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自身的素质、言行、心态以及思维方式无一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要时刻充实提高自己,扩展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言行举止要做到自己期望孩子做到的。
二、教会孩子做人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帮助他人作为孩子成长的内驱力,而不是为了成为大人物而努力。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一旦这样的意识在他们内心扎根、生长,慢慢成为一种信念,他们就会获得无限的力量。他们会全心全意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会努力增长自己的体力和才华,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做人远比做事更重要。
三、营造随处看书的学习氛围多种数据研究表明,父母热爱阅读,则孩子成绩更优秀。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不用强求他们去学,孩子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书桌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要想将学习习惯化,就要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父母只要让孩子们懂得学习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于是为孩子做了一切有关学习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够自然地坐在书桌前,孩子也会跟书桌亲近起来的。比起说“你学习吧”,更有用的是说“我们学习吧”。
四、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婴幼儿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充满好奇,想摸摸、看看,父母可顺应孩子这一心理,多鼓励孩子尝试,让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遇到困难也不退缩。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在某方面做得不好,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父母应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恰当的方法,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这有利于使孩子形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父母还可借助亲子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会善始善终,进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为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亲子活动中国一直习惯于含蓄的感情表达方式,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尤甚。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有助于孩子向优秀的方向发展。比如,对新生儿的爱抚、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视线、肢体交流,是对小宝宝大脑神经的有益的刺激。父母可对孩子进行感觉刺激训练,开发宝宝的左右脑;做身体触摸,促进父母与婴儿的情感交流、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利于宝宝发育;父母可对婴儿进行逗笑训练、音乐训练、体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进行运动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英语训练、绘画训练、早期阅读训练,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各种知识技能。
家庭中的“厨房教育”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中的“厨房教育””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家庭中的“厨房教育”
说起我们家小侠最爱呆的地儿,既不是游乐场,也不是公园,而是厨房!
厨房成为小侠的最爱本是情理之中,因为作为“大厨”妈妈和奶奶的贴身男秘,跟着妈妈奶奶去工作间最是顺理成章。何况,那里面还有小侠热爱的水兄弟,有他好奇的盆盆碗碗,和他急于想弄清楚的液化气。
在大人的呵斥声里,死皮赖脸的小侠淘过米洗过菜刷过碗和筷子,甚至开过液化气,当然这一举动屁股是要付出代价的。但看到孩子如此热爱厨艺,大人们灵机一动,何不培养一下孩子这方面的“特长”?
于是,奶奶和面的时候,会高呼:“宝宝,帮帮忙。”小侠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帮奶奶扶着面盆。奶奶要做手擀面,为了安抚小侠那颗急于劳动的心,就教给孩子唱童谣:“擀杖擀,擀大片;刀儿切,切丝线,煮在锅里乱转转。”小侠背得滚瓜烂熟,还能添加一句“吃面条喽。”
至于包饺子包包子的时候,小侠会煞有介事地拿起属于自己的小擀面杖擀皮儿,顺着擀三下,斜过来擀五下,动作标准利落,除了面皮儿有点厚,那圆形愣是被整得像模像样。在擀面之余,小侠还会用小手把面团乱捏一气说成鸡呀鱼呀发挥一下想像力,更喜欢把面粉抹在脸上,那可是纯天然的美白剂啊,充分满足了小侠的臭美心理。
后来,爸爸用压面机压面条,这小小的物什一出台,就让小侠好奇不已。爸爸和小侠分工合作。爸爸只负责往机器里“填料”,小侠提供“动力”。这一通体力活下来,孩子累的大口喘气,“擀大片,压丝线,宝宝好,真能干!”呵呵,老爸灵机一动的顺口溜,把孩子乐得嘎嘎的。
据说现在“厨房教育”在国外很火,而我们家小侠一不留神也追了一回潮流。
现在,小侠正在妈妈的帮助下练刀工——把一段用来包饺子的长面团切开,小家伙的小手被妈妈的大手握着,小脸绷得紧紧的,神情很严肃,一下,两下,呵呵!切得不错,孩子笑了,妈妈更乐:“说不定不久以后,我们就能吃到小侠包的小饺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