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0-06-04 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怎样帮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父母如何帮小宝宝控制怒气。
“孩子天性冲动,并具有庞大能量,必须由家长教育他如何疏通。而这个教育能使他逐渐戒掉享乐的瘾,也就是本性,而朝向文明人,即人类的命运前进。”——一位小儿科医师所以父母要多加引导,帮助宝宝控制自己的怒气。我与他人
孩子约一岁时,会察觉到自己对母亲的极度依赖。在婴儿眼中,母亲就像是万能的神。事实上,母亲并非万能。意识到母亲“非万能”的孩子,便会操弄这种幻象去打击母亲。然而,这种挑战当然对孩子不利!
为什么?
孩子会努力运用自己的反对与所有的任意妄为,让妈妈觉得失败。就是在这个关键点上,教育应运而生。一个母亲如果能不让子女牵着鼻子走,教育就能存在且被执行,母亲才能慢慢帮助子女导正他对于情况的评估。
幼儿的冲动是一种本能,教育的目的是要疏导或转移此一情绪,包括夺走他人所有的冲动、自私自利的冲动、马上得到的冲动、利用暴力或尖叫满足欲望的冲动。你的任务是要帮助孩子“进化”,从“唯我独尊”到“除了我,还有别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
动物不能克制冲动,人类可以
情绪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孩子的“情绪智商”,且直接与“纪律”相关。必须做到以下目标: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冲动,因为冲动可能会伤害或冲撞他人。此外,要帮助孩子学习控制或转移冲动。
●帮助孩子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在尊重他人的范围内,表达或说出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学习认识他人的情绪,以便考虑及了解他人情绪的产生。
●内化此一重要的道德规则,以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
暴力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
要特别强调,告诉孩子(即使年纪再小)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能接受的,非常重要!举起手打人,当然不行!
告诉孩子,不管为了什么事,再怎样怒发冲冠,也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后,再跟他解释你太爱他,以致于不能接受他的任意妄为。
为什么?
知道怎么要求孩子付出努力,控制冲动,等于教导他掌控自己的人生。控制自己,身而为人的一场重要战役,但别忘了孩子最早是透过“有样学样”来自我教育。因此,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大吼大叫与怒气,你就无法要求孩子表现得比你更好!
万一孩子失控时,如何处置?公开冲突,是与孩子说理或讨论,最糟的状况。如果孩子失控了,你如何处置?
首先告诉孩子:“你能作出正确选择!”目的是让孩子了解,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怎么做?
孩子不仅有所选择,而且你相信他可以作出正确选择。你要为他打气,说他只要想做,就可以控制情绪。控制情绪,也对他有好处!
“不管怎样,我们现在要爬出浴缸了!你可以生气,也可以拿着你的小熊,抱抱!小熊跟我说,它很想要你抱它!”
“你不高兴,但是我还是会把你抱上床。你自己作决定,你可以继续发脾气,我回到客厅,或是你不发脾气,我讲故事给你听?”
如果孩子继续发脾气,而且情况恶化,等到最后,然后告诉他:“我知道你试着控制脾气。这点我要谢谢你!但是今天对你来说可能太困难了,或许下一次你会做到。”
流泪是好的!
帮助孩子忍受挫折与无力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发泄被拒绝后的情绪,但父母要以温柔和谅解,陪伴着他。这可能会让孩子哭泣。孩子与父母之间公开冲突常常是以孩子的眼泪落幕。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哭泣却是冲突最好的出路。孩子结束叛逆和反对的态度,屈服于父母,而脆弱地落泪。
帮助孩子流下“无力感之泪”,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它反映出孩子接受与臣服于现实。
怎么做?
告诉孩子,你了解他的情绪受到许多矛盾欲望的牵动,想要讲理、作决定,却又必须服从,行为乖巧……等。告诉他说,你相信他“本质上是个好孩子”。另外,你必须强调,只要他是孩子,你是父母,就由你来建立规定,而他的行为会有一定的后果。而你这么做,都是为了他好,为他的安全着想。现实就是如此,他得接受!
熊抱
“熊抱”这个技巧,特别适合暴怒的幼儿。他大哭、不停乱动、挥拳乱打,完全失控。他已陷入慌乱,内心进入崩溃状态。孩子的攻击行为反映出“自我调适”失败!
怎么做?
一把抱住孩子,紧紧搂他在怀里。但不可以抱太紧,弄痛孩子。熊抱的目的只是要制止他失控的动作。你也可以抱他到摇椅上,一边摇一边轻轻唱歌给他听。
由于你的冷静,孩子会找回平静。在你怀里的他会明白,你完全掌握情况,即使他惹你生气,你还是爱他!
当他冷静下来时,就跟他说:“你看……你自己就可以冷静下来!这样很棒啊!你停止尖叫,跟我一起坐摇椅,深呼吸,以后一定会改善的!”
精选阅读
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
中国社会的传统特性使许多父母都羞于对自己的宝宝谈“性”。事实上,对性的学习是延续整个生命的过程,在宝宝出生的刹那间,就早已展开。性教育不只是狭隘的性生理教育,还应该包括认识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异性相处之道,是情感教育和亲密人际关系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
那么,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父母可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越早开始越好
父母不要老是指望等到时机成熟再和宝宝来谈“性”这个问题,应该随时把握机会,从宝宝的各种提问中就开始有意识地和宝宝谈性。
2、生活中可随时进行教育
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比如在宝宝洗浴、新闻报道有关性的问题时,都可以和宝宝一起讨论。
3、不要怕回答问题,也不必硬充专家
父母碰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不要硬充专家,应该让宝宝知道,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
4、准备充分,问题就不成问题
如果你不敢和宝宝谈性,是因为自己性知识不足,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父母在思考如何回答宝宝某些性问题之前,最好预先想好怎么表达你的观点。
宝宝甩出狠话父母如何应对?
宝宝正饶有兴致地看动画片,你强硬地把电视关了让他去吃饭,他可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朝你大嚷“我恨你”,或者“你太坏了”,你千万别逐字逐句地全盘接受他讲的话,试着理解一下那个气极败坏的小可爱,这一切只是源于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愤怒的感情。一句“我恨你”实际的意思却是“你没经过我同意把电视关了,我非常不高兴。”
两三岁的宝宝如果说“我恨你“时,大人不用把这三字当真正意思去理解。他们正在学习说话,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理解他们用的词汇的含义。尤其对那些能引起大人明显反应的脏字,他们更没完全领会意义。
有些父母听到宝贝对自己说“狠话”感到又生气又伤心,其实这也没有必要。宝贝并非真的要“打死”你,他并不理解“打死”是怎么回事。如果父母反应过激,反而“中”了他的小圈套——他就是想看到你暴跳如雷的样子。
就拿爸爸妈妈自己来说,有时控制不住对宝宝说“你太讨厌了”,可不到5分钟,你又开始抱他亲他了,很多爸妈这么干过吧。所以宝宝说“我恨你”时也不是真的仇恨,面对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好好教教他怎么疏导他的怒气。
他生气时我怎么办?
愤怒就好比高兴,悲伤和恐惧一样,无关好坏,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宝宝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愤怒是一种自己愿望的落空或者因外界的不良刺激而内心产生的一种感情。在宝宝生气、愤怒时,如果爸爸妈妈善于引导,这种感情的发泄对宝宝来说也是积极的。
爸爸妈妈在平时和宝宝相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压抑他们的情感,长期压抑的结果会使得宝宝心理受挫,而且会让他们惧于和爸爸妈妈交流。相反,我们要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表述疏导他们的情感。
保持冷静。爸爸妈妈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先放在一边,专注于让宝宝安静下来。如果你也火冒三丈,请先深呼吸同时默数到10甚至100让自己先平静下来,同时在心里对自己强调:宝宝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好事,自己不能和宝宝一般见识,这样只能使事情更糟。
反思他愤怒的起因。如果他还不会用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表达出来,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帮助他捋清事情的经过:宝宝生气了,是因为妈妈说天太晚了,宝宝要去睡觉了,而你不去睡觉,对吗。
教会他下次怎么做。如果我们只告诉他做错事了,而不告诉他对的应该怎么去做,那么我们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宝宝还得学会下回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应该怎么做,比如你可以和他说“刚刚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宝宝大声和妈妈嚷嚷,是因为妈妈没顾上理你,你生气了是吧?下回妈妈再打电话,宝宝要妈妈帮忙,要轻轻和妈妈说,妈妈就帮你了,好吗?”另外,宝宝每次有哪怕最小的进步,妈妈都不要忘记表扬他。
你今天高兴吗?
在关注宝贝们健康和教育的同时,我们经常会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宝宝,你今天开心吗?其实,宝宝的情绪问题也是爸爸妈妈应该多加关注的。
表达感情方式激烈。别看宝宝小,可是两三岁的他们情感时很强烈的,对他们而言,理智、温和地处理矛盾是不可能的,他们只会用大哭、大笑等相对激烈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情。当他对你说“我恨你”时,他只在表述他的气愤,你应该高兴的是,这时你面前那个小可爱又长大了一些,因为这次他不是想小时候通过在地上打滚,高声哭闹,撕咬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是换了一种更精细的方式——语言表达。
此外,我们要理解,宝宝在这个年纪每天要遇到很多让他感到郁闷的情况:一个插件游戏里小方块插不进小圆格里他们也会气急败坏,耳边时常响起大人们的”这个你不许动,那个你要小心别碰坏了”的禁令也会让他们烦躁。
解除烦恼的4个贴心建议
1、父母要避免强烈的情绪反应
你反应越激烈,宝贝就掌握了对付你的有效武器。不要让宝贝的这些不良语言影响并左右你的心情,应保持冷静。他按你的按钮,你如果没有反应他就知道这样做达不到预期效果,也就会逐渐放弃这种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了。
2、告诉宝贝你听了他说狠话的不舒服感受
当宝贝出言伤人时,蹲下来看着他,关切地问:“你现在很生气,是吧?”等一等宝贝的反应,如果他情绪很激动,不要着急给他讲道理,陪伴他,倾听他,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他:“我知道你刚才很生气,但是你那样说话很不文明,我听了之后也觉得很难过,你可以说‘我很生气!’但不要使用粗鲁的语言。”
3、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宝贝说狠话不文明
你可以平静而严肃地直接告诉宝贝:“在咱们家,我们不使用这种不文明的语言,我们不用语言伤害别人。”你的态度温和坚定,始终如一,宝贝说“狠话”的行为会逐渐削弱,直至他们掌握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4、父母在生活中注意用文明语言
平时家里人互相之间说话,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不互相侮辱,哪怕是开玩笑,也不能使用难听的字眼。对宝贝要尊重,说话做事要做到彬彬有礼,特别注意不要剥夺宝贝的自由,不要压制宝贝的自然发展。
揭秘2岁宝宝如何对抗父母权威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揭秘2岁宝宝如何对抗父母权威》,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在孩子的眼睛里,家长的教育权威体现为一系列规则的限定上: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情,事情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果不与家长配合,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乐意接受的,还是不乐意接受的。对家长的教育权威有所认知和探索是宝贝智能发展的成果,至于他不与家长的教育权威相配合则是家长无形中自愿“拱手相让”的结果。2岁宝贝有哪些能耐在悄悄地对抗着爸爸妈妈的权威呢?
开始知道家长是有与自己不同愿望的人
2岁之前的小宝贝只知道自己是有愿望的,并认为自己的愿望就是别人的愿望,现在他知道大人有他自己的愿望,当他感觉大人的要求与自己的愿望不符合的时候,他总想探个究竟:这是为什么?我能不能使他的愿望变成我的愿望?我一定要试一试!因此,他的各种疑义和反抗都是这一心理驱动力的反映。
已经觉察到跟随、哭喊、翻滚、撕咬等行为是一种控制人的手段
以前的宝贝是很“纯洁”的,自己完全受生理功能的支配,冷了、饿了、湿了才会用哭声招引家长,自己的生理需要满足了也就不闹了,如果还有什么身外的想法,顶多是想让大人对自己“咿呀”一会儿。现在就不同了,他的“想法”和“心事”多了,不如意的时候又调节不好自己,于是他就尝试粘着大人,如果大人不顺从自己,就练出各种“绝招”控制家长。
第一反抗期的综合反应
一般家长都知道2岁宝贝拉开了第一反抗期的序幕,可能将持续到5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两年前温顺听话的宝贝变得常常急躁、不听话、调皮。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做,做得不好也得做,家长神圣的教育权威他也要挑战。
总之,开始挑战家长的权威是宝贝发现了“人各有志”的现实,在自我与他人需要之间的矛盾中该怎么办呢?大自然没有赋予宝贝这个本能,主要看家长给他传授什么样的自由与规则界限了。
维护和重建权威的技巧
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力量和价值。”家长需要用心地“经营”权威,不至于让孩子因你的疏忽而变得“目中无人”。
柔中有刚地执行规则
拒绝宝贝并不意味着你的态度就是严厉的、缺乏爱心的。你告诉宝贝规则后要坚定地执行下去,面临同一件事不要朝令夕改。
说话多使用肯定句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宝贝的口头禅是“不”,他要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当家长好心地征求他的意见,他却常常不假思索地说“不”。既然这样,你就尽量避免说“我们吃饭好吗”,而是直接传达“我们该吃饭了”这个规则。其二,如果你发现宝贝不能做某件事,你要直接告诉他能做某件事,并想办法转移他对原来事物的注意力。
别故意逗哭宝贝
如果宝贝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要满足他。有的家长为了逗宝贝取乐,先故意说“不”,等宝贝被逗哭了,才给予满足。而宝贝根本不可能理解大人的这种“恶作剧”,反而更加娴熟了用哭闹反抗家长的技术。
别让宝贝“吃掉”你的威信
与2岁前的婴儿相比,2岁以后宝贝的身体发育速度没有以前迅猛了,这意味着他们的食量不会那样快速地增长了,况且他们会吃更多的副食和零食,可是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特点。为了能让宝贝多吃一口,“出点洋相”、“丢点面子”全都认了,家长暴露无遗的弱点在这样出洋相,丢面子到过程中被宝贝一览无余,于是,宝贝吃掉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家长的威信。
如何帮宝宝顺利入园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如何帮宝宝顺利入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如何帮宝宝顺利入园
时下正是新学期开始,也是春季新生入园时刻,首先祝贺宝宝们又长大了一岁。三岁左右是儿童发展的转折期,他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父母应如何帮助孩子从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并愉快地进入幼儿园是成功的第一步。
人是社会的人,儿童从小就应该有集体的生活体验。起初,在入园前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特点。例如:
精神上的变化:在家庭熟悉的环境中,以我为中心,所有人的宠爱集于一身;而在幼儿园只有一、两个老师需要照顾许多小朋友,这样他们会感到有“失落感”……
物质上的变化:在家里他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父母或爷爷奶奶就会马上送上来;而进入幼儿园他们要学会轮流、等待和分享。
环境上的变化:家庭中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而在幼儿园有许多小伙伴,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从没有规律的生活变成有规律的生活,并要遵守一定规则。这种变化往往给孩子带来失落感、孤独感和陌生感。
以上这些变化我们称:暂时分离焦虑期。那么,如何减少孩子这种不安全感和消除分离的焦虑呢?
第一:孩子入园前,父母首先要带孩子参观附近的幼儿园,了解幼儿园里有老师和有许多小朋友,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等。
第二:家中作息时间与幼儿园同步,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穿脱衣服、鞋,并会认清自己的物品;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要细心为其衣物标上记号,以方便孩子认取。
第三:培养孩子自己使用的物品用完(玩完)能放回原处,养成收拾玩具和独立睡觉的习惯。
第四: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接送时,要多鼓励他,并让他高兴地上幼儿园,尽可能早些接回。父母还要做到及时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做到家园教育同步。
第五:在接送的路上、家里或陪伴孩子玩耍时,鼓励孩子讲讲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合理指导孩子如何友好地与伙伴交往、学习;此时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
第六:没有特殊的情况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慢慢地使孩子懂得幼儿园里朋友多,学会适应集体生活,愿意与同伴交往;为日后学习、生活、思维提供交流和表达机会。
此外,孩子出现暂时分离焦虑是正常表现,父母不必担心,这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良好的。我们通常说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高度的耐心引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如何帮宝宝打理压岁钱?
巧理压岁钱
每逢春节,宝宝们总是能从长辈们那里收到不菲的压岁钱,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可是,宝宝年纪还小,还没有金钱观念,更不要说去打理这笔钱了。于是,理财的重任就落到了爸爸妈妈身上,如何帮宝宝打理压岁钱呢?让我们集思广益吧。
压岁钱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这就是关于“压岁钱”的传说。
如今,春节拜年时,长辈都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以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度过这一岁。
巧理压岁钱
方法一:建立账户
以宝宝的名义在银行开个户头,让宝宝将压岁钱逐一存入,将小额的压岁钱存个活期,数额较大的压岁钱存个定期,到需要时再取。这样既控制了宝贝的日常消费,又逐渐培养了他理财的能力。
方法二:购买保险
压岁钱买保险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年龄越小保费越便宜。帮宝宝买一份保险,也是为宝宝今后的生活增添一份保障。春节过后,是各家保险公司少儿险的销售旺季,有的保险公司还会推出一些新产品。家长可以为宝宝投保,用宝宝的压岁钱购买“教育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保险”等,这既与银行储蓄一样有保证、有分红收益,还可以起到保障功能。并且爸爸妈妈还可以趁机告诉宝宝保险的基本含义,让宝宝初步明白买保险的意义。
方法三:定投基金
压岁钱投资基金,最能体现基金长线投资的理念。等宝宝成年,可以解决教育费用、婚嫁费用甚至创业费用。因为股市波动较大,家长在为宝宝基金定投中,定投的比例最好是债券型基金占80%,股票型基金占到20%。
小贴士:
目前基金公司基本上都通过银行代销其基金产品,在决定买哪家公司的基金后,就可以去该基金公司网站了解其代销渠道,确定好银行后就可以去申购基金了。需要提供的资料主要是个人身份证明。工行、中行有银行卡就可以直接买基金,建行在银行卡之外还要办理一张账户卡。
方法四:购买收藏品
家长也可以考虑将宝宝的压岁钱购买贺岁纪念品、邮票、字画或者是其他一些兼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物品。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宝宝对人文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等将来孩子急用钱的时候,收藏品其变现后的收益也会略高于普通投资。
方法五:购买金银币
虽然近几年金融危机不断,但大部分分析师对贵金属后市的走势仍然乐观。特别是多数具有明确主题、限量发行、制作工艺精美的纪念币的市场价格与贵金属原材料价格接近,因此用压岁钱购买金银纪念币,是个不错的投资。
小贴士:怎样选择金银币
作为压岁金银币,首先要考虑吉祥和喜气,另外,如果为小宝宝买,动物题材的金银币也可以考虑。
金银币中喜庆题材的品种不少,如迎春图、婴戏图、富贵有余、孔雀开屏、大唐镇库、麒麟、观音、妈祖、佛指舍利等。动物题材也不少,熊猫币是一大种类,生肖题材也非常适合作压岁钱。
此外,价格因素也很重要。100元到500元的品种最适于作压岁钱投资,如2004版和2005版的熊猫银币、1997版和1998版妈祖银币、1997版麒麟银币的价格等,价格都在百元左右。
方法六:购买大件物品
小宝宝是没有“钱”的概念的,家长可以引导宝宝用压岁钱购买一些耐用的大额消费品。比如大型玩具、儿童自行车等等,如果钱不够,家长可以“赞助”,这样,孩子在使用这些东西时,会有相当的成就感。
方法七:购买学习用品
为宝宝购买图画书、益智玩具等,可以帮助宝宝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启迪思维,增长智慧。这些书和玩具可以让宝宝与小伙伴交换阅读、共同玩耍,增进彼此的情谊和智慧。
方法八:献爱心
可以把宝宝的压岁钱捐助希望工程,资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帮助失学少年儿童,为社区的困难户、五保户等献爱心……从小培养宝宝助人为乐的精神。
方法九:孝敬长辈
长辈们给宝宝压岁钱,表达了一种祝福,家长应该向宝宝解释这一情感。反过来,家长也可以让宝宝从压岁钱中拿出一部分来,再给那些需要帮助的长辈,以表达一份孝心。这样无形中也培养了宝宝“尊老爱幼”的思想。
方法十:贴补家用
让宝宝用压岁钱帮助家里购买一些小型急需物品或生活用品,借此增强宝宝的家庭观念,增进亲人间的关爱情感,也可以增加宝宝的自豪感,让宝宝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增强自信和责任感。
塑造优秀宝宝父母需用对说话语气
宝宝的心灵敏感又脆弱,妈妈爸爸如何对待宝宝,决定了宝宝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宝宝的情商、智商、修养与教育有关,更与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宝宝说话的语气有极大关系。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与宝宝对话,你的语气用对了吗?
1、信任的语气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情景实例:信任VS挖苦
情景:茹茹看见小区的空地上有小朋友在溜冰,羡慕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学溜冰。”
这时,妈妈要用信任的语气说:“好,茹茹想学溜冰,妈妈明天就给你报名,只要茹茹努力,就一定能学会。”
结果:茹茹满怀自信地说:“我一定会溜得像那些小朋友一样好的。”
不要怀疑地看着茹茹,挖苦地说:“算了吧,你这么笨,学十年恐怕也学不会。”
结果:有小朋友邀请茹茹一起溜冰,茹茹只是羡慕地看着,却不敢上前试一试。
宝宝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看见别人会的,自己也跃跃欲试。但是他们尝试的勇气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左右。父母对宝宝表示出信任,宝宝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有勇气进行尝试。倘若父母表现出质疑,甚至是用挖苦的语气,不只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还会让宝宝对自己做出否定,产生“我不行”、“我很笨”、“我就是不如别人”的负面意识和情绪,从而渐渐有自卑感,变得孤僻、不合群。
2、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当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玩一会儿,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比较乐于接受了。
情景实例:尊重VS强制
情景:晚饭做好了,朋朋还在和玩具机器人玩拯救世界的游戏。妈妈走过去说:“朋朋,吃饭了。”朋朋抬起头说:“妈妈,让我再玩一会儿吧,五分钟就好。”
这时,妈妈要谅解地说:“那你再玩五分钟,不过五分钟以后,可一定要吃饭。”
结果:朋朋想了想,答应了。五分钟后,妈妈再次叫朋朋吃饭,朋朋爽快地放下玩具,高高兴兴地坐在了饭桌前。
不要语气强硬地说:“不行,不许再玩了,马上过来吃饭。”
结果:朋朋大声叫了起来:“不,我不吃,我就要玩。”妈妈生气地走过去,一手夺走了朋朋手里的玩具,一手把朋朋拽到了饭厅。朋朋开始又哭又闹,最后拗不过妈妈,只好泪眼朦胧地坐在饭桌前,边哭边吃。
两三岁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从这时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自我意识会越发强烈,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当宝宝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爸妈们应该用尊重的语气去回应他(她),让他(她)感到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是被理解和尊重的,就很容易接受爸妈提出的要求。强制的语气却会让宝宝感到自我被抑制,产生反抗意识,进而对父母的要求拒不接受,即使最后被迫屈服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
3、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情景实例:商量VS命令
情景:媛媛在地上玩了一下午,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妈妈想让媛媛把玩具收拾整理一下。
这时,妈妈要用商量的语气说:“媛媛,你和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
结果:媛媛听话地说:“好。”然后和妈妈一起把满地的玩具收拾干净,并在箱子里摆放得整整齐齐。
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说:“媛媛,看你把玩具扔的,快去收拾一下。”
结果:媛媛很不乐意地说:“我累了,不想收拾。”或是噘着嘴巴,磨蹭着走到玩具旁,把玩具乒乒乓乓地往箱子里扔。
每个宝宝都有自尊心,父母想让宝宝去做某事,要用商量的语气,让宝宝明白你们是平等的。宝宝受到尊重,心里会很高兴,愿意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宝宝觉得你在责怪他(她),心生反感,即使勉强去做了,也不开心。甚至会让宝宝认为要求别人做事的语气就是如此,因而在与小朋友或他人相处时,也用命令的语气。
4、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是最可贵的。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情景实例:赞赏VS冷淡
情景:诺诺涂涂画画了一个上午,兴冲冲地捧着自己的“作品”跑到爸爸面前:“爸爸,看我画的画。”然后满怀期待地看着爸爸。
这时,爸爸要放下手中的报纸,拿过诺诺的画,边看边赞赏:“诺诺的画画得真棒,用的颜色漂亮极了。”
结果:诺诺高兴地拿着画跑回小桌旁,小心地放在一边,开始“创作”他的第二幅“作品”。
不要把头抬起来,瞄了一眼诺诺的画,冷淡地说了句“嗯,不错。”便继续埋头看报,不再理会诺诺。
结果:诺诺沮丧地走回小桌旁,把画随手一扔,玩别的去了。
宝宝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更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和认可。用赞赏的语气肯定宝宝的行为,宝宝知道自己被认可,表现欲得到满,并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增强了自信,就会更有兴趣和动力去做事。反之,若是冷淡的语气,即使是赞扬的话语,宝宝也能立刻感觉到大人是在敷衍自己,并非出自真心,在心里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能力受到了否定,于是兴趣索然,没有继续做下去的自信和动力,其结果便是导致消极情绪和情感的产生。
5、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你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他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情景实例:鼓励VS责备
情景:妈妈做好了饭,将菜端到桌上。菲菲看见了,自告奋勇地帮妈妈拿碗。她用小手指捏着碗的边缘,没走几步,碗滑了下来,“乓”的一声,在地上摔成了几片。
这时,妈妈要马上把碎片打扫干净,然后鼓励菲菲:“没关系,菲菲帮妈妈做事,妈妈很高兴。这一次没拿稳,下一次肯定能拿稳。”说完把另一个饭碗递给菲菲,并示范正确的拿碗姿势,让菲菲用双手捧着饭碗。
结果:菲菲按妈妈说的,用手把饭碗捧到了桌上。她高兴地跑回厨房,把剩下的碗全都一个个捧了出去。
不要马上拿起扫帚打扫碎片,边扫边责备菲菲:“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不会拿又偏要拿,净给我添乱。”随后把菲菲赶出了厨房。
结果:菲菲吃饭时,看着饭碗想拿又不敢拿,生怕又打碎了。
宝宝有心做好事,却因缺乏经验而出了错时,父母应首先肯定宝宝的良好愿望和正确行为。要知道初次尝试做某件事时,一点过失都没有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大人也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美,何况年幼的宝宝。用鼓励的语气,并向宝宝说明做此事时要注意什么,宝宝会很乐意接受,有再次尝试的信心。若是责备的语气,不仅会让宝宝原本不安的情绪更加低落,也会失去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畏缩不前。
专家指点:
和孩子相处时,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或是讲述是有点夸张的、带点戏剧性的好呢,还是平静的、更多理智的好呢?
我们一直主张用与成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跟孩子交流,孩子需要认知成人,如果成人也变成了儿童,很夸张的样子,那么儿童也会认为成人也就是那个很夸张的样子。但在孩子0-3个月的时候,成人需要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的,这是用来吸引孩子加深印象!之后孩子的视觉比较成熟对周围的环境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就用不着那样夸张,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的表情和语气是成人的,但内容一定要适合与孩子的。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入园适应期
宝宝刚刚进入幼儿园,都会有无法适应的过程,这时候就需要父母们全力以赴的给予帮助,让宝宝尽早的缓解情绪,投入正常的幼儿园生活。那么,入园将至,父母如何协助宝宝舒缓心情?
一、培养作息习惯,保证睡眠充足
每天晚上尽早安排孩子上床睡觉,因为幼儿园里的午睡对有些孩子来说改变了作息时间,所以质量难以保证,这时晚上的睡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另外,不要总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没吃饱、没吃够,在餐饮问题上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像以前一样安排即可,对孩子而言宁可饿点,也不能撑着了。
二、选择幼儿园,应注意卫生细节
在选择幼儿园时,不要只注重硬件是否先进,教育上是不是抓得紧,更应该注意的是一些日常的细节问题,父母们可以暗中观察老师清洗餐具或玩具时是否用心,每日晨检的卫生老师是否认真负责,冬天室内开空调时是否注意教室的通风工作等。这些细枝末节虽然是每家幼儿园都应该做好的日常工作,但其间的差异却足以影响你孩子的身体健康,它们远比什么特色、双语重要得多啊!
三、养成好习惯,减少染病的几率
在入托之前,孩子大都是单独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交叉感染的机会少,孩子受关注的程度高,这些都是减少生病的原因,入托之后呢,孩子将与十几甚至几十个同龄孩子生活在一起,无形之中,孩子相互传染病菌的几率就相对增加了。
因此,在决定是否上幼儿园之前,父母应首先观察孩子是不是具备了某些能力,比如:自己控制大小便的能力,能不能在出现情况之前先行报告大人,在成人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如果还不具备的话最好暂缓入园,否则很容易因为尿湿了衣裤而引起感冒。再比如孩子是否已经能够区分玩具与食物,不会轻易去撕咬玩具;是否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吮吸手指、不挖鼻孔等,这些习惯都有助于减少交叉感染的概率。
四、懂孩子的心,帮他度过适应期
孩子初入园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仅是心理上从排斥到接受,进而喜欢,还有一个生理的适应期。
刚刚入园时,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会立刻喜欢上幼儿园,他们或是哭闹不休,或是无声抗议,这个阶段是孩子心理上的断乳期,所以在初入园的一两个月里,父母应该多花时间来陪伴孩子,给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他们才会慢慢去审视这新的生活安排,逐渐地去接受。
在这段时间内,父母不要因为补偿的心理而在双休日带着孩子东奔西跑游山玩水,要让他们好好休息,因为忧郁与哭闹都是非常伤神的事情,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与身体上的休息,而不是新的感知与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