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
2020-06-03 胎教早教 早教玩具 早教知识早教的期望与焦虑。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教的期望与焦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然各种早教班林林总总,妈妈们领着孩子在小区的花园边玩耍时也离不开孩子的方方面面,但是平平妈一直认为,给孩子一个健康愉快而自由的空间是最重要的。小学之前,不在乎孩子会认读多少字,会背几首唐诗。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就像一棵蓬蓬勃勃的小树。
对于各类早教班,她不屑一顾。
不过,平平妈对孩子并不是一味迁就,只是随着孩子兴趣的发展而有所侧重。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了,她到电脑里下载儿童歌曲;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她买来各种画笔;孩子忽然对认字感兴趣了,她又买来图书和识字卡片。
和其他孩子比起来,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一点儿也不逊色。
幼儿园不在乎学多少东西,主要是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并适应集体生活。抱着这种想法,平平妈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
这时候,上不上兴趣班成为妈妈们的话题。
开始,平平妈对兴趣班也是不屑一顾的,无论是社会上的还是幼儿园本身的。只是,一年下来,当她发现参加兴趣班的孩子无论是认字、画画、算术、英语还是唱歌、跳舞都有自己的专长时,平平妈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因为平平虽然仍然是快乐的、健康的,但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上无疑比其他孩子差了一大截。
平平妈不仅给孩子报了兴趣班,而且回到家以后还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
虽然很多爸爸妈妈像平平妈一样,心里想的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在乎他学会多少知识,但是看到自己孩子比人家孩子的认字画画等方面都落下一大截时,对孩子的期望值就会猛然被拔高。
悠悠妈对此深有同感:“一天,看到小区和我家孩子一样大的宝宝手里竟然拿着一本小小的看图识字,而且问她什么字在哪里,她基本上都能准确地翻到那一页。我一看就着急了,说我们孩子什么都不会呢。回家之后马上找出幼儿早教的书教他,恨不得一天之内就把他教会,可是事后又被自己的急躁吓了一跳。自己原来不是说只要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就可以了吗?为什么立刻就会去和别的小朋友比呢?”
“社会竞争那么厉害,只好让孩子早点起步。”这种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家长不在少数,如果稍有不如意,就会引发父母的极大焦虑。
专家们说,父母的这种焦虑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自闭、胆小、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行为,甚至让他们失去可贵的信心和进行的内在动力。家长的过分要强在“我是为孩子好”后面隐藏着对子女教育的急功近利情绪。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孩子的修养气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现在的“兴趣班”层次差别较大,进行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会造成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就得不偿失了。
益智游戏开心玩
在家玩玩有益孩子智商的游戏,其实也是件全家开心的事。以下推荐两款适合8个月至4岁孩子的游戏,不妨试试。
快速记忆提升视觉
选择一些内容精致准确,没有复杂背景,主体清晰突出的图片,在孩子眼前25~30厘米处很快晃过,并告知图片名称。在3~5秒钟内将10张图片晃完,越快越好。每天3次,连续3~5天,然后更新图片,每天大约10张。原则上不要勉强孩子,不想看时立即收起。
孩子的眼睛看东西就像摄像机一样,在刹那间把呈现在眼前的影像摄取进来。如果动作太慢,他很快就会分心,教得越快,他就学得越容易。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孩子观察事物的完整性、精确性和专注力。
钻纸箱提升协调性
准备几个大的纸箱,并在周围分别掏出四个大小不同形状的洞,洞的大小能容纳孩子身体通过为宜。父母可在对面洞口呼唤,吸引1岁内的宝宝,爬过各个纸箱的洞;对于2岁以内的宝宝,不妨多做几个纸箱,串连在一起,布置成可以随时调整变化的立体迷宫,让宝宝在洞里探险寻宝;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将几个纸箱分开一定距离,摆放在不同部位,要求孩子横着、倒着爬或手脚同向爬行、匍匐爬行等,并用手、后背运输物品到不同纸箱里。
爬行并非是不会走路宝宝的专利。爬行是身体很重要的整合运动,能促进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增强孩子对身体尺寸的了解,对空间相对位置的判断力。
教育出优秀宝宝常说的五句话
想教育出优秀的宝宝,妈妈首先要学会对孩子说以下五句话!
1.“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停止做某件事,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会责备孩子。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当孩子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时,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这样说还能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当孩子又在跟你讨价还价时,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这句话。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
相关推荐
幼儿早教:如何与宝宝告别不分离焦虑
幼儿孩子一岁七个月,她的幼儿入园焦虑到来有点儿早。从她六个月起,基本上每一个早晨必须开演“每日一哭”。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去上班这件事情,针对由小到大为人处事平静、不喜欢又哭又闹的闺女而言,是件多么的非常值得悲恸欲绝的烦心事。这一年多来,大家总计用过的方法有:悄悄离开、反面道别让她接纳客观事实、反复妈妈要上班挣钱给她买这一买哪个……如何与宝宝告别不分离焦虑?
如何与宝宝告别不分离焦虑?直至孩子快一岁零五个月,家婆才寻找一个方法,立在大门口拍巴掌唱“欢送,欢送,欢送妈妈早点回来”。但新鮮劲一过,孩子看妈妈上班還是哭的情况下远远地多过没哭的情况下。尽管哭的時间很短,通常妈妈来到五楼(大家住在六楼)就听不见哭泣声了。问过身旁每一个有小宝宝的妈妈,結果像闺女对妈妈上班反映那么明显的竟仅仅极少数。幼儿
孩子并不是缺乏安全感、大道理讲堵塞的孩子,但怎么会那样呢?可能是她对她大白天的照护者信任不足吧?那有哪些更强的方法让孩子刚开始愉快的一天呢?
答:年幼的少年儿童有时候会把某类方式融合在自身的日常生活,如,妈妈上班,孩子跟姥姥,孩子一直都没哭。某一天因为种种原因,如跟妈妈已经亲密时,妈妈来到上班的時间立刻要离开,孩子已经兴头上不愿意妈妈离开,因而而抽泣。而这时候成年人看起来较为焦虑不安,这类焦虑不安的气氛让孩子觉得到这一天跟平时不一样,这就加重了哭的要求。
来到第二天妈妈即将机械表误差,身旁的成人就在想:孩子是否会像昨日那般哭?他将会会哭吧?成人认为自身那样想孩子不清楚,实际上孩子的比较敏感可以觉察到成人庄重的气场,这类气场跟他昨日哭的情况下的气场很贴近,因此他就确实痛哭起來。如何与宝宝告别不分离焦虑?这一哭妈妈和姥姥必须去哄他,讲话的音调和个人行为与他没哭时彻底不一样,这类异常的主要表现使孩子发觉了哭的作用,因此他也要多次重复使用哭这一方式。時间久了,哭就变成一种典礼,在妈妈离开时孩子就非哭不能。幼儿
正因如此,哭并不一定是因为妈妈离开后孩子不开心导致的。实际上真实不开心的孩子不容易再表述不开心,只是凸显发麻和滞销品的小表情,难以有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因此 假如孩子每日早上务必得哭,那麼家中的成人就得思考一下在孩子哭时自身的心态和个人行为情况,调节自身,不许孩子的哭获得加强。假如哭已变成一种方式,那么就宁静地看待它,就当这不是哭,只是一种典礼。那样,等成人不焦虑情绪了,再想办法更改欢送方式。实际上,妈妈每日都走,无须搞那麼庄重的欢送典礼来刺激性孩子留意离开这件事情。
友情提示
妈妈能够 帮助姥姥在家里多给孩子提前准备一些工作中原材料,推动孩子去工作中。那样,孩子有充足的工作中吸引住又有可依赖的安全性目标(姥姥),应当没什么难题。一个工作中极为考虑的孩子便会偏少地留意自身的心态和他人的心态及其自身和他人中间的关联,那样孩子就不容易因为不理解成人的心态而遭受损害,等孩子能了解了就来到思维融入探寻人的精神实质的年纪,一般在三岁半以后。因此 2岁以前的孩子越多的被吸引住到对化学物质的探寻,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就越有益。
每日早上妈妈离开时,如同在一起长期日常生活的成人一样,说一句“我累了”离开就可以,不必每日早上都庄重地再见了。
如何与宝宝告别不分离焦虑?假如孩子再次在每日早上哭,不管他如何哭,妈妈都不要说过多得话,不要说例如妈妈上班很早已回家,你跟姥姥好好地在家玩,妈妈去赚钱给宝宝买这一买哪个。不然,这种话会使小宝宝感觉别离是一件更为出现异常的事,更应当庄重一点。没什么比与妈妈的生死离别更能表述一个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情了,因此 孩子用了人们最庄重的方式欢送妈妈。实际上,没什么比妈妈平静而一切正常的情况更能给孩子传送妈妈早晨的离开是一件很平时的事。因此 孩子哭,父母最先不必心烦意乱,要是父母心态平静了,孩子便是哭一声也没有关系。
早教: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教: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文是插班生,原先沒有上过幼儿园,一直由长辈带大,对上幼儿园很抵触,每天早上还没有进幼儿园的大门口,就刚开始声嘶力竭地哭,一整天不参加主题活动,口中一直不断地叨唠着找姥姥。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儿童个人行为分析: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文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及小孩子也不了解,赶到一个新的自然环境,孩子会造成戒备心和缺乏安全感,因此 会非常依赖家人。此外,文在长辈身旁,相对性较为随意,而幼儿园都是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如:按时吃饭、饮用水,准时入睡、户外活动游戏等。因此 针对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必须有一个融入的全过程,要是没有提早搞好埋下伏笔工作中,孩子就会出現不一样水平的同家人分离出来的抑郁情绪。
方式应用:
针对刚到园的孩子,能够 应用“缓兵之计”,秉着“先切合再标准”的标准,在师生关系都还没创建起情感的情况下,不可以太注重标准,也不必急切标准孩子的个人行为,待孩子融入了自然环境,跟教师创建了一定的情感后,再标准才有好的实际效果,孩子也才会甘心情愿依照教师的规定去做。
一、切合孩子的意向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想尽早回家,老师能够 跟父母沟通交流好,这段时间早一些来接孩子回家;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孩子都还没培养睡午觉的习惯性,能够 临时容许孩子陪教师一起“值勤”;由于在就餐時间沒有不想吃饭而造成饥饿的感觉的情况下,适度给一些小甜点用餐;其他小孩子都去报名参加游戏啊,他能够 独自一人玩喜爱的小玩具……
二、迁移孩子的心态
当孩子哭着找家人的情况下,可以用“每日任务委任法”、“主题活动吸引住法”、“食材诱惑法”迁移孩子的心态。
“缓兵之计”会让孩子感觉老师友好和蔼的,在幼儿园是幸福快乐的,孩子的缺乏安全感就会慢慢消退,也会迅速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知心话语:
孩子适应力全是较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融入幼儿园的生活,仅仅時间长度的不一样,不必觉得孩子去幼儿园不哭,便是早已融入了,应当让孩子从心里真实接受幼儿园,才算是真实融入了幼儿园的生活。
友情提示:
1.“缓兵之计”并不是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让步,只是关心孩子的心里体会和感情,以一种让孩子更便于接纳的方法做到文化教育目地。
2.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碰到原则问题的情况下,如:孩子一定要门把伸入电扇、不重视老年人、或是打架、骂脏话等个人行为也不适合应用此方法。
宝宝也有“星期一焦虑症”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宝宝也有“星期一焦虑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细心的家长高先生最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8个月大的女儿平常很乖巧,一到星期一就哭闹不止。这是怎么回事?
据介绍,高先生夫妇工作忙,平时跟女儿很少见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个双休,夫妻俩都会陪女儿,女儿也表现得特别乖巧。可是,每到星期一他们要上班时,女儿就立马“变了脸”:十分烦躁,一整天都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且越来越严重。
专家分析,宝宝表现出了“分离性焦虑”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个月大的儿童中很常见。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他说,现代妈妈工作、生活压力大,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渐少,所以宝宝的分离性焦虑倾向比较普遍。这种症状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母亲最好利用休息时间,增加与孩子的接触机会,尽量避免分离时间过长等,以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
更多入园内容,请关注入园专题“轻松应对宝宝的焦虑症!”
如何与宝宝告别不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与宝宝告别不分离焦虑,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孩子一岁七个月,她的分离焦虑来得有点早。从她六个月起,几乎每个早上都要上演“每日一哭”。不知为何,妈妈去上班这件事,对于从小到大处事平和、不爱哭闹的女儿来说,是件多么值得悲恸欲绝的伤心事。这一年多来,我们累计试过的办法有:偷偷离开、正面告别让她接受事实、重复妈妈要上班赚钱给她买这个买那个……
直到孩子快一岁零五个月,婆婆才找到一个办法,站在门口拍手唱“欢送,欢送,欢送妈妈早点回来”。但新鲜劲一过,孩子看妈妈上班还是哭的时候远远多过不哭的时候。虽然哭的时间很短,往往妈妈走到五楼(我们家住六楼)就听不到哭声了。问过身边每个有宝宝的妈妈,结果像女儿对妈妈上班反应这么强烈的竟只是少数。
孩子不是没有安全感、道理讲不通的孩子,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她对她白天的看护者信赖不够吧?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孩子开始愉快的一天呢?
答:幼小的儿童有时会把某种模式整合在自己的生活中,如,妈妈上班,孩子跟奶奶,孩子一直都不哭。某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如跟妈妈正在亲昵时,妈妈到了上班的时间马上要离开,孩子正在兴头上不愿意妈妈离去,因此而哭泣。而这时大人显得比较紧张,这种紧张的氛围让孩子感觉到这一天跟平常不一样,这就加剧了哭的需求。到了第二天妈妈将要走时,身边的成人就在想:孩子会不会像昨天那样哭?他可能会哭吧?成人以为自己这样想孩子不知道,其实孩子的敏感能够觉察到成人凝重的气息,这种气息跟他昨天哭的时候的气息很接近,于是他就真的哭了起来。这一哭妈妈和奶奶都要去哄他,说话的声调和行为与他不哭时完全不同,这种异样的表现使孩子发现了哭的功能,于是他还要重复使用哭这一形式。时间久了,哭就成为一种仪式,在妈妈离开时孩子就非哭不可。
由此看来,哭并不见得是由于妈妈离开后孩子不快乐造成的。其实真正不快乐的孩子不会再表达不快乐,而是显出麻木和呆滞的表情,很难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所以如果孩子每天早晨必须得哭,那么家里的成人就得反思一下在孩子哭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调整自己,不让孩子的哭得到强化。如果哭已成为一种模式,那就平静地对待它,就当这不是哭,而是一种仪式。这样,等成人不焦虑了,再想办法改变欢送模式。其实,妈妈每天都走,不必搞那么隆重的欢送仪式来刺激孩子注意离开这件事。
温馨提醒
妈妈可以协助奶奶在家里多给孩子准备一些工作材料,引领孩子去工作。这样,孩子有充分的工作吸引又有可依恋的安全对象(奶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一个工作极其满足的孩子就会较少地注意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以及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孩子就不会由于不理解成人的情绪而受到伤害,等孩子能理解了就到了心智适应探索人的精神的年龄,一般在三岁半之后。所以两岁之前的孩子越多地被吸引到对物质的探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就越有利。
每天早晨妈妈离开时,就像在一起长久生活的成人一样,说一句“我走了”离开即可,不要每天早晨都隆重地再见。
如果孩子继续在每天早晨哭,无论他怎样哭,妈妈都不要说太多的话,不要说诸如妈妈上班很早就回来,你跟奶奶好好在家玩,妈妈去挣钱给宝宝买这个买那个。否则,这些话会使宝宝觉得离别是一件更加异常的事,更应该隆重一点。没有什么比与母亲的生离死别更能表达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情感了,所以孩子用了人类最隆重的形式欢送母亲。其实,没有什么比母亲平和而正常的状态更能给孩子传递妈妈早上的离开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所以孩子哭,家长首先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家长态度平和了,孩子就是哭两声也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