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引导
2020-06-02 胎教引导 孩子的童话故事 孩子刚入学的准备引导孩子吃饭的小诀窍。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引导孩子吃饭的小诀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营养专家们认为,1—6岁的幼儿期是人体智力和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孩子的消化器官机能尚未完善,咀嚼和消化能力不如成人,肠寄生虫病多见,同时又活泼好动。如果他们长期不专心用餐,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体格。
然而,让孩子乖乖地把三餐吃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对餐桌上丰盛的饭菜不感兴趣,偏喜欢营养价值很低的零食;有的孩子不爱吃自己家里的东西,到了邻居家却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吃饭时偏食挑食,在幼儿园里却老老实实。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不爱吃我做的饭呢?
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你知道吗?孩子对吃饭的想法和大人完全不一样。零食为什么能够吸引孩子呢?主要是它包装漂亮,形状可爱,吃起来有玩乐感。
幼儿对食物的外观要求比较高。如果食物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就会将吃饭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为幼儿准备食物时要把食物尽量做得漂亮一些,让食物色彩搭配得五彩斑斓,形状美观可爱。这样,幼儿感到吃饭这件事本身便充满乐趣,自然会集中精力。
孩子不喜欢吃鸡蛋吗,把鸡蛋做成太阳的形状,放在白盘子中,然后搭配上豌豆英或菜叶,再用番茄片做成花,也许他就会乐于品尝太阳的滋味。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吗,将它切成薄片修成花朵形状,和甜玉米粒放在米饭的表面蒸熟,孩子也许就会愿意把花朵吃下去。
孩子喜欢用手来抓东西,喜欢能够一口放进嘴里的东西。因此,块状食物的体积要小,不要让幼儿感到总也吃不完。不妨做些特别小的馒头、包子、饭团之类,让幼儿感到这是属于他的食物,增加就餐时的“成就感”。
父母一方面将食物的外观制作得富有情趣,一边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介绍这种食物的特点,幼儿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例如,在给孩子吃萝卜之前,先讲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然后给孩子看大萝卜的可爱形状,最后将它端上餐桌,孩子可能就会高高兴兴地品尝小白兔的食物。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也许有父母觉得这样做很累、很麻烦,这时,就要检讨大人的观念了。用爱心、欢乐和创造带领我们的宝宝长大,是父母最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决不至于耽误了“正事”。记住,把幼儿的食物制作得富有情趣。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吃饭——这就是生活中最美丽的事情。
zj09.com小编推荐
给孩子念故事书5诀窍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给孩子念故事书5诀窍”,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同样是念书给孩子听,有些父母做到亲子尽欢,有些却是父母与孩子都很不愉快,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亲子阅读时是否能掌握其要诀。以下介绍几个念书给孩子听的五个小诀窍,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帮助。
1.轻松愉快地念故事
阅读是孩子人生起点上一种充满刺激与想象的游戏,如果一开始念书的过程就非常的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孩子就会养成「书本即乐趣」的信念。而父母为孩子念书的第一要件,就是热忱与保持愉快的心情,并且把念书给孩子听当作是一种游戏。而图画书中的巧思与趣味,大人一样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单纯的惊喜。所以父母在念书给孩子听之前,最好自己先看个几遍,熟悉书中的情节,然后再以愉快的心情念书给孩子听,那么不仅是父母给孩子快乐,孩子也同样带给父母快乐。
2.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随处可见的文字和印刷品,父母都可以把握机会念给孩子听。例如:坐公车时,念公车的号码和地名;上街时,念路边的广告和标志给孩子听,或是和孩子在购物时,把孩子感兴趣的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念给他听。
3.重复念一个故事
反复念孩子喜欢的书,是协助孩子进入书本世界的方法之一。一遍又一遍地聆听,是孩子成为一位阅读者的必要过程。重复多次之后,孩子对文字与语音的印象加深了,对内容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因此在听故事时,他们对故事的发展有所期待,也能预测书中的人、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重复为孩子念一本书,不仅让幼儿从听懂的层次提升到欣赏体会故事的层次,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预知、控制故事的发展,而在心里获得莫大的安心感和成就感。
4.以富有感情的声音念书
父母在念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接受的程度,以自己的语句重组、裁剪故事,最重要的是让亲子都能完全融入故事之中,享受故事的乐趣。对于年纪很小的孩子,父母最好从「看图说话」之类的简单图片或图画书开始念起。慢慢地,父母可以念些短篇的故事给他听。如果孩子还不能了解每个字句的意思,父母可以简化故事的内容。父母最好以富有感情的声音念书,增加图画书对幼儿的吸引力。有时也可以配合情节学些动物或机器的声音,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5.问孩子问题不能急
图画书是亲子共享的书,父母不要在第一次念完书时,就逼问孩子刚刚听到了什么东西?也不要勉强孩子了解内容,因为孩子的个别发展有差异,可能当时他还无法接受书中的信息,但过了一阵子之后,就能听得津津有味。
零到三岁的阶段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时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对书本产生兴趣,进而将来喜欢阅读。因此,请不要对孩子施加任何学习压力,否则会造成孩子排拒书本的反效果,得不偿失。所以还是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听你们念书吧!
培养孩子领袖气质的8个诀窍
一位好的领袖,需具有高EQ的条件,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因为EQ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基础,而社会上所有的问题都脱离不了人际关系这个范畴。因此长期有系统化的培育EQ,能适时缓解情绪,完美面对冲突与摩擦。
优秀的领袖所必备的几点素质:
1、稳定的情绪
2、有自省能力
3、精密得思考问题的能力
4、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克服个人困难
6、有统筹能力、管理自己的时间
7、知己知彼、用人惟才
8、和别人分享你的蓝图
9、社交能力好,交往广泛
10、能鼓励他人
11、愿意倾听别人说话
12、支持他人的想法
13、挑战自己和同伴
14、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
虽然有以上人格气质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领袖,因为个人的情况不同,比如许多孩子先天就具备了做一个领导所需的许多个人要素,而一些孩子可能在系统学习后并无多大变化,但可能在某个时候,在哪一个点上,孩子的变化就显现出来了,而这个变化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并且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领袖是后天培养的,三岁前是个关键期
领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而且3岁之前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所以父母不要在此时只想着让孩子智能开发,而错过了学习沟通及观察别人的最佳时期。
领袖的培养有诀窍:
1、父母应该适时给孩子关爱
2、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3、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4、不要凡事都帮他决定,要适时放手
5、多倾听孩子的说话
6、让孩子愿意接受他人的想法
7、养成孩子讲道理的习惯
8、培养孩子观察别人的能力
学会沟通的孩子无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学校里,都会受到同伴们的喜欢,身边的朋友也一定会很多,这能为他将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就算不成为领袖人物,也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家长帮孩子做好考前准备有诀窍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家长帮孩子做好考前准备有诀窍”,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那些已经开始上学的孩子们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很多的孩子都会不知所措。尤其是那些刚开始上学的孩子,他们听到考试一词就很慌张。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为考试做准备呢?
学会有效使用测试卷
测试卷是一张写上了关于一些特定的主题或者是一般的主题的问题的试卷。有些时候,在试卷的最后会写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答案。学生经常在学校使用测试卷来测试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孩子们怎样才能开始在测试卷上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或者是将问题解决呢?
首先,你可以让你的孩子做一个测试,试卷是孩子从学校带回家的。检查他们做完的章节和没有做完的章节。然后让孩子将剩下的章节都做完。如果你确定他们将所有的阅读和习题都做完了的话,你就可以让孩子修改他所做的题了。让孩子对着答案自己进行修改。很多的教育类的网站都会提供你正在找的每一个主题的答题表。
多做不同种类的联系
当你的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做主观题或者是答案很长的题目的时候,一些主观题练习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他们总是喜欢做一些快速有效的习题,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做习题上花很多时间了。选择一个主题和章节。习题会有一些选择正确答案的选项。这些在做之前都要做一定的准备。让孩子做一些多项选择题。通过做多项选择题,他们就会知道他们心里的答案到底是对还是错。
迎接考试小贴士
1.做时间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表来为考试做准备。
2.将重要的笔记、公式或者是定义做好标记。这样,在下次孩子要复习或者是查看的时候就会一目了然。
3.必须要注意健康。只有保证身体的健康,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4.不要对测试产生过多的压力。只有放平心态才能将自己的真正水平发挥出来。
5.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学习。
6.对难题不要感到恐慌,给这些问题多一些准备的时间。
7.不要忽视那些简单的题目,那些题目也要做好准备,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积累分数。
让孩子爱上吃饭的三大招(夏季幼儿健康指导)
前言:孩子不吃饭,是让家长们感到很头疼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他们爱上吃饭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教给父母三招吧,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喜欢上吃饭的感觉,使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第一招:
让孩子体会自己吃饭的乐趣
难道刚过2岁的多多天生就是个“吃货”吗?26岁的多妈当即摇头否认,“我赞同在网上看到的一名国外的儿科医生的话,‘不要剥夺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和乐趣’。”
在多多还在吃母乳时,多妈也曾担心儿子以后会挑食,后来无意间看到这句话,顿时豁然开朗,“孩子对所有东西都好奇,吃饭也不例外,总想自己尝试。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太小就不懂得自己动手,便‘理所当然’地替孩子帮忙,其实这样对孩子并不好。”
所以,从多多1岁会用小手拿勺子开始,多妈就主张全家人不给他喂饭,而是让他与大人同桌,尽量让他独立吃,“我一直让他自己去研究怎么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从来不逼他多吃一口。这顿他吃少了,到时候总会饿,慢慢地就会知道吃饭的重要性了。”而且多妈也不会像很多妈妈那样,担心孩子自己吃饭会把衣服弄脏,“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能感受吃饭的乐趣。”幼儿疾病
第二招:
食材鲜艳吸引宝宝眼球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多多也不会顿顿都胃口大开,所以多妈就会使出第二招———用色彩斑斓的菜吸引多多的眼球,“我发现不少孩子都喜欢颜色鲜艳的菜,多多在这方面就比较明显,看到颜色灰暗的就不想吃,比如暗紫色的茄子。”此时,多妈便会选胡萝卜、豌豆、莴笋头等与之搭配,这样多多就会吃得喷香,顺带把本不待见的茄子也吃进肚了。
只要看多多吃饭,就知道他是个地地道道的“重庆崽儿”,不知道是不是看上了辣椒的艳红,多多无论什么菜,只要配上一点儿“煳辣块”,就食欲大增。
“多多8个月时我开始给他加辅食,无意识做了一些加了豆瓣的肉,结果他不但不怕辣,还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辣椒。”多妈说。
“面里不放辣椒他就不吃,火锅也不吃清汤的。”多妈说,本来怕孩子伤胃就不给他吃,但多多不依。多妈为此咨询过医生,了解到只要孩子正常吃饭,不挑食,偶尔吃辣椒也没有问题,也没有必要特别进补什么,如钙、锌等,更没有必要去服用保健品,“饭菜和当季水果里的营养就够了,只是一定要均衡。”儿童疾病预防
第三招:
孩子参与做饭提高吃饭兴致
而多妈让孩子吃饭香的第三招,就是让多多一起参与做饭。“我第一次在家包饺子,多多觉得很有意思,就想动手。”若是其他家庭,估计大部分妈妈认为孩子会添乱,就会阻止。可多妈恰恰相反,反而鼓励多多动手,“多多毕竟还小,我教他他也学不会,就任由他用饺子皮把肉馅捏成一团。”
小家伙看到自己的“成果”出炉,激动得不得了,乐呵呵地给自己鼓起掌来。而多妈也不会因为多多包的饺子不成形而扔掉,反而主动煮给他吃。“孩子吃到自己动手做的东西自然会吃得更香,增加了他对吃饭的兴趣,也更爱事事参与,体会家庭生活的乐趣。”
本网站小编总结:平时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父母捧着饭碗,求着孩子吃饭,可小宝宝们似乎并不买家长的账,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希望此文章可以帮助家长们解决孩子吃饭的问题!
引导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让人操心。不少老师也感觉到,孩子学习的依赖性特别强,从收拾书包到做作业,处处透着家长的影子。与此同时,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如果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形成,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厌学情绪,家长应该引起关注。
问题:学习依赖性强
镜头一:幼儿园里,老师指导小朋友做玩沙子的游戏。老师一声令下,宣布游戏到此结束,让大家到自来水龙头前去洗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水池。当好多孩子都洗完了手时,小志还蹲在水龙头旁边。他正在那等着,看谁来给他拧开水龙头。
原来,平时在家里,总是有人给小志拧开水龙头,再给他洗好手、擦干。因此,他在幼儿园也理所当然地期待着有人给他这样做。
镜头二:读初中的丽莉,成绩在班里较落后,在课堂上她从不举手发言和提问。回家做作业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她就打电话跟同学讨论,或者上网去搜索答案。
成绩较落后却从不向老师提问,这样的结果会使问题越积越多,成绩就越落后,不能及时弥补自身学习的弱势。而遇到问题不思考就搜索答案,显然有偷懒的嫌疑,亟须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镜头三:豆豆正在写作业,突然他眉头一皱,侧着头大喊:“这道题怎么做啊?”接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闻声立刻拥了过去,运用“集体智慧”帮助豆豆解决了那个问题。过了一会儿,豆豆又大叫着说:“快来啊,你们看看我计算的对不对啊?”于是,全家人又蜂拥了上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独苗,平日里,家人都围着他们转,在学习上,他们一遇到难题,家长便上阵解围。结果孩子自己解决学习问题、考虑学习难题的机会却没有了。
不善自主学习的表现
在生活中依赖性太强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也必定缺乏自主性,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常见的表现主要有三种:
一、对学习缺乏兴趣,反感学习,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这类孩子厌学,在课堂上,他们听讲不认真,平时厌倦做作业,简直把学习当作累赘。
二、把学习当作应付任务。这类孩子一般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才进行学习。可是上课时,他们极易走神,小动作不断;做作业时,他们往往投机取巧,拖拖拉拉,能混则混,应付交差,能少做一题,决不多做半题,甚至上网查询、打电话问同学,或直接抄答案,有的甚至专门花钱雇人做作业。
三、学习不得法,畏难情绪严重。这类孩子还算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在课堂听讲和作业完成方面,态度比较认真,但他们的学习方法比较死板,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学习中的难题,他们往往想法子绕开,不会主动去弄清缘由。
家长要引导孩子“我要学”
平日里,有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让人操心。可是,家长却很少意识到责任其实就在自己身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正是家长过度的爱,剥夺了孩子尝试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孩子在学习上变得容易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
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独苗,平日里,家人都围着他们转,在学习上,他们一遇到难题,家长便上阵解围。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便时常身处被动的应付状态之中,从来就不敢主动地去干点什么。而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少老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孩子的学习也因此处于被动状态。
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四处奔波着参加各种培优班、补习班。本来,玩是孩子的天性,当这些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利,只能学习时,学习还有何兴趣可言?何况,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家长的眼睛总盯在金字塔的塔尖上,而塔尖上又能容下几人?于是,没完没了的批评和指责便扑向孩子,孩子很难得到家长的肯定,自然也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就这样,孩子的自主学习动力源泉渐渐地消失了。
如果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形成,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厌学情绪,家长对此应该引起重视和反省。
授子以渔终身受益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功是每个做父母的最大愿望。在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如果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学习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也就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1.做孩子的好榜样。要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首先要让他知道父母很喜欢学习。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
2.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最好交由孩子制定,家长进行参谋。制定的学习计划要具体,越详尽越好,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要控制进度,并配上相应的监督措施。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并成为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3.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其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4.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5.让孩子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开展学习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主动性。
6.帮助孩子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引导孩子学会审题、学会筛选题干中的有用信息,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7.及时发现孩子学习的进步并及时表扬。
8.配合教师,多与教师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遇到不良现象,也可与教师交流,一起想对策引导孩子,形成教育合力。
正确引导孩子的性教育
性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性教育就已经开始了。而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部位,包括生殖器,可以说是性教育很重要的一课。但事实上,对于最显著的性别标志——生殖器,许多父母不能告诉孩子正确的称呼,他们更愿意告诉孩子各种各样的“婉转之词”。
专家认为,其实可以大方坦然地告诉孩子,男孩的生殖器,可以称之为阴茎,女孩的,可以称之为阴部。教孩子认识生殖器时,如果随心所欲地使用所谓的“婉转之词”,一是当孩子的那个部位出现问题时,甚至是孩子受到性侵犯时,就没有任何你们家庭之外的人能够和他们沟通;二是会有可能把一种羞耻感或犯罪感引入身体的这个部位。
案例
“妈妈,我的小妹妹受伤了”
家住广州大道北的杨女士几天前被女儿弄了个啼笑皆非:那天下午,她四岁多的女儿婷婷(化名)跟另外一个小女孩在花园里玩健身器材。突然,女儿的玩伴慌慌张张地跑来,说:“不好啦,阿姨,婷婷哭了,她的‘小妹妹’受伤啦!”
杨女士一头雾水:女儿哪来的“小妹妹”?杨女士赶紧跑过去查看,原来是女儿因为生殖器撞在健身器材上被弄疼,哭了。杨女士哭笑不得,问女儿的玩伴:“你怎么说是婷婷的‘小妹妹’受伤了呢?”小女孩答:"我们叫那个地方就是叫‘小妹妹’的呀!”
父母
绝大多数使用“婉转之词”
记者通过网上调查发现,有的父母认为,没必要这么早就教育孩子“专业的称呼”,觉得“专业的称呼”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的口里说出来很别扭;也有父母认为,在家还可以,但如果孩子在外面也这样称呼,会令人尴尬;还有父母认为那些科学术语对孩子根本说不出口……绝大多数父母在教孩子称呼自己的生殖器时,使用的都是“婉转之词”,而非科学的术语。
记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父母的访问也表明,只有很小一部分的父母会教给孩子正确的称呼。相对而言,对男孩的生殖器,用得最多的称呼是“鸡鸡”或“小鸡鸡”,大家都认为“基本上可以在中国通用”,但对女孩生殖器的称呼,就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称呼了。
以下是记者搜集到的包括各种地域、各种方言的有关生殖器称呼的“婉转之词”:
男孩:鸡鸡、小雀、雀雀、咕咕咕、小蕉蕉、宝贝蛋、小牛儿、慈姑定、姑姑仔、春春、虫虫、鸭鸭、小茶壶、小松鼠、鸟鸟、啫啫、鱼仔、小虫虫、何B仔、小河马、周周、咛咛、nounou、水龙头、大象、小蛋蛋、小弟弟……
女孩:尿尿的地方、拉尿的小屁股、屁屁、鸡仔、夹夹、BB、小贝壳、西西、角角鸡、小妹妹、小娃娃……
幼儿园:
称呼不统一老师困扰多
曾经在一家省一级幼儿园任幼儿教师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就算是幼儿园老师,也很少会“一本正经”地跟小朋友用科学的术语来称呼生殖器。但在工作中,确实也因为这些五花八门的称呼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过来告诉她:“我的小屁股痒!”她马上褪下小女孩的裤子,查看她的臀部。可是小女孩在她的怀里扭来扭去,大声地喊:“不是那里!”然后站起来,指着她的阴部说:“是这里痒!”
孩子在幼儿园的吃饭会遇到那些问题(幼儿入园指导)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吃饭会遇到那些问题(幼儿入园指导)”,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前言:小宝宝初上幼儿园,会遇到许多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睡觉、吃饭方面等等,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着重的了解下有关小宝宝的在幼儿园的吃饭问题吧,看看我们应该如何尽快的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食谱!
不知是由于心理原因,还是真实情况,温娜觉得孩子一天天地瘦下去,脸上的光泽不见了,胖嘟嘟的脸也开始变小。每天接小西出来,她都会蹲下来盯着女儿的脸看半天,觉得女儿似乎被饿了一天。
温娜并不是无中生有,因为小西入园这一周来,每天回家都会狼吞虎咽,吃得非常多。这让她怀疑孩子在白天几乎就没吃什么。这样下去,孩子的身体怎么能够受得了。老师肯定不会喂孩子吃饭,而孩子一般吃饭注意力不集中,吃到不饿就不吃了。如果孩子不吃了,成人就以为他吃饱了,不再给他加两口的话,那孩子肯定自己吃不饱。所以温娜在家里拼命地给孩子做一些好吃的。孩子上学以后,温娜就在一些杂志的儿童食谱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营养食谱,花时间备好料,等女儿一回来,就变着花样做给她吃。入园指导
有一天,小西说:“宝宝不吃幼儿园的饭,妈妈做的饭好吃。”
在小西入幼儿园的第二周,有一天送小西的时候小杨老师告诉温娜:“请你在外面转一下,一会我找你。”温娜吓坏了,以为女儿又出了什么状况。
好不容易等到小杨老师出来,小杨老师一见到她就问:“孩子在入园前吃饭是不是都是别人喂的?”
温娜坚决地否认。因为她早知道喂孩子吃饭不好,所以从女儿九个月起,就让她自己抓着吃,只是每顿饭吃完后,再给她喂两口,因为孩子玩心重,如果只靠她自己吃,一般都会吃不饱。
她把这情况告诉老师,希望老师也能这样做。小杨老师一口回绝:“我们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孩子只有自己吃饭才能吸收食物,否则即便是塞进去了,孩子也不会吸收。”
温娜想,这么说来那些瘫痪在床的人,喂进去的饭都不会吸收,不都饿死了?大多数家里的爷爷奶奶追着吃饭、喂饭的那些孩子不也长得很壮实吗?如果按老师的说法,那些孩子早营养不良了。
想归想,终归是没有说出来。喂饭那么花时间,老师们当然拒绝喂饭。总不能要求老师们像妈妈一样关心孩子吧。
小杨老师给温娜说:“我找你不是为了孩子吃饭喂不喂的问题,是我想了解一下你做饭是不是特别好吃,你们家的伙食是不是特别丰富,因为小西昨天中午拒绝吃饭,坐在餐桌边一直把两只手夹在腿中间呆坐着,不吃饭。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吃饭时,她的样子很可怜,但是不回答。没有办法,老师只好告诉她,小西,你是不想吃饭吗?她点点头,老师问,你不饿吗?她又点点头。老师没有办法了,给她盛了一点饭和菜,告诉她必须得吃一点。她很艰难地吃了两口,然后又坐在那里。后来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吃饭,她说饭不好吃。到下午睡起觉来,可能是太饿了,她就使劲地吃水果,一下午情绪都不好。”
温娜心里在打着鼓,她怎么也没想到,家里吃得太好,会拔高小西的口味,觉得幼儿园的饭不好吃。但是幼儿园为什么就不能尽心一点,做出像自己做的那样好吃的饭菜呢?看来这个幼儿园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入园须知
也许感觉到了她的疑问,小杨老师说:“有很多孩子家长并不了解他们的教育,只是听说这个幼儿园吃得好,才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小杨老师又补了一句:“我们是幼儿园不是餐厅,给孩子的营养搭配一定是够的,但不会像厨艺好的妈妈做那样多的花样,又好看,又好吃,毕竟是二十多个孩子的饭。”
温娜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只好说:“好,我们注意。”但是她想起女儿就心痛得不行,每天上学那么多次尿湿裤子,又吃不上饭,这孩子能坚持几天?
本网站小编总结:平时家长们在家里,都只针对一个孩子做饭就可以了,平时更是换着花样的给孩子做,可谓是费劲心思,但是在幼儿园里就不一样了,幼儿园里的饮食需要针对的是全部的孩子,所以希望更多的家长们能够理解,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