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他们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过分重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误区。
1生活上过度顺从孩子
现在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就过分“满足”,使孩子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他们在父母用辛劳酿成的蜜水中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是经不住多少困难和挫折的。
2行为上过度庇护孩子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父母对他们备加呵护。现在一个独生子女身边常常有4个人围着他转,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管,孩子的依赖性很大,成了名副其实的“温室里的花朵”~
3学习上对孩子要求太高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状况不了解,只看表面,问名次,看分数,甚至与别人比较,学习成绩一旦不好,就得“严加管教”,对孩子施加压力。
根据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矫正:
1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中也要有一定的规矩。孩子在生活起居、学习等方面,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按要求做好的,表扬鼓励;不按要求做的,批评,监督其去做好。孩子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生。
2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
经常与孩子沟通,能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端正认识,解决问题,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3加强劳动教育
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也能让他们知道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靠自己去争取,不能单独靠向父母伸手。
4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和勇敢精神
要经常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到外面锻炼,增长知识。
5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
要承认孩子之间的智力、能力差异,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攀比,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顺着孩子的天性,鼓励和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相关阅读
独生子女的优势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问题成了所有家长关心的话题,面对独生子女表现出的任性、自私、骄横、过分依赖等缺点,人们普遍感到忧虑。事实上,与多生子女相比较,独生子女的优势却是明显的。
美国曾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发现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偏见缺乏事实根据,与多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更融洽,孩子的社交能力、语文能力、学习能力都比较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时间更短。
调查从整体来看,独生子女没有缺乏自信的倾向,他们更愿与人接触并引起他人的注意。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出生的33个月后,就比非独生子女更能吸引同龄孩子的注意。7-8岁就显示出在感情和领导能力方面强于其他儿童,受到众多孩子的喜爱。
前几年湖南省也在8个城市进行过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的对比调查。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方面比多生子女有明显的优势。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比多生子女学生高出很多。究其原因,有两方面重要因素,一是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好,二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学习辅导机会多。
因此,不要偏面地看待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针对独生子女中存在的问题,家长是否存在以下问题呢?
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儿,不鼓励或创造机会让孩子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
家长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数落孩子,讲道理,不管孩子懂不懂都照说不误。
家长忙于陪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效果如何不考虑,甘心当随从。老师布置作业后,家长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反而让孩子形成了“你不陪我就不做”的心理。
因此,家长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习惯上,培养他的自主精神,让他独立完成各种工作。而不是把自己也陷在孩子的学习中,成了孩子学习的附庸。
独生子女6大养育妙方
独生子女的教育在目前中国社会是被热切关注的一个区块,在全球“少子化”的时代趋势下,更是众所关心的话题。如何让独生子女懂事贴心、自动自发、乐于学习又勇于沟通,相信是千千万万爸爸、妈妈心中的期盼。
独生子女很难教?
问题之一,“我家女孩自尊心极强,力求完美,但又不敢面对挫折,受不了失败,我该如何帮她克服?”
问题之二,“我家孩子虚荣心很强,总爱争强好胜,爱炫耀,爱争第一,这是好现象吗?家长应该怎么办?支持他吗?”
问题之三,“我的儿子很贪玩、很懒惰,我很烦恼,不知道怎样安┡潘?”
类似这些提到“自尊心极强”“不敢面对挫折”“虚荣心强”“爱炫耀”“爱争第一”“贪玩”“懒惰”……似乎点出了这个时代里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和行为表现。
独生子女的六大迷思
他们是中国许许多多家庭的希望,是许许多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宝贝。
在谈到如何解决独生子女所带给爸爸妈妈的困扰之前,其实应该先了解独生子女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氛围,还有,可能大人有了那些对独生子女的迷思,以致掉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子纠结。
迷思之一
错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做伴,好可怜哟
正确:独生子女如果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关系良好,一样可以享受到团队做伴的互动。
这是有些独生子女为什么在进入幼儿园、进入学校后,常让父母师长头痛的起源。因为当周边大人常带着同情怜悯的眼神或口吻看着小娃,然后说:“你好可怜哟!怎么都没有人陪你玩?”
久而久之,孩子会自怜自怨起来,当带到校门口之前,他们紧搂着大人就是不肯进教室;当看到心爱的玩具,哭着要买就是要买,孩子的心里已经起了变化,那种感觉就是:“我很可怜,你们应该补偿我。”
想想看,在这样成长的过程中,这些独生子女怎么不会越要越多、越吵越大声呢?也就是这样,他们会养成了“不敢面对挫折”“虚荣心强”或“依赖性极重”等个性特质。
我建议大人们要改掉“可怜”独生子女的心态,换一个正面“平常心”的感觉来和他们互动。越是一般性地教导孩子,越是正常化地建立游戏规则,独生子女在“一视同仁”的感觉中,反而更有自律性、更有自我期许,才不会觉得爸爸妈妈对他(她)有所亏欠。
迷思之二
错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
正确:只要父母在教养独生子女的过程中,不要毫无原则地“让步”,独生子女一样可以学到“尊重”和“分享”。
有对夫妻曾来求助,他们碰到的困扰是念中学一年级的女儿非常娇纵,妈妈的说法是:“女儿从小长得漂亮可爱,我爱人把她当‘公主’宠爱,什么都依她,有时候女儿打他,他还笑嘻嘻地无所谓;我要管女儿时,爱人还跟我吵架,说我管太严了。”
“公主”的爸爸一脸懊恼地告诉我:“女儿小时候真的很可爱,嘴巴又甜,她如果犯错,我都不忍心罚她,但是现在长大了,她变得任性,讲话口气又很凶,让我们夫妻俩都很头痛……”
我建议他们夫妻俩要重新沟通清楚、建立共识,才能对女儿有明确的规范,让她学到分寸拿捏、适度的自我约束。
一般而言,孩子的任性行为,为人父母也要负起大部分的责任,有时候就是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特别宝贝,以致孩子有恃无恐、为所欲为。等到孩子的偏差行为出现了,才懊悔莫及啊!
为了避免孩子任性,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团体活动,例如:在公园的游乐区、在书店的阅览区、在同事聚餐的家里、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等等,让孩子学会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学到分享的方法和经验,那么,孩子的热忱、开朗、积极、创意、合群……各种优良的个性特质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了。
迷思之三
错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
正确:父母不要为子女做太多,独生子女一样可以得到磨练的机会。
说来也值得深思,当有些父母在怪罪孩子太依赖他们时,却没想到一切可能是自己本身太“依赖子女”所造成的。子女吃不了苦,可能是我们做父母的提前帮孩子打理一切了。曾经有位离婚少妇提及妈妈和她的关系,她说:“我在结婚的前一晚,妈妈哭了一整个晚上,就是舍不得我嫁人,她说担心我吃不了苦。婚后,我也三天两头往娘家跑,后来我真的受不了婆家的生活,干脆离婚回到妈妈身边,可是现在变成我妈妈一天到晚还在管我,让我受不了。”
这位离婚少妇碰到的困难就是“母女黏结太深了”,妈妈不论在生活上、在情感上都非常依赖独生女儿,连她要结婚都舍不得,这使得女儿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没有学会和爱人过好新家庭的生活,没有学会认清生命中的角色,要从“女儿”逐渐走向“老婆”和“妈妈”的角色。
当离婚少妇的生命角色又退回只做“女儿”时,她却依然不快乐。这也就是所有独生子女父母的警惕,你的放手,孩子才有展翅高飞的成长机会;你的放心,孩子才有相信自己的力量。
至于独生子女的爸妈如何做到不要依赖子女,当然,你要练习自我成长,要有自己的生活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当你和孩子的关系是亲密又独立的时候,孩子才能勇往直前、迎向人生、不怕吃苦了。
迷思之四
错误:独生子女逆反心理特别大
正确:大人若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身心需求,又有正确的沟通技巧,独生子女就不会用“顶嘴”或“不理不睬”的方式响应。
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会有逆反心理。
所谓的“逆反”心态,它的因素有三:
1.父母权威,子女反弹
有的父母习惯用教训的口吻、用负面的语词来责怪孩子,当孩子有极深的挫折感时,终将忍不住地想解释、想争辩,结果这样的行为一出现,父母又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顶嘴了。
2.父母唠叨,子女反弹
不少的爸爸妈妈把全副心力放在独生子女身上,举凡生活作息、课业学习、同学往来等都在密切的关注下,这时,不免以重重复复的提醒、唠唠叨叨的语词,希望孩子快速配合、快速做到。
然而,这个时代的孩子自主性特强,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尤其他们不喜欢被当做小娃娃般地照顾,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父母一再叮咛时,子女在不耐烦之余立刻出言不逊或不理不睬,结果就让父母难堪失望了。
3.父母不理解,子女反弹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孩子,借助MSN、借助在线游戏,他们很容易交到网友,也很容易学到一些国际信息,这对父母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爸妈可能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和陌生网友聊得这么熟悉,却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爸妈也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可以在计算机世界里乐此不疲,可是叫他们好好学习却相应不理。
当爸妈不理解时,火气大了,口气也不好了,这时,这些得天“独”厚的孩子不好受,自然也就产生让爸妈看来是“逆反行为”的表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人父母多少要接触一下网络世界,多少要理解子女的兴趣,这样,在有共同话题、共同学习的前提下,孩子不至于因为被批判、被指责而和爸妈关系紧张。
迷思之五
错误:独生子女“三千宠爱集一身”,要什么有什么
正确:不劳而获,往往让孩子失去“自力更生”的动力;父母给得慢、给得少,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孩子就会有力争上游,凡事靠自己的认知。
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爸妈由于生活在物质比较缺乏的环境,如今,条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较有能力,不知不觉会想给孩子更多、更好的东西,例如买昂贵的玩具、海外旅游,或上名贵的私校等等。
这是因为自己童年无法拥有,就会想补偿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个,不给他(她),又要给谁呢?于是不知不觉“三千宠爱集一身”,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没有让孩子学到“努力才能拥有”的过程。
甚至我还看到有些独生子女的爸妈,自个儿穿着打扮是极尽俭朴,可是孩子却穿名牌、上名校,他们就是要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这些爸爸妈妈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为他们的付出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长期习惯享受的独生子女,当有一天资源不足的时候,当必须独当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怨怪爸爸妈妈给得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对不起他(她)。
所以,建议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让孩子学到“延迟享乐”的习惯,让孩子得到“感恩惜福”的学习,这样爸爸妈妈创造的基业才能留得到,独生子女也不至于予取予求了。
迷思之六
错误:独生子女问题特别多
正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长环境,孩子会有不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问到:“吴老师,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独生孩子,所以问题特别多?这应该是说——过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比较传统的、权威的,或因为忙碌而让孩子凡事自个儿来;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多了,社会上能提供给独生子女进名校、到好企业上班的机会却又僧多粥少,这也是为什么独生子女的爸妈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风顺,一生幸福快乐。
关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来就显得“独生子女的问题特别多”。其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本来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孩子教育问题、身体调养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等。爸爸妈妈需要有“个人成长”“夫妻成长”“亲子成长”和“家庭成长”诸如此类的成长意识,才能快速修正过去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同时“接受”所有从亲子互动所衍生的“问题”,这些看似“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应该视为帮助全家更和谐相处,更能共同成长的“挑战”。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无形的互动模式,如果能透过深入的觉察,可以让我们找到家人相处的盲点。好比疏远的关系需要回归亲密的引导;过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只有“有点黏又不太黏”才是最舒服的家人关系,因为在需要支持的时候,家人必定会靠近鼓励,而需要各自发展的时候,彼此虽然分离,但心灵仍相属相知。
独生子女易出现心理偏异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只要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来自:太平洋亲子
如何预防独生子女的抱癖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生活条件好,孩子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轮换着抱,孩子一哭,马上就抱,久而久之,就养成“抱癖”。有“抱癖”的孩子总是想让人抱,放不下手,一旦放下就哭闹不休,即使再抱起来还不会立即停止啼哭。有的还要边摇边走,边哄边唱,才能勉强止哭,稍微平静下来后,再放下时又哭闹起来。因此,只能整天抱着,影响大人工作、休息、把大人搞得精疲力尽。当然,也有些“抱癖”轻的孩子,只稍微抱一下就不哭了,抱2~3分钟就睡着了,放下也不会醒。这可能是由于孩子肠子里憋着气,由于抱了后,气体变换位置排出后就感到舒服了。还有的孩子是由于厌烦了单调的生活,因此哭闹时抱到外面走一圈回来后就不哭了,放下也不再闹。爱“抱”是人的天性,每个孩子都需要抱,做父母的也都爱抱自己的孩子。从医学上观察,如果每天抱孩子几次,孩子被抱后精神愉快,情绪安定,被抱的孩子体型会变得优美,这是因为满足了孩子的“皮肤饥饿感”,是用哺乳、哺食的办法无法达到的,只有抱才能享受到身心愉快。但是“抱”应有节制,就象肚子饿了要吃一样,吃饱了就不想再吃了。婴儿的“皮肤饥饿”抱一会儿后就能得到满足,如果这时放下,他不会再哭,等他“皮肤再饿”时再抱一下,这样就不会养成“抱癖”的怪毛病。对于已经有“抱癖”的孩子,家长也不能使性子而任其哭闹,因为哭得太厉害、太久,腹部过于用力,就会引起疝气(脐疝或腹股沟疝)。要逐步减少抱的次数,采用一些其他办法,如带到室外玩玩,一起做做游戏,也会改变总是要抱的毛病,等到长大一些,学会走路了,自然就不要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