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伤害动物的童话故事
2020-05-27 不伤害动物的童话故事 孩子胎教 孩子入学准备警惕伤害孩子身心10种溺爱形式。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警惕伤害孩子身心10种溺爱形式”,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一、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小提示
子女致父母的备忘录不要宠我,我很清楚我不应该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验你们……
二、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小提示
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采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家长面对孩子的无赖行为怎么办?
三、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小提示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孩子任性是家长之过。
四、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看外国人怎么爱孩子。
五、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小提示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让家长失去威信的六种行为。
六、包办代替
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小提示
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瑞士人:不喂孩子吃饭!
七、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小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悉心培育、满怀期待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八、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小提示
孩子要“摔打着养活”,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长放开束缚孩子成长的手。
九、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小提示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家长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十、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小提示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科学、专业的情商课程,塑造孩子的自我形象、情绪管理、竞争力、挫折抵抗、沟通、人际关系及领导的圆融技巧。通过活动、游戏、经历、讨论、价值观澄清、多媒体、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让孩子学习并掌握情商的96个关键观念和关键技巧。
相关推荐
警惕!惩罚对孩子的伤害甚大
警惕!惩罚对孩子的伤害甚大
每个小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犯错误,对于其他的人都会有攻击的行为,这时做为家长你是以牙还牙的也是以暴力解决问题呢,还是好好的对自己的孩子讲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下育儿专家的建议吧!
体罚阻止不了宝宝打人
体罚是指通过引起儿童身体不舒适感或疼痛来阻止他重复某种行为,以纠正他的行为或教育他的方式。对于2-4岁的宝宝,很多爸爸妈妈通常采用比较温和的体罚方式,如打屁股。
但是,体罚不仅不能阻止宝宝打人,还会使宝宝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⒈体罚可以暂时压抑宝宝的打人行为,但不会促进他对打人行为的长期抑制。你会发现,你在场时宝宝通常不会打人,一旦离开,宝宝便“故伎重演”。事实上,在家常常受到体罚的宝宝,在家门以外会特别具有攻击性和挑衅性。
⒉体罚,会为宝宝提供成人攻击榜样。很多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宝宝在与同伴互动中会采用成人曾对他使用过的惩罚手段。
⒊经常受到体罚的宝宝会逐渐学会通过回避你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当他不愿接近你,不愿跟你打交道时,你的教育作用会大打折扣。
⒋经常被体罚的宝宝容易自卑、懦弱、被动。尤其是当众被打,宝宝的自尊心将严重受到伤害,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低人一等”。
宝宝打人时,你这样做
打小朋友
正确态度:及时制止宝宝,郑重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不要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如“我们不打小朋友了,好吗?”这会让他觉得打人是可以商量的。
查明原因:宝宝打人的起因通常有9种,如不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争抢他人的物品、保护自己的物品、争夺空间、帮助好朋友或受人唆使、游戏或其他活动的纠纷、他人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无故挑衅或欺负他人、报复还击。
早期教育引导:表明你对他打人的态度,给他讲道理。如果宝宝用错误方式向小朋友表示友好,就应告诉他,“你喜欢他,可以和他拉拉手”,“告诉小朋友‘我喜欢和你玩’”。也可以教宝宝跟别人分享玩具、食物;如果是因为其他小朋友不对,应该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别的小朋友先打你,你要告诉他:“请不要碰我!”或者用力地推开他,还可以告诉大人。如果宝宝情绪十分激动,听不进道理,可以暂时“冷处理”,等他冷静后再说。
打大人
正确态度:坚决制止并进行批评。但不要用过激的反应强化宝宝打人的意识,如他在玩闹中打了爷爷,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还敢打人!”
查明原因:宝宝打大人的原因与打小朋友的原因不同,更多的是出于模仿、受人指使、学习强化。
教育引导:你首先检讨自身。宝宝的打人行为实际与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有的家庭夫妻争吵,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些都是宝宝最直接的负面教材;有的爸爸习惯用体罚方式惩罚宝宝,宝宝就容易模仿打人的行为,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当宝宝打大人时,你应以身作则,不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耐心讲道理,给宝宝提出希望,告诉他今后努力的方向。当宝宝的打人行为有所反复的时候,你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善待宝宝的爱心,允许其反复,不操之过急。
教养方案:拒绝体罚,擅用惩罚
惩罚与体罚不同,它是通过对儿童呈现有害刺激以抑制其不良行为的一种管教方式。一般说来,为了防止宝宝做出对自己或别人有严重伤害结果的行为,你可以严词命令宝宝并把他带离现场,收回给予宝宝的特权等。惩罚时,须注意:
⒈把握惩罚的时间。研究表明,当宝宝犯错后,立刻惩罚比几个小时以后再惩罚对抑制他的错误行为的再发生更有效。
⒉惩罚保持一致性。爸爸妈妈对于宝宝惩罚的标准要一致,要有始有终。当宝宝犯错时,不能有时默许,有时反对,这会使宝宝不清楚行为的标准,再次犯错。
⒊惩罚与讲道理相结合。这是最有效的惩罚方式。讲道理的内容包括:告诉宝宝其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的危害或后果,告诉宝宝遇到类似的情境应怎样做才恰当,向宝宝说明为什么要惩罚他,等等。目的是让宝宝认同你们的行为标准和观点,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知道如何去做。
⒋惩罚要对事不对人。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宝宝明白,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你依然爱他,如果他改正了错误,你会更喜欢他。
通过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体罚孩子不仅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可怕的是还会对孩子的心理留下印影,加重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什么样的父母成就什么样的孩子,想要孩子不攻击人,首先就要学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误,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教导孩子!
家长溺爱10大"典型"形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家长溺爱10大"典型"形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早教:警惕意外伤害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早教:警惕意外伤害”,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幼儿意外伤害已变成现如今威协青少年健康的关键难题。现阶段少年儿童发生意外是在我国0~十四岁少年儿童身亡的第一位原因,意外伤害引发残废总数要远远地超出致死人数。在其中婴儿是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重点对象。令人震惊的数据向大家敲起警醒:诸位父母,一定要警醒威协学前儿童性命的首要凶手——意外伤害!如何警惕意外伤害?
造成0-5岁婴儿非常容易遭受的意外伤害有什么?
婴儿非常容易遭受的意外伤害有两类:物理学性侵害和药物损害。如何警惕意外伤害?幼儿
物理学性侵害是由物理学要素导致的损害。学前儿童中数最多的是烧伤、气管异物、坠落伤和落水。
药物损害是由药物造成的损害。
导致所述意外伤害的原因在哪?
烧伤烫伤的原因的91%,是由于沸水、开水、烫水和热粥引发,98%的烧伤烫伤实例均产生在家里;气管异物的原因的98%,是由于进餐瓜子、花生仁、大豆、豇豆等干果食材时误吸进支气管而造成,93%的气管异物实例均产生在家里。挫伤和跌落则因为多层建筑增加,又欠缺保护设备,儿童喜爱攀爬,但自我控制及应急反应差引发。如何警惕意外伤害?幼儿
如何警惕意外伤害?药物损害的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父母不了解儿科用药专业知识,自主乱用药物造成的中毒了;二是儿童求知欲强,常趁成年人不留意时自主吞噬药物造成的中毒了。
10种溺爱行为摧残宝宝身心健康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