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0-05-22 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胎教效果 孩子胎教怎样惩罚孩子效果最佳?。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不良行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适当惩罚孩子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惩罚孩子,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一旦惩罚过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可是,惩罚得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所以惩罚一定要适当。
有个孩子喜欢拿着羽毛球拍敲打别的物品,搞得球拍很容易坏。爸爸告诉他:“半年以内不会给你买新球拍,希望你爱惜这个球拍!”半年不到,球拍坏了,爸爸硬是没有给他买新球拍。
还有个孩子,上课的时候喜欢摆弄手机,老师把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剥夺了他三个月的手机使用权。三个月过去后,家长把手机还给孩子,并告诉他:“如果还犯规,将剥夺半年的手机使用权。”
惩罚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所以要避免态度粗暴、生硬、讽刺、挖苦,更不能恶语中伤或体罚孩子。
惩罚要高明
孩子做错事,有的时候是没能辨别事情的对和错,所以惩罚孩子具有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品行的作用。
高明的惩罚,不是简单地让孩子罚站、罚抄、取消当月零花钱、帮父母做家务等,而是对孩子的成长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惩罚孩子背唐诗、为家里做一件好事、孝顺一次爷爷奶奶、写一篇作文,以此激发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心理。
惩罚要及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但是,如果当时情况不适合惩罚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就要暂时放一放。
此外,惩罚一定要兑现。一旦家长说了不做,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雷声大雨点小”,孩子的负罪心理也会随着父母的不重视而消失殆尽,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罚
家长惩罚孩子,是根据错误的性质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选择惩罚方法,目的是让孩子不再犯错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有效的时间较短,不能持久。很多时候,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却没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还有再犯的可能。wWw.zj09.coM
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在惩罚孩子前,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惩罚他。惩罚后,最好强化一次,确认一下孩子是否记住了自己错在哪里。
延伸阅读
孩子犯错,家长这些惩罚方式最有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孩子正确、健康的成长。但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最有效、孩子最易接受呢?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著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可以剥夺他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也可以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著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比如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父母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一些低调的缓和方式有时也可以试用,也许就足以达到你们期望的效果呢
惩罚孩子最合适的方法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这个问题对于家长来说还是需要怎样的问题呢,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孩子入园的相关的问题呢,家长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这些内容。
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了,相反,更多的父母对孩子毫不吝啬赞美和夸奖。然而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奖惩分明”。怎样惩罚,什么样的惩罚适度,非常值得讨论和深思。早期教育
说到惩罚,很多父母会想到棒打、罚站、打屁股、关禁闭等等。其实除了这些生硬的体罚外,父母可以“罚”得更有艺术性。可以“罚”孩子劳动,如做一些家务,可以帮妈妈一起擦擦桌子,叠衣服等。
如果真的要打屁股打掌心,也要记得几个原则。首先要打得及时。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其次要打的隐蔽。不要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打孩子,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打得适度。不要经常打孩子,孩子习惯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就糟糕了。也不要打得太重,太狠,孩子能认识到错误后就要点到为止;最后,要记得摸摸孩子的脸或抱抱孩子,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她的。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幼儿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 : 惩罚是教育当中相当关键的一部分,可以说惩罚比教育来说更加重要,因此家长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惩罚孩子,让孩子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能吸取其中的教训,这是惩罚孩子的本质。
美国幼儿园这样惩罚孩子
“Time-Out”是英语中的一个词汇,本来用于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许多美国家庭里,这已经成了父母用来“惩罚”犯错孩子的方法,翻译成汉语就是“计时隔离”。
在美国,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家里,“计时隔离”对孩子都非常有威慑力。当然,这与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法律规定,孩子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或看护,幼儿园还明文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所以,一旦被隔离、被冷落,就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计时隔离”还使孩子感到自己与别的孩子有差别了。孩子对这一点其实非常敏感。有一次,我与一位美国母亲及她的两个孩子驱车外出。一开始,母亲只忙着和6岁的大孩子交谈。一会儿,3岁的小孩子就开始在座位上故意发出响声,甚至还用脚尖踢前面的东西。母亲明白了,对我笑着说:“他不高兴呢。”然后,她立即向小儿子道歉,并且马上改变谈话题目,两个孩子很快都开心了起来。我想,“计时隔离”之所以会这样奏效,是因为这种做法与孩子平时所受到的待遇有着极大的反差,所以才能在心理上给他以极大的震动。
让犯错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分开,可以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且又不会再去影响别的孩子。在我离开美国之前的那个星期,我应邀到小约翰的幼儿园开会。吃过午餐,见到了正打算午休的小约翰。我向他打了声招呼,小家伙热情地跑了过来。我故意问:“亲爱的约翰,今天不和小朋友聊天了?”他急忙向我摇摇手:“午休了,说话会影响别的小朋友睡觉!这是不对的!”逗得我哈哈大笑。
当然,有一点是要注意的:这种“计时”有时间限定,是“暂时”的,时间过长,就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惩罚技巧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我们的家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六个围着一个,搞得我们的教育基本是5+2=0!
新西兰父母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Bernny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自尊心
日本TsukuBa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韩国家长惩罚有新招:没收孩子的手机!
对于那些任性不听话的孩子们,作为惩罚,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体罚或者把他们和活章鱼一起关进衣橱的话,可以考虑没收孩子们的手机。
韩国一家广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机现在已成为韩国青少年最钟爱的私人用品,没收他们的手机无异于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CheilCommunication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13到15岁的青少年,有77.5%认为手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装备,对16到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数字是76.7%。
调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机,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收他们的手机,将是一种很有效的惩罚。
美国家长的法宝:“计时隔离”
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父母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例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3分钟后,父母会准时把他抱出来,并借机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和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
这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既惩罚又不伤自尊,教育孩子这样做!
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宝宝叛逆和错做事情的时候,那么这时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或惩罚孩子,才可以达到警惕的效果同时又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呢?
1、适当惩罚
惩罚过重易引起孩子对抗情绪,太轻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惩罚孩子要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2、必要事后说理
孩子受罚后也许会改正错误但并不等于他明白道理,也不能保证下次不再犯。所以让孩子明白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后必不可少的。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旧账。
3、点到为止即可
父母唠叨太多会让孩子分不清重点,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慢慢的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因为他孩子根本听不懂,这会使教训失去效果。
4、指责不伤自尊
家长不应该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这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不要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
5、惩罚后要安慰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喜欢他的错误行为,希望他能够改正,这样父母就更喜欢孩子了。
6、父母一致态度
尤其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爸爸和妈妈之间要达成一致。
7、避免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非常生气时,试试从1数到10。这样可以使家长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情绪。
如果说妈妈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明事理,知礼仪的宝贝。
6个最佳时机教育孩子最有效
关口一:孩子遇感兴趣事物时
大双和小双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14岁考入大学,19岁攻读航天博士,22岁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
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其父母抓住了他们的“闪光点”,例如,“二双”的父母从哥俩用铁丝去探电源插座是否有电开始,发现了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从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妈妈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细心,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事物特别有兴趣,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抓住孩子兴趣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样做,说不定就会激发出孩子某一方面的智慧火花,引导孩子沿着自己的兴趣走向成功。
关口二:当孩子困惑时
一天,小庆放学回家后情绪非常低落,不停地在草稿纸上写着“理解万岁”。妈妈看到这种状况,给她讲自己与同事之间发生误会的事情。并告诉她“只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都会碰到被别人误会或误会别人的事情。首先,我会确认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我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对方沟通;如果我发现我是错误的,我会找个机会向对方道歉。”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困惑时,妈妈抓住孩子渴望学习经验的心理,及时帮孩子疏理,不失为教育的最佳策略。
关口三:当孩子取得成绩时
孩子取得成绩时,情绪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妈妈要善于抓住这个关口,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把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动力。
当然,妈妈也不要忽视孩子因取得成绩而引发的骄傲自满情绪。另外,孩子做了好事时,如给老人让座、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关心班集体等,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做好事常常是无意识的,妈妈要善于把这种无意识引导到有意识,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关口四:当孩子犯错时
列宁因为打碎花瓶,妈妈教育他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华盛顿因为砍倒了樱桃树,爸爸教育他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妈妈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关口五:待客时
妈妈发现8岁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就微笑地对孩子说:“贝贝,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贝贝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贝贝,我代贝贝谢谢您!”
贝贝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礼貌,于是很不好意思地说:“贝贝也谢谢阿姨!”接着在妈妈的示意下,贝贝又对客人说:“阿姨,您热不热,我去给您拿杯饮料。
”说着便去准备了,俨然一个“小大人”的样子。
关口六:就餐时
许多妈妈平常工作忙,一日三餐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关口。如此一来,一到吃饭时间,家长便开始查成绩、讲孩子过错,常常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餐桌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抑,使父母和孩子隔阂加深。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餐桌上不能教育孩子。其实,吃饭时,妈妈完全可以教孩子认一认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告诉孩子这些菜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烧熟了又是什么样子,并让孩子记住它们的名字。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父母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