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2020-05-21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谁怕谁的词

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填空题:雪化了是_____

小朋友回答:蒸汽、泥土、生命、春天、细雨、希望、绿色、新的一年

老师说:正确答案是“水”

曾经有个调查称,在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虽然这个调查的权威性在当时引起过一些争议,但这个调查结果还是让许多人愕然,也足够引起人们对孩子想象力的聚焦。孩子的想象心理在2岁左右开始萌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经常遭到残酷的扼杀。

你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吗

哪些行为会暗示孩子的想象力已经成为性格中的短板了呢?从美术角度来看,缺乏想象力的孩子,一般比较难把自己心中的景象画出来,嘴巴会说,但在纸上表达不出来。

对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做一些测试,比如说,看到一幅画上趴着的猫,家长可以问孩子猫在做什么,如果孩子缺乏想象力,可能只能说出睡觉一个答案,但如果是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可能有很多新奇的答案。

带孩子去逛超市,看孩子是否喜欢符合他年龄段的益智游戏,如果他只对低于他年龄段的游戏有兴趣,或者对哪一类游戏都没兴趣,说明他不能面对新挑战、克服新困难,这就是想象力缺乏的表现。

除了玩游戏,孩子是否缺乏想象力还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上。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善于思考,爱问“为什么”。

父母应少替孩子做事

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这与整个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有关。幼儿园小朋友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进入小学中学后,随着条条框框的增多,孩子的想象力也受到限制。很多家长也觉得想象力对孩子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帮助,反过来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语文、数学等学习技巧的培养。

专家强调说,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国孩子差,家长们不培养也没关系,但一定不要扼杀。中国的家长很喜欢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系鞋带,让孩子丧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到处摸摸,很多家长怕孩子弄坏东西或出现差错,就制止孩子,孩子在家长的限制中慢慢变得循规蹈矩。

专家建议家长,除了不要对孩子的错误、好奇心进行指责之外,也不要盲目把老师树立成权威。在国外,家长们是这样教导孩子的:到学校后,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新朋友。鼓励孩子把老师当朋友,这样才能让孩子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关推荐

是谁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曾经一项国际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一些教育学家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事例一:妈妈拿着一幅儿子刚画的蜡笔画在批评孩子,“你的树怎么画红色的?树应该是绿色的,花可以是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你画错了,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听罢这位妈妈的训斥,可能有些人真的认为孩子的画作不好。

事例二:然然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这几天,然然的爸爸发现,以前没事就喜欢在纸上用彩笔涂画—些奇怪画面的儿子画起画来“规矩”多了,树有树的样子,天有天的颜色。爸爸问然然:“怎么不画你喜欢的那些奇怪的天空了?”儿子说:“因为老师说那不是真实的天空呀!”

在专家的眼里,那位妈妈和老师如此教导,实在是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决定了一切都要向分数看,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思想,教育是整齐划一的,慢慢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从小开始所有的时间都被分数、作业、兴趣班填满了。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做梦,让孩子拿什么去想象呢?很多家长朋友都会惊叹于发明家的想象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只不过,有的被家长注意到了,更多地却被忽视了,被嘲笑了,甚至被斥责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想象游戏,同时让孩子主持游戏,父母不要“反客为主”,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考虑为孩子提供独自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或其他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无拘无束的想象。父母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题,也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讲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使孩子有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孩子复述情节生动又富有想象的故事对培养想象力更有好处。实践证明以下五种方法,可为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1、续故事: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都讲完,可以中途停下来让孩子去想象故事的结尾。

2、补画面和画意愿画:补画面是画一幅未完成的画,让孩子去补画其余的内容;意愿画是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要硬行规定画的主题和内容。

3、听音乐:放一段孩子较易听懂的乐曲,让孩子想象乐曲表达的情景,并将这一情景说出来。

4、由说到想:向孩子提供一些特定情景,让孩子去想它的具体情况,如问孩子“天下大雪了,外面是什么样啦?”等等。

5、“你将怎么办”:向孩子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让孩子想出各种解决办法,如“走路遇到一片水洼,你将怎么办?”

要使教育出的孩子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家庭、学校都要放手让孩子到实践中去锻炼,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不要强行给孩子灌输知识。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发挥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想象能力,不要让孩子死读书。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作为父母和老师不必刻意限制或是多加管教,让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谁是扼杀孩子天性的刽子手?


“昨天我家宝宝又会背了一首诗,来宝宝给阿姨背个昨天妈妈教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哎呦,你家孩子会背诗了,我家孩子昨天还练数数呢!回家我也得教她背背诗了!”

这样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识?“博学多才”究竟是孩子的荣耀,还是家长的悲哀?

就在我身边,有很多父母都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他们认为从幼儿园起孩子就要处处比别人强,填鸭似地给孩子制定学习任务,每天必须学会几个字,会背几首诗……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人羡慕、夸赞的对象。更甚者还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父母,为了达到自己内心的期望值,将孩子送入收费昂贵的特长学校,觉得这样才会让孩子起点更高!我理解做家长的良苦用心,但这样到底对孩子成长有没有好处呢?

联合国于1979年国际儿童节正式颁布的《儿童权利》中有明确规定:儿童拥有足够玩耍和娱乐的权利。背书、算数、英语等等工具式的教育,家长们何必如此心急?“玩”才是孩子的天性!作为一名在中国传播儿童绘画心理教育的使者,我深刻地知道,剥夺了儿童这段美好时光是任何人都弥补不来的,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忽视了孩子天性的释放,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能挽回的伤害。

我开设的“李凌云儿童自由绘画乐园”就是为孩子们提供自由玩耍空间的乐园,还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童年生活。我认为,儿童在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时,身心是极为脆弱的。这个成长阶段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礼物。而家长强制性的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特点,剥夺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我们不要以让孩子看起来更有修养,更有成就为目的地管束、教育。一个没有时间玩耍、撒欢儿的孩子,当他回忆童年,记忆里没有欢乐,充满的只是爸爸妈妈说教的声音,这样的感觉是否太令人心寒了呢?

在经济发达国家,许多父母对孩子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既有趣又有益的玩耍活动中培养兴趣、学习知识。通过绘画等各种自发性的游戏活动与孩子们的眼、鼻、手等感官体验相结合,他们才能逐渐了解身边的世界,在玩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健康地成长。过多的管束,成人式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一个没有性格,没有灵气的“小大人”,另外,家长应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情商”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单纯的用大人的思维教育孩子。

别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教育就是这么简单!

不要扼杀宝宝的想像力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早期教育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扼杀宝宝的想像力”,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文文的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春天?”文文答:“冰化了变成春天”,这个答案得了零分。文文比较喜欢画画,信手涂鸦,最大特点是画得“不像”,月亮有长臂,小狗是圆的,画得“离谱”。上美术课时,文文的画中太阳缺门牙,西瓜是方的,这和老师的想法对不上号,受表扬没戏。妈妈总是帮文文修正过来,可他“积习难改”,作业常常和老师画的对不上号。得不到表扬的儿子,常常不服气。

文文的遭遇是成千上万小学生、中学生的缩影。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宝宝在学校教育之外,钢琴、绘画、音乐、外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于是把宝宝逼进各式各样培训班的大门。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由责骂而到棍棒相加,宝宝身心遭受双重打击,悲剧屡屡发生。

宝宝到了学校也多半生活在紧张和严肃之中。频繁的考试以及死板的答案,让学生不敢越教科书雷池一步,好奇与独立思考之心无法“驿动”。面对“冰化了变成水”的答案,一位小学生“冰化了变成春天”的美丽解答只能得零分。

宝宝们的生存空间确实有些狭迫了,大人们过多地侵入他们的心灵领地,各种负担、各种条条框框将他们的手脚和心灵一并束缚。很多宝宝渐渐趋向服从家长、老师的意志,迫使自己屈服于不合理的清规戒律。从此,太阳是太阳,月亮是月亮,西瓜不再画成方的,小狗不再画成圆的。宝宝们的童真和创造性慢慢泯灭,如同“病梅馆”的病梅,虽然造型各异,却都缺乏勃勃生机。

日前读到一则报道:作者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去上学,下午三点不到就回家,学校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最初作者大为不满,认为这样不叫上学。可一个学期过去后,他问儿子对美国学校最深的印象,儿子笑着说:“自由”。后来,儿子常去图书馆,借回一大堆书,说是做作业,不久就写出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内容洋洋洒洒,有板有眼,写的全是自己的想法。作者还列举其他事例,得出结论,美国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远不是中国学生的对手,但中国学生的创造性远比美国学生差。

宝宝的未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为中国宝宝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实在迫在眉睫。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国孩子们身心舒展,潜能就会发挥出来,创造性一定不会比美国孩子差。

不要“扼杀”孩子创造力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要“扼杀”孩子创造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教育中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有人认为,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错误和破坏之中。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多多很想制作一副自己的眼镜。这天,爸爸帮他准备了很多材料,妈妈在桌子上为他摆了一个太阳镜供他参考。折、画、装饰每一个步骤,多多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剪工上出了一些问题,光滑的眼镜边被他剪得参差不齐,爸爸指着他的作品嘲笑起来,多多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正想过去帮他,只见多多歪着脑袋略微想了一下,随即将眼镜拿起,非常投入的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作品让他搞得面目全非。

一会儿功夫,多多美滋滋地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做了一个太阳眼镜。”妈妈仔细一看,他做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颇有些出乎妈妈的意料。妈妈拍拍他的小脑袋说:“多多真聪明,你做了一副最好、最棒的小眼镜。”

第二天,妈妈和多多把他的“眼镜”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在孩子们参照模型版制作眼镜的活动中,多多是第一个打破常规模式,大胆想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眼镜的小朋友。

为此,老师在评价游戏中重点表扬了多多,并将他的作品摆放在了班里的作业展板上。第二天,第三天,很多小朋友开始关注这件独特的作品,而且制作出了更多样式的眼镜,蝴蝶的,云朵的,彩虹的……制作活动一下丰富了起来。从那儿以后,多多一下迷上了美工活动,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孩子的创造力跟父母的鼓励有关系,父母越是支持鼓励,孩子的创造力提高得就越快。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