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怎么做
2020-03-05 胎教怎么做 怎么做胎教 怎么做胎教呢傻瓜会怎么做?。
故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故事典故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优秀文化。每个故事典故都会告诉我们一些哲理。可以适当阅读历史典故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好的故事典故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傻瓜会怎么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两个乞丐是朋友,一个比较聪明,一个比较傻,于是聪明的乞丐总是称呼另一个乞丐叫“傻瓜”,而且每次聪明的乞丐分到的食物也比傻乞丐多。
有一天,两个乞丐一起生了病,躺在地上,他们可能会一起死掉。于是两个乞丐开始讨论天堂的问题,因为他们都想到天堂去,他们的日子过的很可怜,如果去了天堂的话,就会得到幸福。
聪明的乞丐对傻乞丐说:如果我们一起死了,你要让我先上天堂。
傻的乞丐答道:“好的,我的朋友,我会让你先上天堂。”
两个乞丐的病越来越重,就快要死了,这时候来了一个老人。
老人对他们说:“可怜的乞丐,你们生病了,就要死了。”
聪明的乞丐答道:“是的,希望我能去天堂。”傻乞丐跟着点头。
老人又说道:“去天堂是幸福的,只有善良的人才可以去天堂。”
聪明的乞丐又说:“是的,善良的人才能去天堂,我是个善良的人,我应该去天堂。”
聪明的乞丐指着傻乞丐接着说:“就连他都说,我比他应该先上天堂。”
傻乞丐点头,说:“是的,他应该先上天堂,他是个好人。”
老人看了看两个乞丐,然后对聪明的乞丐说:“看来你真的是个好人,连你的朋友都说你应该先上天堂。”
聪明的乞丐很开心,因为被他被说成是一个好人,会上天堂。
老人接着对聪明的乞丐说:“可怜的乞丐,我有一颗药,可是只有一颗,它能救活一个人的命。因为你是个善良的好人,会去天堂享受幸福,所以我决定把这颗药给你的朋友。”说完,老人要把药给傻乞丐。
聪明的乞丐,一下子从地上坐了起来,大声的说道:“老人家,其实傻瓜比我更善良,他比我更应该去天堂。”
“真的吗?那你愿意把药给你的朋友吗?”老人问傻乞丐。
傻乞丐点头,说道:“我愿意把药给他,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于是,老人把药给了聪明的乞丐,带着傻乞丐离开了,原来老人是上帝,带着傻乞丐去了天堂。
而聪明的乞丐吃了药好了,可是只是多活了一天,第二天就死了,去了地狱……
相关阅读
会做生意的老鼠
典故必定需要文化积累到足够水平之后才能应运而生。优秀的故事典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故事典故对于广大学生有着重大教育意义。典故中带给我们的启示要好好地去实践。您是不是正在寻找故事典故的模板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会做生意的老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鼠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商人,所有的动物都想跟它学习,今天老鼠想做一件大生意,老鼠拿出一个木箱子,抬到市集上,并说箱子里是自己的宝贝,随即打开箱子,里面是一个布娃娃。
所有的动物都觉得这个布娃娃一定很珍贵,老鼠说:“不……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布娃娃,但对我来说特别珍贵。”
森林里的动物不信,私底下都窃窃私语的说:“老鼠商人一定是骗人的,它那么会做生意,怎么可能拿个不值钱的娃娃出来卖,这娃娃里一定有什么宝贝。”
其它动物也都随声附和着“对——对——对,一定是这样。”
奸诈的狐狸打算做这笔生意,拿了十只鸡,老鼠看了一眼说:“不行……不行,你的十只鸡太少了。”
买卖没做成狐狸只好沮丧的回家,小熊从家里捧出20罐蜂蜜,老鼠看了摇摇头说:“不行——不行——太少了。”
小熊也低着头走了,小刺猬扎了满身的果子来到老鼠面前说:“我用这些果子跟你换。”
老鼠看了看对小刺猬说:“不——太少了。”
小刺猬也失落的走了,这时一只小白兔颤颤巍巍的在角落的旁边盯着这只娃娃,老鼠看到这只小兔子说:“你想要么?”
小白兔说:“我很喜欢这个娃娃,可是我没有十只鸡、十罐蜂蜜和很多的果子,我只有一块糖果。”
老鼠说:“那就用这块糖果来换吧!现在你可以把布娃娃拿走了。”
小白兔高兴的抱起布娃娃,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开心,小白兔很爱惜这个布娃娃。大家都奇怪为什么老鼠会将布娃娃一块糖果就换走,老鼠商人却笑着说:“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做一笔好买卖的,小白兔真正买走布娃娃的不是这块糖果,而是珍爱的心,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贵重的呢?!看来老鼠的这笔生意又赚了,它可真是一个会做生意的商人。
笨人加盐的傻事
笨人加盐的傻事
有一次,这个笨人在家里熬一锅菜汤。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试试咸淡合不合适,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汤出来尝。
这人喝了一点汤,咂了咂嘴巴,觉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随手把装着剩汤的木勺放到一边,抓了一把盐撒到锅里。
这时,锅里的汤已经加上盐了,而木勺里的汤还是原来的汤,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来的那勺汤来尝。
尝过以后,他奇怪地摸了摸脑袋,又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地说:“咦,明明加过盐了,这锅汤为什么还是这么淡呢?”
于是这个人就又抓了一把盐放进锅里,但他还是没有觉察到自己究竟在哪里出了差错,仍旧还是去尝勺里的汤。
勺里的汤自然还是淡的,他就又以为锅里的汤盐还是不够,于是又往锅里拼命加盐。
就这样,木勺里的汤始终没有更换过,他也重复着尝一口汤、往锅里加一把盐的过程,也不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满罐盐经他这么一折腾,已经见了底了。
可他还挠着头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见鬼了,为什么盐都快要加完了,锅里的汤却还是咸不起来呢?
2笨人加盐的傻事点评故事里的这个笨人实在是办了一件傻事,通过没有加盐的汤来评定加过盐的汤,这样怎么能判定得出来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若总是通过相对僵化的局部来判断全局的情况,又和这个笨人的错误有什么两样呢?
毁瓜与护瓜的故事
毁瓜与护瓜的故事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楚国这边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楚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魏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楚国村民轮流着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魏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
大家来到宋就的县衙。宋就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结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魏国村民依照宋就的话去做了。于是,从这以后,西边楚国的瓜一天天长好起来。楚国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浇过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问,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为他们的西瓜浇水的正是魏国的村民,楚国的村民大受感动。
很快,这件事情被楚国县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兴,又自愧不如魏国县令。他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给了楚王,楚王也同样很受感动,同时也深感惭愧和不安。
后来,楚王备了重金派人送给魏王,希望与魏国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从此后,楚、魏两国开始友好起来。边境的两国村民也亲如一家。两边种的西瓜都同样又大又甜。
2毁瓜与护瓜的故事点评从毁瓜与护瓜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不要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宽宏大量,这样反而会促使矛盾缓解,使坏事变成好事。小朋友们,你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