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家长心理

2020-01-18 入学准备家长心理 入学准备家长感想 小学入学准备家长

宝宝受欺负家长要理智。

提问: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挨别人欺负,我教育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要懂得谦让,但是其他小朋友先欺负你时,你也要学会反击。但孩子就是不会,总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呢?

回应: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作为父母既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懂得谦让,睚眦必报的刺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两种状况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欺负。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让孩子取得这样的平衡真是难上加难,说了很多道理,费了很多心,可就是收效甚微。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幼儿的交往能力一般情况下 不可能通过外界的说教而起效,如孩子对其他孩子动粗,这时父母一大堆“谦让美德”的说教对孩子而言几乎无效;反过来对孩子大打出手,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的 “棍棒教育”也只能让孩子的“暴力倾向”更甚。孩子的成长必须通过孩子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经验,才能有所长进。对幼儿而言较好的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也就是 因为你的粗鲁和霸道,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你玩,这对孩子的刺激和“教育意义”远大于上述两种。

再来看看孩子总是被别人欺负的状况。首先,从意识上,父母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的“冲突”定义为欺负,在幼儿阶段,这种有意识的欺负并非常态。 更多情况下都是孩子们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只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需要成人的引导而已。当孩子受到这种“欺负”时,首先要平复受到“攻击”孩子的情 绪,告诉他对方只是想要表达友好;其次要把两个孩子拢在一起,告诉发起“攻击者”如何表达喜欢;最后要让两个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再一次进入游戏状态。

当然,家长可能觉得有些孩子不是表达友好的无意犯过,而就是具有攻击性。那么当孩子向自己告状或者诉苦时,父母该怎么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 也不建议父母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更不主张父母拿别人的孩子“出气”。因为,那是幼儿世界的冲突,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处理方式。我始终建议父母在教育 孩子的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协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如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你,告诉你某个孩子总是欺负他,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吐口而出:“他为什么打你啊?”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建议先把孩子 拢在自己的怀中,理解同情他的遭遇,并尝试着帮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疼?”其次,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孩 子慢慢建立起事情的因果联系和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父母尽量克制自己表达所谓“正确的做法”的欲望。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所设想的方法,然后进一步探讨。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后的处理方法


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的乐园,也是小朋友们共同成长的大集体。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矛盾与磨擦难免会时有发生,一些小朋友被欺负或欺负别人的现象自然也时有发生。

在常人眼里,幼儿间的冲突是很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在家长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负总是滋味不好受的。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幼儿在被他人欺负时的一些应对之策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心智成长与性格培养。

近日羊城晚报上刊文称,“幼儿园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咋办?专家鼓励‘干一架’”,这种观点在好育园论坛上引起了共鸣。一些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要教育他们当遇到别的孩子欺负时要强硬反击。另一些家长则认为,不能“以暴制暴”,要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友善的性格。

对此,幼教专家认为,总结日常幼儿园教学实践,幼儿在幼儿园受欺负不能一味强调强硬反击或者一味忍让,要分析内在原因,注重正规的教育及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的相互结合,专家建议:

其一,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时,家长切莫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后再确定应对之策。

孩子受欺负,可能原因在于别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惹恼了别的孩子,找清事因,分析出根本的解决之道。

如果是因为别的孩子太霸道,可以按羊城晚报上的专家所言,让孩子学会“打架”,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了,则要从自身找找原因,做好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

其二,当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时,一定要注意与老师的沟通,重视老师的日常教育。

家园共育永远是幼儿成长的中心点,要首先及时将有关情况向老师反映,让老师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当老师的教育效果未尽如人意时,则可教育孩子用坚强有力的回击来应对这些“成长的烦恼”。

其三,需要认识到,过于的忍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

当孩子在遇到别人欺负时,一味强调忍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无法保护自己,会让孩子滋生怯懦的心理,遇事会一味的退让,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因而,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强调“忍让式”的教育,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最需要坚强的性格。

其四,在教育孩子以“强硬反击”无理的“欺负”时,要注意适度适量。

不能太过份,以免让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倾向。适当的强硬反击一般会让不讲道理的孩子退而却步,但过份的强调强硬,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五,需要强调的是,应对此事的教育核心是“我不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

在教育孩子应对此类事件时,家长一定要注重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即孩子不能被人欺负,但也不能仗势欺负别的孩子,如果教育过线,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三招让孩子不再受欺负


有位妈妈说,她三岁的儿子文文只要一见到小朋友就很兴奋,跟着跑跑跳跳,很开心。但只要发生冲突,他往往就是受伤的那一个,因为他不会动手,即使被打了,也只是哭,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儿子的窝囊样,我就生气,他咋就这么笨呢?”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懦弱”很不满。

孩子间的“战争”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可能根本无关欺负与被欺负。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此外,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与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是向对方表示友好的方法,只是他不懂得轻重,弄疼了小朋友,由此引发战争。

很多家长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当孩子发生冲突了,尤其是遭遇“暴力”吃亏时,便冲上去介入孩子的纠纷,或者教导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这些做法不甚妥当,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冲突呢?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被打了,他是被伤害的一方,身体上的伤害及精神上的恐惧,让他来到父母身边寻求慰藉和帮助,而这时父母的一顿斥责则会让孩子不安的情绪雪上加霜。所以,此时家长要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其次,了解原因。

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上面提到的文文主要是平时和小伙伴交往过少,遇到同伴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再次,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被别的孩子压在身下,如果只是把孩子拉开,让孩子避开了同伴交往的冲突是不够的,接下来父母需要问孩子:“这次妈妈在身边,可以帮你把小朋友拉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而妈妈又不在你身边,你该怎么办?”让孩子逐渐找到合适的方法。

同伴交往是孩子们分享知识经验、树立积极情感、学会自我调控和人际交往的必经之路。发生争执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在经历、尝试、体验人际交往,孩子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而且更可能会以一种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也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机会,让孩子独立去面对问题并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别轻易给孩子定性为“受欺负”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入学准备知识吧!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轻易给孩子定性为“受欺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受欺负了怎么办?”不少家长都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替孩子去“出气”,教训对方一顿呢?还是交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避免此类事情再发生,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难题。

父母的苦恼:孩子“受欺负”心里很窝火

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一些小摩擦,最让我感到担心的是她受了欺负还不吭声。前段时间,她爸爸出差回来时买了一件漂亮的玩具,她很喜欢,去幼儿园的时候也带上,说跟小朋友一起玩。那段时间我工作忙,也没注意到一些细节情况,两三天后才发现她一直没把玩具带回来,问原因,女儿才支支吾吾地说,被班上的一个男孩拿去了,她要不回来。

听了后我很生气:女儿怎么这样没出息,自己的东西被抢了还不敢要。我想第二天找老师去了解情况,老公却劝说这是小事,没必要兴师动众,让孩子自己跟老师说。我也很矛盾,不知道在这件事上该如何教女儿解决。——圆圆妈 

上个周末,贝贝和小区里的几个孩子聚在游乐场边玩耍,他们都是四五岁左右,家长们也比较放心,没有贴身跟随。我和另外一位家长在旁边闲聊起来,突然,儿子眼泪汪汪地跑过来,我一看,他的小脸上有一道红印,很明显是用手抓的。儿子哭着说,他正准备爬滑滑梯,可旁边那位比较高大的小男生要插队,还动手打了他,受了欺负的贝贝显得很可怜。

我真想教他勇敢地去跟对方“干一架”,可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只能是带着儿子找那个小男孩讲理去,因为都有家长在场,大家只是和和气气地说了一些大道理。表面上问题解决了,可我还是很担心,儿子以后再被欺负该怎么办?——贝贝妈

专家说法: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吃亏”

(指导老师:广州市某幼儿园梁院长)

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的是带有游戏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很多时候,所谓“吃亏”其实是家长的想法。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两个孩子刚刚打架了,而且还是满脸泪水的,可一会儿又在一起亲密无间地玩。所以,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家长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如果只是偶然受到欺负,完全不必理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传递一种受欺负的概念,那样,会使他原本没有负担的心理变得沉重起来。

父母理智做法:教会宝宝自我保护的方法

当家长遇到这种问题时,理智的做法是:如果孩子没当回事,继续高兴地玩耍,家长也就不要再追究;如果孩子很伤心,很委屈,家长就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在批评别的孩子的缺点的同时,也要指出自己的孩子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不要把埋怨都倾泻在别的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然后家长要及时和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提出问题所在,友好地商量解决方法。当双方家长意见达到一致时,可带两个孩子见面,这时候家长不需要再掺合,而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该道歉的道歉,该和好的和好,一场交际危机也就化解了。

此外,还应该尽量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勇于表达、敢于据理力争的勇气。要力劝孩子别在欺负他的人面前哭,哭泣只会导致对方变本加厉地嘲弄。教孩子表现出自信心,比如,告诉他注视着欺凌弱小者的眼睛说:“住手,我可不喜欢你所做的事情”,然后,昂首挺胸地离开。

网友支招:不服输“以牙还牙”

对于“孩子受欺负该怎么办?”这个话题,网上的妈妈们也充分发表意见。爱子心切,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家长们希望孩子从小就是强势的,很多妈妈认为,如果孩子受到别人欺负,一定不能服输,要还击过去。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你一味忍让退缩,结果会更惨。”网友嘟嘟说道。也有部分妈妈认为不能简单地教孩子“以牙还牙”,那样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你可以先向孩子征求意见,问他想怎样做?然后告诉他要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自己没办法解决,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孩子间的玩闹不过是过家家,只要好好疏导,就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网友冉冉妈说道。

宝宝的“坏习惯”家长应接受


习惯一:到处乱爬

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妈妈们会不让宝宝在地上爬。可是爬行是宝宝行走的第一步。爬行可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还能够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对于陌生的环境,除了畏惧感,宝宝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

贴士:(1)如果害怕地面脏会带来疾病的话,妈妈可以给宝宝套上小罩衫。

(2)做好辛苦的看护工作。只要宝宝爬完不把手放到嘴巴里,不抓吃食物,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习惯二:用手抓饭

一岁左右的宝宝经常爱用手抓饭吃,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其实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这样宝宝长大后就不大会挑食。

吃饭和读书、游乐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兴趣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触食物的颜色形状特质,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愉悦。

贴士: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把宝宝的手洗干净,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类圆而坚硬的食物不能让宝宝抓食,避免卡在喉咙里。

习惯三:到处扔东西

你把玩具递给他,他看都不看就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摔。有时候宝宝抓到什么都摔,水杯汤匙饭碗。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物理世界各种物体、各种环境的认识,这些都是日后进一步认知发展的基础。

“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情感的需求与情绪的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贴士:(1)你对婴儿游戏的积极应答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信心感与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宝宝形成开朗活泼的个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习惯四:吃手指

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以及只要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强硬地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对别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贴士:(1)妈妈们要尽可能地通过拥抱亲吻来安抚宝宝,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图画、玩具等物体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2)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变形。

(3)宝宝如果喜欢咬各类物体,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而不是简单地用假奶嘴代替。

总之,家长们应该重视的,正确的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事情,有些习惯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妈妈只需引导即可。

家长要正确对待第一次宝宝入园负面情绪反应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长要正确对待第一次宝宝入园负面情绪反应”,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引言:不知不觉孩子的已经要上幼儿园了,看着孩子背起小书包,穿着幼儿园园服,心理还挺不是滋味儿,这是证明他自己要长大的时候了。

宝宝入园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家长在担心之余,要尽量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各方面入园准备,这样宝宝才可以轻松入园。

首先,要克服分离焦虑,做好心理准备。宝宝入园,分离焦虑,是指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和父母分离时产生的焦虑状态,往往会通过一些情绪表达出来,孩子会大声哭闹,变得没有安全感。幼儿入园产生分离焦虑情绪是必然的,家长要正确对待这种负面情绪反应。

孩子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在家庭中长期建立起来的稳固的、单一的亲子关系,突然被外界社会关系所打破,必然会给孩子及成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做好孩子的“心理断乳”,把孩子多带到陌生的环境去活动,多接触陌生人。交换平时常带孩子的亲人,分散孩子的过度依恋情绪。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关于幼儿园的趣事,使幼儿产生兴趣,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充满向往。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让他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近距离接触幼儿园的小朋友,让孩子感受到小伙伴们在一起的快乐,进而使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呈现在眼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照顾自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照顾得十分周到,因此,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虽然老师方方面面都会照顾,但班里孩子太多,老师肯定会有照顾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孩子自己要有一定生活能力。

很多孩子不会脱裤子,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裤子不好脱。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比较容易穿脱的衣服,告诉宝宝穿脱衣服的顺序,让宝宝模仿你,然后自己尝试。另外,宝宝鞋子的大小也要合适,建议给宝宝买有搭扣粘锁的鞋子,方便宝宝自己穿脱。准备一套充满童趣的碗勺、水杯,这可以增加尝试的兴趣。训练吃饭的时候,首先得教会孩子拿勺子。一般而言,三岁左右孩子的抓握能力已经发育得很好了,鼓励他用小勺子盛起少量的饭粒,再慢慢地将食物送入嘴里。喝水也是如此,先用塑料杯子,水倒得少一点,父母可以先手把手地帮孩子控制好杯子的倾斜度,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自己控制了。

再次,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也至关重要。孩子出生以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父母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与他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家长要教育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口渴时会要水喝,或主动去喝水。身体不舒服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如头痛、肚子痛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人际交往能力不太好的孩子往往不易交到朋友,因而变得自卑,或者具有攻击性。宝宝入园,这方面家长和老师都要做好引导,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学习公平、分享、礼让、合作等和谐相处的原则。当孩子处在一个相对自由和注重人际关系的环境中,便能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如组织能力、协商能力、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等。

新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信只要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

本网站小编:年幼的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将会采取以下措施,以尽快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我们会尊重幼儿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他们将这些习惯带到园中,尽量在幼儿园创设与家庭相似的生活氛围。

学了这5招,防止宝宝幼儿园被欺负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学了这5招,防止宝宝幼儿园被欺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入园之后,妈妈一定有很多担心吧?

其中最担心的一点,就是怕宝宝适应不了群体生活、不懂怎么和小伙伴相处。

有的妈妈会担心:“我家宝宝被人拿走了玩具只会原地大哭,万一被人欺负了怎么办?”有的妈妈担心:“我家宝宝不懂得怎么和别人沟通,想要什么总是直接去抢,小朋友都不和他玩怎么办?”

像妈妈们担心的一样,这些场景在宝宝刚入园的时候,还真挺常见——

镜头一:

冬冬正在和小熊过家家,忽然润润跑过来一把把小熊抢走了。冬冬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知道如何是好。

镜头二:

豆豆和悠悠都想玩小火车,为了让豆豆撒手,悠悠一把抓向了豆豆的脸,豆豆哭了起来……

镜头三:

童童玩电子琴,京京也很想玩,可不知道该怎么办。童童问他:“你也想玩吗?”京京点点头,童童说:“那我们轮流玩吧!”两个小朋友轮流玩的很开心。

“受气包”冬冬不敢为自己争取,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豆豆虽然有了维护自己的意识,却没有合适的方法;只会硬抢豆豆和悠悠都不懂怎么和别人沟通,如果碰到比自己还强大的,他们就只能吃亏了;京京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常识,知道不能直接拿,但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童童则是比较善于交往的宝宝,提出了轮流的方法,

这三个镜头里,妈妈是不是都看到了自家宝宝的影子,也都很喜欢那个有办法的童童?不难看出,如果宝宝懂得交往的方法、知道怎么解决问题,那么到了幼儿园就能避免很多冲突和矛盾。

那么宝妈们就要问了,怎么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呢?还有些宝妈说:感觉宝宝平时在小区里跟别的小朋友玩的还可以啊,为什么去了幼儿园还是不适应?

其实小区里一群宝宝看上去是在一起玩,但是他们并没有近距离、深入的接触,而且小区环境是变化的,宝宝随时会转移兴趣。

所以,数量不等于质量,如果没有深交,等于没有。

到底该怎么做?下面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小妙招。

第一招

找个好朋友家里玩!

作为培养交往能力的第一步,我们要帮助宝宝找一个性情相似的小伙伴,这样两个人才能玩起来。如果性情相差太大,宝宝们一上来就充满冲突,很难玩到一起。

选好小伙伴以后,可以带宝宝到他家去做客,或者请他到家中来玩。

一来,交往的对象很明确;二来,交往的时间有保障;第三,宝贝们的互动有各种玩具、食品支持,也会交往得很深入。

搭积木、小火车、扮家家,这些都是2-3岁宝宝非常喜欢的,也可以两三个人一起玩的。入园前和小伙伴多玩几次,宝宝会产生愉快的交往体验,有助于他进入幼儿园之后的同伴交往。

第二招

交往“金句”记心头

2-3岁宝宝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不会先想“我该怎么做才能和他一起玩”,第一反应总是“我也要玩”,于是就直接上去拿。

所以帮助宝宝做交往准备就很重要,比如:“可以一起玩吗”、“给我玩一下好吗”。

简单的礼貌用语会让宝宝得到更多的认可,比如“谢谢!”、“请”等等。

爸爸妈妈还要提醒宝宝,和别人讲话时候要看着别人眼睛、不是盯着想要的东西,才有礼貌哦!

第三招

大声说出我不要!

最让妈妈担心的,还是怕宝宝被欺负吧?这就要求爸爸妈妈在日常教会宝宝勇敢说“不”。

只有日常多交流、多讨论,宝宝才会知道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做,克服胆怯的心理。

我们可以告诉宝宝:如果别人争抢你的东西,可以说“请你等一等,我一会儿再给你玩”;遇到比较霸道的孩子,还可以教宝宝大声说:“你不要抢”,鼓励他不要害怕。

事实证明,在幼儿园里越是不敢胆小的宝宝,越容易成为欺负的对象;敢于大声说出来“不可以、不行”的孩子,更容易在小伙伴中建立自己的地位。

第四招

巧用绘本,学到好方法

绘本可以通过优美的画面、温情的故事,让宝宝感受到和朋友相处是很愉快、也很有趣的事。

交往题材的绘本有很多,在“40天入园准备计划”中,我们经过精心挑选,推荐了《我好担心》这个绘本,这本书非常符合即将入园的宝宝心理。

绘本中的小莉对上幼儿园充满各种担心,没想到进入幼儿园遇到了同样胆小、害羞的另一个小朋友,结果两个人慢慢地成为了好朋友。这个故事能缓解宝宝对交往的担心,宝宝也会期待和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入园后,他就懂得怎么借鉴书中两个小伙伴相处和游戏的方法,慢慢找到玩得来的好朋友。

第五招

管住手,张开口

这一招是针对平时比较大胆,动作比语言发展要快的宝宝,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抢玩具的豆豆和悠悠。

发生争抢的宝宝内心是受伤的,因为他会觉得我没有什么错啊!

所以,第一步,接受他的情绪,让他知道你懂他。比如“妈妈知道你很想玩那个玩具,对吗?但是别人不给,你很着急也很生气”;第二步,等宝宝情绪平复一下之后,启发他换位思考,给予宝宝初步的移情能力:“如果别人也来拿你的玩具,什么都不说,你有什么感觉?”第三步,重申交往的策略和方法:“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什么?如果别人想玩你的东西,你可以说什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逐步加深宝宝对交往策略的认识,帮助宝宝管住手、张开口。

此外,如果宝宝已经表现出了攻击性,爸爸妈妈就要反思下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咯——比如,你是否经常跟宝宝说“别人打你,你也打回去”、“这个桌子不好,碰到我们了,打它!”

再如有些家长信奉“不打改不了”的育儿观念;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平时总是吵吵嚷嚷、推推搡搡,这些都会成为宝宝模仿的对象。

只有改变家庭中人际交往的氛围,才能给宝宝树立一个好榜样。否则宝宝入园后,会因为不懂适宜的表达,交往屡屡受挫,宝宝也会非常伤心和难过,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宝宝没吃亏就万事大吉了。

如何对待在幼儿园受欺负的孩子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如何对待在幼儿园受欺负的孩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孩子

每天下班后,团团妈妈都急急忙忙往回赶,好在幼儿园放学时能按时接团团。今天,她满心欢喜地赶到幼儿园,可一见到团团,突然发现团团粉红的小脸上多了一道红色的抓痕,团团妈妈心里真不是滋味。幼儿园老师马上向团团妈妈解释了情况。原来,班上那个长得非常结实的小男孩和团团一起玩,玩着玩着就为一个玩具争了起来,老师赶紧跑来劝阻,可小男孩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到了团团的小脸上,一道红红的血印出来了。在幼儿园中,小宝宝间免不了闹矛盾,出现咬伤、抓伤的情况,这是由于宝宝年龄及心理特点造成的。宝宝们学会分享、合作、规则意识大概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到了幼儿园大班,小宝宝们才初步懂得谦让。但由于现在的宝宝一般入园年龄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宝宝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看到自家宝宝受了委屈,心中肯定不舒服,那家长又该如何对待这种意外情况呢?

家长VS老师

Do

首先,老师在发现情况后,要在家长接幼儿时,和家长交代清楚事情原委。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皮肤外伤,老师都要向家长道歉。老师诚恳的态度,会缓解家长和老师间的隔阂。

如果宝宝在幼儿园经常出现被抓伤的情况,这时家长就该引起重视了,是因为师生比例不合适?还是因为带班老师不负责任?分析一下原因后,可以将情况反映给园长,必要时为宝宝转园。

Don’t

家长也应该认识到,大多数老师是称职的,是值得家长信赖的。因此对老师不能过分挑剔,不能一味指责老师的过失 ,尤其是不能当着宝宝的面指责老师。

入学准备家长心理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