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读后感(精选3篇)。

里尔克读后感 篇1

《铁皮鼓》的作者刚修改完最终校样,这本书就离他而去。最终校正发生在十四年前,从此我就失去了《铁皮鼓》。这部小说被译成了克罗地亚语、日语和芬兰语,我料定它会使各国的小资产阶级坐立不安。但泽市郎富尔区是我失去的故乡,它的声名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

评论与成见堆积如山,它们似乎阻挡了我通往此书的道路,因为我从未首尾连贯地阅读过印刷好的《铁皮鼓》。五年以来,《铁皮鼓》的写作计划或底稿,它的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决定了我的生活习惯乃至睡梦。此刻这一切都已结束。随后出版的几本书,例如《狗年月》和诗集,当时都已近完稿,唾手可得。

迄今为止我从未读过装订好的《铁皮鼓》,这能够归因于职业习惯所产生的厌恶感。即使是此刻,当有人要求我讲述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产生过程时,我也只是漫无目的地翻阅某些章节的开头几页。起初我并不太情愿回顾我往日的状况和写作《铁皮鼓》的起因,我害怕作茧自缚。《铁皮鼓》的作者谈《铁皮鼓》,而他是一位可疑的见证人。

正因为我承认自己没有资格评述这部小说,所以我能够成堆地清扫垃圾,并且能够避免有益的谎言。这些谎言像插枝一样使日尔曼语言文学的温室欣欣向荣。

既不是创作欲(诸如我肯定要写并且明白怎样写),也不是蓄积已久的决心,(诸如我此刻要动手写了!)更不是某种高尚的使命感或指标(天赋的义务之类),促使我坐在了打字机前。小市民的出身也许是我的最可靠的推进器,因为我要缩短自己与上流社会之间的距离。我雄心勃勃,立志要干一番惊天伟业。时断时续的文科中学教育(我以五年级高中生的身份肄业)更助长了这种臭不可当的雄心。这是一种危险的动力,它常常通向傲慢。恰恰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出身及推动力,所以我在写作时总是简单而冷静地控制这种动力。我将写作视作一种有距离感的、带有讽刺色彩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个人的,而它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则是公开的。

一九五四年我的母亲海伦·格拉斯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六岁。因为她不仅仅怀有小市民的情感,而且热爱戏剧,所以在她的儿子十二三岁时,她就不无嘲讽地叫他培尔·金特(注:培尔·金特,易卜生的剧本《培尔·金特》的主人公,利己主义者。)。她的儿子喜欢虚构故事,并且向她许诺将给她带来财富、送给她波斯羊羔皮大衣和去尼泊尔以及香港旅游的旅费。《铁皮鼓》在她去世五年之后面世,并且获得了培尔·金特所想象的那种成功。母亲在世时,我总想向她证明自己的潜力;然而直到她谢世之后,我的能量才得以释放。

里尔克读后感 篇2

铁皮鼓一直贯穿整个故事,主人公奥斯卡从三岁就开始背着它。

铁皮鼓陪同奥斯卡见证了无数的历史瞬间。

铁皮鼓见证了奥斯卡三岁从十九级地窖摔下来的时刻。

从那一刻起,奥斯卡今后十几年的人生里没有再长高一厘米,维持在九十四厘米。

铁皮鼓随着奥斯卡一起经历了波兰邮局保卫战,德国入侵波兰、苏军炮轰但泽等等历史事件。

奥斯卡不停的敲鼓,他用鼓声敲出了她可怜妈妈的死亡故事,用鼓声敲出了他所经历的荒诞又魔幻的一生。

故事里,奥斯卡颠沛流离,他经历战争、去前线表演、做石匠、当艺术院校模特、在爵士乐队演奏,通过这些事情,奥斯卡充分参与了一系列历史事件。

于是,随着奥斯卡的转变,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一点点展现在眼前。

这本书有着深刻的政治隐喻,通过奥斯卡经历的荒诞表现出来。

要理解这本小说,一定要对相关的历史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我对这些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刻,于是并没有产生亲历过这些事件人们看本书时产生的共鸣。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继续读这本书,故事的脉络还是很清晰。

随着奥斯卡的视角,故事虚实结合,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也有奥斯卡唱碎玻璃的荒诞。

奥斯卡身边的人接连死去,他的生父布朗斯基参与波兰保卫战被处死,他的名义上的父亲马采拉特身为纳粹被反攻的苏军击毙。

他跟随“继母”玛利亚来到新城市,经历经济低迷时期、物资匮乏时期。

奥斯卡一直在两个极端摇摆,一方面他是撒旦化身,用鼓声送走了人们的生命亵渎神灵;另一方面他是耶稣的化身,用鼓声展示了他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鼓一直伴随着他,敲响在每一个历史节点,故事的节奏就是鼓声的节奏。

亲子早教网小编精心推荐:

通过读这本书,似乎也听到借由鼓声发出的历史的咆哮与低沉。

这是本多视角多层次展现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可惜我也没有完全读懂,读完后只留下一声赞叹。

里尔克读后感 篇3

在王小波的书中不知一次提到了这本书,所以是仰慕已久。然而这本书的阅读时间也实在拖的太久了,都感觉有点对不起格拉斯。俗务在身加心多旁骛,无法好好的阅读这部精彩的小说实在是一大遗憾。这天阅毕,就算是对自己对格拉斯对王小波的一个交代了。

本书充满了太多的隐喻,如果深挖,会有不少乐趣的。

逃避成人世界奥斯卡是一种消极反抗的象征。能够随心所欲的到达停留在3岁小孩的效果,我猜想这是大多数成年人的梦想。然而小孩是盼望早早长大的,除了早熟的奥斯卡。

然而身体停留在3岁的状态,却不能使心灵也停留在3岁的状态,而成长的心灵使奥斯卡倍受欲望和邪恶的折磨的痛苦——最后有一天他要长大,虽然只是一点。

还好,有神奇的铁皮鼓,这件孩童的玩具无疑是童真的外化。拥有铁皮鼓的奥斯卡或者说奥斯卡拥有的铁皮鼓具有神奇的耶稣般的魔力,这种力量正是童真的力量,他(它)能让成年人舞蹈哭泣——回到远离的童年时代。

还有一件奇迹是奥斯卡孩童时的尖叫——随意雕刻玻璃的工具,这是无力的孩童的唯一武器,它有神奇的力量同时也不具备丝毫真正的威力。在现实的磨练中,这件武器渐渐的失效了。

有一幕场景让我很感动——在“洋葱地窖”中借着洋葱哭泣。

以上只是在那里写下来时的零碎感想,如果有时间要好好的将本书分析分析。

推荐阅读:
克里克塔读后感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模板十一篇) 荷尔蒙战争读后感(优选14篇) 《茶馆》读后感(精选11篇)
需要更多的里尔克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里尔克读后感
热门标签: 克里克塔读后感 睡前故事3篇 小巴掌童话3读后感 舒克和贝塔主读后感 童话故事3篇 大狼托克打电话读后感

里尔克读后感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