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思想、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展现了19世纪俄国上层社会的风貌与人性深处的挣扎。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爱情、婚姻、道德与社会束缚的深刻反思。
初识安娜:美丽与悲剧的交织
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小说中的女主角,以她惊人的美貌、热烈的.情感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深深吸引了每一位读者的目光。她的出场,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却也预示着即将来临的风暴。安娜的婚姻,在外人看来或许完美无瑕,但内心的空虚与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不顾一切地投入了一场禁忌之恋。这场爱情,既是她追求自我、挣脱束缚的勇敢尝试,也是她走向毁灭的开始。
爱情与道德的碰撞
《安娜·卡列尼娜》深刻探讨了爱情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纯真而热烈,却违背了社会伦理与家庭责任,最终成为了她悲剧命运的根源。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故事,揭示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个体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不同人物在面对爱情与道德选择时的不同态度,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社会的镜像与人性的剖析
除了安娜的爱情悲剧,小说还通过多条叙事线索,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画卷。从列文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到奥布隆斯基的家庭琐事,再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城市的喧嚣,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托尔斯泰通过这些人物和情节,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更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结语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经典。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更是对人性、社会、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探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或许会为安娜的勇敢与不幸而扼腕叹息,也会为列文的沉思与顿悟而心生共鸣。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让我们意识到,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如何平衡好爱情、家庭、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而复杂的课题。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2
作品从奥勃朗斯基的出轨写起,和安娜后来的出轨相映衬,意味深长。真正出轨的,只安娜一人,其他人都在常轨(这点得满满说清楚)。
这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健旺的生命力从他体内溢出。他出轨,那么普通而正常的事件;作为妻子的陶丽第一次发现,她痛苦仓皇,力求挽回女人的尊严,吵架,也是普通而正常的。挨骂后奥勃朗斯基睡觉,梦中听到歌声而笑了,醒来,想起夫妻矛盾,烦恼几分钟,很快就又忘了。他“对待自己是诚实的。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装作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他是“多情的”,他“不能再爱她了”,“这一层他并不后悔。他后悔的是没有把那件事瞒过妻子”。他为这生活处境感到难过,可也没细想。他来办公室,即刻容光焕发,这个英俊男子,这个生命力健旺的人。
正常的人和他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心理。他的关心政治和谈论政治,他的观点和信条,他的善良,他的适应现实的能力,他的安适之感和一些小烦恼,都是正常得毫不出轨——性出轨也是那么正常得在该有的生活的轨道。
以出轨写常轨,这个开头真好。
列文出场。和奥勃朗斯基构成反衬,两种生活与人的形态。
列文的爱情,这样一份纯真,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让人感到害羞,感到卑微,感到虚弱的心灵的颤动。这和奥勃朗斯基的已然过去了的爱情也是一种对衬。一切爱情都将过去吗?什么样的心灵能为爱情保鲜?
列文与奥勃朗斯基关于爱情的谈话。
对于奥,这已经过去的爱情,是生活无法卸去的负担,是一个男人的叹息。而对于列文,这正在来临的爱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生死攸关”,纯真得不能有一点亵渎,它让人感到害羞,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心灵紧张虚弱的颤动。
彼此为各自的爱情体验而争执:在奥勃朗斯基眼里,女人已变成肉身的诱惑,列文怀着纯情之心嘲笑和反驳。他们是不同的,但细节是:列文终于有理解的笑容了,他无法在诚实的内心完全反驳奥。他突然意识到了肉身曾经的罪,“你说的话也许是对的。很可能是对的……可我说不上来,实在说不上来。”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奥勃朗斯基补充。
列文叹气,分神。有些东西,是他不愿意去想的。
好人列文,想到他落魄的哥哥。“他想从此忘记这个不幸的哥哥,但又觉得这样做是卑鄙的。这两种思想在他心里斗争着。”这样的雷霆之声,悄无声息地隐藏着,好像随意一笔。
列文与吉娣在溜冰场见面。开始,吉娣热情欢迎列文,他在她心里是亲切的。然而——
“同您一起溜,我也就更加有信心了。”他说,但立刻因为说了这话而感到害怕,脸都红了。果然,他一说出这句话,她脸上亲切的表情顿时消失,好像太阳躲进乌云里。她变得冷冷的了。人很难自然欢悦地接受一份感情,是因为人有害怕。感情往往是一种归属,它用来给这个,就没有了给那个,是这样的吗?因为不能同样程度地回报那表达者,所以羞愧,害怕,乃至厌恶逃避。人被感情所占有,生命的大海于是成为河流,有了它的规定的轨道。
列文到吉娣家里,当面向她求婚。
“她眼睛避开他,重重地喘着气。她兴奋极了,心里漾溢着幸福感。她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表白竟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一刹那的事。她想起了伏伦斯基。她抬起她那双诚实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见他那绝望的神色,慌忙回答:
‘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一分钟以前,她对他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他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啊!
列文哥哥热衷公益。“列文认为哥哥……这种他自己完全缺乏的办公益事业的能力,也许不是什么特长,相反,倒是由于身上缺乏一种什么东西——不是缺乏善良、正直、高尚的愿望和趣味,而是缺乏活力,缺乏所谓良心这种东西,缺乏志向,缺乏那种促使一个人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并且为之奋斗的志向。”
吉娣崇拜施塔尔夫人。可是,当那么一天,她带父亲去看她,借由父亲的眼睛,毁灭突然变了。
“吉娣没有回答,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即使在父亲面前也不愿公开她内心的秘密。不过,说也奇怪,不论她怎样避免受父亲的影响,不让他踏进她心中的圣地,她却觉得她整整一个月来保存在心里的施塔尔夫人的神圣形象,从此消逝了,就像一具由旧衣服装扮成的木头模特儿,一旦剥去衣服,就原形毕露了。施塔尔夫人如今只剩下一个短了一截腿的躯体,因为模样太丑了,就长年躺在那里,可她还要折磨任劳任怨的华仑加,就为了给她盖毯子盖得不合她的意。吉娣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恢复施塔尔夫人原来在她心中的形象了。”
吉娣佩服喜爱华仑——她那么朴素而几乎没有自我形象的关注,那么热心地照料每个病人。吉娣学习她。然后,两个病人因同时喜欢她而发生了争吵,委屈来了——
“是我活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不是出于本心。别人的事同我有什么相干?到头来弄得我成了争吵的原因,仿佛我做了人家没叫我做的傻事。因此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可为什么要装假呀?”华仑加低声说。
“哎,多么愚蠢,多么可恶!我完全不需要……一切都是假的!”她说,把伞打开又收拢。
“为了什么目的呢?”
“为了要在别人面前、自己面前、上帝面前显得好一点,为了欺骗大家。不,这样的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宁可当傻瓜,也不说假话,不骗人!”
“到底谁骗人哪?”华仑加用责备口吻说。“您说话仿佛……”
人和人如此不同。内心最深刻的需要的不同。人世有不同的道德。
伏伦斯基的功名心。和谢普霍夫斯科的对话。
一切都在开始时候就昭示了结果,可是,我们还得看着安娜如何跳进去,送命。构思时,作为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开始想要谴责,可真正写作时,文学让他选择了作为人去面对和挑战虚无。安娜真正出场,她爱,然后撕裂,毁灭。这里没有其它的价值支托,没有社会赋予的意义,没有理解,没有其它理由,纯粹就是爱情燃烧然后寂灭。其他人都在常态里,也许应该说,那一切都不能构成和虚无的对话,唯有安娜这个生命。——这是小说的命脉,也是在这点上体现了作家的真诚和勇敢。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3
花20多天的闲暇时间,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所限制,如果摆在现在,是不至于有那么悲惨的结局的。或许就像现在的大多数婚外情一样,会离婚结婚,也会对原来打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重新结婚之后也未必一定会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种平凡琐碎也很热烈的幸福,让人觉得多么切近生活,自己也可以这样热烈平凡地幸福着。列文的各种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对于还处于思想波动期的年轻人也是恰当的一个例子:矛盾又有独立,想融入大众,又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并骄傲地保持自己的特点,并追求和达到了自己的幸福。总得来说,觉得他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有天真执拗的孩子禀性,又能独立和坚持自己的立场,让人又气又爱。只是基蒂的理解和爱,最终让他能够很幸福,一对可爱的人儿。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阅读习惯,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喜欢阅读或写作,正如列文一样,是想通过阅读,能够寻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后又推翻,依然主要还是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该做的,去过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学或写作当成自己的爱好或特长,那还有很遥远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并不会花特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写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琐屑,并努力把周围能做的做好。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4
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唯一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5
《安娜·卡列尼娜》以两条并行不悖却又交织缠绕的主线展开,一条是安娜追求真爱却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之路,另一条则是列文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自我救赎的历程。这两条线索,如同两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聚成对人类情感与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
安娜,这位美丽而勇敢的贵妇,她的生命如同一朵绚烂却短暂的烟花。她勇敢地挣脱了沉闷的婚姻枷锁,不顾一切地追求与沃伦斯基的爱情。然而,这份炽热的爱情并未能给予她长久的幸福与安宁,反而在社会舆论的压力、内心的挣扎与矛盾的冲击下,将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安娜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下个体情感自由的控诉,也是对人性深处欲望与道德冲突的深刻剖析。
与安娜的激情与决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列文,他代表了另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列文是一位思想深邃的贵族,他在寻找爱情、婚姻以及生活的真谛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困惑与迷茫。他质疑生命的意义,却又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列文的故事,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也是对自我救赎与成长的生动诠释。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一部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小说,更是一部揭示人性复杂性与社会矛盾的巨著。托尔斯泰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笔触,将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冷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看到,在爱情与婚姻的殿堂里,既有甜蜜与温馨,也有痛苦与挣扎;在社会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信仰与追求而奋斗,却往往被现实的洪流所裹挟。
读完《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震撼与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爱情、婚姻与人生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同时,我也被托尔斯泰那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所折服,他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独特理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带着这份震撼与启迪,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6
这本书之所以看那么久,可能是因为从第79章节开始书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与观后感。
故事开始于火车站也结束于火车站。安娜与沃伦斯基彼此回眸凝望一瞬,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不可避免地被激活—燃烧—渐暗—自毁。
前面78章并没有什么,冲破阻力,终于终于在一起了,真的挺好。恋爱的浓情蜜意与同居的情投意合让两颗心紧紧依偎,彼时的安娜满眼都是柔情,浑身散发着光。两情相悦,挚爱贴身不离,脾气温柔地似水如涟,轻叩心门。
由于当时俄国贵族阶层的偏见与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安娜无法回到社交界,被完全孤立,陪着安娜在乡下与世隔绝地厮守了半年后,沃伦斯基顺利又体面地独自回到贵族社交阶层中:赛马、选举、忙公务。与安娜也正式进入平常夫妻的相处模式。并希望妯娌多劝劝安娜把原来的婚姻结束掉,完完全全成为他法定的妻子。
这是正常的,可安娜因为被原来的圈子完全孤立,她同时也为了他失去了太多,她太害怕了,所以沃伦斯基成了她唯一可以倾诉和守候的对象。她为他付出了太多,想要同等的补偿和宠爱,想要更多的陪伴与体贴,真的没有错。她和他由彼此奋不顾身地相爱变成了一方歇斯底里地索爱,而另一方平静地爱着。由于沃伦斯基白天不在家,晚上很晚才回家,安娜变得猜忌、易怒、爱争吵。沃伦斯基回家很热情地与她说些白天的见闻,也能立刻引来她的不满和争吵。
她为了唤起他的兴趣,打扮地更漂亮等他晚归给他看,文中说“他知道是为他而打扮,他很中意,但中意太多次了”,对,中意太多次之后便成了毫无感觉的习惯。安娜不明白:以色侍君,何来长久?
她假想他不爱她了,为了弄明白她是否还有容貌上的魅力,总是当着他的面或背着他与人调情,故意展示自己天生的姣好面容,当然也每次都让异性一下就喜欢上她。当异性表现出对她的垂青时,她会开心、自信并立刻陷入苦恼:为什么她唯一想取悦的人慢慢减少爱她的程度。安娜不明白:她渴求的“一生永远在恋爱”的状态是不可能的。那些因为外貌喜欢上她的人,也会在热恋后慢慢变成生活过日子。
她总在他回家后与他争吵,几乎天天找他吵。争吵时言语犀利,必须占上峰,争吵后又会认错要和好。每次他都尽量让步,可让步后言谈间的语气都会比上次争吵结束时更冷漠一些。更冷漠了就招来她更多的猜忌: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安娜不明白:这是让步后的报复心理,感情都在争吵中磨光了。
如果安娜身段放柔软一些,或许她的结局会很不错。期待男人看在自己牺牲那么多的份上,能主动一成不变地宠爱自己,女人的心思都这样,不然就不是女人了。但男人既然慢慢回归过日子式的平淡,要么跟着一起走向平淡,要么好好地谈,谈一次不成谈四五次也行,就直接说“我要被你宠,早点回家陪我多说说话,为了冲破阻力和你终身厮守,我主动放弃了太多,我就只剩你了,我想要你多关心我,体贴我,疼着我”。其实,沃伦斯基很宠她,并没亏待和冷落她,而且非常顺着她。
安娜自杀前一天,决定提前回乡下,要求沃伦斯基抛下莫斯科继续和她隐居,因为沃伦斯基做不到在安娜规定的日子走而又一次吵架,争吵过后沃伦斯基主动想办法提前解决自己的难处,帮助她实现心愿。
自杀当天喝着早餐咖啡,她又挑事吵架,吵完他出门探望母亲,他想回头看她一眼再走,狠狠心没看。她等着他看她一眼,没等到,便终身错过。
自杀前几小时她去和她的假想的情敌道别,一路上看到什么都是各种厌恶的想法。精神状态全线奔溃,爱得义无反顾,死时亦然。
选择这样结束自己的人生太任性,任性到极致。沃伦斯基面对她的尸体同样奔溃,一个半月没有说话,尝试自杀,最后参军奔赴前线,被送往前线的当天牙齿疼到满嘴口水,口齿不清。他的牙齿非常健康,是因为她的任性离开导致他基本不吃饭,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安娜的性格过于刚烈,如果能够柔软一些,她可以和沃伦斯基生活地很安逸。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7
书读完,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是四个主要人物: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和列文。
在网上看了对卡列宁的评论,也是从安娜口中说出来:“木偶不是人……假如我处在他的地位,有我这样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杀死了。”说卡列宁一心追求功名、感情麻木、虚伪自私。但我觉得卡列宁在知道妻子出轨前,还是爱着妻子的,在安娜第一次去看望兄嫂返回家时的车站,卡列宁前去接她:他接着说,但巳不再是戏谑的口气,“你想不到我多不习惯……”他久久地握着她的手,带着一种特别的微笑扶她上了马车。”回到家后他们夫妻两人继续交谈,他吻了吻她的手,坐在她身旁。
“我看,总的说来,你的旅行很成功。”他说。
“是的,非常成功。”她回答道,开始从头诉说发生的一切:她同渥伦斯卡亚伯爵夫人的旅行,她抵达车站,火车站的事故。她还谈到她先是同情她哥哥,后来又同情多莉。
“我觉得不能原谅这样的男人,即便他是你哥哥。”卡列宁严峻地说。”我觉得这对于结婚八年有一个孩子的夫妻来说,能够有亲昵的动作,有日常生活的交流,这种相处模式已经很不错。
卡列宁爱着安娜但也不否认他更醉心于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他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去经营家庭,他希望有个稳定的家庭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读书笔记他没有想过年轻貌美的妻子却需要感情生活上的关爱和激情。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注定是要寂寞的有奉献精神的,但悲剧在于安娜不是这样的女人。说卡列宁虚伪,这似乎是所有政治家不可避免的特质,玩弄权术的人有几个不虚伪阴狠?
当安娜向丈夫坦白她有情人后,卡列宁也把自己的想法摆在明面上,这点说卡列宁不算卑鄙小人。安娜的出轨实则也让卡列宁痛苦万分,虽然很大一部分是担心名誉受损,可是情感上的受伤,是安娜不会相信的。
造成卡列宁悲剧的地方我认为是对待妻子的感情问题不善于沟通。如果交给现在的心理专家去帮助干预,这种事情恐怕就会避免发生。
安娜的结果狠心点说是咎由自取,唯一称道的是她在追求爱情时的勇敢和真实。
渥伦斯基刚开始我认为他是个花花公子,但后面他能举枪自杀和参军作战,又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用现在的看法,追求爱情没有错,而追求一个已婚的且有孩子的女人的爱情,那便是大错特错,天理难容,除非你的爱不会伤害他人。
文中最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是列文,所幸的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朴实的踏实的人最终得到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8
全书印象深刻的几处是农民刈麦,尼古拉去世,凯蒂生产,安娜与渥伦斯基猜忌争吵,尤其是安娜自杀前的痛苦挣扎半癫狂(心理描写很逼真)。在背叛了传统道德体系下的无爱婚姻后,安娜这个曾被众星捧月的骄傲女人,被社交圈排斥,被社会孤立。渥伦斯基成了安娜的全部,极度的不安全感使得她愈发敏感猜忌,偏执痛苦。最终,安娜走向了灭亡,用生命证实了渥伦斯基对她的爱。安娜曾想过摆脱困境,可发现自己无处可去。在卧轨前,她曾想过服用过量鸦片自杀,但是生的欲望促使她没有那样做。在发现自己几近崩溃时,她曾寄希望于唯一的好友多莉,可惜愧疚和不齿没能让她当着凯蒂的面求助。而后卧轨时,她曾一度想站起,可惜太晚,火车已轰鸣而至。直至死,安娜还是留恋着这个世界。
如果安娜及时同卡列宁离婚,似乎结局会是不同的走向。安娜最初拒绝和卡列宁离婚是不愿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有错和不想放弃儿子谢里沙的抚养权,后来想通了,卡列宁却拒绝离婚。有人觉得安娜咎由自取,她太贪心,要自尊,要儿子,还要和情人的爱情。但是这样的安娜才是真实的人,复杂而又矛盾。况且读者用上帝视角,从结局里看出离婚是最优选择,可是主人公不会预知未来,不知道当下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何尝不像生活中做选择的我们?安娜看似为爱情而死,实则社会生活的隔绝和个性的被限引导了安娜的毁灭。如果安娜所处的社会包容进步,每个人都独立自由(如婚姻自由,经济、人格独立),结局还会一样吗?
跟安娜一样,列文也是一个希望挣脱社会束缚,完成自我实现的人。安娜热情躁动,以激烈的方式与社会对抗,而列文则通过温和的内省方式摸索着信仰,追求自我价值。在和凯蒂的婚姻中,他找到了爱和责任。反观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印证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爱人爱到七分刚刚好。安娜的这种倾注全部的占有欲极强的爱让渥伦斯基难以消受。爱得太满,会失去自我,也给对方很大的压力,结果爱变成了负担。不过控制爱的度,很难吧,也许需要好好修炼。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9
这本小说有几条不同的故事线,正如它的开头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
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是近乎完美的,有着美丽又充满朝气的容貌,善于社交,在各种社交场合与人交流游刃有余,嫁给了一个地位很高的高级官员卡列宁,有着一个可爱的儿子,过着幸福美满的贵妇生活。
这大抵是许多人眼中艳羡的生活。
假如没有遇到伏伦斯基,安娜或许也会安宁的生活一辈子吧。
正是这个生命中突然出现的爱情,让安娜越发觉得自己的丈夫不顺眼,以致于她离开丈夫,与最心爱的儿子分别。追求个性解放,却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当她为了伏伦斯基与全世界为敌时,伏伦斯基却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变得患得患失,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结局。
朵莉在发现奥布隆斯基出轨家庭教师后十分的`气氛,在奥布隆斯基请来妹妹安娜当说客,安娜劝朵莉原谅她丈夫的出轨,朵莉的一再忍让,却始终没有等来丈夫的改过自新。
这似乎是隐喻着安娜日后的选择。
朵莉的妹妹吉蒂曾与伏伦斯基交往密切,在渐渐倾心伏伦斯基时,拒绝了前来求婚的列文,但伏伦斯基自从见到安娜后便不再与吉蒂交往,吉蒂伤心不已,却错过了列文。
最终发觉列文还爱着她,便嫁给列文,婚后,列文虽对她百般宠爱,但不知最终嫁给了合适的她是否是真的幸福。
正如开篇所说,不幸的家庭确实各有各的不幸。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定也演绎着许许多多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剧,在看过故事后,望能规避些许。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10
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这句话也恰好暗喻了安娜的这一生。
安娜是奥布朗斯基的妹妹,安娜只身来找奥布朗斯基,故事的情节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火车站,接妹妹的奥布朗斯基鱼伏伦斯基相遇,并介绍安娜与伏伦斯基认识,伏伦斯基被安娜可爱的脸上温柔的笑所打动,回到彼得堡后,安娜也经常会与伏伦斯基在各种社交场合相遇,伏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安娜也渐渐为之所动,他们不顾外界的非议,公然同居,使得安娜原本的丈夫卡列宁搁不下脸面。在安娜有了伏伦斯基的孩子后,分娩时,她一再请求丈夫的原谅,丈夫由于是教徒便答应了。分娩后,她便与伏伦斯基逃到了国外,回国后,安娜又涉足上流社会社交圈,但物是人非,谁也不欢迎她,她未得到丈夫的.离婚许可而伏伦斯基也不常回来。在一次口角中,安娜选择了她初来俄国火车站看到的一幕——卧轨自杀,安娜最终悔恨的死去。可以说安娜这一生命运跌宕,虽然出身贵族,但却没有获得自己的幸福,最终选择了自杀。
对安娜,我既同情又憎恨,同情她原本的善良,她美丽的面容,却最终含恨自杀,同情她没有收获一份可以携手到老的感情。憎恨她打破了自己原本安宁的生活,违背妇道与伏伦斯基出轨。这无疑是给丈夫安了顶大绿帽子,她也未曾想到,丈夫是个男人,男人的面子该往哪搁?憎恨她不顾外界的劝阻,执意与伏伦斯基私奔逃走。正是因为伏伦斯基的不常回家使安娜与他发生口角而最终选择了一条让她走向死亡的路。
伏伦斯基的“风流,花花公子”使得安娜选择走上身败名裂,含悔而死的路。作者的感情似乎与我一样,他对安娜也是就赞美又谴责。赞美在作者描写陶丽、吉娣看到安娜时目光突出了安娜的美丽,也从对哥哥感情的安抚,突出安娜的善良。谴责在安娜违背妇道,禁不住诱惑,最终使自己身败名裂,对于伏伦斯基,作者也用谴责,抨击的态度描写这个风流的花花公子,可以说是安娜所有的优点与伏伦斯基的缺点相映。作者也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伏伦斯基为了政治利益和安娜在一起,这样的婚姻是不幸的。
作者借安娜的命运多舛,引出了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抨击了他们腐朽的精神与没落的生活方式,使我颇有感触。
安娜卡列林娜读书笔记 篇11
首先,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她是一位美丽、聪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却生活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被迫遵循着既定的婚姻与道德规范。安娜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她性格中最耀眼的部分,也是她悲剧的根源。她勇敢地挣脱了无爱的婚姻束缚,追求与沃伦斯基之间炽热的爱情,但这种追求最终却将她推向了毁灭的深渊。安娜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命运的缩影,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自由与情感需求的漠视与束缚。
其次,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塑造同样精彩纷呈。列文,作为与安娜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条主线的主角,他的故事线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信仰与家庭价值。列文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困惑与成长,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与丰富。此外,卡列宁的冷漠与理智、沃伦斯基的激情与矛盾、奥布隆斯基的放荡不羁等,都使得这部作品的人物群像更加立体而饱满。
再者,《安娜·卡列尼娜》对社会伦理的探讨发人深省。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对女性的'不公。他揭示了爱情与婚姻、自由与责任、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引导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幸福与自由。同时,小说也传递了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对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
最后,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动,让读者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他巧妙地运用对比与象征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深度。此外,小说中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极为生动传神,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美感。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领略了俄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更让我对人性、爱情、自由与责任等话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成为我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