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后感(收藏六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6篇观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后感 篇1

一直以来,拉齐尼·巴依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是——“一头牦牛,三代护边”,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接力在帕米尔高原上戍卫边疆。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这些年,身份多了,拉齐尼·巴依卡的初心却从未改变。2004年入党以来,无论是在雪山深谷巡逻戍边,还是在人民大会堂里为民建言,拉齐尼·巴依卡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知识水平不够的话,怎么起模范带头作用?怎么提成熟的议案?怎么带领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经常问自己的几句话。

为了提高知识水平,3个月前,拉齐尼·巴依卡来到喀什大学培训,重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拉齐尼·巴依卡的练字本上,一笔一画写得极其认真。偶尔出错的地方,老师批改后,他都会练习好几遍。

“他是个好学生,虽然性格内向话不太多,但是能吃苦,很努力,很认真。”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教师刘局红感慨地说,“他经常说自己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所以想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更好地为巡边、护边作贡献,还希望把自己的儿女教育得更好……失去这样一个好学生,我感到非常痛心。”

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壮举在寒冷的冬日,给了人们太多感动和无限怀念。

“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出手相助,这就是我的爸爸。”说这话时,拉齐尼·巴依卡13岁的女儿都尔汗·拉齐尼努力忍住不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以免让爷爷奶奶看到痛心,长长的睫毛上挂满细密的泪珠。在她心里,英雄的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化作了天空那颗最闪亮的星星,守护着更多人。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后感 篇2

1月4日,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在该校人工湖冰窟勇救落水儿童,失去宝贵的生命。连日来,他的感人事迹经广泛报道,令无数人为之动容。“我们会永远记住他的崇高精神,把感动化为奋进行动。”喀什市委政法委干部张生泉说。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家喻户晓。作为第三代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2004年接过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中的“接力棒”,在帕米尔高原守边,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这两天,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都要去陈列着一家三代巡边照片的展览馆,在那里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我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为他骄傲。”看着儿子巡边的照片,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善良、单纯、勇敢,他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个人,家人们会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拉齐尼·巴依卡是我的榜样,他正直真诚的品格和果敢坚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曾经同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巡逻的护边员麦富吐力·坎加坚定地说,“我们会好好替他守护这片他挚爱且为之奋斗过的土地,把他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后感 篇3

拉齐尼·巴依卡的办公桌依旧一尘不染,那些没看完的书、没记完的笔记,被整齐地摆放在桌面的右上角。“每天我们都会把他的桌子擦一擦,希望哪天他突然推门进来,继续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工作,为村里谋发展。”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党支部副书记扎热非巴依·巴拉提神情黯然地说。

2020年,拉齐尼·巴依卡成了一名村干部,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在他办公桌一旁的书柜中,整齐码放着一沓厚厚的护边员资料。“拉齐尼·巴依卡一上任,就把这份资料整理了出来。”扎热非巴依·巴拉提说,“效果很明显,村里对护边员队伍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每个月,拉齐尼·巴依卡半个月在山上巡逻,半个月在村里办公,很少有休息时间。

“家里的房子,几年了都没装修好。他总说:‘大家的事是大事,咱家的事是小事,把村子里的事忙完再装也不迟。’”拉齐尼·巴依卡的妻子阿米娜·阿力甫夏眼含热泪,“我理解他,这就是拉齐尼·巴依卡。”

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间,拉齐尼·巴依卡每天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挨家挨户给村民送物资。一天下来,浑身冻透。

“看见烧水的火炉,他恨不得把手伸进去取暖,可嘴上还笑着说‘没事没事’。”扎热非巴依·巴拉提说,“他是一个以助人为乐为幸福的人。”

那西尔江·塔西坎迪与拉齐尼·巴依卡同村。一天夜里,他的母亲突发急病。“我们一家住在山区的毡房,离村子有近20公里的路。我快急死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拉齐尼打电话。凌晨两点多,也不知他从哪里找到一辆车开到山上,把我母亲及时送进县里的医院。”

那西尔江·塔西坎迪说,“对于他,我有一份源自心底的信任。”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后感 篇4

我们为国护边,永远心向党”――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采访手记

粗糙的双手、紫红的面庞,头上戴着一顶塔吉克族特色毡帽,拉齐尼巴依卡总是露着一脸憨厚的笑容。在这位不善言辞的'牧民护边员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护边事业的执着。

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护边员,在帕米尔高原上戍卫边疆近70年。“是共产党让我们塔吉克牧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为国护边,永远心向党。”拉齐尼巴依卡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他的心声。

不畏艰险、坚守信念。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在新疆边陲帕米尔高原腹地,当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边境线漫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拉齐尼巴依卡的护边职责就是排查通往境外的各个山口、峡谷,维护边境安全。

一处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山口是他巡逻的重点区域,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这里是家常便饭。十几年来,每次在“死亡之谷”巡逻,拉齐尼巴依卡和边防战士都会面对严峻考验。

一次,一名边防战士在巡逻中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卡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才将战士拉出来。战士得救了,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抢救才挽回了生命。伤势刚好,他就立即回到护边队伍当中。他说:“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不忘初心、勇于奉献。在拉齐尼巴依卡10多年的护边生涯中,所遇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爷爷和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也刻在了拉齐尼巴依卡心中。

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都留下了他们巡逻护边的身影,雄伟的帕米尔高原见证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戍守祖国边疆的感人事迹,也见证了他们对党和祖国的忠诚。

“我们一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国戍边,义不容辞!”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在新疆团会议上,用朴实而坚定的话语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

“为国护边是我们家的荣耀,爷爷和父亲走过的每条路我都走过,而且我会一直走下去。”拉齐尼巴依卡坚定地说。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后感 篇5

1月5日,寒风呜咽、大雪纷飞,冬日的阴霾笼罩着喀什大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为解救落入冰窟小孩、不幸逝世的消息让人们无比震惊、悲痛不已。

“来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中午13时56分许,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刚做完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冰面突然断裂,孩子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情况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来不及细想,一脚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不慎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帮助他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十多分钟过去,孩童成功获救,但托举起他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上来,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冰凉的湖水呀,你怎能如此无情!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经得到他帮助的乡亲们,以及他所在培训班的老师同学,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们熟悉的那个忠诚正直、谦逊善良的拉齐尼巴依卡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守边护边事业和挚爱的亲人。

“前两天,我们还一起上街给他买了一套新衣服,他说要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到北京再穿。”舍友买买提?居马红着眼圈哽咽地说。

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父亲先后都担任过义务护边员,一干就是几十年。自从2004年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拉齐尼巴依卡便把为国守边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2004年8月,拉齐尼巴依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满腔挚爱,守卫着帕米尔高原这片净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誓死捍卫着国家尊严和每一寸国土。拉齐尼巴依卡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早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他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赞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拉齐尼巴依卡曾多次荣获国家和自治区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同年11月,他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这铿锵的铮铮誓言回荡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巅,“帕米尔雄鹰”将永远飞翔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读后感 篇6

拉齐尼巴依克,男,塔吉克族,1979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牧民护边员。wWW.zJ09.cOM

拉齐尼巴依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他的父亲是红其拉甫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拉齐尼巴依克退伍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使命也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一名巡逻向导。几十年来,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千里边防线见证了巴依克一家三代人守边护边的感人事迹。

驻守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不能乘车。拉齐尼巴依克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为将父辈爱国守边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克继承父辈使命,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军人。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克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60多年来,诚信和责任一直激励着拉齐尼一家默默无闻巡逻在祖国的千里边防线上。他们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家却坚持不要一分钱的补偿。

拉齐尼巴依克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