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秦兵马俑》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秦兵马俑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字,掌握多音字“乘”的读音。理解并积累“举世无双、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3.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题为“世界各地”,在本单元,有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你最想去哪里?
2.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想先去中国西安的“秦兵马俑”,有没有和我站在一
边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它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
(1)课件展示秦兵马俑图片。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引导学生积累成语: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惟妙惟肖)
(2)1979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真
正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人们发出这样的赞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一起去感受它,一起去赞美它!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的或是陶制的偶像,多为人形或兽形。
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陪葬用的,制成队伍官兵、战刀、战马的陶俑。
秦兵马俑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学习"糜、挺、炯、唇"等字;
2、继续学习、巩固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推想"举世无双、所向披靡、南征北战、跃跃欲试、惟妙惟肖"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并练习速读。
3、画出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语句体会其好处。
情感目标:
在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和特点基础上知道它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重点:
画出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语句,体会其好处。
教学难点:
速读练习,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手段:
影视素材、电子幻灯片、图片、模型。
教学方法:
指导、讨论、仿写。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 谈你所知道的.被称为历史文物的遗迹有哪些?
2、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使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新的了解和评价。因此,"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兵马俑的代名词。
3、 (幻灯展示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 初步感知,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 细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讨论交流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朗读练习。速读6----10自然段。
1、 计时读文,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读完该段并说出主要内容。
2、 同桌之间计时读文比赛。
3、 速读全文看谁最快。
五、再次读文。
找出文中联想和想象的部分,画出带有"好像"词语的句子,再读一读。
六、.总结:
1、介绍有关兵马俑及秦始皇等相关资料。
2、解释下列词语。
举世无双、恢弘气势、所向披靡、南征北战、跃跃欲试、惟妙惟肖、鸟瞰
3、理清文章思路。
秦兵马俑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1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著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炊器:鼎、鬲、甗
盛食器:簋、盨、簠、敦、豆
1、鼎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圆鼎《大盂鼎》方鼎《司母戊鼎》、《杜岭方鼎》。
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楚王问鼎中原) 大盂鼎(西周):出土于陕西,铭文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对贵族盂的策命,周王赏赐给盂奴隶1079人。
司母戊鼎(商):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现在也叫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为了祭祀其母亲戊铸造的。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后因过大重不易搬迁,太硬仅截一足都难,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欲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比较司母戊鼎与杜岭方鼎的区别) 2.鬲(lì力):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chi音齿)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3.甗(音yǎn演):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置食物;下部为鬲(lì力),置水。甑(zeng音赠)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bì)。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铜甗(yǎn)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4.簋(音gul鬼):
簋是古代用以盛食物的器具。相当于当现在的大碗。据文献记载:天子八簋、诸侯六簋、
3 大夫四簋、士二簋。
利簋(西周)(p14):铭文记载作于武王伐纣后的第八天 5.簠(fu甫) :
古代食器,即文献里的“胡”或“瑚”。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古文献说:“方曰簠,圆曰簋(guǐ)。” 6.盨(xu须) :
古代食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7.敦(音duì对):
古代食器,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8.豆(dou 音豆):
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二、酒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饮酒器:觚、爵、觯、角 温酒器:斝
盛酒器:尊、罍、瓿、壶、卣、盉、鸟兽尊、兕觥、方彝 挹酒器:勺(斗) 1.爵(音jué决):
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三足一般是为了便于在器身下部生火加温。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
青铜爵上那一对形若蘑菇或伞形的立柱究竟作什么作用?(放置过滤网) 2.角( jiao 音角 )
角形状似爵,由爵衍生而来,其前后都是尾。无两柱,一部分有盖。已发现的角,大多是商代的。
3.觚 ( gu 音估 ):
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整个觚(gū)体分为三段。通体呈X形,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4 4.斝(音jiǎ甲):
古代大型温酒器。有三足、两柱、一鋬,平口,无流及尾。盛行于商代。 5.觯(音zhì):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6.兕觥(音sì
gōng 四公):
古代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子多做成立体的虎、象、鸟等动物形象。 7.尊( zun 音尊 )
古代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战国已很少见。
龙虎尊(商):三龙三虎相间,造型盂纹饰达到完美结合。
四羊方尊(商):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此尊造型雄奇、瑰丽,纹饰精细。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使得这个上边长几乎与器高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8.鸟兽尊:
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似鸟兽形状,统称为鸟兽尊,主要有鸟尊、象尊、羊尊、虎尊、牛尊等。它们是另一种酒器,只是器名与尊相通。 妇好鸮(xiao)尊(商):这是一个猫头鹰形的一个尊。 象尊:这种鸟兽形的东西发现得很多,造型是很生动的。 9.卣( you 音有)
古代盛酒器。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主体部分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10.盉(he 音和)
古代盛酒器。形状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盉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 11.方彝(yí):
古代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上有钮(捉手),盖和钮形似屋顶。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
12.罍(音léi雷):
罍是大型的盛酒器,又可盛水。罍(léi)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器腹很深,为了贮酒,不使酒挥发,口部为敛口并加盖。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 13.壶:
盛酒或盛水器。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
立鹤方壶(春秋):高122cm,宽54cm,重64kg。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镂空的双龙耳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三、水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盘、匜、鉴、缶、瓿、盆 1.盘:
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2.匜(音yi宜):
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3.盂(yú):
古代盛水或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考古发现的青铜盂数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 4.鉴(jiàn):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似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盛行于春秋战国。 5.缶(fǒu):
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 6.瓴(líng):
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前期。
四、乐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铙、鼓、錞于、镈、钟 1.铙(音náo挠):
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形体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执把,饶口朝上,
6 用槌敲击。特大的铙使用时需插在铙座上。 2.鼓:
古代鼓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
3、镈(音bo)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4、錞(chún 纯)于:
亦称“錞“,古代军中乐器。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代。 5.钟: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打击乐器(宫廷雅乐),有的大钟单独悬挂,称为特钟;有的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称为编钟。
曾侯乙编钟:这个编钟是现在出的件数最多的,这套编钟,它是钟连那个钟架子,我们有好多在博物馆看那个陈列,那是复原的。这个它是钟架子,都是原来的架子,在墓里边的那个架子,还摆得好好的。那些零件和那个旁边那个铜人,这么托着,铜人连那个挂钩,这些都是原来的,上面都有铭文,根据这个铭文啊,记载它的部位,部位在什么地方。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视频:发现——曾侯乙编钟)
五、兵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戈、矛、戟、钺、刀、剑、头盔 1.戈( ge 音戈):
古代兵器。属“钩兵“,用于钩杀。 2.矛:
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刺兵,用于刺杀。 3.钺(yuè
月):
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形体很大,形状像板斧,把人脑袋一下砍下来是不成问题的。 4.戟:
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体,兼有戈用于钩、矛用于刺两种作用。
7 5.胄(音zhòu宙):
古代作战时戴的盔,亦称“兜鍪(móu)”。青铜胄盛行于商周。 6.剑:
古代兵器。属于“短兵“,可手持或佩带。战国与秦汉最为盛行。短剑亦称“匕首“。 7.刀:
青铜刀作为兵器,或作为工具,用途广,形制多样。
青铜器纹饰 饕餮纹( taotie)
又称神怪性的兽面纹,盛行于商和西周早中期。其基本形象是牛首、羊头等动物的正面头部的凶怒形象,作为器物的主题纹饰。
夔纹( kui 音葵)
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夔龙纹。即为头尾横列,当中有一足或两足的龙形的兽纹,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凤鸟纹
也有人称之为凤纹和鸟纹两种,统称为凤鸟纹,盛行于商周时期。
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环带纹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因而又称波浪纹。盛行于西周、后期。
蛟龙纹
是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一种虚构的不断演变的动物纹。从商代到明清,历经数千年,龙的形状变化极大。
蟠螭纹( panch)
蟠螭纹中的“蟠”屈曲,“螭”为没有角的龙。其特征为张口,卷尾,或两龙相交,或群龙交缠。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蟠虺纹( panhu)
是由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关缠绕,构成几何图形 象纹
最突出的特征是长鼻。鼻长下垂,向里勾卷。有的仅出现象首或象鼻为图案。流行于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鱼纹
多饰于盘、洗内,呈鱼贯形,还常饰于铜镜上,皆为鲤鱼状,盛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沿用于宋至元明时期。 鸟纹
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鸟纹盛行于商至西周。
鹿纹
鹿纹有全形鹿纹和鹿首纹两种。 虎纹
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
大家看这件铜器,它是这种花纹是攻战的,水陆攻战的这种花纹,很生动的。这个时期呢,不但一些铜器的花纹程式化,像这种花纹,它有了一定的范本。
小结
最后,总的讲一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广泛应用于当时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和数量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是限于时间,只能这么很粗略地这么说一说,我就讲到这里。商后西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器类齐全、铸造精细、纹饰华丽。西周的青铜器在形状和纹饰上是更加规范化,
秦兵马俑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北师大版十二册第二单元遗迹中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它比较详尽地评介了位于我国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作者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雕塑艺术以及制作技术三个方面对它进行了详尽介绍,并对它的军事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作了高度的评价。全文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凝练,写得具体细致。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兴趣,去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培养学生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阅读课文,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分析:
应该说,神秘而古老的兵马俑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历史知识有限,特别是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了解得比较少,所以课前应组织学生查找各方面的资料。另外,由于学生对感性的材料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上应准备一些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阅读文章,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和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以及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并且对它的军事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
3、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悠久。
教学重点:
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阅读文章,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和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以及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并且对它的军事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 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悠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释题引趣
1、谈话导入。
大约20年前,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吧!当我们还在漫漫黑夜时,中国人在干什么?”你知道这则消息指的是什么吗?(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板书课题并齐读。现在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出示课件)
2、交流资料,释题引趣。
根据查找到的资料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介绍。
(1)俑:古代殉葬的偶像。在奴隶社会,奴隶产死后,都要用活人也就是奴隶来陪葬,但到了商代的后期,随着社会的发情,奴隶渐渐获得了人身自由,用奴隶陪葬就改成了用“俑”代替“活人”的方式来进行。
(2)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我国陕西西安临潼城东5000米处,有一处显赫的皇陵,这就是秦始皇陵。它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74年以来,共出土兵马俑7000多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1987 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被誉为“世界第入大奇迹”。
3、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国外展出以后,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注意快速捕捉段落中的关键词语。(“盛赞”)
(结合内容理解“盛赞”)
过渡: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一起学习一下,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会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盛赞?
二、整体感知,交流反馈
1、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准读通,难读的字词做上记号。把文章中你主为比较关键的.词语画出来,并且试着用这些关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地下大军高超艺术制作技术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两千多年前的地下大军
师:同学们,让我们展开快乐搜索行动,看书阅读“两千多年前的地下大军”这一部分看看自己能搜索到哪些关键的词语,你能用这些词语给我们概括出这支地下大军的特点吗?
1、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气势宏伟、规模巨大、结构严整
2、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兵马俑的这些特点?谁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一号坑是以步兵为主、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特点是规模庞大、布局严密。
军阵分为:前锋、军阵主体、侧卫和后卫
陶俑分为: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骑兵俑
(2)、二号坑由四办公桌方阵组成,特点是:进可攻,退可守,首尾呼应,变换灵活。
四个方阵:东边为弩兵方阵;南部是车兵方阵;
中部为车、步、骑兵组成的混合方阵;北部是骑兵方阵。
引导想像:这样布阵在战斗中有什么好处?
(3)、三号坑由战车和护卫队组成,为统帅所在的位置。
3、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为什么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二)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
1、理解“无与伦比”
2、自己读“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这一部分,画出关键词语。
交流并板书:传神、栩栩如生、神情各异。
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兵马俑的传神?齐读:“站在它们面前,我们好像站在活人面前,忍不住想和它们交谈。”
师:这无与化比的高超艺术,古代的劳动人民究竟是怎样创造的呢?
(三)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
1、学生学习,教师加以指导。
2、交流反馈
兵马俑的制作分四道工序:制造粗胎、细塑、装窑烧制、彩绘。
3、看起来好象不复杂的四道工序为什么会让国外的科学史家惊叹不已?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这四道工序的细致和严谨。
结合资料了解当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全文小结,情感延伸
1、面对兵马俑,人们无不为它那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技术所折服。今天让我们再次伫立于干什么俑坑前,来检阅这支蓄势待发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吧!(出示一号坑)伫立于秦俑坑前,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金戈铁马的壮观,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等)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吧!(生齐读)
你怎么理解老华侨说的话?(扣住“扬眉吐气”来理解。)
2、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5000多万人次,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大屏出求:请学生朗读法国总统希拉理赞叹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3、教师小结:同学们,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古都西安。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这里拉开序幕,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缔造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包括秦朝在内的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如果说同学们对西安或秦王朝感兴趣,我们可以去查询更多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任选一题:
1、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段落。
2、整理自己搜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
3、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秦始皇陵兵马俑
地下大军 气势宏伟 规模巨大 结构严整
高超艺术 传神 栩栩如生 神情各异
制作技术 令人惊叹 无限自豪
秦兵马俑教案 篇5
【认定目标】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预习检测】
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发展而来的。
3.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猜猜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
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
【归纳整理】
请你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本课的内容填在表格内。
【拓展练习】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我们今天的汉字来源于:()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号
3.《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当时人们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4.青铜器是下列哪三种金属的合金?()
A.铜铁铅B.铜锡铅C.铜铝铅D.铜金铝
5.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
6.甲骨文不可能记载的内容是( )
A.商王室狩猎B.日食、月食C.盘庚迁殷D.禹传子、家天下
7.首次发现甲骨文的地点是( )
A.河南安阳B.陕西西安C.湖南宁乡D.四川广汉
8.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 )
A.毛公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象D.司母戊鼎
9.下列各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青铜器 ②铁器 ③石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10、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兵马俑B.司母戊鼎C.竹木简D.青花瓷
(二)观察右图,回答:
①图中文物名称叫什么?制造于何时?
②该文物反映了当时什么手工业发达到较高水平?该文物在世界上有什么地位?
③从这件文物上,你想到或看到了什么?
(三)识读下列图片
1)、图中的文字叫什么?它盛行于哪个朝代?
2)、这种文字一般的刻写材料是什么?
3)、图中文字与现代文字有什么关系?
秦兵马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器代表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分析青铜器中的器型、纹饰等艺术特色。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青铜器中的器型、纹饰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创作青铜器上纹样。
教学过程:
1.青铜器文化背景的叙述中导入学习(四羊方尊)
师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宝物。它穿越了4000多年的时空隧道,它是中国古文明的缩影与再现,它以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向人们揭示了那个时期的辉煌。
师2:你们猜猜看老师的这件宝物是什么?(出示课件,选用青铜器代表“四羊方尊”,课件分3步展示:
1、轮廓线;
2、局部雕刻的纹理,青铜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满是繁复的图案,变异的兽类;
3、局部的结构,一个羊头。 PS:每一步出现的时候都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猜的过程好玩,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有趣的生发,三步一猜,再把青铜器整个展现出来。)
师3:这就是青铜器,它的名字叫做“四羊方尊”。
师4:你们看到这个“四羊方尊”有什么样感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
生1:很古老!
生2:上面的图样很复杂!
生3:非常神秘!
生4:很精美(叫2-3个学生)
板书:古老、神秘、精美引题板书《青铜器》
2.介绍青铜器的基本内容。
3.学生直觉欣赏青铜器,交流视觉感受。(爵、春秋莲鹤方壶)
师1:这样伟大的青铜器皿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我们来看。(这个是最后展示后母戊大方鼎)你们看,这个青铜器叫“后母戊大方鼎”,这可是我们的镇国之宝啊!
介绍后母戊大方鼎的结构。
师2:很好,你们都说出了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青铜器,它身上记录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纹饰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仔细看一看。
(出示课件:播放视频,先看整体,再推进,镜头在寻找,有的地方是纹理,有的地方时轮廓线,有的地方时局部的结构。)
师3:这就是利簋。 4.探究感受
考古讨论,小组探究。
师1:看着这个精美而神秘的利簋,老师心中也生出了很多疑问。这个利簋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为什么古人要在青铜器上雕刻纹样呢?它有什么寓意吗?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
师2: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分小组进行一场考古研究。第一组是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纹样美感欣赏小组...纹样内涵探索小组...器形面貌鉴赏小组。下面给你们三分钟,请根据老师发放给你们的问题来进行考古讨论,等会儿我请组长来汇报你们组的研究成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考古最有科学价值。
各组的汇报可以自由
(1)有关历史文化研究小组:这个器皿是拿来做什么的?你认为什么身份的人在使用它?
PS:学生在说与汇报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送达,允许学生合理的猜测,教师充分的知识储备,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对话。
(2)纹样内涵探索小组:1.猜猜上面的纹样叫什么纹样?请选择。
(兽面纹、凤鸟纹、云纹)2.你在纹样中找到了哪几种动物形象在里面?为什么要融入这么多的动物形象?
(鼓励大胆猜测,最后老师在课件中给出自己找出的动物图片。)
(3)纹样美感欣赏小组:看似复杂的纹样,是由哪个简单的符号组成的?你发现了符号有怎样的组合规律?
课件展示变形过程,边展示边讲解。重复、对称、拉长、重叠、不断复制,总之是通过变形和组合两个过程来实现的。
小结板书:组合、变形
(4)器形面貌鉴赏小组:你发现利簋的器形有什么特点?带给你怎样的美感?圆形两耳方座,上圆下方。
5.发散展示凤鸟纹和夔龙纹
它们都是古人通过想象创造出的纹样,它们身上别有一番古拙的意味。
6.教师示范,讲解。
7.布置作业。要求:在利簋上创造纹样。
8.评价展示
9.拓展,观赏青铜器图片。
10.小结
我们的青铜器,它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回眸这3000多年的历史,就是沐浴先人的智慧,激扬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发扬光大。
最后,让我们欣赏青铜器图片,再一次回到那个遥远的伟大时代,感受经典与美妙,来结束我们的欣赏与学习吧!
秦兵马俑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
(板书: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秦”字的最后一笔是“、”。这里的“秦”字就是指“秦朝”。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国。可是,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兵马俑”是什么东西吗?指名说)
2、齐读课题。(理解了课题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过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一起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指名读自学提示。
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思考: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四字词语(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指名读,提醒:读出词语的韵味
师评价)
(2)、我们一起来读,你能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什么规律?(指名说)
(师评价:同学们真是有心人啊!)
3、指名交流: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领会过渡段的作用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具体介绍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能到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吗?
2、生朗读思考,指名说,(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齐读
3、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兵马俑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方面是(齐说)
第二方面是(齐说)这两个特点作者是用哪对词巧妙的连接起来的?(不仅、而且)
在我们要讲清楚一个人或一事物的两个特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生说“不仅、而且”)那么,请你想想你怎样介绍好你喜欢的人或事物的两个特点呢?
4、再读过渡段,浏览全文,思考: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名说)
小结:过渡段既能概括上文,又能引起下文,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四、精读第二段,感悟“规模宏大”
1、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在这一小节中有什么作用,划一划能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
2、指名交流,出示前四句话
3、自由读句子,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指名交流(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相机出示挂图
4、指名读(你能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兵马俑规模宏大吗?愿意读给同学们听吗?)
5、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你会有什么感受?(或对着这幅画,对着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师小结:是啊,我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6、齐读游人的反应(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7、“折服”什么意思?这是一句双重否定句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师:这两种表达,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兵马俑那令人折服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吧!
(播放录音,出示:站在高处鸟瞰大军)
9、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过渡段的作用,并且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兵马俑的另一个特点我们到下节课再去探究。
秦兵马俑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唤起学生对我们祖国拥有的珍贵文物重视与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智育目标]: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一些特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了解,初步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课件范例
学生活动设计
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相关知识、搜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收集陶俑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播放录像(课件1)
1、导入课题“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以威武雄壮的秦军画面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产生心灵的震撼。)
2、描述概况(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简单描述与评述)(课件2)
(1)地理位置;
(2)发现时间;
(3)规模。
3、介绍历史人物──秦始皇(课件3)
其主要政绩:
(1)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2)经济上,统一币制(制定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让学生通过预习,描述秦始皇陵及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地理位置、规模,兵马俑的发现时间、过程,以及对历史人物秦始皇的客观评价,使学生对秦兵马俑的产生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发展阶段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雕塑的艺术风格(写实、抽象、夸张变形),比照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艺术风格──写实手法。
(2)根据录像描述写实的具体体现:A、军阵(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B、人物特征(脸型方阔、体态高大、栩栩如生)C、战马、兵器。
(3)概括:兵马俑雕塑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部方面也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
2、师生共同探讨学习(课件5)
(1)分组观察图片、模型,分析兵马俑的细部刻画。
(2)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A、发式;
B、胡须;
C、脸部表情;
D、姿势;
E、装束;
F、陶马
3、辨一辨,认一认:(课件6)
将军俑、军吏俑、士卒俑等
(本环节为本课的重点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了解兵马俑雕塑写实的艺术特色;又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对秦俑雕刻的细部刻画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描述,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解释,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雕塑作品的内在本质。最后,通过辨一辨,认一认,学生的判断能力得到了锻炼,欣赏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探索评价(课件7)
1、中外宾客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评价
2、学生评价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选代表说;
(3)写一写感受
3、小结: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在“欣赏评述”课中,“评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不但要学会欣赏,而且还要学会评价,把自己的看法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及时对学生从兵马俑雕塑的欣赏延伸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使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四、课后拓展(课件8)
1、说一说:你还想知道哪些与“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关的内容?
2、有待探讨的问题:
(1)秦始皇陵兵马俑具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2)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我国有哪些地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中国古代俑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泥塑、陶器与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又是怎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询问家长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的互动与交流。欣赏评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另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针对本课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一递进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欣赏秦始皇兵马俑雕塑,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并预习兵马俑的相关资料,在导入课题后,向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兵马俑的地理位置、发现时间、规模多大等,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基本上能够把问题回答准确,但这种描述是初步的、相对客观的。
接着,通过录像欣赏,让学生分析兵马俑雕塑的艺术风格──写实手法,学会用语言表达写实的具体体现,如气势磅礴的军阵、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形态逼真的陶马等,为下一步的欣赏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欣赏秦俑雕塑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较好的欣赏效果,我有意识地把秦俑的细部刻画分成发式、胡须、脸部表情、姿势、装束等几大块,分发图片和模型让各小组有重点地欣赏、讨论、分析,教师融入其中一起探讨学习。在小组汇报中,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通过人物的表情、胡须刻画,你认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从人物的发式、装束和姿势的刻画上,你认为他的职位、职能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凭借学生的回答适时解释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巧等。最后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认一认,学会辨认将军俑、军吏俑和士卒俑,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高。
评价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表达对秦始皇兵马俑雕塑艺术的具体感受。我让他们先用口头语言表达──互相说,选代表说;然后再用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最后请学生朗读小结部分,引起情感共鸣。学生由衷地感受到秦俑雕塑艺术的魅力,并对古代艺术大师高超的雕刻技术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起浓浓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本课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欣赏秦俑雕塑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雕塑艺术的魅力。为了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较好的欣赏效果,我有意识地把秦俑的细部刻画分成发式、胡须、脸部表情、姿势、装束等几大块,分发图片和模型让各小组有重点地欣赏、讨论、分析,教师融入其中一起探讨学习。在小组汇报中,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如:通过人物的表情、胡须刻画,你认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从人物的发式、装束和姿势的刻画上,你认为他的职位、职能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凭借学生的回答适时解释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巧等。最后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认一认,学会辨认将军俑、军吏俑和士卒俑,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