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2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教学对“青铜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学过程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我国出现青铜器的时间是社会末期,社会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瞩目。
3、除青铜制造业外,商周时期的业和业也很发达。
4、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化。
5、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业,主要劳动力是。
6、思考:“动脑筋”(第26页)
7、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第26、27页插图,识读图形,记住名称并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第二子目: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通过学习,知道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
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
1、依据第28页图,竞答我国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状况。
2、解决思考题;动脑筋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青铜器:出现时间,灿烂时期;特点是品种多、水平高、分布广。
手工业: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业发达:玉虎、玉象
农业:“五谷”齐全;知道、、技术,使用一定量的青铜工具。
畜牧业:现在的主要家禽品种时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专门牧场。
认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之上的。
五、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有兴趣同学,优先回答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理解“青铜文明”的本质特点,进一步认识奴隶制度。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奴隶制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揭示奴隶制的文明本质。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青铜文明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导入:抗战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它显示了商代青铜器制造业的的高超工艺。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1、商朝青铜器的特点、代表器皿、主要作用。
2、手工业---陶瓷业、玉器业发展情况。
3、农业、畜牧业发展情况。
4、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情况。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学生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2 、阅读解答题
(1)右图器皿的`名称是什么?什么时候铸造的?
(2)当时青铜器的制作状况如何?
三、探究展示:总结: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的进步。
1、夏、商、西周奴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
2、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这个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和和能力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分组讨论:通过分组,使组与组之间在学习方面展开竞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3.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小剧本。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奴隶悲惨生活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透过奴隶的悲惨生活这种历史现象观察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得出“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是由广大的奴隶所创造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对策: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西周可烧炭火青铜器、商朝铜爵、铜镜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器具有应用普遍、品种繁多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夏至西周青铜铸造业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文明具有一脉相承,延续性的显著特征。
2.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教学对策: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方法
分组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1.查找相关图片资料 2.制作cai课件
学生活动:
查阅奴隶社会的相关资料,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酝酿角色。
师生活动:
课外阅读历史教材,审阅同学们编写的小剧本,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资源
① 书籍:《课堂--与案例》、《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国考古学通论》(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多媒体演示)司母戊鼎图片。
教师针对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看的图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长呢?多重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 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呀?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教师引导:刚才,我给大家讲了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突出表现在青铜器制作工艺上。现在请大家很快的浏览一下课文小标题,想一想青铜文明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还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方面。
教学过程
分组导学
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四人一小组。第一大组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目的内容;第二大组阅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目内容。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思考屏幕上给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 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第二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 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看第一大组的同学如何解答第一大组问题。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
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
青铜农具:铜铲(商)、铜 (西周)
青铜兵器:玉援铜内戈(商)、铜剑(西周)
青铜用具:铜爵(商)、铜镜(商)
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并简介图片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1.商、西周时“五谷齐备”
2.技术改进:选种、施肥、治虫害
3. 生产工具改进: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
畜牧业发展表现:
1. 品种繁多:马、狗、牛猪等
2. 牲畜圈养
3. 牧场放养(规模大)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编的小剧本)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
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
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 进行繁重的劳动
b) 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 随意转让和买卖
d) 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教师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提示和建议
教师简单说明“文明”的概念,使学生对“文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引导好学生并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教师分组时,可使第一大组人数稍多一些。问题可逐一快速跳入,以便引起同学们注意。
教师应强调当第一大组同学回答问题时,第二大组同学边看书,边思考第一大组问题。同理,当第二大组同学解答第二大组问题时,第一大组同学要思考解答第二大组问题。
学生看书5分钟,每一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纷纷举手,第一大组1、2两小题很快答出。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不失时机进行表扬。
教师在学生回答好2小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一脉相承,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学生从前面司母戊鼎的介绍很容易得出特点一。学生讲解说明四羊方尊图片,教师稍作引导,不难归纳出特点二。教师分层次展示图片并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引导学生得出特点之三。呈现图片要求速度适中。图片呈现后及时关闭窗口。学生在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特点之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屏幕一一打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及时总结 :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制造业的兴盛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了这一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时间控制为8分钟,控制好场面。为表演顺利完成,打出同学们编的台词、场景说明,以便学生表演时参照。。
学生背上贴一“马”字,纸条撕成带状为“丝”。学生表演时加入表情和动作。
教师及时点评同学们的表演。
教师引导同学描述奴隶的悲惨生活。
学生讨论3分钟。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及时总结。
教师总结时,用多媒体演示出本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