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汇集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登山),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 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 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

2.朗读品味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把自己在阅读中喜欢的语句尝试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没有看星的经历,把你的经历与感受描述一下。

学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星的经历呢?看来,星星、星空是倍受我们青睐。那,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看星的呢?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繁星》,看看作者巴金遥望星空有怎样的感受。

二、一读感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完成下表。时间地点看星感受(文中语句)第一次看星第二次看星第三次看星写作顺序概括主要内容三、二读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分析说明。

2.朗读作者看星感受的语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三读品味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一些生动的修辞。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辞之句并加以赏析。(提示:比喻、拟人、排比等)

五、四读延伸根据本堂课所学,结合自身看星的经历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味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同时请同学们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字数在100字左右。“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

六、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叙写自己的看星经历,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

2.阅读二十二课《七颗钻石》,结合自身对星座的了解,展开想象写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确的中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4、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课文挂图或放大图;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相片。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导入。

⑴ 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有没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学生背,教师相机鼓励,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

⑵ 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这么牢?(归纳背诵的方法。)

2、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如:

温故而知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像这样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大家想不想多积累一些呀?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读准字音。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恶念è,长念zhǎng。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念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念wù),为念wèi。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注意不读破句。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斜线处停顿,可避免读破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几遍后轻声自读,再指名学生高声朗读,然后齐读。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⑴ 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⑵ 逐个自然段地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⑶ 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⑴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⑵ 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⑶ 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⑷ 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事例谈体会。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等资料,了解周围老师、亲人、同学的事迹。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或者放大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请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

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⑴ 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⑵ 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适当进行点拨。

三、各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得最清楚。

四、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展示相片,回忆往事

1、激趣导入。

幸福美好的往事,令人回味无穷。留下美好瞬间的一张张相片,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大家都带来了精心挑选的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相片,让老师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2、提出要求。

展示的时候,要讲清楚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说说相片上的内容,或者是拍照时发生的事,再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张相片。

3、自由组合,分小组展示相片。

组内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带来的相片。教师巡视,有意识地发现一些表现不同事情而又有代表性的相片。如:

⑴ 家庭里值得纪念的日子:爷爷奶奶过生日;我第一次获奖;某位亲戚的开业典礼;堂兄、堂姐或表哥表姐的婚礼

⑵ 值得纪念的地方:随家人游览名胜古迹;乔迁新居;海滨度假;某公园或大楼建成

⑶ 难忘的童年趣事:坐在碰碰车上;与小朋友抢洋娃娃;做有趣的小实验;某项小型比赛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开拓思路。

二、讲述相片,拓展思路

1、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展示。边展示边讲述,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2、组织评议。要求就讲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优点,提出修改意见。

3、指导讲述思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分享你的快乐,除了要把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讲清楚之外,还要把相片内容,或者拍照时发生的事说具体,说生动。如,相片上都有些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干什么,人物的神情、动作怎样,也可以说说拍照时你曾经想了些什么,还可以说说拍照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就行。

4、再次分组交流,把有关相片的内容说得更具体些。

学生互相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三、学生起草习作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自负盈亏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他是怎样步入足坛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自学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五、配乐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六、板书设计

球王贝利

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1、在预习时,通过自主努力,学习本课13个生字的读音,会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三部分,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3、体会课文所描述的孩子上学、回家情景,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困难,感悟山沟里的孩子热爱学习的可贵品质,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

出示河南山区一所小学的一位同学所穿的破旧鞋子

二、初读课文

播放轻音乐伴奏带《高山流水》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给课文分段

三、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

1、播放自制动态图片:课文插图“上学路上”的`电闪雷鸣,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山沟孩子每天上学情景的句子。

2、播放音频文件《狼嚎》,想象孩子们在上学路上遇到的困难,体会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上学心情。

3、播放视频文件《安康小学生大火把上学》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

1、播放视频《山沟里的孩子》纪实片,想象山沟孩子学习时的情景,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2、连续静态图片,展示山沟学校、桌椅、师生上课的静态图,思考“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第三部分

组织小组编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

1、理解“黑夜”“……”的深意

2、联系生活实际,对比自己现在的学习情景,体会山沟孩子不怕困难,感悟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巩固应用

布置作业:想象山沟孩子学习时的情景,再写一两段话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理解名著价值,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抒情方式。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理解名著价值,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品味诗歌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独特的抒情方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作家冰心及《繁星》、《春水》有关资料。

一、导入本节

(多媒体播放音乐及荷叶红莲图)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人生路上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们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时看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冰心奶奶的这首《荷叶母亲》让我们体会到了那深深的母爱。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冰心对童真的歌咏,以及对一切新生、初萌的自然事物的珍爱。冰心在她的《繁星》、《春水》里放情地赞美了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冰心奶奶那晶莹剔透的心灵,去了解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学生依据课外搜集向大家介绍作者。

2、多媒体出示作家资料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名著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冰心小说散文选》等。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学生介绍作品信息

4、多媒体出示作品资料。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春水》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

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掀起一股模仿的热潮,很多模仿之作蜂拥而出,这样的一种创作的方式被称为“春水体”或“冰心体”。

三、赏析对母爱的歌颂

1、《繁星》三三

母亲啊!

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品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歌颂了母爱。冰心用自己聪慧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清澈的双眼去观察,用童真的态度去审视,才发现原来母亲和孩子是一体的,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孩子是生命的派生,孩子的一切都得之于母亲。在母亲的怀里沉睡,飘荡无依的心灵才会得到安宁,得到休憩,“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2、《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品析】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对孩子来说,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会象安全的巢一样庇护她。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大胆、想象的奇妙和根深蒂固的母爱情怀。

【感受与体会】母亲的怀抱是我们小时候温暖的港湾;长大了,我们依然离不开母爱的呵护,母亲的爱,依然是我们心中的风雨来临时的港湾。

3、《繁星》八十

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感受与体会】万缕柔丝,也是我对母亲的思念,纵然天涯海角,仍然忘不了母亲的'斑斑白发.都说儿女是母亲的心尖肉,我们的肉身是母亲赐予的,精神又何尝不是?

4、《繁星》七一

这些事---【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感受与体会】也许我们已经可以翱翔蓝天,不再需要母亲的护羽,但疲倦时,想到的始终是儿时母亲膝上撒欢的情景。《繁星》七二西山呵!别了!我不忍离开你,但我苦忆我的母亲。

【教师总结】这是两篇颂扬母爱的诗歌,冰心笔下的母爱强调的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体贴、理解,显露其人类固有的淳朴天性。而且这种"满蕴着温柔''的母爱,不是更多的正面刻画母亲形象,而是让读者察觉到许多情境,感想的背后,在"月明的园中'',在"藤萝的叶下'',在"母亲的膝上'',隐约存在着母亲的音容笑貌。这个母亲和蔼恩慈、温纯善良、体贴孩子、富有同情心,这位母亲不仅让诗人"苦忆'',也感动着千万的读者。

四、延伸阅读。悟一悟《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泰戈尔的诗以灵巧自由活泼的形式和清新恬淡的风格著称,而他爱自然、爱人类的博爱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冰心。赏析泰戈尔经典名句:如果错过太阳你流了泪,那么也将错过月亮和星辰。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鸟儿愿为一片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1、学生诵读名著

2、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3、讨论诗歌体裁

五、课堂练习写一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校园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长江平湖,森林公园、乡村田园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春游。

二、读题,明白要求。

1.自读课题,弄清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四、汇报交流,形成方案。

1.各小组汇报,畅所欲言。

2.各小组评议,取长补短。

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这是一个交际的场合。教师应针对学生交际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加以点评。

3.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学生自由说打算。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帮助。

语文四年级教案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