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通用八篇)。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1

一、比赛目的

为了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推动全体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继续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

二、比赛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工作小组(高中部基础年级)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比赛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四、比赛类别和比赛对象

1.青年教师优质课:20xx年至20xx年间参加工作的高一、高二年级青年教师(64人)。名单见附件2,以各年级各部门实际报名为准。

2.新入职教师达标课:20xx年毕业的青年教师(18人)。名单见附件2,以各年级各部门实际报名为准。

五、比赛方式

1.比赛内容及要求:比赛共分2部分,教学常规(占15%)和讲课比赛(占85%)。

(1)教学常规评比内容及评分方式

①教案:主要检查课时数是否足量、教学环节是否完备,是否体现推门听评课的评价要素,即教学目标(包含体现德融数理的德育目标,有效融入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教育,体现学科德育功能)、重难点、信息技术微能力点运用说明(所属哪种信息技术环境、运用此能力点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运用前后效果对比)、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小结、练习、作业布置等,是否有课后反思(包括对信息技术微能力点的运用反思)等。

②作业批改:作业和检测次数、批改数量与质量、评语、批改记录等。

③听课笔记:主要检查听课次数、有无评课记录和听课心得等。

(2)讲课要求:依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见附件1),确定讲课标准,采取正常授课方式;先进行青优课比赛,再进行达标课比赛。

1)青优课:高新校区和实验校区分校区组织,高新校区分4组:

①语文英语组

②数学物理组

③化生信息组

④政史地音美体组。

实验校区分1组。

2)达标课:高新校区和实验校区分校区组织,各分1组。

2.讲课内容:参赛教师根据教务处统计的评委课时确定自己讲课节次;依据正常教学进度,确定讲课内容。

3.讲课地点:

(1)青优课:高新语文英语组在高一年级集体备课室,数学物理组在高二年级集体备课室,化生信息组在高三年级集体备课室,政史地音美体组在录播教室;实验校区在录播教室。

(2)达标课:各校区录播教室。

六、比赛评委

评委由组长、召集人和成员组成。组长负责领导监督评委工作;召集人负责按时组织评委听课,确保人员及时到位,公平公正打分。具体分工如下。

1.高新语文英语评委组(参赛教师13人)

组长:

成员:

2.高新数学物理评委组(参赛教师12人)

组长:

成员:

3.高新化生信息评委组(参赛教师15人)

组长:

成员:

4.高新政史地音美体评委组(参赛教师11人)

组长:

成员:

5.高新达标课评委组(参赛教师9人)

组长:

副组长:

召集人:

成员:

6.实验校区评委组(参赛教师13人)

组长:

副组长:

召集人:

成员:

七、评分方法

两校区分别由教务处、教科室、德育处和高一高二年级各出1人负责统分,教务处负责全面统筹。

召集人组织评委现场以无记名方式分别为教学常规和讲课比赛打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由记分员收齐所有分数按10%的比例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其余分数的平均数为该教师的最终得分。

每次评分结果由组长(或副组长)当场公布,全体评委签名确认。

八、组织流程

1.教务处组织召开教研备课组长会议、参赛教师和评委会议,布置有关事项,依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见附件1),确定讲课和评课的标准和要求。

2.组织比赛。每周一上午参赛老师把自己下周讲课时间节次、课题报给教务处倪瑞芹老师,每周二下午教务处把下周讲课老师时间、节次和课题发布到教研组长群中,各组评委召集人通知到每位评委老师;4月8日进行第一周讲课准备。

3.各组比赛结束后,教务处负责组织全体统分员统计分数,进行排名。若两人分数相同,则比较平均分以上高分数量,直至可以排名。

4.奖次分配。

(1)青优课:按照25%、25%的比例(四舍五入)确定一、二等奖的人数。

(2)达标课:按照30%的比例(四舍五入)确定优秀等次人数,本次优秀等次,实验校区3人,高新校区3人。

教务处负责按照排名确定获奖人员名单,提报学校行政会审议。审核通过后发布公示。

5.获奖名单经行政会审议、学校公示无误后,颁发获奖证书:“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二等奖”、“青年教师过关达标课优秀等次”。

九、结果使用

青优课荣誉可以作为推荐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的参考,不参与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量化积分。

十、比赛纪律

1.讲课老师必须自己备课,自己书写纸质教案。如发现抄袭或者造假行为将取消参赛资格。

2.评委评分要公平、公正、公开,如发现违规操作,评分作废。

3.教务处要做好资料存档工作。

十一、组织解释权归教务处。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舟飞船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主要有哪些困难?

(1)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2)安全返回技术。

(3)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设计】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

【问题思考】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

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

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

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铩(shā)

2.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解题

板书课题,解释“过”:动词,指出……的过失。解释“论”(见《基础知识手册》318页)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四、课文分析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找出本课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让学生翻译,然后强调这类句子的翻译规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一: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

译文二:怀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明确:译文二简洁明确。这样的句子不必苛求字字落实,近义词合并,译出意思即可。特别强调:席:像卷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写秦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秦

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板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

对内图强对外连横

拱手取西河之外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务:从事、致力。斗:使动,使……争斗。

句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二)讲析第2段。

1.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并翻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一: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重要的城邑。

译法二: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夺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夺取重要的城邑。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之属、之徒、之伦:这类人

追亡逐北

追赶逃兵败将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本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国力日强;第二层,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五、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3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

(1)学生质疑解疑

(2)以下词句如果学生忽略,师必须强调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3.要求学生准确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指正。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指导背诵。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讲析第4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铺陈排比句)

译法一:然而陈涉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译法二:之子、之人、之徒:……的人

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2)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活用较为典型)

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着(陈涉)。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3.学生就其他内容质疑,教师解疑。.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

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三)学习第5段。

1.强调重点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可是一人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请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写作特色。

语言方面:讲究铺排渲染(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4

为更快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发现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决定于20xx年10月-12月组织开展第四届校级A级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优胜者报市局参加全市第四届A级优质课评比。

一、学校第三届校级A级课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学科评议组:

语文:

数学:

英语:

理化生:

政史地:

艺体综合:

二、参评对象

三年教龄以上,45周岁以下的教师,已评上市级A级、2A级优质课的教师以及学科(术)带头人不再参评。

三、评比内容

包括教案设计、执教上课、学生评议、教学思辨等内容。评比采用百分制打分,分别按20%、60%、5%、15%比例赋分,确定名次。

四、评比程序

a)宣传发动(9月下旬~10月10日)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及吴教《关于组织开展第四届A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引导教师进一步确立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意识,确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强化有效教学的研究,引导教师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

b)校级评比(10月13日~11月30日)

(1)先由个人申报,再由学校确定参加评比的各学科教师名单,原则上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人人参加。

(2)成立学校A级优质课评比领导小组,下设各学科评议组组织评议,教案设计、执教上课由学科评议组组织评议,教学思辨由教科室负责评分。评分依据市教育局评分标准。教案设计在10月下旬,执教上课在11月中上旬,教学思辩在11月下旬。

(3)各学科按参赛教师的15%~20%确定为优胜者,学科人数较少的视参赛情况确定优胜者。优胜者为校级A级优质课教师,由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市局参加全市评比。

(4)评为校、市两级A级优质课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评先评优依据。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5

【教学模式】

读思互导式。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把握,体会戏剧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戏剧语言的分析;

【教具】

投影片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成语的大量使用。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场来势非常迅猛的运动,同学们想想看,你想到了哪一个成语?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有一个著名作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作品,题目就叫──

明确:暴风骤雨

教师述: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也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板书课题:雷雨)

(过渡)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预习,你对这部话剧作品有了多少的了解呢?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

教师述:这一部《雷雨》创作于1932年,迄今为止刚好是70年。这么长的历史,但它仍然不断地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据说最近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荧屏。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录象或电影。

那么我想,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总要有它一些独特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总要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三、复习戏剧的有关常识

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

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语言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教师明确: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问:那么这里的戏剧冲突又指什么呢?

教师明确: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体现为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四、找出戏剧人物,并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教师述:那么既然讲的是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那么我们看看在本篇课文当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呢?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张图表的形式来表示一下。

五、找出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部分

教师述:我们再对这张人物关系图来分析一下,我们看,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了哪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矛盾冲突的?(明确:周朴园)那么我再深入地问一句,这个周朴园和哪些具体人物之间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明确:鲁侍萍、鲁大海)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要把节选的这一部分按照矛盾冲突来划分场次的话,我们说,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呢?(2个部分:一场写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一场写周朴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其中的第一场。那么在赏析之时,我想请同学们起来分别扮演剧中的两个人物,来体会一下这两个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进而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

问:那么我们选择哪一段来表演更能体现出人物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呢?

教师明确:第一场中的第二个层次

六、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七、归纳表演技巧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并板书:身份、地位、处境的变化、舞台说明、性格、心理等

八、学生结合上述表演技巧,再一次表演并点评

(略)

九、听有关这一部分的录音,请学生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节奏及语气

(略)

十、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表演是一种艺术行为,我们在表演的时候就要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说话、行动,还要加上我们自己的生活积淀和艺术修养。

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了上述的表演技巧,课后试着去排演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一段矛盾冲突。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留给大家的作业。

【板书设计】

矛盾冲突:周朴园和鲁侍萍

周朴园和鲁大海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波澜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2、认识资产阶级冷酷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

3、训练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2、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1、表演法:通过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1、以阅读学习法为主要,辅之以合作学习法。

2、兴趣性阅读——研究式阅读——鉴赏式阅读。

教学过程:

一、以《雷雨》的巨大成就导入课文。

二、进入课文。

1、学生表演第一场戏剧冲突。

2、评价演出效果。

3、分析人物内心变化。

4、辩论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

5、分析评价人物性格特征。

三、深入探讨:

1、周、鲁两家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2、周朴园形象塑造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戏剧的深刻主题?

四、大胆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用分析周朴园的方法去分析鲁侍萍。

2、阅读《雷雨》全剧。

3、就《雷雨》某一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

课内思考题:

1、在周、鲁二人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反复说出一个字,分别有怎样的潜台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2、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事件展开对话,周几次问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3、周在认出鲁之后,对侍萍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4、周朴园爱侍萍吗?他对鲁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是怎样的一个人?

5、周、鲁两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戏剧的标题及当时的社会?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7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活动安排:

1.面向全校教师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参赛的积极性,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各教研组推选本组部分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评比,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3--5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心理健康学科各1-2人。

3.活动时间安排:

(1)10月24日-11月6日,各教研组上报参加校级优质课竞赛的教师名单及课题。

(2)11月21日-12月4日,开展校优质课竞赛。(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参赛教师、赛课内容等安排到时另行通知)

4.校优质课竞赛的评委要坚持参加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按照评课的标准,认真公正地评选参赛的每一节课。

5.竞赛分文科组、理科组进行,其中文科组含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健康学科,理科组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学科。

三、学校考评组成员:

理科组:教育局领导一人,其他指定人等。

文科组:教育局领导一人,其他指定人等。

四、奖项设立与奖励办法:

优质课评一、二、三等奖,其中文理科一等奖各2名,二等奖各4名,其余为三等奖。获奖教师在教师评聘时可参照教师评聘方案给予加分及一定的物质奖励。

2024高中语文优质课教案 篇8

【学习指引】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后人称之为“”。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人物轶事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3.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4.解题

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了解“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壬戌()属客()冯虚()

和之()嫠妇()愀然()

舳舻()酾酒()横槊()

匏樽()扁舟()蜉蝣()须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②兴:

③属:④少焉:

⑤斗牛:⑥白露:

⑦横:⑧如:

⑨凌:⑩茫然:

9322;冯:9323;虚:

9324;御:9325;羽化: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

3.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4.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扣舷:②棹:

③空明:④溯:

⑤渺渺:⑥美人:

⑦倚:⑧和:

⑨袅袅:⑩缕:

9322;幽壑:9323;嫠妇: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3.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愀然:②危坐:

③缪:④郁乎:

⑤方:⑥下:

⑦东:⑧舳舻:

⑨酾酒:⑩槊:

9322;渔樵:9323;渚:

9324;侣、友:9325;遗响: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逝:②斯:

③盈:④虚:

⑤彼:⑥卒:

⑦消长:⑧盖:

⑨以:⑩是:

9322;造物者:9323;适: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思考5】研读第五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更酌:②肴核:

③狼籍:④枕藉:

⑤乎:⑥既:

⑦白: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思考6】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思考7】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

【思考8】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思考9】对比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题: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试比较思考:其中的情怀有何不同?

四、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学习本文情、景、理相结合的写法。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只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其中日本文人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词……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问题: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七、素材积累—苏轼名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3、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4、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7、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8、修其本而末自应。

9、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八、作业

完成配套同步习题。

答案

一、1.子瞻,东坡居士,唐宋散文八大家,三苏,黄庭坚,辛弃疾,欧阳修,宋四家。

二、

(一)1.明确字音

壬戌(rénxū)属客(zhǔ)冯虚(píng)

和之(hè)嫠妇(lí)愀然(qiǎo)

舳舻(zhúlú)酾酒(shī)横槊(shuò)

匏樽(páo)扁舟(piān)蜉蝣(fú)须臾(yú)

优质课教案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