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

2021-07-16 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 帮助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做好孩子入学前准备

和孩子做10件事,争当好父母。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孩子做10件事,争当好父母,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今和孩子培养亲子感情,玩儿亲子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园还有家长的必备功课。这样却是能给孩子增加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社区活动篇

跳呼啦圈

做法:把几个呼啦圈一字排开,父母先顺次从一个呼啦圈跳到另一个,然后引导宝宝也来调。如果只有一个呼啦圈,父母也可以示范着把呼啦圈从自己的头顶套进去,放在地上,再跳出来。

温馨提醒:一个简单的玩具变换出多种,全方位地增强宝宝身体地协调性。当然,这也是父母自己减肥的好办法。早教网

踢皮球

做法:父母和宝宝相距三五米面对面站立,先由父母把球踢给宝宝,让宝宝用同样的方式把球踢给父母。随着宝宝“技艺”的提高,和宝宝的距离可逐渐拉大,难度可适当增加,比如故意把球踢偏。

温馨提醒:能锻炼宝宝“击中”目标的准确性,锻炼快速反应能力和短跑能力,使全身得到运动。

坐轿子

做法:父母俩分别双手交叉搭在一起做一个轿子,宝宝脚伸进爸爸妈妈手臂环成的圆圈里,坐在手腕上就像坐在轿子里面。

温馨提醒:首先锻炼宝宝的空间感和平衡能力。再则,手拉手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有一丝久违的甜蜜呢。

抓小鱼

做法:父母面对面双手对握成拱桥状,让宝宝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一起列队从拱桥下经过,一边走一边唱小鱼游来了游来了,快快——快快抓住他,父母立即把拱桥放平,抓住正在经过拱桥的“小鱼”。如此反复。

温馨提醒:天伦之乐当然不能忘记长辈,同时锻炼宝宝的反应能力。

放风筝

做法:带上风筝,找一片篮球场大小的空旷之地,父母示范宝宝放飞风筝,如果宝宝会跑了,也可以准备一个宝宝专用的小风筝,让他体会下放风筝的感觉。

温馨提醒:一只高高在上的风筝可以让你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对于宝宝,则有助于锻炼手、腕、肘、臀、腰、腿等各部位的互相配合,使全身得到锻炼。

走进社会篇

闲逛商场、超市

做法:父母带着宝宝到商场超市去走走,记得随时给宝宝介绍商品和特殊的标志,也可以在购物的时候有意识的锻炼宝宝数数和简单的计算。

温馨提醒:帮助宝宝认识更多的物品,培养宝宝的数字观念,但是一定要记得,不要因此买回很多没有用的东西。

友情串门

做法:在同一个社会,找些年龄相仿的宝宝,提前打过招呼后,父母就可以带着宝宝到小朋友家去串门,当然,一定要记得带些小玩具和小礼品。

温馨提醒:有助于提高宝宝的社交能力,通过分享玩具和互赠小礼品了解一些简单的社交尝试和技巧。

体验农家生活

做法:父母带宝宝去城郊的一些农家,陪同宝宝一起采摘水果,蔬菜,参观水车等农具。稍大些的宝宝,也可以去军营,参观打靶场等。

温馨提醒: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一定会喜欢上农家的氛围,这有助于拓宽宝宝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给宝宝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看一场儿童剧

做法:父母带着宝宝去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或者去剧场看一场儿童剧。内容题材要适合宝宝年龄。

温馨提醒:宝宝不一定能够完全看懂、听懂,但是经常感受剧场气氛,对培养宝宝的耐性和沉静气质很有帮助。另外要提醒的是,电影院并不适合太小的宝宝。

亲近自然篇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做法:带宝宝去远离都市的自然空间里,让宝宝听听自然界鸟的声音,风的声音、甚至雨的声音……也可模仿这些声音,并让宝宝学,比比谁学的更逼真。

温馨提醒:自然界声音纯净、自然而且真实,对净化宝宝的听力很有好处,而且在模仿发声比赛中激发了宝宝的竞争意识和观察能力。

去植物园

做法:可以去植物园或是郊外观察动植物,父母要在陪同宝宝观摩的同时,注意为宝宝讲解动植物的特点,也可以预先参考有关资料或者现场听解说员讲解。

温馨提醒:观察真实的动物比平时看画册形象很多,也有助于发展宝宝的想象力建立素材库。

饲养小动物

做法:选择些比较容易养活而且温驯的小动物,如金鱼、乌龟、蚕宝宝、小蝌蚪等,父母要记得提醒宝宝给小动物喂食了,并观察小动物每天有什么新的变化。

温馨提醒:有助于提高宝宝的观察力和耐心,培养宝宝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性格,建立良好的责任感。最后不要忘记把养大的蝌蚪放生。

本网站小编总结:亲子游戏在家庭里也是可以创造的。通过上面的10件小事,能很好的培养和孩子的亲情,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

延伸阅读

父母这么做当心“好心办坏事”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都会去做好迎接新学期的准备,入学准备可以避免我们在开学报名时的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这么做当心“好心办坏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十类“好心”父母阻碍孩子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真是因为父母的这些思想,让其教育出现很多“好心办坏事”,反而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父母要警惕自己有没有“好心办坏事”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为对孩子太好,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怕出危险,怕生事端,但偏偏是这些好心办坏事和过分的溺爱,这种一厢情愿的父母的“好心”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那么,父母要警惕自己哪些方面会“好心办坏事“呢?

“好心办坏事”1:害怕孩子之间的小争抢

案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一方面则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实际上,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好心办坏事”2: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案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好心办坏事”3: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案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好心办坏事”4: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案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好心办坏事”5:“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案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但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好心办坏事”6:随意泄露孩子的个人隐私

案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个人,即使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好心办坏事”7:饭桌上的妥协者

案例:“开饭喽!”听到妈妈的声音,思思从自己的房间跑了出来,一看是青椒炒肉丝加西红柿蛋汤就噘起了嘴:“又是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饭。”“好,好,我这就去帮你买。”

点评:这个菜不吃,那个菜也不合口味,孩子总对饭菜百般挑剔,可你却百依百顺:嫌鱼肉腥,就改吃红烧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汉堡包、炸薯条,就去快餐店。

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称心如意,就饭碗一推,耍起赖来,餐桌上的闹剧愈演愈烈。孩子正确饮食的基本法则是: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和怎样吃,由父母决定;而孩子是否爱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

父母在孩子面前千万别做五件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也会影响孩子们的素质,对于0-6岁的孩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情商和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的孩子多半是在模仿大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影响,好的性格,好的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不要抱怨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脾气大?为什么我家的宝宝叛逆?为什么我家的宝宝就难缠?一定要先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其实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后天的性格的发展,脾气的养成都是取决于家长们的教育,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以下五件事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吵架,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多半脾气不会好,这些多半孩子还会缺少安全感,动不动就会发脾气,任性,执拗,甚至会以发脾气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孩子小的时候是在模仿,等孩子大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来解决问题,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我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吵架,他们每一次吵架我都很紧张,害怕,没有安全感,有时候自己会担心他们会不会离婚?不要我?只要他们一吵架来,我就好害怕,赶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哭着劝他们不要在吵下去。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对自己真的影响很大,有了心里阴影,所以现在我和甜甜爸爸说好,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话好好说,要是真的要吵坚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吵,等孩子不在的时候在理论。

2、不要在孩子面抱怨

父母的心态也对孩子有影响,家长没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孩子还小,他的价值观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还没有形成,父母的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安全感和信任,叫孩子过早的对社会产生了恐惧感,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对于以后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也会有影响。对于家长来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因为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言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没有什么过去不去的坎,不要抱怨,积极的去面对,给孩子传递生活正能量。

3、不要在孩子面关系紧张

和谐的家庭气氛会也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关系紧张,不大声说话,或者是不搭理对方,别小看孩子,他们能感觉出来父母间的关系情况,家庭气氛紧张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胆小,害怕,父母感情不和、常年争吵不休、孩子生活在恶劣的氛围中,孩子的身心备受摧残,情绪消沉,烦躁不安,进而会叫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甚至为了逃避而离家出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请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叫孩子从小就知道家才是自己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才是自己最可以依靠的人。

4、不要在孩子面前只顾玩手机电脑

我们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电子产品,很小的宝贝手机,平板,还有电脑比大人玩的还厉害,经常和一些家人聊天,说自己的孩子成迷手机和电脑游戏不能自拔,还有带着孩子参加聚会的时候,家长为了叫孩子们安静,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一人一个手机或者平板在那玩游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呢?

家长们要反思自己了,如果不是大人成天抱着手机不放,只顾玩手机也不愿意跟孩子玩,不和孩子交流,孩子慢慢的也会觉得手机或是电脑一定很好玩,要不怎么爸爸,妈妈们这么感兴趣,孩子也不会被手机和电脑吸引,也到不了玩起来不能自拔的境界,如果我们大人平时不玩手机和电脑,我想孩子也不会被这些电子产品所吸引,父母的孩子的老师,别再孩子面前玩手机了,有时间孩子还是多陪陪孩子吧。

5、孩子面前千万不要不拘小节

此不拘小节,是值指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最好把不好的习惯都改掉,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像是那些东西随便乱放,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买东西不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还是那句话,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我们的孩子,不能叫我们的孩子觉得大人们那些不好的习惯是真确的,不能把你的坏习惯在孩子身上继承和发扬下去!

为了孩子,建议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把缺点都改正,特别是一些生活习惯,还有公共道德上的不好的习惯都要改,时时刻刻都给孩子做个榜样。孩子也会明白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

想让孩子聪明的父母必做9件事


时间是一条金河,又是一年开学季,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想让孩子聪明的父母必做9件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当然最希望的还是宝宝健康聪明。其实,只要您坚持做9件事,宝宝想不聪明都难哦。

想让孩子聪明父母必做9件事

1.爱

婴儿迫切需要爱,尤其是最早的几周和几个月。婴儿并不是要操纵或控制您;从生物学角度讲,她只是需要您的爱。对他的哭闹有所反映并不会宠坏孩子。

如果您一直对婴儿的哭闹采取行动,婴儿会信任你,并会感到强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而不会感到紧张,同时学习爱以及建立人际关系。如果在最初的几周或几个月得不到关心,婴儿长大后可能会内向、孤僻。

要做的事:总是对婴儿的哭闹作出反应,通过抚摸和声音使她平静下来,而不是让她继续哭泣。

2.聊天

跟婴儿说话,快而模糊的话是没用的,温和慈爱的声音才最恰当。妈妈的话语是她最爱听的声音……当她还是5个月大的胚胎时就一直在听。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长的语言,使用尽可能多的词汇。决不要忽视婴儿的学习能力。如果作出夸张的表情,婴儿会更乐意与您交流。

3.抚摸

抚摸是强有力的刺激和学习工具。对于使婴儿平静下来也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与未接受按摩的早产儿相比,接受按摩的早产儿成长更快,更少焦虑,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喂养时报紧她,经常拥抱她。给婴儿沐浴后,轻轻地全身按摩,在旁边时唱歌并跟她讲话。您将享受与她在一起的这一刻。

4.模仿

婴儿对看您的脸很有兴趣。从刚生下来开始,她就不断的分析您的脸。她可能模仿微笑、皱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励婴儿模仿您。抱婴儿时保持大约8英寸的距离,作鬼脸,如吐舌头。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也会伸出自己的舌头!

5.体验

你给婴儿带来的体验越丰富多彩,她的大脑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让婴儿体验多种不同的环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带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运动场和商业街。让她接触不同的事物与声音。

要避免的是:把婴儿放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这不会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拟的体验!

6.探查

为婴儿提供安全的探索环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间自己去发现、探索。

要做的事:将危险物品放到孩子触碰不到的地方,盖上所有的插座盖板,把家具上所有的尖角垫好。提供安全恰当的玩具。

7.阅读

在婴儿很小时就开始给她阅读。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乐于倾听您的声音和看图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图片或者有触觉刺激的能互动的书,向婴儿说明书内不同的纹理,让她抚摸并体会不同的感受。

8.音乐

即使在出生前对婴儿唱歌和演奏音乐对其大脑发育也是有益的。一般来说,节奏连续的音乐是最好的。人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能刺激以后用于数学的神经元。

要做的事:唱儿歌与听音乐是与婴儿共享乐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饭时用音乐盒或录制的音乐营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时则用欢快的音乐。

9.玩耍

玩耍是乐趣,玩耍是工作–婴儿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学习!与婴儿玩耍时,您也在帮助她发育,作用比你意识到的还要多。

要做的事:用对比强烈的

从一开始就与婴儿玩手指游戏,帮助她“忽略”本能的“抓握反射”。只有学会“放开”,婴儿才能学会用手和手指。通过手指游戏,婴儿能学习语言和精细的动作技巧。

杰出的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聪明父母只需做3件事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聪明父母只需做3件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第三件事: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父母不必烦心的10件事情


说脏话

了解儿童心理的人都知道,孩子们说脏话的目的无非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想用这种话是你震惊,应对的最佳方法是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粗话、脏话,但是,只要听到“越轨”的脏话就应以及予以制止。什么样的脏话算“越轨”,作为家长,当然很清楚,同时家长也要注意自己别说污言秽语。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当事态不可控制时,到时候你自然会知道。

尿床

大多数孩子到六七岁的时候不尿床了,偶尔出现则是完全正常的,像人类学习其他任何一种新技能一样,初始阶段不熟练,有回落是正常的。像患流感、旅途劳累、家庭成员增减等非正常时间的出现,都会引起孩子表现异常。孩子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自我适应。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你看不到孩子有一点好转的迹象----上小学二年级了,还一周尿三四次床,或者原本好好的,突然不能自控了。

厌倦

有一个观点也许会令你大吃一惊:产生厌倦情绪是个好现象。专家这样理解:“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孩子的日程被老师和家长安排的满满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厌倦情绪是对过多外界刺激的一种健康反应。”家孩子学会利用闲暇时间放松自己,是尤其宝贵的。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你的孩子用厌倦掩藏烦恼、焦急、渴望、绝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时。

好斗

你的孩子经所有的玩具装进自己的“百宝箱”,宣布他们全部归自己所有,怒视任何一个走进他们人。专家认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像展示自己的力量,相当操场上的英雄很常见。在那个年龄,不出格的“狂妄”(也可以说是自信)完全正常,尽管你认为那样做非常粗鲁。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他的行为开始具有攻击性---经常对小伙伴、同胞兄弟甚至你又抓又咬,并造成伤害;在操场上对“敌人”展开拳脚,不遗余力。

虚幻的朋友

圣诞节赶着驯鹿从北极出发、顺着烟囱爬下来送礼物的圣诞老人真存在吗?对你那4岁的女儿来说,他的却存在。虚幻的朋友能帮助她克服压力、树立信心、解决冲突、实现梦想。有一半左右这样大的孩子,相信虚幻的朋友真正存在。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向“朋友”诉说,请求帮助,然后,困难就奇迹般地被克服了。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你的孩子已经超过9岁了,他的“朋友”还不断“出现”在他身边。那是个恐怖的“朋友”,唆使你的孩子干坏事。

缺乏感情

孩子突然不对你说“咱们俩是好朋友”,于是,你以为孩子对你疏远了。别往心里去,至少她没有说“我恨你”。孩子们的性格差异很大:有的激情四射,有的胆小羞怯,有的离群索居。不管什么性格,他们的情绪总是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徘徊。不能把孩子情绪不高视为缺乏感情。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孩子压抑的、孤僻的行为持续了很长时间,任何事情他都无动于衷。

做噩梦

作噩梦的原因很多,例如消化不良、得了流感、在学校遇到麻烦,或者接触了太多新鲜事物。有时候孩子做噩梦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感到恐惧,有罪恶感。通常情况下,谈谈心就足够了。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你的孩子不断作噩梦,你想尽种种办法仍不能使孩子对你敞开心扉。

崇拜偶像

你10岁的儿子整天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有关布里奇(著名童星)的节目,站在镜子跟前假装自己就是布里奇,模仿他的表情、动作和发音。别担心!这是一个阶段现象。难道你小时候没有自己的偶像吗?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孩子对偶像的痴迷程度达到了废寝忘食、不顾一切,除了偶像以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引不了他的兴趣,并且这种现象持续达3个月-6个月以上,或者持续时间不长,但反复出现。

挑食

抓家认为,3-8岁的孩子吃东西少或者挑食你不必担心,甚至不必给孩子提供间食,多数孩子能够再不自知的情况下食用身体需要的物质。如果你的孩子除了爱吃的那几样之外什么都不肯吃,就把它当作一个挑剔的美食家好了。这的确和气人,但是他绝对不会因此俄坏了。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你的孩子根本一点儿东西也不吃(通常是个大孩子)。

悲伤

孩子不高兴会令家长担心,但是它对孩子的感情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感受到悲伤和失望并且学会处理他们,这是树立自我的关键一环。如果你因为不忍心见到孩子难过而不让他体验悲伤,或者立即想尽办法让孩子忘却悲伤,那么,你就是在抑制孩子处世能力的增长。

当然了,孩子悲伤时候也不能置之不理。一般来说,几句安慰的话或者陪孩子在操场上上尽情玩耍一番就够了。

什么时候应该烦恼:很普通的伤心转变成彻底的绝望。特征之一是孩子的日常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且持续达两周以上。

父母教育孩子的三件事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三件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学做“律师”是指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地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其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施加外力往往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不做“驯兽师”,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父母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2、养成习惯绝非一日之功。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培养习惯铸造品格。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三件事: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3、让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是有方法的。

孩子要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必须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比如按计划完成学习目标、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写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了。

做好孩子的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