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人把“胖”看作是生活富裕的表象,“心宽体胖”也是用来恭维别人的好话。但是现在如果谁夸赞别人“胖”了,就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因为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肥胖并非是一件好事。

2006年BBC中文网上曾经发布文章,提到了中国的肥胖症增长速度惊人。有多么惊人呢?BBC引用了中国科学院的武阳丰教授的话说,从1985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中国超重以及肥胖儿童的数目上升了28倍。自小患有肥胖症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肥胖人的机率比起体重正常的孩子要大许多。

肥胖症患儿除了形象不好、行动不便,还易患其它很多疾病。比如说,因为肥胖而从小被同伴嗤笑、排斥,往往会造成肥胖儿的性格孤僻、退缩、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不良,长大以后就业和交友都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从小患有肥胖症的人在中学时期就会出现高血压、高胆固醇的症状。他们自幼心脏负担过重,长大以后,大多会出现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甚至过早去世。

去年2月份,中国抗癌协会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称癌症是造成中国儿童死亡的第二位杀手。抗癌协会引用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说,肥胖能够导致儿童患胰腺癌、膀胱癌等疾病。

所以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儿童肥胖症是一个需要引起家长和全社会注意的问题。许多做父母亲的都会注意到,孩子出生后的前两年,体重增加很快,象是吹得一样。不久,就从刚出世、一个皱巴巴的小猴子,变成了一个胖乎乎的洋娃娃,小胳膊、小腿撑得鼓鼓的,人们常常形容是像“香肠”。

以前人们有个观念,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事实上,在婴儿期和幼儿早期、也就是在三岁以前,这个观念倒是没什么大错。孩子出生以后头几年,体重迅速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婴儿脂肪的增加。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脂肪,因为他们大脑迅速成长和发展需要脂肪来提供原料。孩子初来乍到,妈妈体裁到这样一个变化无常的环境里,也需要脂肪来保持体温的均衡。

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是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转型。脂肪比重下降、肌肉和骨骼的比重上升。这是和他们日益增长的活动能力和需要相关联的必然变化。孩子的身体需要不同了,他们的饮食变化就要做相应的调整,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减少糖分和脂肪的份量。那么反应到餐桌上呢,就要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适当吃一些瘦肉和脱脂牛奶,尽量少吃肥肉、糖果和不健康的零食。

研究表明肥胖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肥胖的父母常会有患儿童肥胖症的孩子。但这并不是简单说体重可以遗传,而是说肥胖型体质有遗传基因。换句话说,吃同样的饮食,有些人的体重会产生变化,有些人却不会。原因是他们天生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系统的功能不一样。孩子们继承了父母的体质,在父母的培养下,又形成了相同的饮食习惯。这样先天和后天的条件,交互作用,才造成了孩子的肥胖症。

所以说,要预防和治疗孩子的儿童肥胖症,实在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家人都应当作出努力的。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从小做起。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常会把糖果、零食当成奖励孩子的一个手段,使孩子在吃东西和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感建立了联系,养成了对食物、特别是不健康事物的依赖性。结果呢,是越吃越胖。其实,奖励孩子的方法很多,没有必要依靠食物来让孩子获得满足。

要注意从小使孩子的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多样化、有节制。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防止儿童肥胖症,也会促进孩子身体健康成长,一生受益无穷。要初步诊断一个孩子是否患上了肥胖症,方法很简单。就是看孩子的体重是否超过了他这个年龄段儿童按身高计算出来的标准体重的20%。如果发现孩子体重超标,还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去做进一步的检测,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把孩子的体重控制在理想的范围里。

相关推荐

儿童期心理问题可影响职业


据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影响日后职业之路。

研究的对象是8243名英国同龄男女,他们在1958年3月的同一周内出生,并拥有较完整的心理健康记录。研究人员发现,年幼时表现出过度悲伤、焦虑和畏惧情绪的儿童日后更有可能在工作中“不堪重负”。当研究对象步入不惑之年,巨大工作压力可使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沮丧和焦虑。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内向性行为”和“外向性行为”两种问题。前者除抑郁与焦虑外,还包含自卑、害羞、冷漠、过度敏感和注意力难以集中,后者则常常表现为暴躁和破坏等暴力倾向。

有“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学校里常常被忽视,因为他们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不像有“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学生一样爱惹麻烦。然而,沉默寡言、孤僻离群、逆来顺受的性格严重影响这类儿童心理和智力的正常发展。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心理学家说,学校应当意识到心理问题为学生一生带来的困扰,并及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会影响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学历证明,使他们无缘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研究还显示,幼年时心理不健康的研究对象不仅事业不如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重重困境。

学龄儿童期的典型心理问题


据二医大附属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统计,其开设的儿童心理门诊,1999年的门诊量仅为152人次,去年一下子飚升至410人次。中心儿童保健科主任金星明提出:学龄期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了。

“学校恐怖症”。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生,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

“畏学厌学”。“学习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了”,是此类儿童的普遍心态。有些家长替孩子包办了一切事物,学习测验考试全程陪同,孩子只知道是“父母要我学”;另一些家长期望值过高,孩子达不到要求,动辄便打骂,最终孩子“横竖横”,产生畏学与厌学情绪。

交往障碍。小夏在学校里是个小“霸王”,常常故意招惹同学,严重时拳脚相向。专家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交往障碍:想交往却不知如何正确交往。而另一类儿童在与同学发生冲突后会产生胆怯和退缩心理,严重的可发展至厌学。

情绪障碍。一小学高年级女生自述有胸闷、大汗淋漓等症状,可常规检验却查不出任何问题,直至到了心理门诊,被诊断为情绪障碍:原来是班干部选举落选,心理问题外化成躯体化表现。

学龄期儿童心理问题林林总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如何应对?专家指出:家长言传身教至关重要,自己先拥有健康心理,才能科学引导孩子调整心态。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毋庸讳疾忌医,求助心理医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


1.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2.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4.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5.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6.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小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预防这种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有: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

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

(3)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过多责罚。

(4)依赖行为

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是正常现象,但过分依赖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行为。家庭成员的过分照顾是造成儿童依赖性的最主要原因,相反,缺乏照顾,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足够的支持和教养或对小孩要求过高,使小孩屡受挫折,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小孩不正常的依赖行为。

防治的重点在于从小应鼓励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提过高要求。小孩能独立完成的事,成人应少帮助,让其从中获得独立成功的经验,小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5)退缩行为

在陌生的环境中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对儿童来讲是正常现象,若过分怕生,不愿到公共场所去玩或随父母去亲朋家中做客,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退缩、胆小怕事、沉默少言,喜一人独自玩。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玩耍自如。大多数儿童可随年龄的增加而自行消失。

防治的关键在于从小应多给小孩提供充分的、各种形式的交往机会,让小孩多与周围的人,尤其小朋友接触,不能经常将小孩关在家里。

儿童期咬指甲父母须警惕


虽然这个习惯最早可以在3岁时便开始,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儿童在10岁以后就成功的丢掉了这一坏习惯。不过仍然有许多儿童在10岁之后咬指甲,并且这一现象在男孩中更为常见。

当紧张、无聊或被某项活动吸引时,例如看电视或做作业,儿童经常咬指甲。当他们脆弱时,儿童更有可能会咬指甲。一旦指甲被咬掉或被破坏,儿童会更容易继续这项习惯,可能是因为潜意识地想尝试把指甲的粗糙边缘弄平整。

干燥皲裂的手掌也会引起更多啃咬:表皮附近的皮肤变得粗糙,促使儿童想咀嚼和农畜平滑的表面。

健康忧虑咬指甲会刺激指甲附近的表皮和皮肤,导致流血和感染。也会导致牙齿边缘的折断,尤其是门牙。

不应做的事

不要对这个习惯太注意,也不要告诉孩子说他的指甲很难看,因为这只会让他不自在和焦虑,而且可能会鼓励了习惯继续。不要让孩子用指甲敲开东西或挖掘泥土;当指甲折断时,这会导致指甲粗糙和倒刺,增加孩子咬指甲的冲动。

应做的事

开始指甲的日常保护计划:使用润肤霜让孩子的指甲滋润并用硬化剂来硬化指甲。用磨砂板把指甲边缘磨平整。

每天涂几次手霜。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你还可以尝试给他涂透明指甲油来强化指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