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亲子杂志》刊文称,电影《刺客聂隐娘》终于将自8月28日起,在全台湾84家戏院放映。以本片荣获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奖的侯孝贤,在8月6日和台风来袭前夕的8月7日,分别率领核心工作团队和男女主角舒淇、张震,和媒体见面,分享幕后甘苦和花絮,让大家更期待这部在侯导心中酝酿了几十年的《刺客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是有关聂隐娘(舒淇饰演)的情感和成长过程的一部电影。时代背景为安史之乱下的唐朝,十岁的聂隐娘无故被道姑带走,训练成顶尖杀手,总能将行刺对象一刀毙命。有一次行刺的目标为势力强大的藩镇节度使田季安,竟是聂隐娘幼年的挚爱表哥,她开始心有二念……

这部电影展现了侯孝贤对唐代的熟稔和对武侠片的梦想。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侯孝贤就开始看武侠小说,跟着哥哥骑脚踏车去租书店一套套的租来看,“看得很快一下就看光光”,然后又开始租放在旁边的言情小说,“有什么就看什么”。中学之后,开始看日本的武侠小说,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套套如《鲁宾逊漂流记》等世界名著。侯孝贤一直保持喜欢看书的习惯,大学时开始接触唐人小说、传奇,就非常着迷,就大量阅读,他对唐代一切如数家珍,像一本活字典,信口解释就是一堂课。

在凤山长大的侯孝贤也喜欢看电影。小学时总跟着不认识的“阿伯”进场看电影,初中时,便伙同好友阿雄作假票。他们捡大人撕角的废票,再把一角粘回去,常常“有盖章的图案对不起来”,但撕票的员工从来不会仔细比对。他因此也看遍凤山三家戏院。

酷爱阅读的侯孝贤表示,父、母亲分别在他初一、高二时过世,他就像“没人管”的小孩,“若没有看书的习惯,我不会有今天,”侯孝贤非常确信,是阅读安慰了他,文字开启了他的想象力,“没有童年那段阅读的经验,不可能今天拍出这种片子,”他说。

拍聂隐娘的感受,舒淇:“让人很心酸”

侯导喜欢阅读的习惯,也影响了演员。他在拍戏时,从不给演员任何指导,总是一镜到底,有时一个场景拍了好几次、甚至好几年,演员都要自己揣测到底哪里不对味。

饰演聂隐娘的舒淇演活了这位内心情绪澎湃、却不能有任何脸部表情的冷酷女刺客。整部电影她只有9句台词,其他全需用眼神、肢体动作来演。她表示,拍片期间,她常常不愿意走进片场,不愿意“变成那个人”,因为她只能远观童年挚爱和妻、妾互动的情景,却不能有任何情感表达,“让人很心酸,”舒淇表示,她宁愿做舒淇。

和侯导有过三次合作经验,舒淇了解侯导让演员自由发挥的作风。“尽管他从不教我们演戏,却常丢书给我们看,”舒淇回忆。拍戏前期演员要做很多功课,书就是最好的媒介。侯孝贤会丢历史、唐传奇、刺客传、日本武侠小说给们演员,让演员对自己的脚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舒淇称之为“文字的导戏”。今年39岁的舒淇认为,透过阅读,她更能“活在那个时代,更能抓住角色氛围。”

《刺客聂隐娘》在侯孝贤的唯美要求下,前后拍了七年、总共44万呎底片。不只合作演员有班底,很多剧组工作人员也都和侯导长年合作。透过阅读、生活中耳濡目染,“聂隐娘家族”累积了类似的价值观、看法和情感,才能成就这样一部“动画片”。

扩展阅读

早教启蒙:只会读书的孩子不会有出息


生物学家曾做了一个试验,把一批白鼠分为2组,一组白鼠每日都被喂得饱饱的,他们吃完了就睡,睡完后再吃;另一组白鼠每日只喂半饱,由于食不果腹,这组白鼠只有四处寻觅食物,东奔西走。

大半年后,生物学家见到的是:每日吃得饱饱的白鼠并不是生病了,便是死了了,而这些四处寻觅食物的白鼠却很健康地活著。缘故显而易见,沒有吃饱了的白鼠在寻觅食物的全过程中,既锻练了人体,又提高了自身的适应力,提升了免疫能力,因此有着了身心健康和魅力。

许多为人父母者,出自于对儿女的太过爱惜和关注,也已经把孩子作为喂饱的白鼠看待。许多孩子由小到大,除开会读书之外一无所能。归根结底,多是由于自小被娇惯引发。许多爸爸妈妈为孩子把一切都准备好:煮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专车接送念书,乃至还帮着孩子把签字笔都削好啦,便是忘记了最重要的物品:怎样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具备学会思考和单独行動工作能力的人。

为人父母者请不要把大家的孩子培养被喂得饱饱的白鼠,那样做总是把她们送上人生道路不成功的路面。使我们保存一点小动物的本能反应,对子孙后代略微“绝情”一点,给他大量的机遇自立,她们今后才可以更顽强的独立;而做为被“养育”者,也是要积极地不眷念“暖巢”积极发展。归根结底,健壮的身体、健全的人格、持续提升的生存力,才算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而这种是“喂”不出来,也不可以被给与的。

从今天起,我决定做个坏妈妈……


孩子,为了能让你更好地成长,从今天起,我决定做个坏妈妈。

我不会在你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第一时间去维护你。

结果害得你无法自己面对很多事。

我不会跟在你后头围着你团团转,就为了让你吃一口饭。

我会给你半小时时间自己吃,不吃就收碗,别想着会有零食等着你。

我不会再一看见你摔倒,就心慌意乱地飞奔过去抚慰你的嚎啕大哭。

我会微笑着优雅走过去,对你说:“孩子,自己站起来!”

我不会再每天做你的定时闹钟,温言细语地将你从被窝里拉出来。

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迟到不要怪妈妈。

人都需要在磨练中长大,妈妈不能陪你一辈子。

我不会在你对我无理取闹时,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你的一切要求。

我会等你安静下来以后,认真和你谈谈条件。

不要以为爸爸是你的靠山,从今以后爸爸和我是统一意见。

我不会再每天问你明天有什么课,细心地帮你把需要的书本放进书包。

自己的东西你要自己学会整理,如果忘了妈妈也不会送过去了。

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找同桌小朋友共用一下也可以。

要知道,独立是一个人良好的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将来必定不能承受风雨。

我不会再披星戴月地陪你上课外班,我也要过自己的生活,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上兴趣班和补习班。

我知道强迫你只会适得其反。

我不会再一题一题地帮你辅导作业,我也有我自己喜欢的书要读。

请拿好你的笔自己算,我也不会再帮你检查,

你应该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如果错了就让老师来帮你加深印象,

要知道考试的时候没人会帮你检查错题。

未来的路你要自己去走,

妈妈会看着但不会扶着,会帮着但不会惯着。

从今天起,我就是要做一个这样的坏妈妈。

儿童早教:坦白地告诉孩子“我不会”


告知孩子“我不想”,并不会毁坏父母在孩子心中中的品牌形象,反倒会给孩子以积极主动的危害,让孩子自小培养诚信、难学等优良的质量和习惯性,这会让孩子使用一生。如何坦白地告诉孩子“我不会”?

如何坦白地告诉孩子“我不会”?珍不大的情况下,求知欲非常强,每日要是一睁开眼,她就不断地问这问那,例如:天上为什么是深蓝色的?鸟儿怎么会翱翔?秋季怎么会枯叶?人是从哪里来的?……珍明确提出的这种难题,妈妈一般都能迅速得出准确的回答。珍一直十分高兴,并不断地夸妈妈太棒了。尽管仅仅来源于孩子的赞美,但也让妈妈的爱慕虚荣获得了巨大的考虑,另外让幼年的珍造成了一种钦佩的幻觉,那便是在她心中中妈妈是无人能敌、没有不容易的。

摆脱珍这类幻觉是在她七岁那一年,恰逢十一国庆,妈妈带她去江滩看焰火。五彩缤纷的焰火争相绽开,把传统节日的星空点缀评分外漂亮,珍看得如痴如醉。在回家路上,她仍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有关焰火的话题讨论。忽然珍问妈妈:“妈,你觉得焰火是怎么产生的呢?”妈妈愣了一下,一时回应不出来,便属实地告知珍:“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珍看起来十分惊讶:“妈,你永远不知道?你也有不清楚的难题吗?”妈妈认真地说:“自然有,妈妈不清楚的难题多的是,之后你能常常发觉的。”“是真的吗?”珍不敢相信一样问。

妈妈说:“确实,孩子!不但妈妈,便是世界最有大学问的人,她们也不是无所不能、没有不晓的,每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全是比较有限的,因此 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培训。如何坦白地告诉孩子“我不会”?你刚刚跟我说的哪个难题,我能回来查一下材料,找寻找答案,随后再对你说。或是大家还可以一起去查看材料,一起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你觉得怎么样?”珍点了点头。回来后,妈妈和闺女便迫不及待地取出家中收藏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迅速找到了难题的回答,他俩内心都十分高兴。

之后,伴随着珍年纪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丰富多彩,珍明确提出的难题妈妈回应不出来已是在所难免。珍早就习惯性并接纳了那样的客观事实。碰到那样的难题时,妈妈从来没有只说不做,随意虚构一个回答敷衍了事闺女,都没有根据反诘“那么简易的难题你怎么都不容易”来掩盖自身的愚昧。妈妈一直很从容地告知珍:“这个问题因为我不容易。”随后他们一起想办法把这个问题搞懂,有时候是查看材料,有时候是求教他人。在这个全过程中,妈妈也学得了许多 专业知识,与珍的情感也提高了很多。珍沒有由于妈妈有很多专业知识的空白页和缺点而对妈妈刮目相看,反过来,她感觉妈妈很诚信,很爱读书,十分非常值得她尊重和拥戴。

如何坦白地告诉孩子“我不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来教孩子最重要的并并不是专业知识,只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础质量和优良的习惯养成。因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被孩子问起一个不了解的难题时,请挑明地告知孩子:我不想。

幼儿心语:没父母我能活下去吗


幼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对一切都很弥生,也很胆小。他们又是怎样在日渐长大的过程中,渐渐拥有安全感的呢......

幼儿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体可以分为0-90天、90天-36个月、4-5岁三个阶段来谈。

我能活下去吗(0-90天)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想想我们的“小可怜”,它想喝水不能自己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他头都不能抬一下,甚至连笑也不会;他不好看,五官不突出,头发只有几根,头大脚小身子短;他不能表达自己,也不能听懂别人;他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如果没有人管他,他将毫无疑问的死去,会有人能“受得了他”,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以便帮他活下去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

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不需多言,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其一,被无条件的接纳;其二,被看成最重要的,至少在这九十天里。

正常来讲,这些是不成问题的,孩子们在盼望中出生,一个大家庭都会围着小宝宝转,而作为“主角”的妈妈则会像热恋中的男女那样自然的分泌苯体胺,看着自己的骨肉怎么爱也不够,逢人显摆小宝宝的照片,尽管在别人眼里新生儿一点也不好看。当然,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乳汁,不同时段的乳汁营养成分不一样,完全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相匹配。

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境况,生活并不总是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母亲是否能够尽职:其一,孩子降生时,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在物质收入和社会认可方面都处于挣扎奋斗期,而孩子占用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引发冲突;其二,年轻的父母大约在结婚后一两年内生下宝宝,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不足以让夫妻有比较好的融合,学会彼此相处,夫妻关系的不通顺,会大大影响母亲的情绪;其三,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是一个角色突变,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这样的转变有所准备和受过训练,如果母亲在自己原来家庭中成长得很好,母亲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就更能适应和胜任这些角色,如果不是,那么就会面临困难;其四,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不是人真正的心理成熟的年龄,在个性和能力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步。总之,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母亲苯体胺的分泌,苯体胺分泌不足,会导致母亲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不够,只是从理性的责任感来照料小孩。如果只是出于责任而非享受做母亲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非常煎熬的,就像婚姻退化为责任一样让人感觉负担,母亲在压力和负面情绪中做母亲,常常心力交瘁。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占有欲强,爱妒嫉,长大后就会特别“粘人”,幼儿园、小学粘老师,中学谈恋爱,总之,会不断寻觅,找到一个在他面前自己最重要、最被接纳的人。所以,生小孩一定要准备好,物质上有一定基础,情感心理上也准备好,比如没有性别偏好、夫妻关系稳定亲密等。

我能做我自己吗(90天-36个月)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时段较长,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

A.4-10个月

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分水岭,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B.10-16个月

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突破性发展了,慢慢学会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孩子开始更多的交替尝试亲密与分离。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最好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不好的做法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给。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主动性,我们想抱的时候可以去抱,但是如果孩子不想,我们就马上放下,让他自己玩。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孩子就不会那么粘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C.16-24个月

这时候孩子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比如你帮他穿衣服,你穿好了,他脱下来要自己穿,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

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他迫切的想要自己尝试,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但是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跟着孩子的需要走,他要自己做,就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我们帮助,我们就不参与,无论他做成什么样;但他要帮助,我们就马上去帮,他觉得够了,我们就停手,再让他自己做。不要在意一时一事的结果,而要重视这个过程。

D.24-36个月

这时期需要格外提醒的就是不要放大威胁。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适当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比如,热水,可以在饮水机上烫一小下;比如电,可以创造一个条件让孩子触摸不危险但有足以让孩子不舒服的电流。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遇到危险因素,也正好是孩子了解危险、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总之,从会笑到现在,孩子都会更多的尝试分离和独立。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他想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能来帮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看不到妈妈是不担心失去妈妈,妈妈不在身边,妈妈的爱还在心里,这样的孩子就不会有分离焦虑,上幼儿园不会哭太久、长时间不适应,长大后失恋、亲人去世、遭遇挫折都不会承受不住。

对孩子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父母之间偶尔的不快相当于世界局部冲突,父母之间的冷漠和敌对如同德国竖起柏林墙,父母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拳脚相加就是世界大战。而且,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自己不好、不乖,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有一个美好的婚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在孩子三岁之前,母亲对孩子比父亲重要的多。而母亲作为女性是非常在意亲密关系的,如果夫妻感情不好,母亲即便在事业上很成功,也会有很大的失落、空虚和不安,这种状态下做母亲,常不由得陷入两难,如果孩子很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得很好,那么母亲会因为孩子不怎么需要他而陷入失落,因为不被需要就仿佛自己不重要,就仿佛孩子和自己不够亲密;相反,假如孩子不能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好,母亲又会很失望,她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如果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她也就无从成为一个好妈妈,当女性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好妻子的时候,常常强烈的想成为一个好妈妈。只有她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只有当她不必再去怀疑自己是不是够好时,她才不需用通过成为“好妻子”或者“好妈妈”来证明自己好。

倘若不能够有一个幸福的婚姻,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友好的离婚。为了孩子而维持一个不够好的婚姻关系,远不如和平、友善的分开;最差的情况是,父母离婚后彼此记恨,又用孩子来作为砝码或者工具来伤害对方,比如禁止对方探视、指责孩子挂念对方,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就极难建立,长大后婚姻也很难幸福,生下的子女很容易精神抑郁。幸福的家庭会遗传,不幸的家庭也会遗传。

我够好吗(4-5岁)

从四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了,也就开始有记忆了。而父亲的影响也开始渐渐赶上甚至超过母亲了。

这个“我”是一个崭新的我,孩子们会非常关注这个“我”够不够好,这就像作家写完第一篇小说、建筑家建好第一栋建筑特别关心这些作品的反响一样。这个“我”又是相当稚嫩的“我”,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非常地依赖他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赞美、肯定和认同。而最主要的他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其中父亲的影响力通常又大大的超过母亲。之所以如此,和男性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的统治地位有很大关系,母亲通常代表家庭和情感,父亲通常代表社会和责任。

父亲欣赏、肯定自己的孩子,从理论上说,既不困难也不复杂。当孩子有一件事情做得不错,父亲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这件事做得很棒!或者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能这样做我很开心,就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父亲对孩子说,“有你这样的女儿我很高兴”或者“你是一个好儿子”,都是对孩子极大的肯定。这些鼓励和肯定,对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性别认同都是十分关键的。在这方面,父亲的作用通常大于母亲,这并非说母亲的鼓励和肯定没有作用,而是说父亲的影响力更大。

尽管理论上说起来很简单,可遗憾的是,生活中,来自父亲的肯定和鼓励并没有那么充分。造成这个情况的最常见的是两个原因:其一是父亲的自我满意度,其二是父亲接纳孩子不同于自己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人自我满意度越高,发现和欣赏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处的能力就越强,一个人如果自我感觉特别糟糕,自己的需求很不能满足,自己过得很不开心,也很少受到尊重和欣赏,那么他就很难去欣赏和赞美别人。对于父亲来讲,能否得到妻子的欣赏和尊重格外重要,这直接影响到父亲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怎样的“父亲”。所以,父亲在外事业刚起步,在家得不到妻子的认同、欣赏和追随,是父亲不能够很好的去肯定、鼓励孩子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欣赏和肯定孩子不是一个可以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而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和能力,只有真诚地赞美和欣赏才有影响力,相反,如果没有真诚的欣赏,一定有“真诚”的指责来填充。

第二点也是常见的。因为孩子固然从遗传上来自父母,必有相像之处,但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必有不同之处。所谓的“接纳”“尊重”就是针对这些不同而言的。父亲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常自然的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比如父亲行事果断高效,那么面对一个优柔的孩子就是一个考验,常常会奇怪甚至质问:你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做个事情怎么这么瞻前顾后、慢慢腾腾呢?

事实上,每种个性都有它的好处,比如忧郁型的孩子往往“深刻”、“敏感”、“可靠”、“有才华”,乐天型的孩子往往“善于交际”、“适应力强”、“乐观活泼”、“容易放下”,当然他们也各有各的局限。

作为父亲,首先了解到孩子是不可能完全和自己相像的,其次能看到孩子个性中天生的优势,抱着欣赏乃至学习的态度,那么成为一个好父亲也就不难了。当然,对于孩子个性中的局限和不足也是需要适当改善的,但这是第二位的。如果前者做不好,这部分肯定也做不好,而且会大大伤害到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倘若孩子在以上各个时期,所需的心理营养都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孩子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就会很自然很顺利,也就是说孩子社会化发展、功课、情绪控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样,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也就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