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孩子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烦恼与对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孩子们当今才艺学习的现状、父母在孩子学习才艺的道路上的作法、困惑及经验,2008年4月《父母必读》杂志进行了“才艺培养父母最关注的话题”的调查,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2416父母参与了调查(分直接问卷和网络调查),参与面分布非常广泛。相信通过这个调查和专家解读,能有针对性地给父母提供好的经验和方法。

调查问题:孩子学艺过程中,您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父母必读》综合分析:Zj09.COm

父母的烦恼反映了对于学习成果的关注和期待

除了孩子有时会有不想上课的情况外,调查显示,“不主动练习”是大约24%的父母最大的烦恼,另外各有约20%的父母的“最大烦恼”分别是“没有时间陪孩子练习”和“学习效果不明显”。这三大担心,都直指课后的情况,唯恐由于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孩子的练习,使得学习效果不明显,也反映了父母对于学习成果的关注和期待。但实际上,孩子课后练习的状况似乎没有父母担心的那么严重。无论父母陪伴情况如何,总体来说,超过50%的孩子能够在课后“练习”,另有约38%的孩子“偶尔练一练”,完全“不练习”的孩子在总体中约10%。

专家支招:

解决烦恼的5个关键词:别奢望、小步子、看成绩、多欣赏、允许停

《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资深儿童心理学家徐凡(主编《最热的26种宝贝才艺培养全书》)

孩子学艺过程中,不主动练习、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或者拖延练习时间、出错、退步或不愿继续学下去等现象是很正常的。父母首先应调整好心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如果一味批评责备甚至采取高压政策,只会引起孩子更强的逆反情绪。

因此父母与其焦虑于孩子在练习过程中的时间、陪伴、或效果等具体问题,倒不如更根本地想一想哪些因素能够更好地激发和保护好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够快乐地坚持。

才艺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练习,动作才能连贯,技能才会娴熟,表达也才会自如。然而为了掌握基本功,反复练习的过程大多枯燥辛苦。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总是噪音与失败,孩子练习的积极性当然受挫。

为此,我在《最热的26种宝贝才艺培养全书》中提醒父母,“设定的目标要让孩子看得见、够得着”,也就是说给孩子定的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才能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目标设定得过高,或实现起来时间太长,孩子很难具体地感知和把握,自然就会影响他努力的积极性。比如孩子学琴时,如果曲目较长,其中又充满难关,就把需要练习的曲子切短,而让孩子体验到练习的效果。对孩子,可以不单纯用时间作为限制,而是与孩子商定当天把那段乐曲拉好或把那个运动项目的某个动作练习好。通过这样地设立一个个有些难度但孩子有可能达到的小目标,让孩子更直观地体会努力与目标的关系,体会到成就感。这有利于孩子坚持才艺学习并享受才艺所带来的乐趣。

开始学习才艺以后,老师们往往反复强调天天练习的必要性。养成这种习惯固然好,但需要付出父母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父母最苦恼的问题之一“不主动练习”,我用5个关键词概括解决建议,即“别奢望、小步子、看成绩、多欣赏、允许停”。例如“允许停”的意思就是:当你发现如果再坚持练下去,孩子有可能讨厌某种才艺,父母最好在孩子明确表达之前主动暂停孩子的练习,变练习时间为艺术欣赏时间,或者和老师沟通,把学习的步伐暂时放慢。和是否坚持联系相比,孩子对艺术的喜爱和欣赏更为重要。没有了这个基础,即使技术有了进步,艺术的表达也不会鲜活生动。

相关推荐

宝宝生命过程中如影随形的恐惧


你知道吗?恐惧其实一直都伴随在宝宝身边,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恐惧如影随形了。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起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试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作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孩子自卑的表现与对策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童时期,是孩子人格、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特征基本定型,如果此时产生自卑心理,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孤僻、寡言、缺乏自信,对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自卑是一种心理缺陷,也是幼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虽然有个别儿童的自卑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如果不加调控,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及早发现孩子自卑的苗头,及早调整孩子心理,为宝宝建立自信。

孩子自卑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有的孩子遇事总是喜欢说“我不懂”、“我不会”、“我不行”,面对选择的时候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小心了。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

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有些孩子会过于害羞,在别人面前感到自己很无能,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人。因此,他们会可以回避竞赛、竞争,更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免他们自身所认为的短处被别人发现,而要被家长批评。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中,成绩、才艺、行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家长的比较范围之内,家长以为,这样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却是对孩子心理的极大伤害。

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他们也有自己的期望值,达不到时,孩子也会感到沮丧,如果这是,家长还要拿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会让孩子越发觉得自己没用。因此,作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灵,放低标准,给孩子减压。而不是只顾着家长之间的攀比,对孩子进行比较与批评。

拒绝交朋结友,不敢与人交流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是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因此自卑儿童的交际能力十分缺乏,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交往的面十分狭小,对别人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也知之甚少。此外,他们还不太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

分析与对策: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常带孩子出外进行户外活动,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邀请有相近年龄的小孩的家庭一同进行。这样户外锻炼,既可以让孩子开阔心胸,逐渐敢于与他人交流,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让爱唤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其实,治疗孩子自卑心理的最佳对策就是父母的爱与鼓励,只要父母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也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就可以帮助孩子及早走出自卑的阴影。

出处:pcbaby

新生儿牙齿最常见问题


因在此阶段儿童虽乳牙已出齐,恒牙要在6岁左右开始长出,但其钙化过程却早在出牙前开始,所以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是很重要的。

新生牙最常见的是下颌中切牙(位于下颌中部,形如铲状的门牙),过早萌出的乳牙极易影响婴儿吸吮乳汁,并可造成母亲的乳头被咬伤而发生感染,或由于吸吮时牙与舌头相互摩擦而造成婴儿舌头的下面溃疡。

婴儿一般到6个月前后开始出牙,有的婴儿出生时口腔内就有乳牙长出,称为“诞生牙”;还有的在新生儿期就长出乳牙,称为“新生牙”;这些超出正常乳牙萌出平均年龄的乳牙,在医学上称为乳牙早萌。

对于松动不明显,无严重不良影响的早萌乳牙可保留,如婴儿舌头或母亲乳头被牙损伤明显,可暂停哺乳,或改为汤匙喂乳。舌部溃疡处可涂布龙胆紫,几天后即可自行愈合。

对于没有牙根或牙根发育不好且牙齿松动明显的早萌乳牙,为防止脱落到婴儿气管,应当拔除。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小乳牙是在6~7个月时开始萌出。可有的宝宝会在出生后4个月就长处小乳牙,有的宝宝缺晚到出生后10个月,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妈妈不必担心。 另外,宝宝缺钙也会影响牙齿的生长,如果宝宝缺钙,最好是补充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不但刺激小,口感好,宝宝不反感,而且吸收效果好,是一致推荐的钙源。并且是大品牌更安全。给宝宝 补钙 的同时要加服鱼肝油油促进钙吸收。

周玥赟: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成长


周周是一个很低调的高层,如今女儿已经七岁,陪伴孩子这一路成长,坦言其实自己也获得了成长。从当年那个与孩子第一次见面时手足无措的新妈妈,到如今这个将事业与家庭稳稳端平的高管妈妈,周周的成功蜕变,少不了“陪伴”“关爱”与“沟通”这三个词。“注重妈妈与宝宝的交流,强调与宝宝一起成长,倡导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美素佳儿的品牌理念,如今的周周,对于这样的理念,不仅仅是赞同,更多了自己切身的体会与感悟。一路陪伴宝宝们健康成长,美素佳儿与妈妈们一起为小家伙们保驾护航,在母亲节之际,美素佳儿为妈妈们搭建平台,一起分享关于“陪伴”的故事。

陪伴,是为她留出更多时间

周周的女儿今年七岁了,她说“跟女儿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开心,特别期盼,听上去有些夸张,但实际上孩子给自己带来的不仅仅是轻松的氛围,更有对生活不同的视角和心态。”

作为职业女性来说,最大的烦恼可能是时间不够用。一直在处理各种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但是到头来还是觉得有干不完的事,压力很大工作繁忙,有了孩子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但其实没有绝对的工作和生活平衡。

周周说:“当我们学会精力管理,时间管理后,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刚生完孩子的时候周周其实也有点焦虑,但是很快家庭的良好氛围就让她的心情稳定下来。“其实这就是一个过程,生完宝宝后其实有点措手不及,感觉孩子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但我一直认为女人还是应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所以在月子期间,我其实已经开始简单的规划自己的‘工作复出’计划,除了喂养宝宝,其他的时间我能留给自己多少,我觉得这个挺重要的,而且当时多亏了我身边的一些好朋友,她们经历过这个过程,从各方面都能给我指导。”

做为公司管理层要对公司负责,做为妈妈要对孩子负责,两种角色都代表着责任,都意味着付出,没有绝对的工作和家庭平衡。“但我会尽量的协调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特别是周末,尽量不安排加班和外出。尽量配合孩子的各种社交活动安排,让她觉得妈妈是随时可以依靠的朋友。我虽然觉得女人需要有事业,但也觉得作为女人更重要的是妻子、母亲的角色,对于家庭我并没有减少‘投资’,会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去陪伴孩子,其实我觉得我们给孩子的爱与陪伴,他都是懂得的。我家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就知道给我捶捶背,有的时候还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管着我,特别可爱。”

(周周与女儿)

陪伴,是为她付出更多的耐心

工作和孩子的教育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虽然也会有相同的状况发生,但是心态不同解决方式其实会完全不同。

“孩子的到来对我的影响主要是心态上的,以前的我相对急躁,成为妈妈之后,我的性格缓了很多,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慢下来体会和感受的更多,变得更有耐心。这一点反映在工作上,体现为我更愿意为有才智的同事们保留和创造独立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发挥更大的潜力,使工作得到更好地推进,而我也能更好地带领团队完成并突破目标。”

在工作中,如今的周周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管理者,其实这也恰恰是母亲这个角色赋予她。其实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一步都是成长,即使我们已经30、40,即使我们已为人父已为人母,我们都是需要成长、改变,而孩子,恰恰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做父母的,也当然希望能够给予他们更多,让这财富也能被世界看到。

“同样的,我也希望给予孩子最大、最自然的生活空间。在她满100天后,只要天气不算恶劣,我会把她用婴儿车推到小区的花园中去,让她看看小区中的花花草草。等1岁多她会走了,我们全家人就会每周末都出去放松。经常会去森林公园、北京周边的大小山野。尽量的带她去接触大自然,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现在孩子也爱上了大自然,喜欢爬山、骑车、探险,我十分庆幸她会有这么健康向上的爱好。”

(周周的可爱女儿)

陪伴,只为孩子快乐幸福

对于高管妈妈们来说,陪伴这个词其实是有负担的,但这一定是甜蜜的负担。“我觉得育儿的过程其实是父母一起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工作的原因不能像很多妈妈那样有充裕的时间陪伴我的女儿,但我会坚持每天挑时间和她交流,了解她的情绪,了解她的成功与挫折,一起高兴、一起想解决的办法,让她知道是妈妈更是朋友。和孩子一起重新发现习以为常的情景、事物,从孩子的角度重新体会过往忽略的情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这也是还在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带孩子,而是孩子给我们了一个机会再重新长大一次。”

作为妈妈,为了孩子付出的太多太多,但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惊喜、感动的时刻,也让妈妈们铭心难忘。

“孩子1岁多的时候,刚刚会叫妈妈。每天下班打开房门的第一时间,孩子一定会放下手中的玩具,跌跌撞撞的走到门前,‘妈妈、妈妈’的一边嘴里打着招呼一边小手拉着我的手,把我往客厅里带。然后就是钻进我的怀里不出来,孩子一白天都见不到我,看到我回来后的这种表现真是让我又心疼又心喜。”

(母女二人幸福的背影)

如果在“我希望我能陪伴你()成长”中填空,作为妈妈的你会填上哪些词?

周周这样回答我们,“开心,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是我最关注的问题。幸福和快乐,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一生所求。幸福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当你用乐观的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一切时,幸福和快乐,就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我希望我的女儿能一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习惯,这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法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秘密武器”,比金钱更珍贵,比财富更恒久。”

陪伴,与宝宝一起成长

周周与我们分享了她陪伴女儿成长的故事,我们也真实的感受到她的用心和幸福。在美素佳儿陪伴宝宝一起成长的旅途中,这样值得分享的故事可不少,母亲节之际,就让我们用分享的心态,听一听她的育儿过程,讲一讲你的育儿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