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巧选神奇古典乐 让娃越听越聪明”,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典音乐会拒绝婴幼儿入场似乎是惯例,日前,却有一场专为0-18个月的宝宝订制的音乐会,最小听众音乐会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舒缓优美的贝多芬《致爱丽丝》、欢快的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舒伯特《鳟鱼变奏曲》……在富有想象力的乐曲声中,奇妙的一幕发生了——很少有宝宝哭闹,不少都躺在爸爸妈妈怀里,安静地、好奇地听完整场音乐会。

音乐让孩子更专注

音乐有何神奇之处?现场观众、15个月男孩维维的妈妈罗女士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只要放一段她曾经常听的胎教音乐,孩子就会忽然安静下来;只要家里有柔和的音乐相伴,宝宝做事显得特别专注。舞台上,3岁女孩钮子佳像模像样跟着节奏挥舞手臂,当起了乐团小指挥。钮子佳妈妈偏爱肖邦的钢琴曲,怀孕的时候几乎天天听;女儿长大后,听到音乐总会情不自禁地扭起身体。小小的她甚至已经跟着爸爸妈妈去看了《猫》《剧院魅影》等好几部音乐剧,都从头看到尾,“用音乐让孩子自然生长,显露她的天性。”这是钮子佳爸爸的心愿。

巧选乐曲发展智能

“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和交响乐等多种载体带来的各种感官体验,时而克制、沉着,时而热情、奔放,时而隐晦、模糊,让人琢磨不透,能够充分刺激宝宝大脑发育,使宝宝在感受音乐经典的同时启发天赋。”本场音乐会主要创编者、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胡坤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医师金星明教授介绍,孕晚期到3岁是宝宝脑部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宝宝的大脑对外部任何刺激都具有强大的吸收、反馈能力,适当的音乐刺激有助于宝宝脑神经的发育,增加脑神经连接,让宝宝的大脑神经网络更加发达。

-记忆天赋篇

音乐特点:舒缓、容易哼唱、旋律优美

推荐曲目:贝多芬《致爱丽丝》、贝多芬《月光》、德尔德拉《回忆》、舒曼《儿时情景》

-创造天赋篇

音乐特点:节奏变化明显wWw.Zj09.coM

推荐曲目: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舒伯特《鳟鱼变奏曲》、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想象天赋篇

音乐特点:多元素、变化性强、情节性强

推荐曲目: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拉威尔《鹅妈妈组曲》、鲍罗丁《中亚细亚草原上》、普罗柯菲耶夫《彼得与狼》

-情绪表达和社交天赋篇

音乐特点:节奏活泼,音调上行,乐曲简单,重复处较多

推荐曲目:德沃夏克《幽默曲》、李斯特《爱之梦》、舒伯特《小夜曲》、维瓦尔第《四季》、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布加拉《天使小夜曲》、莫扎特《嬉游曲》

延伸阅读

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


“我儿子快两岁了,可是只会叫妈妈,真是急死人了,怎么办啊?”陈女士非常着急。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晚呢?难道真的是“大器晚成”?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

陈女士的儿子白净粉嫩,眼睛大大的,是个可爱的乖宝宝。但有件事情让家人一直担心,那就是他快两岁了,还是不会讲话,高兴的时候就“嗯嗯”地叫,说不出一个完整的词。看着不少和他同龄甚至比他还小几个月的孩子,都已经能说会道了,家人急坏了。

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说话晚是“大器晚成”,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其实,这是没影的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专家表示,小宝宝到了1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说几个简单的词句,如果到了两三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医学上就称为言语发育迟缓。言语迟缓的原因很多,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比如,孩子若出现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等异常,就会出现发声气流走向失常和发声协调困难,影响发音;如果孩子有听力障碍,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如果孩子得了孤独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会说话。

不过,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经常把孩子不会说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听,就不愿开口了;也有极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变得不肯开口。

另外,孩子出生后一直听着方言长大,孩子周围的成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孩子学普通话可能会有发音不准的现象。

引导宝宝越玩越聪明


妈妈留言

妞妞刚过周岁,是个出名的淘气宝,从早到晚好玩好动,一刻也停不下来。喝奶时间到了,妞妞还是忍不住用小手抓着玩具,要一边玩一边喝。凡是需要静下来做的事情如看书、听故事啊,妞妞一概没兴趣。她怎么这么好玩好动呢?只玩耍、不学习,我的宝宝能聪明吗?

推荐阅读:揭密!宝宝任性的真相 选择幼儿园一定要注意六点 五感功能决定宝宝脑力水平 妙巧培养宝宝的五大能力 专家支招

宝宝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越是活泼好动的孩子越聪明;而越聪明的孩子也越发好玩好动。

玩耍,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天性。从出生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玩耍,在探索,在学习。宝宝不仅仅通过眼睛(阅读)或者耳朵(听故事),而是通过他全身的感觉器官,去吸收周围的一切信息。他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坐起来,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站立和行走,他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充满未知的,因此需要反复地接触和练习,才能渐渐掌握他自己的身体。而宝宝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消化,才能升华到一定的理解。宝宝接触到的一切,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都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迹,为他将来进行抽象的思维和学习,打下最初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玩耍帮助宝宝成长,成熟。宝宝通过各种形式的玩耍,慢慢控制自己的身体,认知周围的世界。玩耍对于宝宝来说,是一门学问,不同的玩法,带给宝宝不同的收获。当宝宝能够独自站立的时候,他喜欢扶着支撑物站起来、蹲下去,再站起来、再蹲下去,反反复复好几遍,这是玩耍,也是宝宝学习更好地站立的过程。父母不要忽视宝宝的任何小小举动,要仔细观察宝宝的需求,帮助和鼓励他更好地练习。

宝宝手指越灵活头脑越聪明


很多专家指出,宝宝的手指越灵活,宝宝就越聪明。那么在早教中,父母如何帮助未满周岁的宝宝活动双手呢?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促使全部智能的提高。”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后相互对应。

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难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并且,还把手比喻成大脑的“老师”。那么,未满周岁的儿童怎么活动双手呢?

父母可以在孩子睡醒后的活动时间里,给孩子递一些彩色鲜艳的易于拿、抓的玩具,让小婴儿练习抓、拿的准确性。有人在托儿所里曾作过这样的实验,把未满周岁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有意识地让婴儿进行抓、拿等训练,另一组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理解能力,前一组都比后一组强得多。

所以,无论是婴儿的父母,还是托儿所的老师,都应该重视宝宝这个时期手指的锻炼,以提高婴儿的智力。

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科学吗?


陈女士的儿子白净粉嫩,眼睛大大的,是个可爱的乖宝宝。但有件事情让家人一直担心,那就是他快两岁了,还是不会讲话,高兴的时候就“嗯嗯”地叫,说不出一个完整的词。看着不少和他同龄甚至比他还小几个月的孩子,都已经能说会道了,家人急坏了。

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说话晚是“大器晚成”,孩子说话越晚越聪明,其实,这是没影的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小宝宝到了1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说几个简单的词句,如果到了两三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医学上就称为言语发育迟缓。言语迟缓的原因很多,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比如,孩子若出现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等异常,就会出现发声气流走向失常和发声协调困难,影响发音;如果孩子有听力障碍,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如果孩子得了孤独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会说话。

不过,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经常把孩子不会说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听,就不愿开口了;也有极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变得不肯开口。

另外,孩子出生后一直听着方言长大,孩子周围的成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孩子学普通话可能会有发音不准的现象。

盲目剪“舌筋”伤身又伤心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说话或者说话迟,是因为舌系带太短。“舌系带”俗称“舌筋”,当我们张口将舌抬起时,可以看到一条小的系带系在舌和口底之间,这就是“舌系带”。正常“舌系带”可使舌头活动自如,舌尖可自然地伸出口外,或向上舔到上腭。在新生儿期,“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舌的发育过程中,舌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舌尖逐渐远离舌系带。

多年来,在民间一直有着这样的观点,“把舌系带割掉,孩子说话早”,记者从几家医院了解到,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过来要求做手术割掉“舌系带”,孩子的年龄大多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专家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能不能说话,说话是迟是早,和舌系带并没有关系。婴幼儿“舌系带”稍短,不应认为就是不正常,最好观察到两岁以后。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说话不清楚,盲目让孩子接受“舌系带”手术的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创造机会让孩子“金口常开”

排除了疾病的原因之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训练孩子的说话意识。比如,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把孩子说话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如“宝宝接球”,每天穿衣服时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以便孩子把脚丫、胳膊、腿联系起来;创造与小朋友社交的环境,让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言;对大一些的儿童,应加强语言训练,给他们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鼓励小宝宝说话、唱儿歌、讲故事等,在他们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对言语中的错误要耐心纠正,使他们不仅“金口常开”,而且能够“口若悬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