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检查团”要来了!我婆婆要来我家的时候,我也这样打扫:)

JennyChang的回复:

爱儿女的心情看见一斑!

happy星妈的回复:

就要开学了吧,祝顺利!可爱的宝妈.

dangdangma的回复:

hahaha,好可爱的宝妈,我虽既未目睹,又未闻声,却能想象你那接电话时的一脸笑容哪!祝宝宝及家长顺利开始新生活!

mimimama的回复:

dangdangma,差一点碰到你!

上午就看到了宝妈的帖子,一直回不了,数据库连接不上。下午过来一看,当当妈来过了!这个周末不忙吗?家长班办的怎样了?

宝妈的回复:

宝妈感谢各位!

宝妈是个从小怕老师、长大怕领导的平凡小卒,一直以来,都认为别人眼中的自己可能是很重要的。我的确很紧张宝宝上幼儿园的每个细节,以致从心里上和行为上都略显出有点儿“神经质”。

看了心痕的留言,很受启发,又想了想与身边所有好朋友的亲密关系,不都也是因为平等、和谐才越走越近吗?好了,我知道了,要想取悦别人,先行取悦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也许会有个好结果。

雨儿在乒乓球吗?那是一项非常能锻炼人运动能力和思维敏捷度的运动,宝舅舅从4岁开始练习,到16岁,虽然没出什么特别优异的成绩,但现在长大后,对人处事和工作方式上都很令我“满意”(不愿用那个特好的词,怕宝舅骄傲)。坚持吧,祝一切顺利。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给幼儿园老师的信(下)


jgzwxw的回复:

尊敬的老师:

您好。由于赵欣然是刚入幼儿园,首先我将然然目前的大体情况向您汇报一下:

一、兴趣爱好

1、喜欢听音乐、唱歌。她能跟着录音机把一整盘磁带的儿歌和一整盘磁带的“环珠格格”的歌基本上把大体意思唱出来。

2、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动手能力较强。她能自己吃饭、喝水、穿鞋、叠小被子、洗手绢、扒蒜等。

3、喜欢看小画书、听画书上的故事,并能自己讲出来。她有几十本《婴儿世界》、《婴儿画报》及其他故事画书,她都非常喜欢,经常让我们给她讲,她自己基本上都能讲出来。

4、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她喜欢把什么事都说出来,干事也是边说边干,而且总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力争把话说得完整、清楚。在此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仅供参考):在她试图把话说得令自己满意时,请耐心听完,不要轻易打断她,也不要没等她说完就替她说出来。因为这会使她因体会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失望,同时对自己也容易失去自信心。

二、存在问题

1、很少主动喝水。只有很渴了才主动要水喝。我自己分析可能是贪玩。

2、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方面她自己贪玩。另一方面我们上午上班,中午下班回到家都很想念她,很想多陪她玩玩,所以没能养成好的午睡习惯。即使以前曾睡过午觉,也是我们下午上班以后,家里只剩下她和保姆时才睡。而且晚上不是困得不得了她也不睡。

3、纪律性差,她不喜欢约束。从她很小的时候,她玩什么、怎么玩、到哪儿玩都是让她自己安排或征求她的意见,这样虽然锻炼了她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游戏的兴趣性,但同时也造成了自我意识过强,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不喜欢别人安排的局面,所以这可能对她尽快地融入到集体中造成一定障碍。

三、性格特点

1、好动。她平时除了听故事时以外,很少安静。她喜欢运动。

2、性格倔强。强硬的办法很难让她接受,说服教育往往效果不错。

3、她讲道理。当她提出一些无理或不正当要求时,如果我们耐心地给她讲道理,她一般还是能接受的。比如3月15号她第三天上幼儿园,一起床她就不愿意去幼儿园(当时她刚醒,情绪很不好),我就告她:是然然不愿意离开爸爸,爸爸也不愿意离开你呀,但是爸爸要上班,爸爸下午一定按时来接你,再说,幼儿园里多有意思呀,然然是个勇敢的孩子、坚强的孩子。最后她虽然眼里含着泪,但还是给老师问好,给爸爸说再见,表现得很懂事。当然,前两天幼儿园给她的吸引力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她感觉到幼儿园里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有意思。这要感谢老师。

4、做事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她很喜欢能亲自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觉得如果给她安排一些明确的工作让她去做,他会很高兴的。

四、建议

1、由于然然刚入园,环境相对比较陌生,我想应该首先让她在幼儿园里有安全感,逐渐建立起她和老师之间、她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我觉得可以帮助她认识一位小朋友,告诉他们彼此的姓名,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一些共同完成的游戏、工作,不是让别的小朋友去照顾、保护然然,而是互相帮助、互相了解。让然然尽快适应环境,找到朋友。然然在家有两个好朋友(戴博是其中一个,她小名叫“宁宁”),她非常喜欢和她们一起玩,几乎不用家长干预。

2、然然中午不睡觉,我们尽量努力培养她的午睡习惯,但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我想别的小朋友午睡时,可以给然然一些小画书让她在院子里看,这样既不影响别的小朋友,也不至于让然然无所事事,给老师添乱。但请老师告诉她其中的原因:让她在院子里,不是老师不要她,也不是不喜欢她,而是怕她把别的小朋友乱醒了。她性格很敏感,不要让她有顾虑。我想只要给她讲明白,她会很懂事的。

3、然然没有在集体中生活过,很多应该遵守的纪律她都需要学习,我请求老师在告诉她不能做某一件事时同时也告诉她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只有这样她才愿意去接受,也避免她对幼儿园失去兴趣。

4、另外,我也不希望老师给然然特殊的照顾,一方面那么多孩子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我希望然然在集体中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快乐的、心理健康的小成员。

总之,然然是一个懂事、爱学习、爱动手参与、精力充沛、不懂纪律约束、非常费心的孩子。因为对自己的孩子做出非常客观的评价很难,虽然我努力这样做,所以有很多地方说的不一定对,我非常愿意能多跟老师交流,孩子的发展有什么动向或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希望我们能及时沟通,力争让孩子健康成长。

希望打印的字体让您看起来更方便一些。



祝您愉快!

然然爸爸、然然妈妈

父母应当如何接待家访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教育孩子的工作有老师就行了,但是据美国学者nieto1992年所做的研究表明,每一个成功儿童的背后都有着“参与的父母”,这些父母非常支持和重视学前教育,对学前教育抱有极高的期望,开放真诚地和孩子交往。

2000年上海做过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把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程度从强到弱依次分为“总是”、“经常”、“一般化”、“有时”、“很少”五个层次,把幼儿总体发展水平在班级中所处位置从高到低依次划为“上层”、“上中层”、“中层”、“中下层”、“下层”五个档次。结果发现,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如果他们“总是”参与、援助、配合幼儿园的教育,那么他们孩子的发展水平在班级大都处于“上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长要加强与幼儿园老师的联系与合作,与幼儿园一起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以促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开学了,很多幼儿园都在暑期进行家访活动,而有些是在开学后进行。在家访活动中,家长、老师、宝宝都各有收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看待家访这件事的。

老师说——

了解新旧生

凌主任(海珠区雅致花园幼儿园小班班主任):我们通常是在开学前进行新旧生的家访活动,对于新生,以缩短新生入园的适应期、了解每一位幼儿的习性以便日后实施个性化教育为目的,老师会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情况,幼儿的习惯、性格、喜好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老师会将幼儿园的情况告诉家长,双方交换意见,如发现问题则要指导、协助家长解决。在新生家访中,老师还会很细心地向家长收集一些全家照、幼儿平时喜欢的玩具带回幼儿园,布置到教室中去,这样能让刚入园的幼儿对新环境产生家的熟悉感,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对于老生,除在暑假期间进行家访外,平时教师还会对他们进行随访,一旦察觉孩子身体有异样、心情有变或通过孩子了解到其家庭出现变故,老师会进行家访,这样带着目的的家访常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互配合很重要

李主任(白云区方圆第一幼儿园小班班主任):暑期家访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前和家长预约好时间,对于全职妈妈我们一般选择在白天,而对于父母都是上班族的幼儿家长,老师会等家长下班了再去。对于新生,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幼儿的生活习惯、性格、身体状态(用药过敏等)会全面地告诉老师,但是也有个别家长对老师有部分保留,只说孩子好的行为,不说缺点,导致后来老师在班里纠正了很久。这样是对孩子发展很不利的。对于旧生,老师会告诉家长他以前的表现,升班后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会请家长一起配合。比如上周的中秋节,在之前家访的时候提醒家长要制作亲子灯笼,很多幼儿在开学的时候就带到幼儿园了。记得还有一次某老师去家访,家长滔滔不绝地讲了3个小时关于幼儿的事,让老师无处插嘴,家长不知道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这样怎么能对幼儿好呢?后来老师等家长讲完才耐心地介绍了幼儿园的情况。

家长说——

重视孩子才来家访

陈妈妈(孩子4岁,就读于海珠区艺星幼儿园):作为家长,我们是非常欢迎老师来家访的,这表明老师重视孩子,家访时,我们也能更多地了解到幼儿园的生活,毕竟每天接送和开放日也只能了解到幼儿园生活的很小一部分。

提供专业意见

梁妈妈(孩子4岁,就读于广纸幼儿园):今年孩子升中班,老师说要来家访,起初我还以为孩子不听话老师才来的。老师来了才知道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作为家长毕竟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人士,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也仅限于表面的行为,所以老师来家访告诉我们一些专业的意见对我们非常有帮助。

宝宝说——

丫丫(小班):妈妈说老师要来家里,老师是什么?妈妈说是教本领的人,可以和我一起游戏,会唱歌跳舞,介绍很多小朋友给我。我好想老师快点来,看看她是不是像花仙子一样可以那么厉害!

小胖(中班):新老师下午来看我了,她眼睛好大,好漂亮。她问了妈妈关于我的好多事情,问我喜欢吃什么,对什么过敏……还说开学了会来一些新朋友,幼儿园给我们买了新玩具。老师走的时候摸了我的脸,真期待开学啊!

文雪(大班):我要升大班了,叶老师晚上来我家,和我妈妈说下学期的计划,妈妈担心我跟不上,但是老师说我很聪明。我很喜欢叶老师,还给她唱了暑假新学的歌《北京欢迎你》。

俊文(大班):我最讨厌副班主任了,她总是不让我做这做那,上学期还给妈妈告状。今天突然来我家,我以为又是向妈妈告状,但是老师却夸我画画画得好看,得了奖。妈妈爸爸一直都是笑呵呵的,原来老师也不是那么坏的人。

专家说——

目的要明确,方法要得当

曾红台(越秀区教育局关工委幼教专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家园配合包括了很多方面(家长会、开放日、家园联系手册、亲子活动及家访),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家访,其目的是建立起教师、幼儿园与儿童及其家长之间的联系。老师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进行家访,而是为了在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培养亲密关系,使家园联系更加密切。具体来说:1,对于孩子,建立他们和老师的个人关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儿童成长为有主动性的人,通过老师分享个人心得和秘密,使他们了解到自我表达是可以被人接受的,是有趣和愉快的;2,对于家长,家访没有制度和权威的障碍,他们能放松地和老师交谈,证实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如果老师能友善倾听,家长将来还会找老师谈;3,对于老师,这是倾听和观察的机会,分享不同教育和家庭交流的机会。

大多数幼儿园都会派老师进行家庭访问,作为父母,应当如何接待家访呢?

态度真诚友好 热情礼貌地将老师请进家,倒上一杯茶,轻轻松松地交谈,热情地送出门。这些让孩子看在眼里,会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所以心里就减轻了对老师的陌生感,增加了亲近感。之后再告诉孩子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他,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

言谈得体 不要婆婆妈妈地唠叨,也不要打听老师的个人问题。

详细说明 向老师介绍孩子优点的同时也应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缺点,但此时最好将孩子引开。不要当孩子的面来讲,以免他产生惧怕老师的心理而不愿去幼儿园。让孩子和老师多接近交谈,让孩子告诉老师自己叫什么,多大了等,把自己最喜欢的图书和玩具给老师看看,和父母一起送老师出门等。

最好将孩子的具体情况以书面形式记录,交给老师存档。如果幼儿园在入学前没有安排家访,这份关于孩子的书面报告则是父母必须完成的“功课”,不妨主动交给老师,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

在德国进行访问的时候,我发现德国的幼儿园为每个小朋友都设立了一个“孩子信箱”,家长工作忙,可以把问题写下来放在自己孩子的信箱里,老师会在放学之前解答好问题,放在信箱内等家长来取。这样为那些没有达到家访目的的家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便利。中国的幼儿园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老师像妈妈


儿子2岁半时,我们把他送进了一所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幼儿园。虽然这里的硬件设施并非一流,但却是北京市师德群体先进单位。儿子入托时间不长,我却已经感觉到这里的老师真的不错。

说实话,送孩子去幼儿园时,我的确有一些担心。因为我自己从小就对幼儿园缺乏好感,对自己小时候幼儿园老师的冷漠严厉记忆犹新。我希望孩子去幼儿园过一过集体生活,多学一些知识,但我更希望他在幼儿园生活快乐。

每天早上,老师都在教室门口等着孩子们,主动先和孩子打招呼问好。对一些不肯和父母告别而哭闹的孩子,老师就一个个抱起来安慰。我儿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儿子甚至揪着我的头发不肯松手,而老师则不急不躁,亲切地把他抱过去,儿子长儿子短,宝宝乖宝宝亲地哄着劝着。

一次,我在门口多停留了一会儿,发现我离开后,孩子很快就止住了哭声。我后来问儿子,老师是只管你叫“儿子”,还是也叫别的小朋友“儿子”,他说是都叫“儿子”。而且,从儿子平时经常念叨的小朋友的名字中,我发现老师有时也叫孩子的小名,这也大大增加了孩子的亲近感。这的确让我这个做妈妈的心里深感安慰。

儿子上的是小小班,班里共配备了四个老师,两个管教学,两个管生活。刚入园时,只认准了一个老师,早上不见到段老师不进门,白天段老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中午睡觉也一定要段老师陪着。刚开始,儿子不习惯在幼儿园午睡,躺下去就想妈妈,还哭鼻子,老师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单独的小房间去睡,还专门让他指定的老师陪着他。一连几天,直到他习惯,才搬到大房间和小朋友一起睡。这给老师添了不少麻烦,我都觉得孩子过分。可是老师们不厌其烦,耐心做工作,使孩子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现在他成了班里入睡最快的孩子。

儿子上幼儿园之前,我还担心他的大小便问题,怕他不敢和老师说,专门在家训练了他几天。后来,事实证明,我的这一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儿子天天在幼儿园大便,从未弄脏过衣裤。老师说每天要有十来个孩子在幼儿园大便,看来老师照顾得非常周到,孩子一点没有把大小便当作一个负担。而且老师还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大小便是否正常,便于家长掌握孩子的饮食情况。

儿子每天回家我都要问他,“今天在幼儿园高兴不高兴?”儿子每次都痛快地回答:“高兴!”其实不用问也能看出来,他每天回家后总是哼哼唱唱的,唱老师教的童谣,玩老师教的游戏。原来儿子从不肯好好画画,画出来的都是乱七八糟的线条,而上了幼儿园后,居然能画出一些有模样的毛线团、大苹果,让我颇为惊喜。

我问儿子:“幼儿园的老师好不好?”儿子说:“好!”我问他怎么好,他想了想说:“董老师像妈妈,高老师像妈妈,段老师像妈妈,王老师……,岳老师……”他报出一大串像妈妈的老师。

把孩子交给像妈妈的老师,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冰雪下的郁金香(下)


再次的挑战

小学毕业,步入初中,又是一个新的考验。首先我们发现他的低视力很明显地成了学习的障碍——他看不见黑板上的字。接著我们发现他两脚长度不一,而导致行动不平衡。他甚至无法在规定的四分钟之内换教室。我们更担心美国中学里层出不穷的问题,会造成他信仰和心灵上的伤害。经过多方考虑,我们将他转入一所自读(selfpace)的教会学校,以便于我们和学校配合教学。

不久,我们发现这是一项极正确的决定。神又为他预备了一批新的“莎丽雯老师”。他们以知识和基督信仰并重的方式,与家长配合,以发挥恩迪内部的潜力为目标,共同努力。

在恩迪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良师益友就是他的钢琴老师崔斯女士。没有人比崔斯女士更了解上帝给恩迪在钢琴上的恩赐。崔斯以无限的耐心,智慧的言语,默默地耕耘着一块有待开发的心土。她似乎总可以想出一套办法,使恩迪爱慕音乐的心起共鸣。一个音符,一个节拍,她犁开恩迪的心窍。他们一同欢笑、拥抱、奋斗和收获。恩迪很爱崔斯女士。他常说:“星期一是我一星期中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又可以去崔斯那儿了。”

当恩迪十五岁的时候,他已是社区的公众人物。他在州长的残障人筹款会上演奏钢琴,也应邀演讲,讲述上帝如何在一个“不完全”的孩子身上完成他完全的工作的故事。

学习的原则

学习是有趣的!在过去的十七年,这个学习的态度,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份。

让我将这些学习的原则做一个总结论:

第一,注重创造性的教学法。并将教学的基础放在教导造物主的奇妙作为上。

第二,我们注意、并抓住那可教的“一刹那”,决不让这宝贵的“一刹那”开溜跑掉。

第三,我们下决心去探讨、启发和开导孩子的潜力,使这潜力发挥成为他的能力。

第四,我们认清“配搭力”的效果,将所有可以配搭的人力、智力、体力配合组织。

上帝给我们在“人生的课堂”里订下了许多课程。这些课程因人而异。他也按个人所需要的,加添给我们适当的智慧去达成目标。《希伯来书》十二章一节说:“我们既有这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围著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我在我的圣经上,将“们”字轻轻地加了一个括弧,为要提醒自己,必须忍耐地奔那摆在我前头的路程。这是神指定给“我”的路。一颗甘心情愿承受托付的心,是上帝所喜悦的。他也必步步带领,赐下恩赐与祝福--而他的祝福,使得即使是覆盖在严冰酷雪下的郁金香种子,也终会发芽、生长、开花。

编者注:作者育有三子。头两个孩子皆毕业于宾州大学研究院,第三子即为本文的主人公恩迪。多年来作者全家以爱心和毅力培养恩迪,恩迪今年已十七岁,在高中读书。作者现在美国德拉瓦州州政府工作,并在大学任教。1998年荣获德拉瓦州政府颁发的“年度模范母亲”奖。

宝宝投诉老师了


菁菁与老师的“官司”

“妈妈,老师不好。”这是菁菁从幼儿园出来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妈妈简直大吃一惊。“老师怎么不好了?”妈妈满心惶惑地追问菁菁。“老师不给我玩玩具。”菁菁噘着小嘴,泪珠儿滚滚。“老师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了吗?”“给了,就没给我。”“你找老师要玩具了吗?”“要了……老师……不给我。”菁菁更委屈了,小肩膀一耸一耸的,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妈妈的心里开始酝酿一股怨气。这老师怎么回事儿?菁菁到底怎么惹她烦了,竟然这样对待她?照说菁菁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可人儿,应该不会有什么让老师烦心的事情。为什么老师偏偏要这样对待她?妈妈拉着菁菁的小手,折回身就往幼儿园跑。这事儿不能就这么了了,单单为了菁菁,也得去问个明白。

妈妈折回幼儿园,没有找到她要找的老师,却碰上了园长。妈妈正在气头上,来不及三思,急急地告了老师一状。事后,老师向妈妈郑重地道了歉,菁菁也没再向妈妈投诉老师。妈妈暗自有些得意,还好,亏得自己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了菁菁的利益。

又过去很多天,妈妈在接菁菁时碰上了多日不见的好朋友阿雯,与阿雯一聊天,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根本就错怪了老师。阿雯那天正好提前去接儿子,因此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菁菁那天要的玩具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小朋友从家里带去的。小家伙护着自己的玩具坚持不给菁菁玩,于是,老师只好做菁菁的工作了。菁菁当时还乖乖的,也没见她哭闹,不知怎么见了妈妈就委屈地哭了。明白了事实真相的菁菁妈再见了老师,难免脸上有一种涩涩的表情。如果她当初冷静点处理这件事……

宝宝的话能信几分?

孩子是诚实的。孩子不会说谎。这是我们的信条。我不想否认这个事实。但是孩子的话真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真实可信吗?

1.两三岁宝宝的时空概念还相当模糊,因此,在表述自己时,很可能会出现时空错乱的现象,比如把很多天前发生的事情与今天发生的事情纠缠在一起等等。

2.宝宝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把事实真相与他的期望或想像混淆在一起。

3.两三岁的宝宝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所有权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物品,他觉得那就该属于他。

基于上述理由,即便宝宝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种错乱的时空概念表述出来,再加上他个人的期望,如此混合在一起,事情的真实性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

比如菁菁特别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她会期望自己也能拥有那样一个玩具。她的逻辑是,如果老师把玩具从别的小朋友手中拿过来给她,她就可以拥有这个玩具。老师能满足她的要求,那就是好老师。事实是,老师没有给她玩具,因此菁菁很自然地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怨恨情绪。菁菁并不理解玩具属于别的小朋友这个事实,对于老师的作法,菁菁更是没法理解。老师没给她玩具这件事让她耿耿于怀。

老师与父母之间的沟壑

孩子都是父母掌心的宝。父母把宝宝交给幼儿园,交给老师,他们总期望宝宝在幼儿园不仅能得到最好的照顾,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即便他们有很高的学历,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仍然可能感到很茫然,有一种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

另外,很多父母忙于事业,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宝宝。因此大多数父母很容易将教育宝宝的期望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一旦父母的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那种失落的感觉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此时,如果宝宝再参上老师一本,事情就更是糟糕不知多少倍。

此外,老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存在偏差。幼儿园老师毕竟是搞教育出身,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他们比大多数的父母更专业,因此他们会更加强调宝宝的全面发展。而父母衡量幼儿园教育成效的标准则很容易流于一些表面的量化的东西。比如,宝宝在幼儿园是否开心,宝宝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知识等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宝宝,而老师则要顾及到班上所有的宝宝。老师与父母关注的重心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很容易激化。

妈咪的策略

策略1:谨慎处理问题

宝宝投诉老师时,妈咪一定要冷静下来,多方了解情况,在明了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再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妈咪可以策略地跟老师谈谈宝宝的情况,找知情的小朋友或其父母了解情况,从不同的侧面多和宝宝交谈,以确认宝宝的投诉是否真实可靠等等。只有在确认老师有问题的情况下,妈咪才可以与老师或园长等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涉。此外,在和老师交涉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逞一时之气,弄得彼此都很难堪。倘若不幸碰上那种素质一般的老师,甚至可能给宝宝带来更多的麻烦。当然,如果你试图为宝宝转园,那就另当别论。妈咪平时可以找机会多和老师沟通,一方面全面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老师交流增进与老师的友谊。这对更好地处理问题无疑是好处多多。

策略2:为宝宝梳理情绪

宝宝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心绪自然很差。而事实上,宝宝的这种委屈可能仅仅是很一般的小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妈咪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帮助宝宝梳理情绪。“妈妈知道你很难受。你受了委屈是不是?”妈咪那些理解的话对宝宝来说是一剂良药。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在你面前哭一会儿,发泄发泄他的不满。尽管相信,这阵暴风雨很快就会过去。等宝宝冷静下来,妈咪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好好帮宝宝分析一下,告诉宝宝老师爱他,只是爱他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这对帮助宝宝重建对老师、对幼儿园小朋友、对自己的信心都有好处。

策略3:淡化宝宝的投诉

宝宝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将来也永远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幼儿园不比自己家,没有人会事事让着他,因此宝宝经历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妈咪大伤脑筋。事实上,让宝宝在幼儿园适当受点委屈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这可以让宝宝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凡事遂愿。只要事情不严重,妈咪尽可以淡化宝宝的投诉。凡事都为宝宝兜着,这对培养宝宝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好处。另外,妈咪为了宝宝的投诉折腾来折腾去,还没折腾出什么结果,宝宝可能早把这事抛在脑后了。

策略4: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略

想像一下宝宝在幼儿园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为宝宝创设一些类似的情景,发动家人一起扮演老师、小朋友等角色,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明了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妈咪出面为宝宝解决问题可能更行之有效。■(编辑:雨薇)

BABY SEX(下)


寻找可教时刻

性教育专家认为利用生活中的“可教时刻”和“黄金机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做法,远胜于等着对孩子进行一次“严肃的性谈话”所起的作用。你可以寻找那些很容易提出问题的机会。

如果你带3岁的孩子在公园或商店看到一位怀孕的妇女时,你可以告诉他:“那位阿姨怀孕了,肚子里有一个小宝宝,正在她身体内的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成长。”

理解孩子的需求

找出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真正要问你的是什么问题,这非常重要,另外,澄清孩子的问题也很重要。父母与孩子在交流中所出现的理解偏差问题常有发生,要使用适合你孩子发展水平的词汇和概念。孩子是具体思维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到青少年的某个时期才能得到发展。

3岁的孩子问父亲:“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孩子的父亲以为这将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时机,于是对“生育”进行了一次很长的很详细的描述。结果小男孩打断他的话说:“不,爸爸,丹丹说她是北京来的,我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

事实上,你会发现,如果你给孩子说了太多的话,他会不愿再听或者开始坐立不安。如果你注意孩子行动所暗示的信号,你就会知道什么时候你已经说够了。

教你一招:试着先给孩子最简单的解释,如果孩子看起来对之感兴趣或者问更多的问题时,你再趋向性的给予他更复杂的信息。如果你3岁的孩子在你的床边看到一个避孕套时问你:“妈妈,这是什么?”你就试着给他最简单的回答:“这是避孕套。”如果他继续问:“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时你可以说:“因为我和你爸爸非常爱你,所以我们决定不再要更多的孩子了。这个避孕套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大多数3岁左右的孩子会对这个答案感到满意的……所以,回答孩子的问题,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再做决定吧。

PART4:考试现场

不管我们准备得怎样充分,还是会有不少尴尬事发生,所以我们必须积累一些实际的经验,来应付随时会有状况出现的小宝宝哦!

状况一:“我是从哪来的?”

试着这样回答他(她):“你看到向日葵里的籽吗?籽就是向日葵的孩子。不管是植物还是人类,生孩子是长大了的事情,小孩子,植物小的时候,都不会生孩子。女孩长大了,肚子里有一个可以让小孩子生长的房子,叫子宫,男孩长大了在他的阴囊(蛋蛋)里,有一大群精子(种子),如果这些种子被送到女人的阴道里,碰上了卵子,它们就会一起到子宫里生活。它们结合在一起,越长越大,经过10个月的时间,就长成了一个小孩,最后由妈妈生出来。”

状况二:被宝宝撞到做爱

请平和地让孩子回自己房间去,告诉他你马上过去,问问他看到了什么,如果他说他看到了你们两个在互相伤害,可以告诉他不是,你们是在相爱。然后提醒他以后进别人房间之前要敲门。不必过于担心,孩子不会被这一次经历吓坏的。不过,今后还是得注意。

状况三:宝宝说出“性感”这类词

孩子常常会把从媒体上听到的这些他们也搞不懂是什么意思的词汇挂在嘴上。当他(她)问你:“性感是什么意思?”你就大胆告诉他(她):“性感是大人用来形容另一个他们觉得有吸引力的大人的,但那个词是不可以用来形容小孩的,小孩最好不要说这个词。”

状况四:宝宝爱玩小鸡鸡

宝宝拉着他的“小鸡鸡”,笑得一派天真。此时,请保持冷静。相信许多父母在孩子玩弄他们生殖器的时候,都有过焦虑而复杂的感觉。但你至少应该做到“保持冷静”。你要明白:当孩子开始探究他们的身体时,对他们来说触摸和发现他们的生殖器就像触摸和发现他们的手指、脚趾和肚子一样自然,你只要正确地告诉他,那是解小便的“小鸡鸡”,摸来摸去弄脏了就会生病,要爱清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它。给孩子用尿布或穿满裆裤,也会减少孩子玩弄性器官的机会。

状况五:孩子之间像大人一样拥抱、接吻

两岁以后的孩子充满探索欲望。孩子之间有时互相拥抱、亲吻或互相攀爬到对方的身上,并且彼此观看生殖器,这并不需要大惊小怪。如果你立即跳起来呵斥他(她)们,孩子会感到十分委屈,因为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复杂,只是需要以这种方式表达相互之间的友好。事实证明,同性或异性孩子之间的性游戏,不会对日后的性发育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顺其自然吧。

不过,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以下不良举止家长有必要及时给予纠正:

1.男孩强行扒看女孩子生殖器官;

2.男孩和男孩、女孩和女孩之间扮演生活中的夫妻角色;

3.数个男孩与单个女孩或数个女孩与单个男孩表演夫妻生活;4.在男孩与女孩扮演夫妻角色过程中,害怕他人看见,似乎他们在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

状况六:孩子看见父母裸体要不要紧?

许多精神科医师认为,小孩10、11岁以前在适当的环境里(如卧室和浴室)看到父母的裸体是无害的。也有研究者提出,4岁之前可以采用让孩子与异性小伙伴或父母同浴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关于男人与女人有什么区别的这类问题。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在工作和实践中,我经常接待一些“无助”的父母,他们带着烦恼前来,要求帮助矫正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看着他们愁苦不堪的神情,我常询问他们,父母与孩子应该怎样相处?孩子应该怎样长大?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什么呢?很多家长都反而无语了。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存在过多的偏执而难以自知,我就把咨询中和家长经常探讨的话题简要归纳如下,希望有助于消除家庭教育的部分盲点

一、孩子是问路的客人

从离开母体的一刻,孩子就开始成长为自己,虽然在父母身边,却再也不属于父母了。他们带着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开始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在最初岁月里,父母就是他的带路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孩子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做父母的就是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一个好奇。

无论我们招待多么周到,我们都既然孩子是客人,始终都是要去属于自己的目的地,因此客人是迟早要上路的。父母所能做的,不过是尽最大可能陪孩子走一段路而已。

这种对孩子的心态就是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不是简单地表现在对孩子讲话客气,不打骂孩子,或是让孩子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家长不干涉等等,而是表现在对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成长的潜力,这种成长潜力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作为家长只要配合着这种成长力量,孩子就能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

父母需要逐渐正视一个事实——自己的孩子已经一点一点长大,不再是那个事事需要他们指导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小娃娃。为此,家长必须学会忍受分离的焦虑,陪伴孩子一步一步走向远离自己的、独立的成年人。

二、让孩子长大

“父母为我们安排好了生活的一切,让我们只管学习,不用操心别的”,相信这是许多父母爱孩的主要方式,甚至有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的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包办了一切,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这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父母的包办和溺爱其实包含了很多父母的期望,在这些期望值背后又隐藏着父母自身尚未实现的生活愿望,父母将其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象的。于是,孩子最终将生活在父母的,而不是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不能按自己对世界的愿望去生活。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三、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如果我们一直把教育孩子当作责任,感觉就像负债一样,很沉重也很有压力。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想法,教育孩子其实充满乐趣,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教会我们懂得生活,让我们做一个更好更完美的人。

孩子让我们成为父母,初为父母的我们和刚来到人世的他们一样对未来是一片空白。陪孩子长大,父母碰到的永远都是第一次,虽然我们教会孩子吃饭、穿衣、走路、说话、如何生存,但是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孝顺的意义。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看重家庭,看重责任;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更懂得人生是快乐和烦扰的交响曲,变得从容,变得坦然;因为他们,我们学会如何生活。

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是否有对孩子情绪化的责骂,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肯定是有的。但不论如何,他们都能随时原谅我们,继续给我们最温馨的拥抱,最灿烂的笑容。孩子的心境比我们更宽广!孩子教会我们真诚地宽待别人。

孩子教会我们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随着孩子的成长,从对孩子没有要求到希望他们什么都要做好,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孩子对我们呢?从什么都依赖我们到只是希望我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就好。孩子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我们是否知道?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让我们用感激的心看待他们,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用平等的语言引导他们,用赏识的眼光赞赏他们,回归生命初期的纯真、宽容与善良,允许孩子保留心中的真善美,才能使他们成为快乐的孩子,继而成为成功的孩子!

相关推荐